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相和校园气象的地理观测

月相和校园气象的地理观测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拓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观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上海高中地理教材关于地理课外观测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册,如“星空观测和月相观测”“气象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判读卫星云图”以及“野外地貌观察”等。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地理观测活动中得到了施展,有利于严谨细致观测习惯的培养。
月相和校园气象的地理观测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 单美英

一、课外地理观测活动实施的依据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实施意见要求:“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宽视野而不拘泥于课堂,注重实践而不局限于课本,主动探究而不依赖于教师,灵活应用而不死记硬背,敢于质疑而不迷信权威,追求创新而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鼓励学生多参加拓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观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关于地理课外观测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册,如“星空观测和月相观测”“气象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判读卫星云图”以及“野外地貌观察”等。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真正开展这些活动的学校少之又少,原因是地理学科课时紧张,地理学业考对其涉及的很少,在整个社会“育分远重于育人”的功利态度下, 教师只能把课外观测的内容当作边角料丢弃在一边。其结果是,分数上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被抹杀了,行为品质及个性心理等身心素养的培养也缺失了。

因此,有效地开展地理课外观测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经历,也可以弥补课堂中单纯“说教”的不足。

二、课外地理观测活动中的育人价值案例分析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计算某地的经纬度

(1)课外地理观测活动的实施

活动时间:2012年9月22日—24日

活动工具:直竹竿、手表、直尺、三角板、绳、粉笔、纸、铅笔等

实施过程:

①秋分日前一天,在平坦开阔的空地上垂直竖立竹竿,并测量竹竿在地上部分的长度(设为b);

图1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示意图

②以竹竿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竿影长的半圆;

③当上午竹竿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竹竿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

④秋分日及其前后,当竹竿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设为T,单位为小时),并测量此时竹竿影子的长度(设为a);

⑤ 利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arctanb/a

当地经度=120°-(T-12)×15

当地纬度=90°- arctanb/a

太阳从正南照过来的时间(即当地的地方时12:00)分别为北京时间2012年9月22日12:15、2012年9月23日12:15、2012年9月24日12:16,测量数据记录如表1:

表1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记录

依据以上数据计算出该地的纬度分别约为62.54°、62.46°、62.58°;经度分别约为116.25°、116.25°、116°。

(2)案例分析与反思

①课外观测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形成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追求科学精神。

从本案例可看出,课外观测摆脱了单纯的课本知识,不仅仅需要教材中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H=90°-│α ±β│(α是当地地理纬度, β是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更需要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学会了科学观测,如观测内容的确定、记录表格的设计、观测器材的准备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来。最后,活学活用了教材中的知识,学会了科学的归纳和计算方法。

由于当地地方时不是北京时间,必须用到东早西晚的原理计算当地正午地方时12时与北京时间的差值,从而推算出当地与120°E的经度差。再根据地方时正午是早于还是迟于北京时间12时出现,就可以在120°E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经度差值数,推算出具体经度。然后将结果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和分析,并逐步将其内在分布规律揭示出来,真正感受到地理的实用性,体会到地理探究、思考、求真的过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②以观测为载体,搭建学生互动互学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小组合作观测,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和语言交流,可以诱发灵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和责任,从而进行深入探究。这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其健康的身心素养的培养。

2.月相观测活动

很多学校开展了月相观测活动,利用照相机拍摄获取月相图片。下表展示了某中学学生观测月相的记录情况。

表2 月相变化观察与记录表

(续表)

从拍摄的效果看,图像并不清晰,一方面和拍摄的相机与技术有关,另一方面和拍摄时的天气状况有关。虽达不到教材上图片的清晰度,却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知识的来之不易,感觉到了观测探究的艰辛,会激发他们更加奋发学习,使他们养成坚持不懈观察的毅力以及热爱科学、寻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网上众多的案例中,有一个观测小组发现了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都向后推迟一些,并利用所学知识推算出每天大约推迟的时间,即T=24/29.53=0.813(小时)=49(分钟)。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地理观测活动中得到了施展,有利于严谨细致观测习惯的培养。

3.校园气象观测活动

学校的气象观测活动是从简单的地面气象观测开始的。我校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气象站,气象站的主要配置为:百叶箱内装有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离百叶箱不远处放置雨量器。学校实验楼顶安放着风向风速计,测定的仪表通过连线放在二楼的广播室,方便学生观测。另外,学生手中还有一个气压表。

观测的时间:一般是每天三次,分别是北京时间8时(最低气温)、14时(最高气温)、17时(平时气温)。

观测的项目:风力、风向、气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湿度(干湿球温度表)、降水、气压等。观测记录表都装订成册,每月交给指导教师一次。

任务分配:由初中学生负责每天的观测登记,记录的数据交给高中学生分析。

气象观测活动对学生有以下身心发展的益处:

(1)激发了学生爱校园、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成立气象活动小组后,指导教师给学生们进行了气象科普知识讲座,详细介绍了气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重点介绍了百叶箱、雨量器的构造、安装、维护、用途等知识,以及温度、湿度和降水的观测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爱校园、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随着观测的持续,学生们逐渐感觉到了气象数据的记录工作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光鲜,而是非常的枯燥乏味,时常的恶劣天气使观测记录更加艰难,因此有部分学生想打退堂鼓。这时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表扬优秀的学生,通过一些优秀的气象预报员的事例鼓舞他们坚持下去,使学生体会到 “爱岗敬业”的艰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有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能力的获取是在参与中实现的。在气象观测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感官及工具获取数据记录信息、描述证据,并和其他同学通过比较、计算等方式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如一般情况下是干球温度表上的数值高于湿球温度表上的数值,但在观测中有时会发现相反的情况,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结合当时的天气状况,学生们分析出了在空气湿度很大或有雾的情况下,偶尔会有湿球温度高于干球温度的现象,这是由于空气湿度过大,两只温度表的数值比较接近,加之表的性能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引起湿球温度表数值高于干球温度表数值的状况。

三、地理观测中的育人价值思考

1.用观测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索,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从观测的数据入手,运用逻辑推理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枯燥的纯理论学习。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地理知识,学会用实际的观测数据说话,在真正的体验中培养了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改变评价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外观测,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布鲁纳说过: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去探索、发现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传统教学都是利用课本来传授知识,并且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这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潜能激发。

课外地理观测有助于创设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情境;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有助于改善评价机制,从多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有助于发现、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3.注意多方面的配合,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没有正确的感觉和知觉,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也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地理作为一门科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没有长期的观测活动和数据积累,就没有现在的地理科学。地理观测是一项长期而枯燥的工作,需要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也考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观测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方面的育人素材,值得我们去不懈地发现和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