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治理的五对思考

社区治理的五对思考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应将权力“委托—代理”给社区自治组织,使其在内部实现由下至上的权力结构,保证社区自治的实现。因此建立良好的社区信任网络有助于实现社区治理。三是加速社区法规的完善。完善社区的法规建设有助于帮助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原则,避免盲目和多重标准的现象。
对策思考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五、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社区治理具有权力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和方式多样化、参与性与网络化的特征(9),并且我国正处于治理模式的转型时期。因此对于这种脱胎于国家原先房管体制下的老小区的治理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构社区权力结构。社区治理逻辑的变化,使得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由上至下的权力产生方式和等级式结构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居民自治由下至上的生成式权力结构。但是现在在这种社区中,前一种结构还在继续管理社区事务,而客观上又以后一种结构为特征,这种“表里不一”的情况造成了社区治理过程中困难重重。政府应将权力“委托—代理”给社区自治组织,使其在内部实现由下至上的权力结构,保证社区自治的实现。

二是建构良好的社区信任网络。社区治理网络是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中经过重复的博弈而建立的合作与互惠关系。它的形成、维持离不开有效的社会规范、共享的信念和价值观,例如信任、相互的认同、宽容和理解,这些都是维系网络结构持续稳定发展的价值与道德基础,是联系社会横向合作和互惠关系的纽带。因此建立良好的社区信任网络有助于实现社区治理。

三是加速社区法规的完善。“有章可循”是“照章办事”的前提和依托。完善社区的法规建设有助于帮助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原则,避免盲目和多重标准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小区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规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特别是对于混合型社区,高中低档小区各自的运行和治理方式都应不同。

四是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社区参与度,使社区居民真正具有主人翁意识,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来。这可以通过改变动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操作途径,从刺激个人对社区的利益欲求进而从明晰化的个人利益的竞争和协商中重新发现公共利益。

【点评】

社区管理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形成了一种权威主义的系统,而城市治理的兴起又因没有合格的公民社会的土壤而显得过于超前。因此,在管理缺失的背景下,居民参与型的社区治理又远不能实行。这造成了很多社区的管理陷于非常混乱的状态,无法达到建构和谐社区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就社区的完善管理而形成一个好的管理模式,成为当今社区建设关键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的考察,讲述了这种管理主体缺失下的社区生活遭遇和瓶颈。为我们加快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法规与政策提供了一个具象的个案。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后梦婷,南京大学。

(2)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陈强,陈永强,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212

(3)杨稣,贾明德.我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华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

(4)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学海,2006

(5)马西恒.社区治理框架中的居民参与问题:一项反思性的考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2)

(6)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KJ社区的研究.社会,2005:143-144

(7)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8)李文娟,阚宗兰.破窗理论与诚信档案.中国青年研究,2005

(9)吴光芸.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城市管理,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