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大学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宁夏大学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时间:2022-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大学成立于1958年,历经1997年、2002年两轮五校合并组建而成。宁夏大学经费总收入从2010年的5.1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34亿元,年均增幅42.25%。(二)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及学科建设情况1.学校“十二五”期间基本办学条件改善情况“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211工程”建设和“一省一校”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骄人成绩。

宁夏大学成立于1958年,历经1997年、2002年两轮五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占地2383亩,校舍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2009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后,宁夏大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以创新培养人才为基石,以重点学科突出建设为主导,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创新科学技术为重点内容,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西部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一、取得的成就

(一)高等教育财政收支和保障情况

近年来宁夏大学抢抓国家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和自治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机遇,经费保障以财政拨款、补助为主体,辅之以事业收入和项目资金,2010年到2014年总收入45.34亿元,总支出40.99亿元。

表3-1 宁夏大学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一览表

续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从以上宁夏大学”十二五”期间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可以看出:

1.办学经费稳步增长,资金运作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宁夏大学经费总收入从2010年的5.1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34亿元,年均增幅42.25%。

2.争取项目经费支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形成以学科为龙头,以师资和人才培养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为基础的办学实力建设提升体系。

3.高度重视事业收入收缴管理。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积极组织各项非税收入,2015年突破1亿元。

4.银行贷款债务规模缩减,财务风险持续降低。宁夏大学按照自治区政府要求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积极化解之前由于扩招建设形成的贷款,2014年宁夏大学配合国家审计署和财政部对银行贷款债务情况的审计,争取化债资金7.4亿元,债务总额从2009年底的8.3亿元减少到4.7亿元,降幅43.4%。

(二)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及学科建设情况

1.学校“十二五”期间基本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211工程”建设和“一省一校”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骄人成绩。统筹推进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等重大专项,基本办学条件、各校区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不断完善。怀远校区文化广场、贺兰山校区科技综合楼、学生公寓、生活服务中心,文萃校区运动场等一批项目投入使用。新增朔方和中卫两个校区,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31230平方米、基本建设固定资产54140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080万元。完成了校园基础网络扩容与核心设备升级,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和主要应用系统更新、集成。新增图书21万册,大型数据库20个,电子图书836570种,视频资料18000集。基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情况

(1)学科布局日臻合理,重点学科体系建设优化

基于突出特色、重点扶持、提升层次、促进发展的原则,学校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和重点学科机制建设。2015年招生的二级学科有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8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4个“十三五”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20个校级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2]

(2)重点学科队伍建设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突破

项目建设期间,重点学科队伍博士所占比例平均达55%,有些学科队伍博士比例达到85%,学科队伍在学历、学缘方面结构进一步优化。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自治区“百人计划”3人,尤其是西夏学学科带头人杜建录成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了自治区长江学者“零”的突破。同时,新增社会学、俄语、物流管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运动训练、学前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等本科专业,学校办学规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行本科生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实施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552项,构建了完整的学生创业创新训练体系,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实现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研究提名“零”的突破。本科生录取分数逐年提高,新生报到率连续5年保持97%以上,生源质量明显提升,学校声誉、影响力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宁夏大学2012年荣获“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3)学科重点研究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学术成果

宁夏大学面向盐碱地改良、生态治理、设施园艺、葡萄与葡萄酒、红枣、中草药等产业领域,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研发转化了一批自治区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成果,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旱作农业节水领域,围绕西北干旱地区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等科技需求,水利水电工程学科承担了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三年累计共增加收益6.5亿元,为宁夏六盘山引水工程和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用水定额依据,减少了风蚀,保护了环境,促进了旱作节水耕作地的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3]

在生态治理领域,草业科学与生态工程学科通过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重大问题研究等国家和地区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与生态建设决策研究,建立了贺兰山森林荒漠、黄河湿地、农田防护林及盐碱地改良4个国家级和区级野外生态观测台站,提高了生态学连续、规范、精确的实验监测能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盐碱地改良方面,系列技术成果示范推广6730公顷,处理电厂脱硫废弃物18万吨,年直接新增产值5.5亿元,惠益35万多农民,并已经辐射到内蒙古、青海、黑龙江、吉林等省区,为保障宁夏乃至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食品工程学科成功研制出红枣自动分级分选机第四代产品并示范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红枣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园艺学科在设施农业方面筛选推广设施园艺新品种96个,制定地方技术标准17项,推广示范新技术累计15万亩,新增设施蔬菜产量1.48亿公斤,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8亿元,为基层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和农民累计达3.6万人次,为宁夏设施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人才储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马铃薯种薯储运保鲜综合技术在固原地区推广应用,建设储藏窖1000余座,年贮藏量可达10万吨以上;高品质干红葡萄酒生产新工艺的技术研发成果已成功在贺兰山东麓多家酒庄应用,提升了宁夏高品质葡萄酒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在西夏历史与文化、回族历史与文化、民族社会学、民族伦理学等重点研究领域完成学术专著20余部。人文学院胡玉冰教授著作《西夏书校补》荣登中华书局2014年度古籍整理类“十佳好书”榜首。西夏学学科团队参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制作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4)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草业科学与生态工程学科聘请新西兰梅西大学和新西兰皇家草原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员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扎实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

(5)实验室和基地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项目建设,回族、西夏历史文化学科群购置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大量的学术文献、数据资料,筹建了民族学资料中心、影视人类学工作室、西夏成果展馆,所在单位图书资料室和特色文献文物数据库的建设初见成效。草业科学与生态工程学科的实验条件和研究手段进一步提高,形成了生态预警、退化生态恢复、草地管理和利用以及饲草育种和栽培等功能较为完整的专业实验室。

(6)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先后邀请新西兰皇家科学院、新西兰梅西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彼得堡大学的教授和一些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或进行合作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围绕学科研究方向举办学术论坛和研修班,提高学科队伍的研究能力及学术素养。

(三)宁夏大学招生和毕业情况

1.招生情况

(1)本科、预科、高职招生录取情况

宁夏大学2012年招生计划数为5085人,其中:本科3925人,本科预科710人,高职450人。录取期间因招生政策变化,增加了部分高职招生计划。实际录取数为5181人,其中:本科3905人,本科预科710,人高职566人;2013年招生计划数为4635人,其中:本科3970人,本科预科665人。实际录取数为4614人,其中:3949名本科,665名本科预科;2014年计划招生数为4994人,其中包括4324名本科生和670名本科预科生。实际录取数为4995人,其中包括本科4352人和本科预科670人。

(2)研究生招生情况

2013年全日制硕士招生844人,全日制博士招生34人;授予授予858人硕士学位,14人博士学位。2014年全日制硕士招生905人,全日制博士招生38人。授予971人硕士学位,12人博士学位。

(3)录取分数逐年提高,生源质量明显提升。

表3-2 2013-2015年宁夏大学区内录取最低分一览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今年,宁夏大学继续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目的是吸引优秀考生。根据已有数据统计,宁夏大学生源质量逐年大幅提高。

2012年新增社会学、运动训练专业;2013年国际教育学院和新成立的葡萄酒学院开始国际化招生,同时新增和调整5个招生专业:物流管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文地理城乡规划、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城乡规划;为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形势,2014年宁夏大学新增中卫校区,设立5个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近些年来,学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2.毕业情况

(1)本科生生源中学生考研、出国、就业创业方面的主要成绩

表3-3 宁夏大学2012-2015届毕业生升学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2年以来,宁夏大学本科生考研升学率稳中有升,保持在11.12%以上,研究生考博率最高达到4.21%。其中1525名毕业生升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等“211”“985”高校或国家级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占升学总人数的93.7%。

2012年以来,宁夏大学出国人数共有174名,其中本科生142名,研究生32名,出国留学比例突破1%。其中,出国总数中36.7%的学生赴阿联酋迪拜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等阿拉伯国家大学留学深造或面向中阿战略合作项目领域就业。2012年以来,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宁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其中本科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3.9%,研究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3.4%。

(2)人才贡献率

第一,本科层次人才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表3-4 宁夏大学2011—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宁夏地区就业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从表3-4中可以看出,2012—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宁夏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在宁夏地区就业。这说明,宁夏大学作为宁夏回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最高学府,一方面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原因,学生比较愿意在宁夏就业,更重要的是每年约10.26%的外省籍毕业生也选择在宁夏就业,由此表明宁夏大学对宁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人才孵化器和筑巢引凤的效果。

第二,研究生层次人才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从表3-5中可以看出,2011—2015届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宁夏大学63%以上的毕业生在宁夏地区就业,此趋势还在不断增长中。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宁夏的就业形势相对趋好,其中18.34%的非宁夏籍毕业生选择留在宁夏择业,反映了宁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对人才的较大吸引力。宁夏大学为宁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保障。

表3-5 宁夏大学2011—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在宁夏地区就业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宁夏大学坚持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在校企互动上下功夫,在提升专业实力和学生竞争力上下功夫,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大幅提高,有力助推了学校发展。2015年宁夏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这得益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发展的战略;得益于宁夏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高地的重要举措;也得益于宁夏大学充分发挥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项目,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一系列积极举措。

3.本科生培养情况

“十二五”规划期间,宁夏大学改革思路是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分流培养,着力“构建两个方案、完善两个体系、打造五个平台”。在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创业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质量监督和反馈体现、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改革培养本科人才模式等诸多环节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宁夏大学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4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与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葡萄酒学院、宁夏金龙集团创新体制机制合作建设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2013年,还启动实施了大学英语分类滚动制教学改革。

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宁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实行专业的动态管理;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考核机制,实施专业准入制度,推行专业评估制度;2012年至2014年,宁夏大学共立项建设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改革试点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

三是形成国家、自治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2012年至2014年,累计实施1500余项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有近8000人次参与,先后获得300余项各级、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校外实践活动项目奖项。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竞标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项目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是建立“基础、专业、创新、企业”的实验室建设体系。“十二五”期间,以学科群为基础,宁夏大学初步建立起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形成了由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校级基础实验中心(9个)、院级实验平台(14个)、学生创新实验室(9个)、校企联合实验室(3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实验教学平台体系(93个),开设实验课程376门,实验项目达2960个。

五是构建人才培养的质量监督与反馈体系。实施了各学院目标责任制,制订了《宁夏大学学院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考核督导责任制,认真落实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监评内容的学生评教体系,积极发挥教学监督和评价作用,建立包括学生、督导、同行和教学管理人员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六是全面推进学风、教风的好转。稳步推进师德建设,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修订《宁夏大学学生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宁夏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宁夏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培训与轮训教师,尤其是新聘教学岗教师;加强落实《关于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若干规定》,鼓励优秀教师走进本科一年级学生课堂。

(四)继续教育情况

1.办学渠道不断拓宽,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规模相对稳定

“十二五”期间,宁夏大学成人学院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招生渠道,依托区内外50余个教学站(点),确保了招生规模稳定,年均招生在8000人左右。截至2014年7月,有在校成人学生20000余人。五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35000余人(其中函授、夜大30000余人,自学考试5000余人)。

2.加强成人学历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采取教学检查、教学评估、考试抽考等多种形式,成人学院加强了对教学站(点)的检查、监督和指导,保证了教学质量。多次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教师档案,严格把好教师聘任关。完善了教师上岗培训机制,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适应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步开展网络教育

一是搭建了成人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有效解决了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和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二是成立了“信息技术服务部”,为学院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4.稳步推进非学历教育,加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2013年8月,宁夏大学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制定了《宁夏大学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和相关规章制度,启动了宁夏大学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职称申报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两个平台的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6000余人次。

5.圆满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工作

“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一大批多功能专业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服务,并购置了5700余册、总计21万元码洋的相关专业图书,辅助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学院注重强化培养专业实践和职业技能,与区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高星级酒店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5%,五年来共为社会输送2000余名专业技术型人才。

(五)网络教育情况

1.网络学历教育招生与毕业情况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与宁夏大学达成的校际合作开办网络教育的有关协议,2003年起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借助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师资与技术优势,面向区内开展专升本网络学历教育,开设多个专业,包括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服务宁夏地区发展。

2.面向校内本科生开展网络教学情况

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创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和集成了多模式、多渠道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面向校内本科生开展了跨校网络和选修课网络学习,在修读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互联网、通信、面授、电视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优质学习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时空、多模式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013年9月,由远程教育学院申报的“基于移动学习的校际合作继续教育示范应用”项目,获得宁夏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9日,由三校(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山东大学)联合申报的“东西部高校合作,运用移动学习技术推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示范应用”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六)民族预科教育基本情况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宁夏高等学校全体在校生11.9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88万人,占全体在校学生人数的32.50%。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底子和技能水平相对薄弱的特点,宁夏大学大力推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各项技能的训练,为少数民族学生本科教育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1989年成立以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总体定位和目标就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全面促进民族预科教育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力争在特色鲜明、教育质量良好、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民族预科生培养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把预科学院建设成为一个示范性样板。近几年,随着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民族教育事业相关文件的出台,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和规模的扩大,学校也相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收到较好效果。

民族预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和层次,其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强化基础、提高技能、拓展素质、适应教育”,开设的课程是完全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的通知》(教民〔2010〕11号)文件精神而进行基础知识课程的开设,其更多的是强调基础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既包括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的投入,也包括教学实验设备的采购、教学设备的维护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近三年学校对预科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奠定了完成预科教育各项任务目标的良好基础。

表3-6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2011—2015年教师队伍结构情况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从上表可以看出,因青年教师偏多、学历层次较低,宁夏预科学院鼓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积极创造以“教研促教学”的教学氛围,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确保预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大力提升。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得到极大激发。

由于整体教学投入的增加,促进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学院科研成果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近五年科研成果统计如下表所示。

表3-7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2011—2015年科研成果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2006年,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以此为契机,学院加强内涵发展,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各类经费的投入,本着“强化学生基础,提高学生技能”的教育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于“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教育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各类本科院校输送合格的预科生。今后预科学院也将坚决落实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和经费投入,为创建一流的预科基地创造条件。

(七)教师结构和师资队伍

“十二五”期间,学校制定出台了《宁夏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和《宁夏大学师资培养与管理办法》。宁夏大学现有教职工2636人,专任教师总数由“十一五”末的1419人增至159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0.4%;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由16.1%增至30.6%,高级职称人员比例由50%增至61%,有海外经历人员比例由10%增至19.3%;学缘结构中,本校毕业人数由36.1%降低为31%。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3人;新增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1人,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自治区“塞上英才”工程3人,自治区特殊津贴5人,“自治区特聘专家”19人,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6人,自治区“国内引才312计划”8人,柔性引进院士12人;新增自治区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自治区人才高地3个。技术支撑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明显改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尤其2012年学校被列入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行列以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层次人才储备和入选高端人才称号有了突破性进展,为自治区“破解两个难题”的要求和学校内涵式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表3-8 宁夏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第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聚集作用显著。

1.院士后备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2012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对院士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先后推荐2名教授作为宁夏大学院士候选人推荐人选。2015年,田军仓教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且为宁夏地区唯一一位进入此遴选环节的候选人。该同志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宁夏大学在该奖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并获得个人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更使宁夏自该奖设立以来实现了“零”的突破。其科研成果在技术推广方面,共计增收节支2.4亿多元,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2.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取得“零”的突破

2013年,宁夏大学杜建录研究员成功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建录也因此成为宁夏大学乃至全区的第一个入选者。“零”的突破促进了学校西夏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也为宁夏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3.首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是重点支持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2014年,宁夏大学马宗保教授首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批有94名学者入选,宁夏共有2名入选者,马宗保教授的入选,也同样标志着宁夏大学在领军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4.围绕关键领域,海外引才见成效

2012年,宁夏大学出台了《宁夏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和《宁夏大学师资培养与管理办法》,目的是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更积极的政策环境和实施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同年,学校利用新政策,重点引进了在日本九州大学任职的陈任教授。陈任教授在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聚异戊二烯——天然橡胶工业原料植物领域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利用转基因植物(如杜仲)生产的反式橡胶是一种皮革状的坚韧物质,因绝缘性好,具有耐磨、耐酸碱、抗撞击等特点,在制造海底电缆、工业填充材料、精密仪器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不可估量,而世界上能生产反式橡胶的植物极少,能在亚热带、温带乃至寒带栽培的只有杜仲一种。宁夏的自然环境很适合杜仲的种植,通过引进陈任教授,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建立了一套简便、经济、高效的生产反式橡胶的新方法,达到了多层次综合利用植物资源的目的,对促进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大学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为满足人才需求,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全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发酵、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产业进一步确定为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新发展方向。2013年,宁夏大学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引进王海龙博士。王海龙博士长期从事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在新型富锂硅酸盐正极材料的开发研究、高压正极材料的开发研究、具有三维微纳结构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制造技术的开发研究等具体研究方向上具有清晰的研究思路和一定的研究基础。王海龙博士的引进对宁夏大学乃至宁夏发展新能源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显著提升

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学校高级职称比例由2012年的55%增加为64.7%,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由53%增长为87.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由15.9%增长为33.1%。目前,宁夏高校教师中共有博士810人,其中宁夏大学有488人,占全区博士总数的60%以上。2012年以来,学校共培养引进博士211人,占全校博士生总数的43%;191名在读博士中,85%就读于“985”和“211”高校,学缘结构不断优化。

表3-9 宁夏大学专任教师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6.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2009—2011年,学校以国家公派为主要途径,共派出海外研修人员48人;2012年以来,共派出141人(含4个教学科研团队),除国家公派的57人外,“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同比派出人数增长了近2倍。现有博士人员中,具有海外学位者22人,2012年以来新增10人。目前,学校具有海外经历人数比例达到18%,相比2012年增长了8个百分点。

第二,人才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1.人才高地。2012年,宁夏首批设立了20个自治区级人才高地,其中以高校为载体建设的有3个,且均属宁夏大学。获批建设的人才高地专业领域涉及功能材料与工业催化、西夏学、回族学,首席专家分别为工程院院士李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建录、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圣敏。在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人才高地中的科研骨干共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组织开展了70余场主题报告会,聚集、吸引和造就了一批高层次领军后备人才,促进了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的快速发展。

2.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宁夏回族自治区现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其中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宁夏大学为依托单位,包括水利工程、民族学、草学。2012年以来新增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3名博士后,获批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人,申报立项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新增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为宁夏大学吸引、造就和使用高层次,特别是创新型优秀人才,建立了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有效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表3-10 宁夏大学各类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统计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3.院士工作站。自治区利用41个院士工作站共柔性引进110名院士,其中,以宁夏大学为依托设站11个,有26名在站院士,柔性引进27名国内外知名专家。设站专业领域涉及能源化工、生态恢复、土木与水利、生物技术、设施农业、草畜产业、优势作物、食品质量与安全、智能沙漠研究、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等自治区战略性产业发展方向。2012年以来,宁夏大学新增院士工作站5个、院士11名、国内外知名专家11名,2个院士工作站受到自治区政府表彰。在政府推动和院士专家的实质性参与下,开展了60余次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咨询,组织了30余场院士专场报告会。院士工作站的运行,搭建了宁夏大学人才工作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有效破解了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攻关重大科技项目的瓶颈难题,为宁夏大学,甚至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和产业支撑。

(八)实验室、专业和课程

1.2011—2014年国家级、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表3-11 宁夏大学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统计表

2011—2015年,宁夏大学共建成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成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累计投入20万元建设经费;建成4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累计投入60万元建设经费。上述项目的启动实施,使得宁夏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极大改善,对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28个。

2.专业、课程建设情况

2011—2015年,宁夏大学共立项建设了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改革试点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投入10万元经费。立项建设了4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自治区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自治区级优质公开课,累计投入472万元建设经费。

2013年宁夏大学利用“一省一校”项目启动了校内课程建设,建设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80门,每门0.5万元;2014年建设了4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每门1万元;建设了3门通识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每门3万元;建设了103门专业核心课程,每门0.5万元。两年共计建设课程183门,经费共计104.5万元。2012年以来,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投入75万元引进了180门尔雅课程;组建了新闻传播学院、阿拉伯学院、葡萄酒学院、宁夏大学中卫校区、中国阿拉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学院、研究院,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5个,学科数量大幅增加,结构布局明显优化;积极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新增自治区重点学科9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8个、校级重点学科20个,构建了完善的重点学科体系。

上述项目的启动实施,对于宁夏大学进一步构建优势明显、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表3-12 宁夏大学2012—2014年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立项统计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3.学位点建设情况

(1)博士研究生授权专业情况。宁夏大学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26个,其中18个为目录内,8个为目录外学科。目前已经有18个(含草学一级学科)专业在进行招生,分别是: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民族地区公共管理、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利用与化学工程、土水工程与计算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动物生物技术和草学。

(2)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情况。宁夏大学现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163个,其中148个(不含草学)属目录内,14个属目录外,已经有86个二级学科在进行招生。学校现有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学科授权领域20个,实现学位点各学院、科研单位全覆盖。

(九)宁夏大学2012-2014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情况

1.宁夏大学2012—2014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不含校级)1024项,获得科研总经费近2.7亿元。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974项,资助经费近2.3亿元,占总经费的85.4%;共承担各类横向科研项目351项,资助经费3976万元,占总经费的14.6%。

2.宁夏大学2012—2014年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63项,资助经费17317万元,占总经费的63.5%;承担部委级项目37项,资助经费406.5万元,占总经费的1.1%;共获得自治区成果转化、科技支撑和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自治区级立项447项,立项经费5319.6万元,占总经费的19.5%;宁夏高校科研项目等厅级立项177项,资助经费349.4万元,占总经费的1.3%。

表3-13 宁夏大学2012—2014年度不同级别项目立项情况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3.宁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情况

宁夏大学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科技开发基金和出版基金等校级科学基金项目,每年投入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高校项目等纵向课堂配套经费290万元,主要用于鼓励年轻硕士、博士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

4.科研课题结题验收项目情况

宁夏大学2012—2014年期间共结题验收项目556项,其中国家级和部委级结项129项;自治区级结项327项,包括122项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5项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0项哲学社科类项目;厅级结题项目主要是106项宁夏高校科学研究项目。

5.项目研究取得的各类科研成果情况

宁夏大学“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4.67亿元,较“十一五”增加了3.03亿,增加了184.8%。科研立项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人文社科重大招标等项目方面实现了突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宁夏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3项、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6项,自然科学优秀学术研究199篇;授权专利138项;发表核心研究2470篇,三大检索收录研究514篇;出版学术专著313部。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4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宁夏沙漠信息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宁夏清真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阿拉伯世界与中国内陆向西开放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等7个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中国阿拉伯研究院,科研创新平台规模扩大到25个,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宁夏大学2011—2014年共发表研究文章约5200篇(SCI、SCIE、EI、CPCIS统计滞后一年),其中SCI 78篇,SCIE 106篇,EI 67篇,CPCIS 94篇,国内一级131篇,核心2798篇,一般研究1926篇,共出版著作312部。其中,由宁夏大学“211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出版的有66部,学校共获得专利授权55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明专利2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8项,共获得15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哲学社科类只有“宁夏第二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和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宁夏大学共获得突出贡献奖1项,17部著作获奖,2篇研究报告获奖,47项研究获奖。

表3-14 宁夏大学2012—2014年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情况表

数据来源:宁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资料

(十)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情况

宁夏大学重点在盐碱地改良、生态治理、设施园艺、葡萄与葡萄酒、红枣、中草药等优势特色产业方面,通过与共享集团、神华宁煤集团、宝丰能源、宁夏发电集团、宁夏灵武果业等上百家企业的深度合作攻关,研发转化了一批自治区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成果,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承担横向合作项目652项,经费7380万元,较“十一五”增加了4545万元,增长率达到160.3%。先后与区内外120多家企业签署技术合作协议;组织科技培训千余场次,编写实用教材30余种,受训4万余人次;100余名专家教授受聘自治区级顾问咨询专家,完成150余项咨询规划研究任务;推广转化科技成果、技术10余项;入选国家现代农业奶牛产业、葡萄产业岗位科学家2名,自治区党委专家服务团成员8名,自治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首席专家8名、专家团成员28名、自治区科技特派员15名、自治区科技扶贫指导员13名、“三区”科技人才44名;构建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关系,创新了“总部+多功能服务基地+分布式站点”的“学校到生产一线”的综合服务模式。

在工业领域,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加工和转化战略贮备基地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学校通过天然气转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宁东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集中力量研发“联合开发大型铸钢件用新型树脂、固化剂”“锰酸锂正极材料的研制”和“煤基替代能源中的高效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及其催化”等一批成果,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

在旱作农业节水领域,围绕西北干旱地区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等方面承担了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三年累计增加效益6.5亿元,为宁夏六盘山引水工程和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用水定额依据,减少了风蚀,保护了环境,促进了旱作节水耕作地的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在生态治理领域,通过“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重大问题研究”等国家和地区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深入开展草地资源生态与环境、土地退化机理与荒漠化防治、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经济与生态建设决策研究,建立了贺兰山森林荒漠、黄河湿地、农田防护林及盐碱地改良4个国家级和区级野外生态观测台站,提高了生态学连续、规范、精确的实验监测能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盐碱地改良方面,承担了10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支撑项目,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脱硫石膏撒施技术装备,市场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降低1/3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系列技术成果示范推广6730公顷;处理电厂脱硫废弃物18万吨,年直接新增产值5.5亿元,惠益35万多农民,并已辐射到内蒙古、青海、黑龙江、吉林等省区,为保障宁夏乃至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支持,成功研制出红枣自动分级分选机第四代产品并示范推广,获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红枣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设施农业方面在12项重大研发项目支持下,筛选推广设施园艺新品种96个,制定地方技术标准17项,推广示范新技术累计15万亩,新增设施蔬菜产量1.48亿公斤,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8亿元,为基层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和农民累计达3.6万人次,为宁夏设施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人才储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马铃薯种薯储运保鲜综合技术在固原地区推广应用,建设储藏窖1000余座,年贮藏量可达10万吨以上;高档干红葡萄酒生产新工艺的技术研发成果已成功被加贝兰、智辉源石、森淼酒庄、特步德酒庄等应用,提升了宁夏高档葡萄酒的研发能力。通过合作研发推广异育银鲫“中科3号”湖泊套养技术、湖塘肉食性鱼类增养殖技术和沿黄湖泊湿地大面积生态修复与渔业健康增(养)殖技术,使草鱼商品鱼养殖周期由3年缩短到20个月,实现年平均利润4545元/亩,每亩增收1800元,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在科技服务地方方面,学校整合优化人力资源,组建了设施园艺、优质粮食与制种、优质牧草、牛羊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红枣产业、葡萄产业、苹果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与清真食品、旱作农业与保护性耕作、马铃薯、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科技培训等13个科技服务团,全方位为宁夏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共有65名教授、副教授分别入选现代农业奶牛产业、农业部葡萄产业岗位科学家,自治区党委专家服务团、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岗位首席专家,自治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首席专家,自治区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专家团、自治区科技扶贫指导员和自治区科技特派员。通过带项目、带团队、带成果和进基地、进企业、进园区的“三带三进”服务模式,先后建成科技示范园区7个,形成、推广技术成果9项和技术集成模式5个,建成14250余亩科技示范基地,辐射推广138万余亩,培训26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7000余名农民。

在政策咨询方面,学校创办了《决策参考》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报告》,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同时,承担并完成了宁夏生态文明中长期规划、宁夏生态移民系列规划、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系列规划、宁夏环境保护系列规划、宁夏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等涉及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发展的重大引领性规划;研究提供了阿拉伯国家信息手册、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建设咨询、宁夏“十三五”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咨询等涉及重大结构调整、战略重点和宏观布局决策的非常有价值的咨询报告;开展了宁夏绿色发展与绿色减贫研究,宁夏各界对阿拉伯国家的了解、认识与评价研究,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战略合作重大问题研究,银川市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民族特色等方面的对策研究,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各市县科学决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一)对外交流合作工作情况

宁夏大学在积极推进与上海交通大学对口支援的基础上,借助自治区与浙江、福建、陕西开展省区合作的机遇,先后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与宁夏师范学院联合办学,先后选派35名教师赴宁夏师范学院授课,接收338名学生来校访学,接收9名教师干部来校访学挂职,充分发挥了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与阿联酋迪拜大学合作建设了海湾国家首座孔子学院——迪拜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HND项目国际课程班,与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马来西亚彭亨大学等国外大学联合培养人才取得实质性突破,出国(境)访学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国际化办学新模式。

(十二)师资民生工作落实情况

学校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出台了《宁夏大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教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与“十一五”末相比,职工收入净增长52.5%,其中工资性收入净增长55.8%,校内津贴性收入净增长45.3%。新建教职工公共租赁房500套,改善了宁大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校园通勤交通,实施了教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二、宁夏大学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

“十二五”期间,宁夏大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突飞猛进,校园焕然一新,办学体系进一步健全,师资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办学思路更加清晰,显现出服务地方经济的巨大能力。但是,与发达省份的“985”重点高校及国内一流院校比较起来,宁夏大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等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和质量尚有差距,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宁夏大学地处西北落后地区,自1958年建校以来,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科及学位点建设不平衡,基层学科组织弱,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发展缓慢,与建设西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是高等教育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区内高校均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松散,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及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科学研究团队意识薄弱、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在国家级科研奖励等重大项目上未有突破,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随着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硬件设施虽然得到有效改善,但过度重视硬件投入却忽视了软件建设,导致国际视野不够强,现代高等教育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宁夏高校十分重视引进高端领军人才,但宁夏高校在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拔尖人才培育和引进上仍无实质性突破,国家级高精尖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数量较少。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拔尖人才相对不足,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在高层次人才规模、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学校激励机制不健全,教职员工学术创新活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学风不强,教风不浓。

四是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单一,多元化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还不健全。根据相关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宁夏高校经费投入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来看仍以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为主,从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来看学杂费收入已成为宁夏高校经费筹措的主要渠道。由于宁夏高校科研能力和社会集资能力欠缺,使得高校资金筹措机制较为单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