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新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这些地带没有任何地理上的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这一地理位置决定性地影响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造成新校区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校园文化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不对称。在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出现了一些一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没有遇到的不利因素。这是新校区文化最欠缺的方面。

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刘平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兴建了更大规模的新校区。这些举措拓展了办学空间,发展了大学的规模,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但随之而来的是新老校区衔接的问题,是大学扩大规模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新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新校区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底蕴相对缺乏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它应如何传承老校区的办学精神,发扬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传统,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这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宁夏医学院实现新校区建设搬迁之后,所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作为培育人才的高等学府,其功能不仅是知识、学术的传授,更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精神、理想的传递,更是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优秀的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能像晨雾雨露那样不知不觉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和志向,日积月累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举止、高雅的气质、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大学新校区所缺乏和急需的,它是大学新校区的“软件”,是无形的手,它会按照“程序”锲而不舍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把他们塑造成有用之人。从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看,一所大学,优良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仅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为人称道的校园文化。否则,校园文化的缺失或疲软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校区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比较丰富和现代。硬件设施相对优越和完善。拿我们新校区来说,兴建了现代化的功能完备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设施;校园空间设计合理,布局得当;建筑物实用美观,独具现代感。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新问题。由于新校区处在远离老校区的城郊地带。因此,这些地带没有任何地理上的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这一地理位置决定性地影响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造成新校区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校园文化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不对称。

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出现了一些一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没有遇到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老校区之间文化传承上的断层

新校区处于城郊地带,与位于城市中心附近的老校区距离相当远,交通相对不便,老校区积淀的文化传承就被割断,学生与城市、社会的沟通、交流出现割裂。同时,新校区在规划和建设中,往往优先考虑教学需要和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列入二期工程,或许就没有考虑。再加上新校区地处郊区,生活不便,没有教师常住。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一下课就忙着赶校车,与学生深层次交流的机会少。因此,在新校区很少看到教师的身影。结果就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

(二)新校区缺乏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

新校区由于建设时间短,缺乏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物、标志等校园物质性文化,无法看到参天大树,无法捕捉到具有见证学校成长历程和具有纪念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老校区的历史厚重感。从新校区一幢楼到另一幢楼,难以让人们感受到文化上的差异。这是新校区文化最欠缺的方面。精神文化对新校区学生的影响是通过全方位的互动而逐渐形成的,较之而言,很多关键的互动比较稀少,如师生互动,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互动,校领导与学生的互动等,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中厚重的精神文化对新校区学生的传承,造成新校区缺乏老校区几十年积淀下来的文化韵味。

(三)位于市郊的新校区受城市社区文化的影响和辐射减少

校园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相反,它作为社会大文化中的亚文化与社会大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之间都存在着互动,与城市文化也不例外。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种影响极其普遍的文化,对社区个体及群体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就个体而言,社区文化的熏陶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他们的人格,并在其人格上打上极深的社区文化的烙印。不仅如此,个体价值观念、生活模式和社会行为的养成均与社区的文化环境相关。就群体而言,城市社区文化决定了群体的目标和规范,对其目标系统和规范体系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居于社区中的大学师生虽然在交往方式、生活习惯、专业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他们在社区文化熏陶下,沉淀着社区的精神与气质,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必然会因社区的影响发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变化,这种转变有其主观选择的因素,也有社区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大学开放程度的提高,大学与社区间出现频繁的文化接触和信息交流现象,而接触和交流的结果既可以使文化相互融合,又可以使文化相互碰撞。文化的融合会造成异质文化间的彼此渗透、相互吸收,从而改变各自的旧有形态,创造出新的文化因子,甚至由此而整合出新的文化形态。比如,社区的历史文化传承对区内大学的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渗透作用。很多大学的校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表现出很强的本地特有的人文品质,并不断承袭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受大城市社区文化的影响较少,这对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必然是一种缺失和遗憾,而周边落后的城郊负面文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存在负面影响。

二、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实际出发,针对问题迎接挑战,构建健康向上、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大学校园文化,不断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创新。为此,结合学院新校区搬迁作出以下对策性思考:

(一)传承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校园文化,是一种富有独特气质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资源,是大学自身个性与精神的独特体现,是大学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也注定不同。新校区一般是在没有任何地理上的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的“荒漠地带”上建立起来的。设立新校区的初衷就是对一所大学的教育资源的肯定,并予以传承,因而规模上的拓展和空间上的扩张应当具备合理性。由此就校园文化而言,就是要求新校区与老校区必须具备全面的和彻底的质的同一性

校园文化的传承要以精神文化传承为核心。校园文化曾经被视为大学的风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而校园精神文化则是灵魂中的灵魂。杨叔子先生曾指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的文化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滋润着优秀人才的成长。”因此传承大学的精神文化成为首要选择。这也是最难的一项工作,也是新校区建设中应当最为关注的校园文化。

每个大学都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学术精神上;集中体现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这种精神是最深层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洋溢于校园文化之中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一种正确、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师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要向新校区传承大学精神,就要发挥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学校史是大学发展历程的反映与总结,内容涵盖了大学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工作,记载了教师、职工、学生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内容生动多样、博大精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动写照。它在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中具有教育导向、协调融合、凝聚激励等功能。要在新校区创建“同质”的而非“异己”的校园文化,追求新校区与老校区不仅“形似”更有“神似”的精神内涵,校史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传承载体。新校区的师生员工可以从校史记载的老校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历史传统、校友名人事迹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等内容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使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在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承。今年是我校五十年校庆,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遇,总结校史,提炼精神,传承文化。

新校区传承大学精神文化,要注重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方面——校训、校风和学风等在新校区的宣传、渗透。一所大学的校训、校风和学风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

要重视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老校区经过多年实践,并凭借环境优势,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水平较高,生动活泼,能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在学校文化品位和师生文化素质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应结合实际情况,将已有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加以经营、管理、运用,这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二)创新是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新校区建设的时代与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继承老校区优良文化的同时,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顺应学校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新文化。而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创新应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

第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大学不仅仅是宽敞的校园和高大的楼群,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更是人类社会的“思想库”“文化源”和“智慧园”。它对形成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明,对国家和民族主体思想的确立,具有特殊的使命。应该说,从中世纪到今天,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殿堂,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因为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的发展,所提倡的是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抱负的实现,所崇尚的是学术的自由,所倡导的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本质就在于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使它始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和脱俗的高雅气质;才能使它在历史的进程中不被荒芜,没有迂腐,不被洪流所淹没;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社会的“思想库”“文化源”“智慧园”。对于大学新校区更是如此,应结合自身特点,对大学的精神进行积极探索,与时俱进。

第二是在制度方面的创新。新校区的大多规章制度应沿用学校已有的,这既能体现新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关系,又能使老校区科学的管理经验运用到新校区,使新校区的管理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又要针对新校区的特点,建立一些与之配套的新的规章制度。比如,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第三是建设创新性载体。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校区的文化设施相对老校区要齐全、先进。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首先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在建设新校园建筑和景观的同时,同步考虑网络管理的举措和数字化校园,使虚、实的校园文化形成一个互补的系统,使建设更加规范有序,管理更加稳定高效,也为在新校区创建全新的、先进的校园文化提供平台。

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重点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教育网站,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将新老校区建成信息校园。

要特别关注新校区环境创新。一个美观、和谐的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可以起到调动学生智力、使学生在无声语言中接受教育的作用。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校史陈列馆,各种纪念馆,展览中心,文物馆(珍藏物),各种各样的寓意深刻的雕塑、标志、人文景点等创意布设,精心构造出既发扬优良传统,又崇尚教育和科学文化,艺术高雅的景致。全校的师生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受到熏陶,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继承和提高。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一所大学独特的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在长期办学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和创造必将是长期的,老校区是这样,新校区更是这样。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持之以恒,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在继承与创新中建设具有特色的宁医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

刘平和 男,汉族,1958年2月生,陕西耀县人,双学士学位,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1982年毕业于宁夏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宁夏医学院团委书记、宣传部部长、自治区卫生厅医政处处长。现任宁夏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党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多次荣获自治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