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学院科研教学年度总结

音乐学院科研教学年度总结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校,其整体办学水平在国内始终居于领先地位,代表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逐年提升,继2004年入选教育部艺术类唯一“名栏”和北京市“名刊工程”后,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艺术类唯一“名刊”。
中央音乐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校,其整体办学水平在国内始终居于领先地位,代表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1—2010年,学院依托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音乐学,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国际化平台,对科学研究方向和重点及相关学科的布局进行了整体优化,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理论研究与学术实践结合,形成优势学科不断完善,新兴学科特色鲜明,科研成果凸显,跨学科、多部门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科研局面。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纵向课题申报与学院自主立项结合

相对其他人文学科,全国音乐类纵向课题申报和立项数量很少。针对这一情况,此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全院教师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和涉及面。从2003年起,此院设立了“中央音乐学院科研资助计划”,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学术著作出版和课程建设项目等,每年自筹经费50万元,自主申报,自主立项,利用有限的财力推动科研开展。至2010年底,资助计划一共立项176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66项。

同时,此学院也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争取教育部、文化部和北京市的经费支持。通过校内项目的多方扶持和培育,此院纵向课题立项数量和质量直线攀升。10年来,此院教师共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9项、文化部文化科技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7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分别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创作研究和中国音乐史)、北京市教委项目29项,极大地提升了此学院的科研水平,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由此学院牵头,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其他多家单位合作申报的“音乐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科技部立项的首个艺术类项目。该项目填补了我国在音乐数字化服务领域的空白,届时将完成2000首音乐资源的采编和标注,12000首音乐资源的收集,建成一个面向专业人员和普通民众的大规模国家级音乐数字化服务平台,向世界推广中国音乐发展和研究的成果,极大地回馈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2.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为适应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此学院在认真总结我国艺术院校教育经验和积极吸收国内外同类学科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科研与教学并行、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方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内容更新。

立足于教育部和北京市质量工程,此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专题研究,打造精品课程,撰写精品教材和教研论文,加强各学科、专业之间相互的联系,努力建立“创作、表演、评价与研究”一体化,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合作平台。一方面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让科研成果走进课堂,以科研推动教学,促使科研成果向着有利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艺术实践、音乐创作方面的转化,从而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学术活动、课堂教学与音乐实践结合,与社会生活靠近,有计划地组织表演专业师生走出校门,举办各种学术性的演出和交流,扩大了此学院各表演专业在学术上对校外的影响和作用。10年间,此学院教学类科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共有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部精品教材、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些科研与教学项目的研究成果,形成互为反哺的良好态势,既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应用性。

3.依托“211工程”和重点基地,合理规划理论研究与学术实践

此学院以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为建设平台,建立了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机制,承担并集体攻关了如下一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重大科研课题:

续表

在“211工程”建设中,此学院围绕着传播、研究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主题,投入巨资建设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中国音乐史长廊与展列、中外乐器展演中心、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院史、中国音乐图像、江文也音乐文集、交响乐室内乐民族器乐精品工程等子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10年来,此学院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层次有了显著提高。共出版教材77部,著作78部,其中2部被译成英文出版;累计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300多篇,其中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逐年提升,继2004年入选教育部艺术类唯一“名栏”和北京市“名刊工程”后,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艺术类唯一“名刊”。

4.学术交流

瞄准创世界一流音乐院校的目标,此学院着力提高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一流音乐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巴黎音乐学院、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朱丽亚音乐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举办了“世界顶级音乐学院交流活动”,极大提高了此学院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历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以及“北京世界音乐周”等重大国际性音乐活动,扩大了此学院学科建设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音乐学系推出了全国性的音乐理论学术论著评奖活动“徐小平奖”,设立了“王森国际交流基金”,为论文获奖的学生走出国门、开阔视野的国际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此学院还举办了包括首届“全国音乐学博导论坛”、“中国-芬兰音乐国际研讨会”、“中非音乐论坛”、“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各类音乐表演国际大师班等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国内有影响的、针对当前重大理论问题的学术活动。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音乐家和著名教授等来学院讲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极大地增强了此学院的学术氛围。

5.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科研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给音乐研究建立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10年来,中央音乐学院着力在教学与科研基础条件上下工夫。

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和信息化建设,使此学院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科研、教学和演出提供了便利。具体表现在:逐步改进此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结构,重点购入了经典作曲家作品全集,使国内外经典文献覆盖率达到85%;加强和完善数据库建设,建立了古琴资料多媒体数据库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艺术中心”;启动了馆藏教学及学术活动录像资料、采风录音资料和老唱片的抢救工程;建成了IPV6的网上音乐资源,更新了校园网络直播及点播系统。

另一方面,倾力打造“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如“电子声学实验室”、“西方早期音乐研究室”、“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信息资料中心”、“古琴资料室”、“舞蹈、话剧、歌剧片段排演资料室”、“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等一批实验室和中心,有力地支撑了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三、标志性成果

表演、创作和理论研究是最能体现此学院学术创新实力的内容。10年来,我院“立足创新”、“提高质量”,狠抓标志性成果,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1.20世纪中国港澳台地区音乐发展研究

汪毓和研究员主持的此项研究,加强了彼此在文化上的联系和相互促进,在一个相同或相近的共识下,对20世纪港澳台地区和大陆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异同及其相互间影响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密切大陆与港澳台地区音乐学家彼此间的学术合作交流以及他们之间进行沟通融合的一个创举。

此项目于2011年结项,全书约50万字,配有相关的谱例、图例和音响。另附有20世纪中国港澳台地区代表性音乐创作乐谱、音响、历史图片,它们可以作为资料保存。其研究成果对党和政府了解港澳台地区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更好地制定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政策,进一步推进21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具有相当大的实践意义。

2.中国古琴音乐文化

袁静芳教授主持的该项目,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古琴为对象,选取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琴谱和打谱、琴派与社团、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结项成果包括85万字的多卷本著作和一个可供查询、全文浏览、视听、教习的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其学术成果修正或补充了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等研究领域中的许多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琴学学科的建设和当下古琴艺术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新疆十二木卡姆研究

肖学俊教授主持的此项目,从十二木卡姆的历史与现状、音律、乐调与旋法、节拍与节奏、结构、唱词、乐器与乐队、与“麦西来莆”的关系、记谱等9个子课题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对新疆古代音乐的探索和对传统乐舞的保护、传承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思想、哲学、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对于中国各民族乐舞艺术间的相互传播、相互影响乃至对东、南、西、北各方乐舞艺术的撞击、荟萃、交融历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突出的价值。

4.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赵易山教授主持的该项目,为教育部科技司“利用信息工具改造课程”项目,运用澳大利亚Rising公司开发的多媒体视唱练耳软件“灵听”(Auralia)作为信息工具,结合自编数字化教材《视唱练耳教程》,对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并借助包括9大音乐学院在内的共27所艺术高校建立的“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联盟”开展示范和辐射工作。此项目充分发挥了视唱练耳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本质和潜力,通过把最新的、科学的、体系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用最丰富的形式、最有创意的数字化模式以及最便捷的网络方式传递到各院校的学生中去,使全国各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和研究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高承接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任务的能力

依托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不断强化教师的项目意识和团队合作攻关意识,创新科研体制,形成集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为一体的学术创新团队,鼓励教师着眼国家与社会对音乐文化的需求,瞄准学术前沿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提高学院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教育科学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任务的能力以及为对于国家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的能力。

2.拓展横向课题合作

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攻关合作,争取横向科研在社会影响力、经费总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完善科研运行机制

有针对性地根据学院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需要,统筹协调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调控和支配。建立有利于学科创新、交叉、融合的科研运行机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等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4.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适度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质量,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积极吸引海外博士特别是外籍博士来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推进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中央音乐学院青年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世界民族音乐周、室内乐音乐节等学术品牌的建设,使其成为人才孵化的基地和科学研究、艺术实践创新的平台,并融入社会音乐生活。

重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青年民族乐团、青年合唱团、少年交响乐团等学院乐团的建设,推进乐队学院和歌剧中心的发展,创建若干个室内乐乐团,同时改革运行机制以利于演出团体有效运转。

改革艺术实践管理模式,把学院师生艺术实践真正推向社会,使之与社会音乐文化生活需求对接,进一步完善校外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探索良性循环的长效建设模式,将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转化为社会文化艺术生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