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的大学校训

宁夏的大学校训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同志长征经过六盘山时写下的壮丽诗句,是宁夏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用“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宁夏师范学院的校训,符合宁夏师范学院长期以来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同志长征经过六盘山时写下的壮丽诗句,是宁夏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用“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宁夏师范学院的校训,符合宁夏师范学院长期以来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解、宣传和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校训,现从什么是校训、大学校训的功能、对近代大学校训的考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实质以及“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宁夏师范学院校训的时代意义五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什么是大学校训

校训,一般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初版《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可见,校训尤其是大学校训首先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与要求,进而是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从深层意义上来讲,大学校训是大学对其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高度概括与凝练的表述形式,是激励和鞭策全校师生员工的座右铭,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大学校训的功能

(一)体现大学精神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需要一段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它是大学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抗挫折求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稳定大学的风格、提升办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积极倡导、大力培育、长期践行才能使大学精神内化为大学成员的精神品质,形成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大学要善于吸收人类社会进步中一切文明成果,立足自我,兼取众长,以世界眼光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精神的内涵。

(二)彰显大学特色

大学校训是通过言简意赅、易于传咏的文字体现一所大学深厚的文化积淀、光荣的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它是一所大学所遵循的理想信念、性格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都与它自身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这就注定大学校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就是要根据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特点来构筑,要依据学校所处的区位特点来确定,而不能与其他大学的精神相雷同。所以大学必须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特点来倡立校训,彰显学校特色,否则就会因千校一面而淹没了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力。

(三)建设共同愿望

通过校训凝聚人心,建设共同愿望,对师生起激励和鞭策作用,是校训的又一个重要功能。无论是哪个历史阶段、哪所大学,校训都把具有不同个性特征、文化和专业背景的成员团结在一面旗帜下,把校训升华为一种顽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三、对近代大学校训的考察

(一)近代西方大学校训

从近代西方著名大学的校训可以发现,校训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有着密切和直接的联系。剑桥大学的校训是“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牛津大学的校训是“上帝乃知识之神”;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是:“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这些校训有着其显著的特征:一是简洁、凝练,寓意深刻,大部分来自拉丁文的格言。二是蕴涵了各大学的理念追求,如求知、求真,追求学术自由和独立,强调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等。三是具有个性化的特征,都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独特个性,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个”。

(二)近代中国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

校训是我国的国粹,古代就以警句、格言作为书院的院训。例如长沙岳麓书院的“忠孝廉洁”;无锡东林书院的“依德之行、庸言之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贵州永宁书院的“格致、诚正、修养,知所先则近道;孝悌、谨信、亲爱,行有余以学文”。

近代大学出现以后,具有中国近代大学自身特色的、丰富多元的大学校训便越来越多。总体上看,近代中国大学校训有两个明显的来源:一是源自经典,继承传统。如清华大学校训取材于《易经》乾坤二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的“实事求是”来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语。中山大学校训原文出自《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复旦大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厦门大学校训前半句来自《易经》,下半句语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他大学校训也多是用中国古代常用的伦理范畴用语和道德格言。二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考察各个大学校训制定的经历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在继承古典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如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目的是要求学子们以德业的修进为己任,为力图自立自强,争取早日摆脱唯有留学才有出路的误区。后来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主要阐释了《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后,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定为校训,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训言。现在清华校训被赋予的时代新意是:“自强不息”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抗战期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建后,为了体现西南联大在战时的精神气质,该校制订了“刚毅坚卓”的新校训。这是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的活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抗战八年,联大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无不体现刚强、果敢、坚忍不拔、卓然不群的精神。

(三)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启示

今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强调办学理念和特色,特别是强调校训的重要性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共识。但是就当代中国大学校训本身而言,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内容上的雷同,目前,我国高校已有校训,存在严重的重复现象,一些学校不仅用词完全一样,甚至排列组合的顺序也一字不差。有人统计了国内139所高校的校训,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求实”和“创新”,使用院校有57所,占41%;其次是“团结”“勤奋”两词,使用院校分别为47所和46所,占33%左右。此外,“严谨”“求是”用的院校也不少。这些雷同的校训淹没了各个大学的个性,不利于各自特色的形成和发挥,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社会作用的发挥。二是内涵上的局限。大学校训应当具有强烈的警示、教育、激励功能,必须赋予深刻的内涵、远大的志向和宏伟的气魄,从而能够培养全体成员爱国励志、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但目前许多大学的校训仅局限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层次,重知识、重修养,缺乏追求卓越的宏大气魄,不能完全体现校训应该具有的功能。

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实质

(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旬,毛主席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途纵横11个省,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和万水千山。其间,于1935年10月连续突破国民党在会宁、静宁之间及平凉、固原之间的封锁线,翻越六盘山,经过环县,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与徐海东、刘子丹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会师,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7日,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狂轰滥炸的情况下,临危不惧,抢占先机,登上了六盘山。登临山顶后,毛泽东同志举目远望,环顾四周,壮怀激烈,展望红军长征即将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后成功,构思了气壮山河的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后来在陕北作成。《清平乐·六盘山》词的最初形成,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歌词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己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著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1946午8月1日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时,毛泽东对《长征谣》作了较大改动,题名由原《长征谣》改为现在的《清平乐·六盘山》。1957年又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清平乐·六盘山》的全文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更有历史意义的是1961年毛泽东为宁夏重新手书了《清平乐·六盘山》长卷,留下了颇具时代意义的长诗画卷和冠绝古今的艺术珍品。几十年来,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宁夏人民,特别是激励着六盘山回汉儿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落后面貌。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创举,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六盘山上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亭,2005年又新建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文化的角度讲,“不到长城非好汉”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接纳过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林则徐、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六盘山,由于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而更加闻名,被世人公认为历史名山、文化名山,“不到长城非好汉”词句也因诞生于宁夏而成为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符号。

(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实质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代名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无数的艰难险阻,红军将士毫不畏惧、英勇战斗,靠的就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这是他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髓又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一种雄心壮志,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红军长征的艰苦,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在二万五千里行军和无数次殊死作战中,红军战士忍受了极度的劳累、寒冷,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草地。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没有摧毁红军将士压倒一切困难,而绝不被困难所压迫的顽强斗志。

所有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无论当时、现在和将来,这种精神都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宁夏独一无二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资源。

五、“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宁夏师范学院校训的意义

(一)“不到长城非好汉”充分体现了学院30年来始终坚守的奋斗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之所以提炼宁夏师范学院的校训,目的是要把30年来一以贯之的—种精神内核提炼出来以校训的形式予以表述,而且要简洁准确、富有哲理、与时俱进。而“不到长城非好汉”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概括,用“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宁夏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对历史的全面完整的继承,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目前,宁夏师范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构筑面向未来、适应与全国本科院校竞争的学院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校训正是符合这样一个要求。

“不到长城非好汉”可以全面概括宁夏师范学院精神的核心和灵魂。30年来,学院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靠的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所蕴涵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宁夏师范学院仅仅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更长,任务更艰巨,更需要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判断一种大学精神的先进与落后,首先要看它能不能顺应历史发展,能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宁夏师范学院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就是因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保持和发扬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确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校训,就是要使宁夏师范学院校训具有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使其真正成为学院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使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具有长期凝聚人心的效应。

(二)“不到长城非好汉”充分体现了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

宁夏师范学院的建立,进一步优化了宁夏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为学院更好地服务宁夏特别是宁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学院既有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使全体师生聚集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旗帜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谋发展,努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特色优校战略和文化兴校战略,努力实现办学层次的根本提升。要通过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办学规模与学校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质量立校战略;通过着力抓好结构优化、师德建设和教育培训,完善教师的选拔聘用机制,加大教学科研奖励力度,实现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特色实现特色优校战略;通过科学把握地方文化优势和学院发展目标,积极构建面向现代化、传承地方文化、凸现学院特色的文化体系,实施文化兴校战略。要努力创新管理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环境,积极构建学院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对地域文化资源和伟人格言的创新性应用

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诞生于六盘山,是宁夏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巨大资源,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独一无二的。确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校训,避免了国内各大学校训雷同的问题。整合这一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挥巨大的效应,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回归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

引用伟人的格言警句作为校训是很多大学普遍采用的做法。宁夏师范学院以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校训,是对这一格言的创新性应用,是在秉承扎根山区、艰苦奋斗传统的同时赋予学院新的时代意义。宁夏师范学院要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谋求更大发展,必须要有大开放的心态和作为,要向国内甚至国外的著名大学学习,要跳出学院看学院、跳出固原看学院、跳出宁夏看学院,否则就走不出去,站不住脚。宁夏师范学院“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校训正是体现了这种大开放的心态和胸怀。

(四)“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宁夏师范学院办学治校的座右铭

宁夏师范学院的建立并不断发展,提炼、传承和弘扬校训,意义十分重大。

以“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校训,高度概括了宁夏师范学院办学治校的基本要求。在办学上,要具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气魄,既继承发扬30年的优良传统,又坚持改革创新,博采国内外高校办学之长,借鉴科研院所与著名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立足国情、校情,竭力创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宁夏有较高声誉、在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本科师范院校,力争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宁夏师范大学。在治学上,要具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目标,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放眼世界、追求新知,力戒闭目塞听、浅尝辄止、虚假浮躁、急功近利的不正之风。在治校上,要具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规划,要立足长远,坚持集体领导、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各类人员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在治理与建设学院中的积极作用。对管理者而言,要立足岗位、胸怀全局、科学管理、关心群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带领师生员工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不懈进取;对教师而言,要勤奋学习、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成为专家学者;对后勤教辅人员而言,要勤奋好学、心系师生、服务师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不断提高服务育人本领;对学生而言,要勤奋学习、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刻苦锻炼、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校训,表明了宁夏师范学院今后办学的追求和态度,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学院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反映了学院不断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院继承祖国宝贵文化资源的博大胸怀;在精神层面上昭示了宁夏师范学院师生矢志不移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实现自我发展的宏大志向和抱负。“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宁夏师范学院乃至每一个师院人持久的一个信念,将引导师院人建设自己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2006年10月 刊载于《共产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