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学研究成果简介

教育学研究成果简介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三省区特贫困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深化实验研究马金玲/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4年立项,2007年结项。课题通过对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现状进一步调查,分析女童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万明钢/民族出版社,2005年/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多元文化教育始为西方国家民族教育的一种理念,但它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世界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成果简介_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第八章 教育学研究成果简介

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与办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

王恩涌(兰州城市学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2年项目(AGA010005C01),2005年结项

课题在大量前期调研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重点设计了研究的整体结构,从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分析入手,结合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寻求找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和特点,同时考虑了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等。该项目详细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市场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政府职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找出了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共性的问题,得出了合理的结论,认为今后我国劳动力的主体应是需要经过职业技术训练的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也是我国实现人才战略转移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农村人口平稳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并提出把高等职业教育列入实现西部对东部的经济追赶,迈出“跨越式”经济发展步伐的发展战略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应作为一个与学科型教育并列,共同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西北三省区特贫困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深化实验研究

马金玲(甘肃省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DMB010804),2004年立项,2007年结项。

课题通过对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现状进一步调查,分析女童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对这些地区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低、留级率高、辍学率高的原因从教育的价值、公平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理性思考、深入反思。针对女童教育发展缓慢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显示,从哲学、社会学、跨文化学、民族学多角度审视,在其理性化层次上开展研究,以探究新理论的支撑。还对女童教育的行动,提高失学儿童就学教育机会的策略,女童教育参与式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课题对还未“普初”或“普九”的县,针对性开展实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对特贫困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具有一定创新

教育公平论

李介(陇东学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力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两个角度探索研究教育公平。一是从宏观角度对我国西部教育、女童教育、民族教育、残疾人教育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唤起全社会关注教育公平;二是从微观角度对教育内部的课程、师生交往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问题的研究,使教师、学校管理者认识到教育内部公平的重要性,并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念,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宏观上教育公平应坚持基本权利领域和公共教育资源领域的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领域和非公共教育资源领域的不平等原则。应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发展的地方化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应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包括城市薄弱学校、偏僻农村地区儿童教育、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女童教育、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等。应建立“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应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制度,使低收入家庭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微观上教育公平应使教师消除课程中的成人化倾向、城市化倾向、男性化倾向。应建立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消除课堂教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应重构教学的空间格局。应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甘青宁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

黎军(兰州大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

该书采用教育学、民族学、教育技术学以及实证主义分析的方法,对甘青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论著共分为导言和五章正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甘青宁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价值、研究范围和方法以及论著的逻辑结构;第二章概述了现代远程教育结构与理念;第三章对甘青宁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作了横向比较,提出了具体的运用模式和具体的应用;第五章从宏观角度就甘青宁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该书通过界定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及其构成体系,论述了在甘青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现实性及其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对该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探寻一种系统的、执行成本不高的、能够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一个目标的、实际的、常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成果还对现代远程教育在甘青宁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和对策;同时,根据甘青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情况和基本条件,论述了甘青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从法律上寻求规制与保护的必要性。全书通过梳理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范围、体系构成、学科价值,论述了在甘青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区位特征、生存基础、发展规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发展和实施的框架与模式。

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

万明钢(西北师范大学)/民族出版社,2005年/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重大研究项目(04JJDZH011)成果

多元文化教育始为西方国家民族教育的一种理念,但它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世界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尽管中国与西方在民族教育的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长期彼此漠视对方,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二者却在民族教育发育与多元文化的共存上“殊途同归”,多元文化教育已不再意识形象领域的“戒备”概念,而是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理念。

该书就是一部关于多元化教育的比较研究专著,内容涉及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方法及对象,多元文化教育概念论争,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批判,中国多元文化教育史略,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等。该书从藏族、汉族、回族中的大、中学生的交往和生活入手,探讨了不同民族之间学生的民族认同问题,系统的分析了其中深层次的文化适应问题。全书共八章内容: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研究;汉族、藏族和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族际归因研究;自我概念与宗教意识;不同民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回族青少年宗教价值观社会化研究;回族社区女性宗教生活研究;回族中学生的宗教世界;民族心理学的历史与目前研究主题。

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

赵怀让(兰州大学)/《科学·经济·社会》2001年第2期

该文就高校重点学科(博士层次以上基地)建设问题展开讨论。该文首先对改革开放20年的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进行了回顾。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211”工程的实施,高校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学位制度和博士后流动站制度;评选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11工程”。其次进行数据统计和现状分析,以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和有关“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为入选条件,设计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5个,对全国99所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发现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很不平衡,重点学科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融合的产物。该文认为,国家仍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如果让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完全依靠市场去调节,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国家主要要通过作用是政策的引导和经费的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要融入社会主义大市场。通过为社会服务,互惠互利,密切高校与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关系,找到为国家经济建设、地方发展和科技进步做贡献的位置。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融合。高校之间的差距,说到底是科学研究上的差距,重点学科建设就像一根转动的链条,可以提高转动的速度,但不能逾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区域教育研究的兴起和区域教育学的创建

焦瑶光(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论文认为纵观我国区域教育研究发展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区域教育研究探索时期、区域教育研究发展时期和区域教育学初步形成时期。在区域教育研究探索时期(1949年以前),虽然许多教育学家提出了区域教育的思想,但没有形成体系。区域教育研究实践阶段(1949—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吸取了苏联发展教育的经验,提出了教育建设计划要把客观需要同主观力量统一起来的原则。区域教育研究的发展时期(1979—2000年),区域教育的实践刺激了区域教育研究的出现,理论界也开始讨论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充实和发展了区域教育理论,21世纪初教育学科领域逐渐出现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区域教育学。论文认为区域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学研究当中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区域教育学的发展上应进一步完善区域教育学研究的内容,打破学科界线,促进区域教育学与社会学、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理学等跨学科的联合。从以上区域教育学历史发展来看,区域教育学在我国还是一门较为年轻和发展中的学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所以研究区域教育学必须以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基础,才能提高区域教育的研究水平。

元高等教育学研究

李硕豪(河西学院)/《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7期

元高等教育学研究是以语言形态或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只有20年的发展历史,该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20年来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评价,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些新思路。该文依据学科标准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原理、理论陈述的规范性问题、理论结构和理论建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学必须担负起建构独立理论体系的任务,以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努力反映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般性,而不能以泛泛的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却忽视对高等教育特殊矛盾和一般规律的探讨。该文集中探讨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在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方面,提出从社会组织学的角度来考察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认为高等教育学所指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不是同一关系,而是属种关系。高等教育是一种事业,而高等学校是一种组织,“高等教育”并不等于“高等学校”。而现已出版的《高等教育学》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并作为同一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学”对“高等学校”的研究简单粗糙、肤浅狭窄;对高等学校及其运行过程缺乏解释力。在这一背景下,创建一门独立的“高等学校学”十分必要。

试析学校中常用的两类惩罚对小学生的不同影响

王呈祥(天水师范学院)/《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1、2期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学管理》2003年第7期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把多种多样的惩罚做了划分为两类:“代偿式惩罚”和“剥夺式惩罚”。其中代偿式惩罚指的是“以增加额外的课业或其他工作任务为惩罚措施,如罚写字、罚背书、罚打扫卫生等。”剥夺式惩罚指是“以减少或剥夺学习任务(或学习机会)为惩罚措施,如,从罚站、罚出教室、罚出考场、拒收作业、试卷作废等,一直到最严厉的正式惩罚——开除学籍。”该文以关于惩罚的分类为基础,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对惩罚的一般特点及两类惩罚的特殊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代偿式惩罚的特点是:给予学生不想要的。在这种惩罚中,教师、家长把增加功课负担如做作业、背书、写字或课堂提问等当成了引起学生消极体验的刺激物(或手段),亦即当作学生不想要东西给予了学生。这也正是这类惩罚的内在矛盾所在:如果惩罚有效,那么学生抑制受惩罚的行为是为了逃避用于惩罚的那些学习任务;反之,如果惩罚措施无效,那么,学生的不当或错误行为就得不到抑制或克服。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其结果都不是不符合教育要求的。剥夺式惩罚的特点是:拿走学生想要的东西。在这类惩罚中,学习任务和学习机会是作为学生想要的东西被剥夺的。这也决定了这类惩罚内在的逻辑上的合理性:惩罚的威胁力来自学生对得不到学习任务或失去学习机会的恐惧,所以,学生要避免惩罚,就必须抑制那些可能导致惩罚的、不合教育要求的行为,这正是惩罚的目的所在;学生成功地避免了惩罚后所得到的,就是他应得到的学习的任务和学习机会;如果学生因为未能抑制那些可能导致惩罚的行为而受到了惩罚,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就是得不到学习任务或失去学习机会的不良体验,以及剥夺学习任务、学习机会与“受惩罚”的感觉之间的条件联系,这也是教育者所希望的。

西部大开发与加快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许鹏奎蔡中宏(兰州交通大学)/《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甘肃省教育厅200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西部大开发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系列研究论文之一

文章立足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进行了探讨。该文认为加快发展西部成人高等教育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WTO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迫切要求,对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有特色的高种类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应以西部建设急需人才需求为依据。结合西部特有资源、地理环境和基础条件,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在制订教学计划上应以成人的职业和工作为目标。以教学内容的有针对性、适用性、灵活性和先进性为出发点,实现为用而教,为用而学的目标。在设置实践环节上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抓好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三环节。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应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维系西部成人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该文认为应制定和完善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成人教育要注意向后续教育发展;准确定位,突出特色;转变观念,大力培养生源市场;校企联合,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挖掘现有高校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等。快速推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成人高等教育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政策,落实并扩大西部地区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计划,促进成人教育发展;加快立法,确保西部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扩大成人高校办学自主权;转换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增强办学活力;增强西部成人高校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区域认证制度”,转变用人观念,形成平等的人才竞争机制。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模式、建模方法及关键技术的新发展纪平(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文章根据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回顾了教育技术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特征,从学科体系上分析了其技术系统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系统模式和建模方法,并就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教学设计理论”、“个别化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作业技术理论”等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世界各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模式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不但是发展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各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对本国的教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近年来,在构建各类系统模式中运用了许多数学方法,特别是非经典数学方法及经典数学研究前沿的方法,教育技术系统虽千差万别,但从教育目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关键技术及追求的教学效果等方面来看,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有的虽互相交叉,但方法共用,大有殊途同归之感。根据这些共同点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主要表现在所有的技术系统均与教育管理模式相结合;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成为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技术的软件配套即对课件的开发受到重视;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教育技术的智能化和智能化学习受到关注;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是对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外国文学教学CAI课件设计

温越(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外国文学CAI课件设计》是国内该学科中的第一个计算机教学设计成果,填补了外国文学教学的一项空白。主导思想是在远程开放教学环境下运用CAI课件进行外国文学教学和辅助教学,以此解决和弥补现存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三级结构形式综合设计,将讲析、答疑、自测与资料结合起来,力图创设图文声像共同作用的教学情景,促进个性化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