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的国际传播

广播的国际传播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4月18日,中国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分离出来。我国广播的对外传播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核心,以各地方广播电台的外宣节目为补充,形成了1+X的总体格局。目前使用65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201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
广播的国际传播_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

(1)历史轨迹

起步期(1941—1978年)

1941年12月3日17时,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用日语正式播出,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从此诞生。1947年9月11日,已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办英语新闻节目,每天播音20分钟。1949年12月5日,几经更名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78年4月18日,中国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分离出来。到1976年,我国对外广播语种已达到44种,其中外语39种,另外还有中国4种方言。当时仅对美洲的播音时间就达到687个小时,声音已传到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广播公司曾发表年度报告说,中国对外广播已经取代英国广播公司的地位而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广播机构,仅次于苏、美。可见当时的中国对外广播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初步占有了一定的份额。[12]

不过,在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国际广播实力大幅度、快速增长和广播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广播实力明显下降,收听效果越来越差,特别是远距离的广播,几乎被西方国家挤垮。[13]

腾飞期(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

1978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独立出来,这时它已拥有出版社和音像社,不再是单一的广播媒体。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台创办了两份向国内外发行的报纸,一份是英文出版的《信使报》,另一份是中文出版的《世界新闻报》。1992年,国际台开展了电视业务,创办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部,并于1994年改名为“国际台电视中心”。1999年起,国际台电视中心开始向各地方电视台定时传送电视国际新闻。1997年,国际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国际在线”,实现了中文、英文、西班牙文、德文四种文字同时发布,并对全球的突发事件快速报道,新闻时效性大大加强。

这一时期,国际台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着重加强了对国际新闻报道和国际时事报道的改进,并陆续在世界各地建立记者站,大力拓展信息网。至2000年其驻外记者站已经达到42个。由于新闻源得到保证,国际台的国际新闻中心从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全天24小时发稿,新闻节目实行滚动播出。[14]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广播的总体效果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对美洲、非洲、欧洲的远距离广播效果有了根本性的改善,解决了长期以来远距离广播听不到、听不好的问题。这一时期,国际台重新挤进世界国际广播的第一方阵,这一方阵的成员主要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15]

多媒体综合发展期(21世纪以来)

2004年,中央领导视察国际台时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其基本思想是:国际台要围绕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这一总的目标,一手抓好无线广播,一手抓好互联网在线广播,尽快建立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形成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广播体系,在对外宣传上发挥更大的、独特的优势。

2009年,我国对外广播根据中央关于“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的要求,从传播方式、报道手段、活动策划、内外联合等多方面着手,全面优化,加快建立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进程。[16]

国际台台长王庚年透露,国际台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根据中央关于增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整频率落地、节目本土化制作机构、英语环球广播、华语环球广播、多语种环球广播、新媒体业务、国际传播技术支撑系统七大工程建设为核心,科学发展、综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在业务结构、技术装备水平、频道频率数量、节目制作水准、境外整频率电台数量、节目播出时数和覆盖范围、新媒体业务、驻外机构、人力资源和资金保障能力、国际受众影响力等重要指标方面,达到或超过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之音等世界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水平,发展成集无线广播、在线广播和多媒体传播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新型的国际一流传媒。

(2)发展现状

对外广播历来就是各国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体之一,即便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其凭借穿透性强、覆盖面广、成本低等特色,以及与国际政治的天然联系,在国际传播领域里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我国,对外广播事业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广播事业以世界各地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中国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新移民以及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为主要传播对象和受众群体。

我国广播的对外传播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核心,以各地方广播电台的外宣节目为补充,形成了1+X的总体格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缩写为CRI),简称国际台,是中国唯一国家级对外广播机构。新中国的对外英语广播诞生于战争年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英语广播主要是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台为主打媒体,并主导着我国的对外广播,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传播窗口。目前使用65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201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Network,简称CIBN)。截至2013年底,国际台已拥有95家境外整频率落地电台、12家境外广播孔子课堂、32个驻外(含港澳地区)记者站、3套国内都市调频广播、4112个境外听众俱乐部,多文种平面媒体海外发行132.5万份,多语种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2464万。2013年,国际台共计收到世界各地受众来信、电子邮件389.3万件。[17]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地方性对外广播也开始得到发展。以广东电台为例:1992年广东电台创立英文台,成为国内第一家省级英语电台。2003年开始至今,广东电台制作的《今日广东》英语专题节目在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世界广播网”(World Radio Network)这一国际性的广播平台机构上,通过广播卫星、数字电视、有线电视、酒店广播系统、手机广播系统以及互联网向全球范围内的听众播出。[18]

总体看来,中国的对外广播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转换报道观念、改进报道手法和增强报道效果方面,进展明显。对外广播节目的针对性、时效性、可听性和亲和力、说服力不断加强。[19]新媒体也为我国的对外广播带来新的机遇。国际台旗下的国际在线已经成为国际台国际传播的著名品牌之一,在世界最知名的互联网评估网站Alexa“最具知名的国际广播电台网站”排名中,国际在线超越了美国之音、BBC等世界著名国际广播电台网站而稳居第一。[20]但我国的对外广播在国际广播领域的实力、影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西方主流广播机构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在硬件实力、保障资金、技术和地缘政治上仍具有巨大优势,西方强势国家依然掌握着国际广播的话语权

(3)主要策略

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境外落地

广播节目境外落地,就是通过短波、中波调频、卫星直接入户、卫星直播、有线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调幅广播等技术手段,采用租机互转、租用时段、与当地主流媒体联合制作、在海外建立工作室以及开办调频台等多种方式,以当地官方语言或受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风格,传播受众需要的信息。[21]

2003年国际台成立“节目境外落地办公室”,境外节目落地业务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2006年,境外节目落地办公室进一步扩大为“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节目境外落地有了更强大的机构保障。国际台副台长王云鹏用“符合当地法律、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当地模式”来概括国际台海外落地的基点和思路。[22]实施节目境外落地战略20年以来,国际台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包括:通过境外代理落地;整频率落地等。

以“本土化”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本土化”战略既包括节目制作的本土化,也包括落地的本土化。具体来说是指节目平台前移,推动海外制作,逐步启动本土化的海外节目制作、播出和发布工程建设。本土化战略,就是与境外媒体公司合作,由国际台提供或由双方联合采访介绍中国情况的素材,再经合作方根据当地听众的需求和习惯,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本土化包装,在当地的主流电台播出。事实上,这一战略的实施主要是因为国际台原先部分海外落地节目不适合当地听众口味,服务性、贴近性、针对性都不强。为此,近年来,国际台坚持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不断改进节目,吸引受众,提高影响力。他们推出海外落地节目本土化的新模式,与海外落地合作伙伴合作,联合制作芬兰语、法语、瑞典语、丹麦语、立陶宛语等本土化落地节目。2010年,国际台在北美开播的整频率电台,包括洛杉矶、休斯顿和旧金山等城市的中波或调频台,都在每个整点插入播出当地制作的新闻、路况、天气等服务资讯类节目,还播出本土制作的访谈、专题节目。本土化节目通过当地电台落地播出,吸引了更多的受众。[23]2011年,国际台台长王庚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际台将要在全球建设150个整频率电台,实现对世界主要国家首都和重要城市的有效覆盖。要在全球建设70个节目制作室,实现本土采集、本土制作、本土发布、本土互动的国际传播。[24]

以互联网广播为重点的全媒体发展战略

互联网给对外广播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广播首先具有可听性,信号比短波广播更加清晰稳定。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这些国家既是对外广播的重点对象地区,又是有效覆盖的薄弱地区,实行网上广播,首先可以大大改善对欧美国家的覆盖效果,形成另一种传输和覆盖渠道与网络;其次具有可视性,即可向网民提供可以阅览的广播稿和专门编发的网上文章及配发的照片和视频节目,从而弥补传统广播只可听、不可视的缺陷。同时,互联网广播还具有互动性和可选择性。另外,网络广播打破了传统广播的定点发射、定向、定域覆盖的局限,节目和稿件一旦上网,世界各地的网民均可收看收听。[25]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网站已经发展成为由61种语言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络平台。除了发展新媒体,国际台也利用自身资源开发视频产品和多语种文字产品。目前,国际台已经开办有35种外文报刊。

阵地前移,不断完善驻外机构的功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台就开始打造驻外记者队伍,设立驻外记者站。截至2013年年底,国际台总共有6个记者总站,32个海外记者站。国际台的驻外记者站规模较小,一般每个记者站有1—3名中国记者,32个海外记者站的内派驻外人员总数约为60人。近年来,国际台全力推进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加快海外建站速度,计划到2020年国内派出人数达到300人。

随着国际台事业的发展,驻外记者站功能不断扩展。国际台的海外地区总站是一个地区的总代表,在采集业务、节目制作、媒体管理、市场拓展方面发挥综合协调管理作用。驻外记者站的功能和职责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丰富中,主要包括为各语言传播中心及媒体形态提供国际新闻内容的各类视音频、文字、图片报道;了解并反馈国际台对驻在国或地区的广播效果;积极从事国际台境外节目落地的调研、联络工作;接待国内团组、加强孔子课堂建设和推广汉语等项工作;做好听众联系或联谊工作;根据需要,及时向台内提供有关国际局势、地区或国家等问题的内参稿件及调研材料;加强与驻外使领馆的联系以及及时采集相关双边报道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