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出发,谈谈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个人看法。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内核,应该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是要构建一种符合以人为本,安定有序的高校运行机制,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达到充分的和谐一致。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贺 念

现阶段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运用和谐社会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分析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校园和谐。本文将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出发,谈谈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个人看法。

一、“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联系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高校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内核,应该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是要构建一种符合以人为本,安定有序的高校运行机制,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达到充分的和谐一致。以人为本的和谐高校,就是要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校的创造活力,使全校的广大教职员工及师生,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高校应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和谐社会建设打好思想文化基础,提供智力支持。

二、构建和谐校园发展高校自身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联系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校园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重要的途径是和谐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为社会输送大量有用人才,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高校是集中了社会众多的高层次人才的精英群体,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走在社会的前面,体现和谐校园建设对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和谐校园建设是学校创造育人良好环境的需要

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谐校园环境、良好的育人氛围,是大学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学校校容风貌、教学设施等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人文建设,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发展观。学校要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及文化积淀,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高校要有环境育人的意识。在校园的建设与改造上,要有利于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存、生活、学习、工作及全面发展的需要;要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优化和保护育人环境的各种管理制度;学校建设要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清新幽雅的校园、先进的教学设施、有效的学校管理、浓厚的人文气息会对人才的培养和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立体交叉的和谐的育人环境。

只有校园和谐,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才能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把师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读书做学问上来,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3.和谐校园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全稳定、融洽协调的和谐校园是学校能够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和谐与发展相辅相成,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真正的和谐。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注重战略定位,健全学校制度,完善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先;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在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发展,但不改革不发展,学校就没有活力,事业就没有前途,也就没有真正的稳定。和谐校园需要的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存保障,为教学科研营造一个融洽、协调的人文氛围,从而促进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

4.构建和谐校园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需要

从学校自身而言,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其中,校园物质文化也是外显文化,它是以某种文字符号为载体,将大学精神风貌显现于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之中;校园制度文化是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它包括与大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校园行为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它包括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及后勤保障工作等。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学风、教风、校风和行为习惯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谐氛围更能培养美德,使人愉悦,凝聚人心,增强团结,增强教师前进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和谐校园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立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与社会任何部门相比,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它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与社会相同的发展规律,也有自身特有的生存和发展规律,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立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至少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推崇“和以处众,和衷共济”

和谐校园表现在高校的行为上,应该达到全体目标和办学理念的高度一致,全校师生员工应该明确一个一致的办学目标和得到大家认同的办学理念。只有做到全校一致、上下一致,大家才可能拥有共同的追求,在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全体才会表现出一种高昂的热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才会在遇到问题时,自觉地显示出主人翁精神,自觉地维护学校的荣誉和事业利益,才会出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和谐的局面。

2.力求“政通人和,内和外顺”

和谐的重要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校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高校,就是要做到领导主动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主动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学生主动尊重校园服务人员,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成果……只有实现了相互尊重,才能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尊重和信任是不可分割的,也只有信任了才能有真正的尊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需要经过许多具体的事件,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就需要自己讲诚信、守信用,待人真诚,认真做好每一天每一件工作。只有有了这种强烈的意识和自觉性,才能真正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

3.倡导“方圆相济,友善亲和”

“和谐”包括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的含义,这就是“友善亲和”,它不能被理解为不受约束、为所欲为,随心所欲、自由散漫,不思进取、只和稀泥,恰恰相反,越是和谐的校园就应该越强调严明的纪律,越应该有秩序,越显示出它强大的组织能力、组织水平和组织威性。这就是“方圆相济”。和谐校园应该在各方面都体现规则有序,任何时间都在有条不紊的运作,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能得到严格的遵守。每个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贯彻组织的意志,强调服从。和谐校园要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需要大家执行和服从学校的决定,而不是各行其是。和谐校园对师生的纪律要求应该是更高、更严、更自觉。

4.坚持“公平正义,稳定安宁”

公平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学生需要公平、广大教职员工需要公平、领导也需要公平。学生希望老师对同学一视同仁,不喜欢偏心的老师;对老师而言,在评优晋级和各种安排上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而作为领导,也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失公平就会产生消极和不满情绪,就会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尽管真正的公平不可能达到,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公平。追求公平就要树立正气,一所高校如果没有正气,认真做事的得不到该有的认可,溜须拍马的人反而大有市场时,就不可能有公平,也就不可能有和谐。只有讲原则、明是非、分好歹、有正气、求公平,才能不断化解问题,才有利于实现和谐。

总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首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然而,构建和谐社会毕竟是一项社会性的浩瀚工程,需要全社会包括学校在内的各行各业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全体师生在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的同时,也需义不容辞地为构建整个和谐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