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概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的发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概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的发展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4月18日,“北京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对外播音时仍然沿用“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在使用语种、播出时数和听众来信数量方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之一。这一天就是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前身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创建日。

第六节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一、概况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缩写为CRI)是面向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海外华侨、华人,以及中国驻外使领馆、驻外机构、商贸公司和海外留学人员等广播的国家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1950年4月10日,中国对外广播开始启用“北京广播电台”呼号。1978年4月18日,“北京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对外播音时仍然沿用“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从1993年1月1日起,台名和呼号统一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及4种方言向全世界广播。2004年底,对外广播总时数为每天392小时。其中,中国本土发射台播出节目190小时,利用海外发射台播出节目202小时。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收到来自世界161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180多万封。在使用语种、播出时数和听众来信数量方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在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机构建立了节目交换、人员交流和互访关系,每年向国外电台、电视台传送和寄送介绍中国的各类节目约1400小时。国际广播电台还开办了对国内的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节目,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英语、普通话和广州话广播。除了新闻节目外,还设置了400多个专题节目,受到各国听众欢迎。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语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对外新闻机构,其播音时间之长和播音语种之多在世界各国对外广播中位居第三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普通话广播从2005年6月开始实现24小时环球广播,并且在国际互联网上同步直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要是用外语对世界进行广播宣传的新闻媒体,电台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共有包括38个语种的外语干部近800人,编辑记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外籍工作人员100余人。

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的发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广播。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1941年12月3日17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广播开始播音。这一天就是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前身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创建日。最初开办的日语广播以侵华日军为对象,主要是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当时是在窑洞里播音,广播设备十分简陋,发射功率只有300瓦,机器经常发生故障,而且没有器材补充。当时播音室和机房设备随着战争的发展频繁转移,播音环境很不稳定。1943年春天,由于机器故障,日语广播与对内广播同时被迫中断。

1947年9月11日,设在河北省太行山麓的涉县沙河村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增办了第二种外语——英语广播节目,第一个英语播音员是魏琳。根据现存的第一篇英语广播稿的记录,当时创办英语广播的目的是“通过这个电台在上海时间每晚8点40分即20点40分向讲英语的世界各地播送有关中国时事的简明真实的报道,“因为我们相信这样的材料是不容易从其他地方得到的。”[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广播业发展很快。1950年7月2日,随着朝鲜语的开播,中国对外广播使用的语种达到了11种,每天累计播音时间为11个小时。当时有发射机3部,共80千瓦。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广播事业局调集和培养了各种外语翻译和播音、技术人才,为开办新的语言广播准备条件。50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了大批比较先进的录制、播出、控制、传输、发射设备,大大增强了对外广播的实力。1959年初广播大楼投入使用,可同时播出6套对国外广播节目。

中国对外广播每个时期都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具体任务。如1958年提出外宣工作“以各国政治上的中间分子作为主要对象”。“所有节目要从他们的接受程度和认识水平出发,内容要含蓄,调子要适当,态度要谦虚,多侧重典型事实,多作解释阐明,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同时提出以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和正在争取独立的国家为重点,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对社会主义国家只寄送节目,不进行广播。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对外广播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5年受众来信超过28万封。但是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时期,强调对外广播“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支持世界革命”作为对外广播的基本任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年受众来信很快降到2万封。

1976年7月26日,随着匈牙利语的开播,中国对外广播的语种达到了44种。其中外语39种,此外还有汉语普通话及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和闽南话4种方言。1980年6月14日,对拉丁美洲广播的克丘亚语停止播出。

国际电台的广播以各种语言为单位,以小时或半小时为一次播出时间,一个语种每天有几次、十几次播出时间。该台的节目有新闻、文艺、知识、服务等类别。新闻节目是重点节目,内容全面客观、短小精炼、准确及时地反映国内外情况。

1978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累计播音136个小时。国际广播电台从80年代开始陆续向日本、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法国、墨西哥、美国、联邦德国和香港地区派驻记者。该台还向50多个国家的电台寄送或互换广播节目。

70年代末到80年代,国际台从瑞士、日本等国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广播设备。1986年国际台成立计算机应用中心,计算机中心网络系统把台内所有语言部联成一体,还与驻国外记者站联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于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都有现场直播节目,如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际台英语广播首次对北美和国内北京、广州、上海、武汉、昆明、南京、福州等城市现场直播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庆典实况。

198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关于国际问题共发新闻11340篇(条),其中自采2147篇(条),国际问题专稿(包括评论)644篇。[11]国际广播电台改进节目质量,加强广播的针对性,加强了新闻的时效,对国际重大事件反映迅速,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的消息一般都能在当天播出。198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收到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多封听众来信。

1997年6月30日23时,国际台同时使用英语、汉语普通话和广州话对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防务交接仪式以及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及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等庆典活动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

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国际台分别用英语和汉语普通话进行了现场直播。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际台用英语和汉语普通话、广州话对庆祝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实况进行了现场直播。英语、华语环球广播中心还向境外合作电台同步传送了直播信号。

1999年12月19日到20日,国际台用英语、汉语普通话、广州话、葡萄牙语对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及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199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大楼投入使用,并且对原有的对外广播发射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采用了数字化的新技术。在90年代中期,国际广播电台增加10部500千瓦大功率短波发射机和4部600千瓦的中波发射机,还把对外广播的各种语言节目送上了卫星。同时还开展了同国外电台的互转、租机以及传送寄送节目合作,使中国的对外广播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覆盖。

1998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43种语言节目进行了全面改版,增加了新闻信息量,时效性增强。新增了日语、西班牙语等9种语言的新闻滚动播出,朝语、蒙语和广东话节目实现新闻直播。通过卫星向美国新世界电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合作伙伴传送节目,同时43种语言全部实行了数字化制作、传播和节目播出。12月26日,国际台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以及汉语普通话和粤语5种语言的广播节目上了国际互联网。

2000年国际台的英语广播分别在伦敦、西雅图、洛杉矶、圣地亚哥等中波电台落地,并通过英国世界广播网对北美和欧洲播出。中国对外广播实力的增长及其影响的扩大引起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英国广播公司在60年代初发表的年度报告中说,中国对外广播已取代英国广播公司的地位而成为世界第三个最大的对外广播电台,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说:“北京广播的短波信号在北非、东非和中非的广大地区最为强大。不论在偏僻的森林或遥远的村庄,都可以清晰地听到。”法新社说:“不论在白天或黑夜,只要打开收音机,拨到正确波长,就可以收听到北京电台的广播。中国播音员使用着国际上通用的每一种语言,他们的声音传到了地球遥远的角落。”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38种外语按开播时间的先后是:日语、英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朝鲜语、西班牙语、柬埔寨语、老挝语、波斯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法语、马来语、印地语、德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瓦希里语、俄语、豪萨语、泰米尔语、蒙古语、世界语、菲律宾语、乌尔都语、捷克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孟加拉语、阿尔巴尼亚语、普什图语、保加利亚语、僧伽罗语、尼泊尔语和匈牙利语。对海外华侨、华人广播的汉语普通话和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闽南话节目是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创办的。

国际台对外广播的每种语言广播有不同的播向地区、时间和频率,各种语言节目分别以半小时、1小时、2小时不等的时间长度为单元进行播出。节目一般包括中国新闻、世界新闻、国内时事报道、国际评论、介绍中国情况的专题节目和音乐节目等内容。为了加强节目的针对性,各种语言广播的新闻选择和专题设置不完全相同。其中,43种语言广播所创办的各种专题节目有400多个,内容包罗万象。

各种语言广播在节目内容的安排上有其灵活性,但是涉及重大和重要的新闻、评论、时事报道,以及介绍中国情况的专题、国际问题报道等则统一使用国际台新闻中心编发的通稿。43种语言节目的播向地区分为3种情况:对全球广播的有母语和通用语,即汉语和英语,地区性广播的如法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泰米尔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世界语等,还有专门对某个特定对象国广播的语言,如尼泊尔语。

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对内广播和其他传播活动

为了帮助在华的外国人及时了解中国的内外政策,正确认识中国,国际台还创办了对国内外语广播节目。1984年元旦,国际台对北京地区的英语广播正式开播,这套节目以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外国人和来京参观访问的外国朋友和旅游者为对象。不久,上海和广州也转播了这套节目。国际台从只有对外的外语广播发展到也有对内的外语广播。

1984年1月,国际台首先开办的对北京地区的英语广播开始时每天2次,每次1小时。从1985年元旦起,增加到6次,共5个小时。1986年10月25日,这套节目增加了调频广播,还增办了西班牙语广播。1988年9月1日,对内的日语、德语节目也开播了。1992年10月1日,国际台开办覆盖包括港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英语、汉语普通话、广州话广播。这套节目全天播音19个小时,其中英语11个小时,普通话和广州话各播音4个小时。

1999年3月28日,国际台第二套对内外语和广州话广播正式开播。从这一天起,国际台从每天早6点到晚24点,在北京地区使用调频88.7兆赫,依次播出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朝鲜语、日语、俄语和汉语广州话9种语言18个小时的节目。从同日起,国际台调频91.5兆赫办成全英语频道。在英语频道中除播出新闻、时事、专题节目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欣赏性节目。

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中国的对外广播就通过寄送节目和传送节目的方式,利用对象国家电台播出节目,这是扩大节目落地率、提高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1950年初,中国电台同苏联广播电台建立了交换文艺节目的关系。从1951年开始,中国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都互相寄送广播节目。到了80年代,这项业务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时国际台的英语、华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语言广播都与国外电台建立了新的定期寄送节目的关系。此外,还有10多种语言广播不定期向30多个国家大约70家电台寄送语言节目和文艺节目。与此同时,国际台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广播等还与外国电台建立了传送节目关系。到2000年,有日本NHK电台、巴西的巴西利亚超级调频电台、乌拉圭国家电视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罗马尼亚国家广播电台、土耳其福雷克斯电台、加拿大温哥华华侨之声电台、澳大利亚SBS广播电台、美国纽约中文广播网、美国旧金山中文广播公司,以及香港新城广播电台等都定期或不定期地播送国际台传送的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老挝语、土耳其语和汉语普通话、广州话节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1999年10月开始制作并通过亚洲二号卫星向全国传送国际新闻电视节目。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中心每天制作和传送上星的电视节目已达5个多小时,用户遍及全国300多个频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巩固与加强对内对外广播的同时,还开展电视业务,建设互联网,推动报纸和音像、图书出版业务的发展。在1992年国际台就成立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部,开展电视业务,制作电视专题片。1994年7月把国际台电视部改为国际台电视中心。国际台电视中心早期拍摄的电视系列专题片《外国人看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固定节目,在第二套和第四套节目中用中、英文播出,共播出了60多集。这个系列片由外国人用英语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全面介绍中国各地、各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内容力求客观,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平易近人,便于外国观众了解中国。

从1999年10月6日起,国际台电视中心开始每天向各地电视台定时传送电视国际新闻。到2000年底,国际台电视中心每天向各地传送6小时节目,内容包括《今日世界》、《世界纵览》、《全球经济报道》和《环球新闻杂志》。

img55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0年1月1日,国际台完成了迎接2000年《环球采风》24小时大联播。国际台对内10种语言广播以直播形式播出28个驻外记者站和派驻国内6个地区记者发回的口播报道。整个直播报道了世界五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不同时区为迎接进入2000年举行的庆祝活动。这次直播是国际台第一次使用英、日、德、西、法、俄、朝、阿拉伯、汉语普通话和广州话10种语言进行的。

中国国际台同时发展网络传播,努力扩大传播范围。2000年,国际台互联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5大网站之一。现在,国际台网站除了正常发布信息、音频节目、视频节目和新闻图片外,每当遇到重大新闻事件都及时上网直播。这已成为对外广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此外,国际台还办了向国内外发行的报纸,包括1990年4月创刊的英文双月刊《信使报》以及用德文出版的《信息与回声》。2000年8月,国际台原来用中文出版的《世界信息报》改版,更名为《世界新闻报》,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内容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社会等方面,面向全国发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办有西班牙文《友谊花坛》、乌尔都文《友谊之声》等近30个语种的外文报刊。

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受众工作

受众工作是对外广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覆盖效果和节目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受众的反馈来检验。

同国际台有联系的受众分布在五大洲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众自发成立的受众俱乐部等受众组织近2000个,分布在50个国家。近年来,国际台每年都能收到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60多万封,按国际通用计算方法,这意味着国际台已经拥有至少两亿听众。

1979年,北美无线电俱乐部协会杂志《国际广播》举办读者评选优秀电台,中国国际电台的英语广播被评为“改进最大的电台”。198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在澳大利亚国际广播评比中,被评为亚洲最佳电台。西班牙语广播在西班牙国家电台举办的“最受欢迎的电台”评选中,被评为世界第2名,亚洲第1名。1997年9月,由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举办的“日本1997年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博览会”上,日本短波俱乐部以广大参观者为对象,采取问卷形式,进行了“你最喜欢的国际广播”的调查活动。在25家国际电台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广播得票数名列第一。

1983年,国际台向日本受众发出调查问卷信,这是中国新闻媒介进行的首次国外受众调查。1985年4月,国际台法语广播向受众进行调查,回信的受众的职业主要有学生、职员、自由职业者、技术员、工程师、教师、政府官员、退休者等。2000年3月到8月,土耳其语广播向部分受众进行一次调查,回信的受众的职业有国家公务员、医生、实业家、教师、工程师、技术员、工人、自由职业者、农民、学生和家庭妇女等,年龄在10岁到68岁之间。历次的受众调查都反映了受众的分布很不均衡。受众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日本等国为最多,其次是非洲,以坦桑尼亚、尼日利亚、肯尼亚、扎伊尔、摩洛哥等国家为多,接下来是欧洲、美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受众来信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受众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80多岁,青少年受众占大多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受众构成非常复杂,包括青少年学生、工人、农民、商人、军人、教师、医生、工程师、新闻工作者、法官、律师、企业家、公司职员、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僧侣、家庭主妇及退休人员等。

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驻外记者站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在世界各大洲建有近30个驻外记者站,并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有记者站,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网。

1980年12月3日,国际台第一个驻外记者站——驻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记者站正式建立。同年12月9日,建立了第二个驻外记者站驻——日本东京记者站。从1980年至1998年底,国际台在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9个驻外记者站。建站之初的报道任务主要是为中央三台的广播、电视发稿。随着形势的发展,国际台驻外记者站还承担了为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供稿的任务。

驻外记者站促进了中国广播电视宣传业务的改进和宣传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国际新闻报道的时效。如1986年1月28日上午8点,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国际台驻美记者10分钟后用电话传回中文稿和英文稿,国际台国际新闻部收到稿件后5分钟即编发了中文稿,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当天早上9点的新闻节目中及时播出了这一消息。国际台英语部也在同一时间迅速播出了记者的口播稿,国际台其他语言节目也随之陆续播出这一举世震惊的消息。

又如1990年8月2日凌晨2时(北京时间8时),伊拉克军队越过科威特边界,与科威特北部边防部队发生交火。国际台驻开罗记者当天清晨从不同渠道得悉这一消息,立即发回新闻稿。一小时后,记者又发回《伊拉克部队进入科威特首都》的消息,接着,记者又发出第三篇报道《科威特城内战斗在继续》。与此同时,驻美国、驻联合国、驻比利时、驻法国等记者站迅速发回了有关各方的反映,使国际台对这一重大国际事态的报道取得圆满成功。

此外,驻外记者站还加强了国际问题报道的针对性。如驻巴基斯坦站记者在1982年和1983年曾多次深入阿富汗境内,进行战地采访,发回了多种现场录音报道。驻外记者除发文字稿之外,还发口头报道、图片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报道,增强了国际新闻报道的生动性。1984年11月20日,国际台正式成立了专职外事采访组。这些外语记者掌握对象国家语言,熟悉对象国的情况,因此他们采访得心应手,往往能够抓到其他记者抓不到的独家新闻。

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东京、贝尔格莱德、巴黎、伊斯兰堡、墨西哥城、华盛顿、波恩、曼谷、开罗、莫斯科、纽约(联合国)、布鲁塞尔、内罗毕等地建立驻外记者站,在香港也派了常驻记者。

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互联网站

从1997年起,国际台建立了互联网站。国际台初期的网站是以中文内容为主,主要是介绍国际台的概况,包括发展历史、语言广播部简况、节目播出时间表、每日国际台所发的新闻稿件等内容。1998年底,改造后的网站新闻实现了中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4种文字同时发布。定时更新并对全球发生的突发事件快速进行报道,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华语和英语节目24小时实时广播。网上广播改善了收听效果,扩大了覆盖,增强了互动,为中国对外广播增添了新的传播渠道。

“国际在线”(CRI Online)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政府重点新闻网站,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发布。目前,已发展成为由42种文字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站。“国际在线”目前拥有简体中文网、繁体中文网和英语、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法语、俄语、朝鲜语、日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世界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印尼语和越南语等外语网站。主要提供新闻、文化和经济类信息,并且有丰富的音频节目。中文网包括网络电台、新闻、财经、娱乐、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频道。英文网设置了新闻、体育、生活、英语和汉语教学等栏目。其他外语网站结合广播节目的构成设置了不同栏目,一般包括新闻、时事、音乐、经济、文化、旅游、汉语教学等,旨在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网站每天发稿近千篇,其中,中文稿400篇左右,英文稿200篇左右。根据2005年初的统计,“国际在线”网站已居全球国际电台网站知名度首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