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民办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意义

建设民办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意义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从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来看,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它与社会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学校所有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处于统率全校各项活动的显赫地位。

一、建设民办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对建立在学校教育基础上而产生的文化现象的科学泛指。美国学者对校园文化下过一个比较规范性的定义: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学生个体和团体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的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及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肯定带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但民办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其校园文化必然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因此,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深入研讨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我们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厦控股投资创办的建设类民办高职学院,我们的校园文化无疑要体现“广厦文化”特征和“建筑文化”特征。

(一)建设民办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意义

1.是开发民办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需要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地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运用隐性课程概念揭示与探讨了学校中的守则、常规与章程的作用,并指出学校生活中的群体、表扬与权威这三个特征对于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与支配作用。由于隐性课程“不仅展现了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认可的成分,而且还由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了过去学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的方式”,因此,“隐性课程”成为课程领域中新崛起的研究课题。

杰克逊在提出隐性课程概念时说,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那么,这些价值、规范、态度、动机是从哪里获得的呢?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暗默中、潜在中间接地传递给学生。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往后,随着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众多的定义。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看法,所谓潜在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做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或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隐性课程就其内涵来讲,是非学术性的,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决定学生学业的成败,它更多的是属于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如社会准则、行为规范、道德气氛等。有人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或未被完全认可的那部分经验。隐性课程作为与“学校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官方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获得的学校经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体系。学校中外显的、有计划的正规课程为显性课程。除此之外,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均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至少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显性课程实施中所产生的偶然的无意识的“负作用”;二是学校情景中的制度因素,如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生活制度、人际关系等;三是学校情景中的气氛因素,如校风、班风等。这些因素是教育计划中未规定而又确实能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第一个内容类似于杜威的“附带学习”,第二、第三个内容可等同于校园文化这一概念。

2.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及人际交往、社交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直接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课题。在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的校园文化影响下,校园内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在严重地影响和干扰着学生心灵和思想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克服消极文化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学风、校风的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树立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品位的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高职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校园文化作为学院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民办高职学院师生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以来,民办高职院校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民办高职院校现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办学历史短暂且缺少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同时,从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来看,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正视现实、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努力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学院的品位和格调,提高高职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3.是民办高职院校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是教育和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它与社会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学校所有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处于统率全校各项活动的显赫地位。它贯穿于学校各项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并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得以体现和升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建设高格调、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列,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二)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宣传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物质资料和校园环境。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确保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以及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创新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等重要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着力于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校园环境的美化设计等方面,做到精心规划设计、精心施工管理,以充分发挥其物质基础的功能作用。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针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模式以及群体行为规范等。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保障,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重要契约。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只有通过良好的制度文化体系,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规范和引导。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可以说,只有加强校园制度建设,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此外,民办高职院校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队伍建设,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师生群体及个体文化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所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它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直接的部分。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和认同、校园制度文化的制订和实施、校园物质文化的设计和建设等,既是校园行为文化的结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加强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教风和学风建设,培育和营造良好的治学氛围和科学精神。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积淀于学校全体成员并外化出来充盈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总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政治方向、理想氛围、道德关系、求知风气和艺术情趣等因素。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校园的文化氛围相对于学生而言虽是外部世界,但精神文化通过它可以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还有利于将学生与学校两者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学校现实的精神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潜在而强烈、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使学生认同、接受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行为。

5.校园宣传教育文化建设

校报、广播及校园网络等宣传教育阵地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民办高职院校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校园网在校内已成为一个主要传播媒体和重要的信息源,广大师生可通过网络了解学校有关重要信息,民办高职院校也可通过校园网对外充分展示学校的文化风貌和自身形象。随着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校园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它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和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加快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既包含网络文化特征又体现学校功能的教育体系,可加快实现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思政教育的网络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校园文化场所和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以及环境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必须建设安全、文明、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在高职院校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中,要有反映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人文景观,可确立独具特色的校风校训,建设典型意义的景点雕塑以及设立永久性的校史陈列馆等,这些都将对广大师生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的投入,保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所需的必要经费,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健康、持续、稳步地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即用以满足师生员工学习、教学、生产、生活、娱乐、科研的一切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大到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小到校牌、信封函件、校徽图案制作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成为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必须高度重视生活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园媒体文化建设,不断规范和抓好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海报等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媒体的作用,直接通过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影响、指导和教育,加强师生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宣传先进事迹,不断提高师生素质。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表现为校园人多年积累沉积所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学校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开展校风、学风大讨论,既要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性,在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训和班训,校风和学风。发挥各类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作贡献。

3.规范管理,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

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良好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活动,杜绝低级趣味、消极有害的活动。高职院校在制订和推行各种管理制度时,要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激励机制,定期对校、系、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如对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评先评优、毕业就业推荐等活动挂钩;对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校文明标兵、文明大学生标兵等进行奖励,并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推广表彰先进事迹等。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和在事业上的不懈追求,从而促进健康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提高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并为其实践志趣、扩大交往开辟一个广阔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坚持开展经常性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和校园精神培育的载体,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构建精神家园、营造健康心理氛围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目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兼顾学生的业务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抓住契机外,还应充分挖掘、整合各种合理资源,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