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思考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思考狄永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校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场所,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功能。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思考

狄永铮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结构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在人才的培养、人格和情操的熏陶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和它自身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一方面,社会总体文化包括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舆论和生活方式,它们以各种途径方式融合、渗透、制约高校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又将社会文化中对人才的要求、政治原则、社会观念和价值规范体现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课堂传授、校风、学风、教风以及文化活动的熏陶,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合格人才,并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和先进文化理念对社会文化起引领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强烈的时代性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全面发展直接输送建设人才的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必然要适应时代的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

(二)鲜明的导向性

高等学校是青年学生成长的摇篮,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群体的文化,担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使命,具有鲜明的思想舆论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和价值取向导向的特征。

(三)内在的凝聚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人,包括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的行为文化,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充满政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内容,强烈地吸引大学生自觉参与,它通过文化的吸引、激励和目标认同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热情、奋发向上的行为和追求,都凝聚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便将来为祖国建设服务的目标上来,从而起着凝聚校园的重要作用。

(四)内容的丰富性与活动的多元性

校园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丰富性的特征。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校园文化,特别是高校校园文化在21世纪伊始也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体现在参加对象的多层次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五)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创新

校园文化在某些方面(如校风、学风等)代代相承,表现出一种继承性。同时,由高校自身的特性决定着大学不仅要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要进行理性的批判和选择,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文化进行选择和吸收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新时期高校的发展活力不仅有赖于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高校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场所,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功能。

(一)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背景文化,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能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并内化成风格、习惯,从而带上某种校园文化的烙印。这便是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很强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育,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在于熏陶,因此能消除某些正面教育所引起的逆反心理,收到正面教育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能够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来,保证学校发展方向,体现学校精神,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文化一旦融入人们的意识,便会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尤其是青年学生精力旺盛,他们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还有许多能量需要消耗在课余活动之中。和谐的校园文化,会把学生的业余活动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生活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的多数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思想追求和行为习惯。这种观念和行为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如果这种文化氛围更多地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素,必然会推进工作、美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促进教职员工把精力凝聚到为祖国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同时也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和干劲凝聚到学习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方面上来。

(四)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文化,它所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及行为模式,把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学校教职员工思想和行为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使教职员工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明确的是非界限,从而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地发展,学生顺利成才。

(五)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文化相比较,它的教育性和辐射性更强。校园文化的开展,势必会不断孕育出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校园文化的成果会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辐射,潜在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六)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使学校全体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校园文化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意满足师生员工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师生员工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它不是消极被动地满足人们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塑造,使每个成员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学校拼搏的献身精神。这种激励是持久的十分强烈的激励,它不仅能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也能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学校的凝聚力得到升华。

三、对策

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和谐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的动态文化。

(一)强化以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呼应

高校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所以高校必须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既要使大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发展,又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道德修养,丰富生活情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才能达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注重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关键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雄厚的理论功底,有相关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精神,这便要求学校提供条件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注重校园文化自身三要素的协调发展

校园文化构成要素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的各构成要素只有相互协调,才能突出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整体功能。

(三)加强文化互动,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协调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协调。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和变迁的需要,反映时代文化的本质特征,映衬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表征社会文化的主流形态。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要担负起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历史重任,通过高校与社区的文化互动来发挥校园文化对社区和社会的辐射功能,引领社会文化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对教育新发展的历史要求,是教育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激发校园活力的力量源泉,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

第一,以校园精神,容纳和谐主题。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深层文化,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培育和发扬优良的校园精神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和谐就是公平正义,就是诚信友爱,就是充满活力,就是安定有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和谐的精神,对于促进校园和谐,建设和谐的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以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将为和谐校园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以育人使命,培养和谐意识。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具备和谐精神的人,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家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第四,以校园舆论,传播和谐效应。

一方面,校园文化精神的影响往往通过校园舆论的传播得以放大,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校园舆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信息及产生的良好效果通过校园舆论的广泛传播,自然在整个校园产生了和谐效应,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