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商学院研究生十年教育成果总结

国际商学院研究生十年教育成果总结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3月23日,经学校研究批准,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正式更名为国际商学院,英文名称为Business School。国际商学院具有较强的国际化教育特色,通过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为研究生提供能够适应当今国际竞争的学习环境。(二)研究生专业设置不断细化国际商学院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为两年,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国际商学院于2005年底成功申请了企业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两个二级博士点,学业完成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与创新超越——国际商学院研究生十年教育成果总结

肖 熠 袁 野(1)

摘 要:国际商学院研究生教育历经风雨,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调整培养目标,细化专业设置,不断完善教育培养模式与管理体制,以较强的国际化教育特色,通过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为研究生提供能够适应当今国际竞争的学习环境。学院以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适应性强、全方面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目标,继续坚持国际取向、本土植根,努力与国际商科教育接轨和同步,同时本着将“柔性管理”和“可持续和谐”理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成果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创新超越

一、风雨兼程,国际商学院研究生教育在探索中前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成立于1982年,经过近三十年的成长发展,国际商学院如今正以青年人的饱满热情,向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全力前进。

1982年5月,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身)国际经济管理系正式成立,简称五系,首届学生为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主要目的是培养师资。美国MBA教育体系、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与考试,加上一批外国教授和归国学者,这一切,构成了80年代初中国教育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创了国内管理学界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原版教材和全英文授课之先河。国际经济管理系成立,是国际商学院向国际化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1984年营销专业招收了国际经济管理系成立后的第一个营销专业研究生。1986年7月,企业管理专业获准授予硕士学位。1987年国际经济管理系更名为国际企业管理系,更名意味着原先比较宽泛且容易被人理解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得到纠正,教育的方向明确定位为微观经济组织——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保留了国际化的特色。1994年,国际企业管理系正式更名为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成为我院发展的新的里程碑。1998年7月,会计学专业获准授予硕士学位。首届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标志着我院的会计学专业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点的获批进一步完善了我院的学科体系。2005年3月23日,经学校研究批准,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正式更名为国际商学院,英文名称为Business School。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每一步夯实的脚印不仅记载着国际商学院的成长,也展示出28年来国际商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

经过28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序列的培养资格。博士层次具有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和统计学三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资格;硕士层次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三个科学硕士学位项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各专业均允许跨学科、跨专业报考,吸纳本科专业背景不同的优秀人才。国际商学院具有较强的国际化教育特色,通过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为研究生提供能够适应当今国际竞争的学习环境。

二、博观约取,国际商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中发展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断调整

学院在研究生培养的最初阶段,一直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高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方面,与此相适应,硕士研究生学制也一般规定为三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研究生日益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为适应社会需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趋向多样化,出现了MBA、MPA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也有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分,因而对其培养目标的定位须随之进行调整。

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并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研究与决策型人才。2010年学院将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致力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与此同时,学院也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重新调整为:培养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掌握企业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先进的专业知识、拥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熟练掌握英语的国际化、理论和实务并重的复合型企业经营和管理人才。

学院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客观要求和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它规定了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决定学制的构建、培养模式的选择,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实施硕士研究生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培养目标的调整问题。

(二)研究生专业设置不断细化

国际商学院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为两年(从2004级研究生开始,2003级以前为三年制),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学院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授予权,现设有三个硕士点——企业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和技术经济及管理。

2001年本着科学、规范、宽窄适度、反映本校国际导向、外语领先的教学特点及专业特色的原则,学院在企业管理专业下,设置4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营销学、对外经贸定量分析、生产与服务系统管理。在会计学专业下,设置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国际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2009年学院将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增加为7个,新增方向为服务营销管理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设有3个研究方向,包括投资与融资、项目管理方向,新增创新与创业方向。

国际商学院于2005年底成功申请了企业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两个二级博士点,学业完成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有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两个专业方向设置。

2007年学院开始招收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为适应致力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为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了5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战略管理与跨国经营、国际营销、组织变革与公司治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和数据科学与决策。2009年根据博士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调整,我院对原有的5个研究方向作出微调,将国际营销方向改为国际营销与服务营销,将组织变革与公司治理改为企业创新与组织变革,并新增技术与创新管理方向。

实施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要求改变单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并逐步向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过渡。学院根据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的统一精神和学院对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要求,不断调整细化研究方向。

(三)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与管理体制更加成熟化

2004年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培养学制的新精神,将研究生学制从三年缩减至两年。实施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既为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所提倡,又符合国际国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学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适应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小规模、单一的学术性人才培养向较大规模的、高素质、多样化人才培养转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也是为了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结构,树立多元人才观,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形成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有效机制。

2010年根据研究生部最新培养精神,研究生实行“两级”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培养精神,适应我院不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从而确保研究生教育及管理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研究生学分构成更加合理化

学院本着使学生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企业决策所必需的基本分析手段和技能,以及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有关知识的原则设置课程。课程分为必修课(包括学位课、公共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

2001年学院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47学分且学位课成绩达到70分,才具备学位论文答辩资格。2008年培养方案中学院对硕士研究生学分作出相应调整,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方向限选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37学分,其中必修课(含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为26学分,选修课为11学分。

2007年博士培养方案中学院对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的规定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各类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23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1门3学分,学位基础课5门9学分,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5门7学分,专业选修课2-3门4学分。2010年学院根据研究生部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精神,将博士生在学期间研修最低学分缩减至16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1门3学分,学位基础课3门7学分,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3门6学分。

学院本着“学制缩短,质量提高”的原则,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学院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和学分构成进行“瘦身”,使学生研究课程更加合理化。

(五)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商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01年9月至2010年9月,学院录取全日制科学硕士研究生共计1 106名,其中来华留学生71名。

表1 2001年9月至2010年9月学院录取全日制科学硕士研究生人数

img14

我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在读博士生63名,其中海外留学生11名。

表2 2007年至2010年博士招收人数

img15

(六)研究生人才培养素质不断提升,就业态势良好

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使我院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逐年上升。营销专业1987届研究生张景智的论文获研究生论文一等奖。他的《国际营销学教程》在全国财经高校中相当畅销,第一版印刷二十多万册,第二版仍然被全国多所大学用作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2010年学院更是加大了对研究生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管理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术规范性,提升了研究生学术氛围。

同时,我院研究生在国内、国际的有关赛事中也屡创佳绩。1997年我院研究生组成的两支对外经贸大学代表队在第十五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中国赛区)中分别获得冠军和季军。1998年学院研究生组成的对外经贸大学代表队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总决赛中,获得学生组亚军。1999年我院研究生组队参加在澳门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总决赛并获得世界亚军的优异成绩。2000年我院研究生代表队在GMC中国区决赛中囊括前三名,冠军队代表中国出赛,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第17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总决赛中荣获世界冠军。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GMC两次大赛CEO、世界冠军获得者叶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麦肯锡咨询公司。同年,另一届中国区冠军队CEO、1997届企业管理研究生张敏从另一家美国公司调入麦肯锡。其后,二人先后考取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2001年5月,由我院研究生组成的对外经贸大学代表队代表中国出赛,在葡萄牙城市波尔图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总决赛中,蝉联世界冠军。在国际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充分展现了我院研究生专业基础扎实、英语水平高、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综合优势。良好的综合素质,使我院研究生在激烈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上保持整体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较高的地位。

学院采取各种方式开拓创新教育新途径。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推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促进培养水平的提高。良好的就业氛围,较高的综合素质,使我院研究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和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毕业生留京数量三年来均在90%左右。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知名外资银行如汇丰、渣打、花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亚洲金融有限公司,国际知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粮、五矿等知名央企以及实力雄厚的四大国有银行等。

以2006-2008年毕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

2006届毕业生共190人,就业率为89%以上。前三位的行业为会计师事务所、IT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占就业率的50%(见图1)。

img16

图1 国际商学院2006届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

2007届毕业生共121人,就业率为99%以上。前三位的行业为会计师事务所、IT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占就业率的59%(见图2)。

img17

图2 国际商学院2007届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

2008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为152人,就业率为96%,就业主要集中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国有银行、大型国企、化工能源企业、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等。例如,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粮集团、五矿集团等。就业前三位的行业为会计师事务所、金融行业和化工能源;40%的学生就职于会计师事务所(其中95%以上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金融行业就业人数占14%,化工能源行业占10%;前三行业占总就业率的64%以上(见图3)。

img18

图3 国际商学院2008届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

三、厚积薄发,国际商学院正形成国际化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经过28年的探索发展,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已经向注重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以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适应性强、全方面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方向迈进;并在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组织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数据科学与决策、技术与创新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取得显著的学术影响力。

(一)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拥有一支具有创造性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团队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大力优化人才环境,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努力构筑人才战略高地,选择性地引进适合学院发展的优秀师资,构建一支能够胜任研究生教学的师资队伍,保证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截至2010年,学院有硕士导师76人,博士生导师23人。导师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近10%的导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大部分教师拥有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等国际专业团体的会员资格,为国内其他院校所罕见。我院的教授和专家始终站在科研和教学的最前沿,使用学院配备的最先进的技术设备,随时准备把最先进的成果奉献给学生。近5年以来,学院专任教师申请并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种渠道的研究项目121项,其中,主要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公开发表论文1 087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SSCI、SCI发表学术论文多篇(A类2篇、B类6篇),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CSSCI杂志上发表266篇;出版专著或教材等210余部,提交研究报告36份。

(二)探索研究生教学管理改革方法,使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学院现有一支由专职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构成的高素质、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管理改革方法,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

我院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将科学化、程序化管理方法引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注重细节管理,建立创新型管理理念。以研究生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为例,我院根据研究生部制定的新指标体系结合学院实际,实行分类化归档,及时将研究生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档案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形成的管理档案归档更新。同时,学院将分类归档的文件实行分模块整理,使用简单,明快的颜色区分各模块文档,便于查找。我院研究生教学档案的管理能够全面反映学院教学管理等各项活动的真实内容和历史进程。

学院根据学校研究生部要求,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讨论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制度、条例、规定和职责,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复试领导小组、答辩领导小组等,为学院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等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证。

(三)进一步凝练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根据学校研究生部的统一部署,遵循当今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社会发展及全球化背景下对研究生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院将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掌握本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和先进的专业知识、拥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熟练掌握英语理论和实务并重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定期组织召开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集中讨论并不断完善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

(四)强化专业教学特色,注重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提升

我院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突出英语教学和专业培养的结合教育,以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适应性强、全方面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目标,注重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学院形成的特色学科包括:

1.管理学科

管理学专业的一些课程采取了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即研究型和全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整体思路体现为理论前沿与创新型讲授、问题导向与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与演讲式教学、文献阅读与交流式学习、案例调查与咨询式学习。教学组织和过程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上手段,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并重。另外,教学团队还通过学校TAS平台建立了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大量有关该课程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科

我院会计学科是国内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从建院开始,会计系就全面引进西方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的教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创建了颇具特色、贯通中外的会计和财务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体系,取得了优异的科研与教学效果。教学科研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1)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围绕国际会计与财务这一研究主题,融合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学等学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会计系近年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重要科研和教学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2007年度北京市立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获2009年度教育部立项。(2)坚持国际化教育模式。会计学系研究生教育秉承了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特色,进一步扩大了原版教材的使用范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先进会计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同时进一步锤炼了师资队伍。

3.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技术经济是一门技术和经济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因此,我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同时通过案例教学、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1)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技术经济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理论教学外,还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将实践教学融合于理论教学之中,使二者相得益彰。(2)案例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是本专业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专业研究教育中采用了哈佛商学院的部分最新案例,帮助研究生从经典案例分析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也会吸引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案例研讨使来自不同领域、视角各异的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独到的见解,激发每个人的灵感和对问题的感悟。

四、创新超越,国际商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变革中发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际商学院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人才质量观、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变革的同时,也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将继续坚持国际取向、本土植根,努力与国际商科教育接轨和同步。同时也将继续深入探索商业人才的教学规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与决策能力、创新精神与变革意识,使学生全面熟悉和掌握跨国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并能够将国际化管理经验应用于中国商业实践。

学院将总结研究生教育改革经验,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院本着将“柔性管理”和“可持续和谐”理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注释】

(1)肖熠,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办公室主任;袁野,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