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朔方》:

《朔方》: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4月《宁夏文艺》 更名为《朔方》, 宁夏诗歌才真正摆脱“文革” 模式和“一体化” 局限, 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从1981年1期开始, 《朔方》 针对宁夏诗歌发展的新情况, 针对性地推出地域专辑、 诗人群体专辑或小辑, 从而成为新时期宁夏诗歌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 宁夏发表新诗的唯一阵地是创刊于1949年11月11日的《宁夏日报》 文艺副刊《宁夏川》。 可宁夏省于1954年并入甘肃, 《宁夏日报》 也随之终刊。 直到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期间, 《宁夏日报》 于8月1日再次创刊, 文艺副刊更名为《六盘山》。 “文革” 结束后,宁夏诗歌的发展契机也从此开始。 1979年3月6日, 在银川召开宁夏文学艺术界第一届第三次全委(扩大) 会议, 会议宣布了宁夏党委的决定, 宁夏文联正式恢复工作。 同年底, 宁夏党委宣传部组织召开落实新时期文艺政策大会, 为“文革” 期间被打击诬陷和戴上各种政治帽子的文艺家平反。《宁夏文艺》 1980年1期刊发了“本刊评论员” 文章《文艺的春天必将到来》, 鼓励作家冲破一切禁区, 要求作家创作的“题材要多样化, 人物要多样化, 风格要多样化, 创作方法也要多样化, 要敢于直面人生, 敢于标新立异, 使每个精神产品呈现出别出心裁的独创精神”。 同期刊登了回族诗人高深的诗作《致诗人》: “当你凝视母亲的创痛时也不必哀伤, /从苦难中站立起来的巨人会格外坚强, /历史的脚印已经刻在九亿人民心上, /寒尽霜穷春伊始, 有道是多难兴邦。” 这是诗歌领域对宁夏文艺春天到来的热情回应, 是诗人从历史的灾难中崛起和重新发现自我的歌唱。 新时期宁夏诗歌也正是伴随着这种激动人心的歌唱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在新时期宁夏诗歌整体形象的建构过程中, 《朔方》 杂志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1981年开始不断以各种专辑、 小辑的形式, 以较大的版面从地域、 诗人群体等不同的角度展示宁夏诗歌创作的最新成就。 银川市文联的《新月》、 固原地区文联的《六盘山》、 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女作家》 先后创刊, 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宁夏诗歌的发展。 还有宁夏的报纸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宁夏日报》 《宁夏青年报》 《石嘴山矿报》 《石炭井矿工报》《固原报》 《银川晚报》 《银南报》 《石嘴山报》 等, 在副刊经常刊发宁夏诗人的诗作。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是宁夏现代诗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的过程,除了以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为中心推动诗歌的发展之外, 宁夏文联、 作协和各地文联、 作协举办诗歌活动, 各级各类诗歌研讨会的召开, 使诗歌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区内各级文学奖项包括诗歌奖项的设置, 区外诗歌奖项对宁夏诗人的关注等等, 都对新时期宁夏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以《朔方》 为核心的诗歌园地

《朔方》: 由宁夏文联主办, 其成长历程构成了宁夏现代诗歌发展的最初背景, 在新时期宁夏诗歌的发展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0年3月, 宁夏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了, 创办了内部印刷的16开本刊物《宁夏文艺》。 1952年, 宁夏省文联与文化局合署办公, 《宁夏文艺》更名为《宁夏群众文艺》。 1959年5月16日, 又更名为《群众文艺》, 并正式创刊, 最初是4开小报。 1960年1月, 改为16开本的月刊, 公开发行;2期至4期, 连续登载鲁艺时期老诗人朱红兵的长篇叙事诗《沙原牧歌》;7月更名为《宁夏文艺》, 后来又由月刊改为双月刊、 季刊, 1964年底停刊。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文革” 结束, 从《朔方》 所刊登诗歌作品来看无法摆脱时代和政治的影响, 正如1960年1期《群众文艺》 刊发的《改刊的话》 中所说: “我区文学艺术工作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跃进局面。 这突出的表现在, 工农群众和各级干部积极地参与了文艺活动和创作运动,使文学艺术事业成为广大群众的事业。 一年来全区出现了数以万计的文学艺术作品, 特别是大量的新民歌, 以及许多革命回忆录、 工厂史、 公社史的出现, 都比较及时和深刻地反映了人民丰富的斗争生活。” 1974年初,宁夏文联尚未恢复工作, 《宁夏文艺》 由宁夏群众艺术馆主办并复刊, 为双月刊, 5期推出“诗歌专号”, 其中有“山山水水唱颂歌”、 “社会主义新事物赞”、 “沸腾的军营” 等栏目。 从这几个栏目中可见诗歌为政治服务的趋向十分明显。 1979年, 宁夏文联恢复工作, 《宁夏文艺》 划归文联主办。 1980年4月《宁夏文艺》 更名为《朔方》, 宁夏诗歌才真正摆脱“文革” 模式和“一体化” 局限, 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从1981年1期开始, 《朔方》 针对宁夏诗歌发展的新情况, 针对性地推出地域专辑、 诗人群体专辑或小辑, 从而成为新时期宁夏诗歌的起点。

1981年1期的“银北诗会” 是新时期以来宁夏最早的地域性诗歌专辑。 本辑共刊发了银北地区马忠骥、 闻钟、 郑正、 万里鹏、 刘岳华等九位诗人的作品。 虽然有的作品在思想、 内容、 形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但毕竟是第一次以地域的形式推出的诗歌小辑, 对宁夏其他地区诗人的创作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由此开始到2000年, 先后推出银川、 石嘴山、 银南地区、 固原地区、 同心、 中卫、 盐池、 海原、 青铜峡、 西吉、 灵武市、 惠农等地市县作家作品专辑, 有些地区是多次刊发。 还刊发了宁夏电力、 回族作家等行业、 民族专辑或专号。 在这些专辑中, 将宁夏区域、 行业和民族的创作群体以集中的形式呈献给读者, 宁夏诗人的作品虽然不多, 但也得到充分展示。

1981年2期的“新人诗页” 是一组青年诗人的作品小辑, 刊发了马春宝(导夫)、 马钰、 乔桂生、 徐永泉等七位诗人的作品, 同时刊发了秦庚的短评《创新与今天》, 对本辑的作品予以评介, 认为青年诗人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青年诗作者加入诗的行列给诗坛吹进了一股新风, 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 而本辑的青年诗人马春宝、 马钰等后来都成为宁夏诗坛的中坚力量, 活跃于论坛和诗坛。

“朔方诗萃” 是从1982年2期开始开设的不定期专栏, 主要刊发35岁以下青年诗人的作品。 并附诗人简介。 该栏目坚持了两年, 编发了五期共十七位青年诗人的作品, 之后逐渐被“塞上新诗” 和“金色沙枣花” 两个栏目取代。 “朔方诗萃”、 “塞上新诗”、 “金色沙枣花”、 “青年诗人作品与评介” 和此前的“新人诗页”, 以及后来诗歌栏目名称的变化, 其实是在发表实力诗人的作品之余, 侧重于培养、 扶持和推出青年诗人, 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诗歌梯队, 为宁夏诗歌的发展贮备力量。 而事实证明, 也正是这样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愚公移山精神, 推动了宁夏诗歌的发展。

宁夏坚持创作的女性诗人人数相对较少, 创作明显滞后, 没有形成影响, 针对这一现状, 《朔方》 发现并扶持女诗人, 并且取得明显成效。1983年9期的“女作者诗页” 是新时期《朔方》 唯一推出的女诗人作品小辑, 刊发了九位女诗人的作品和韩畅的短评。 1984年3期的“女作者专号” 则是《朔方》 推出的第一个女作家作品专号, 包括小说、 散文、 诗歌和评论等, 集中展示了宁夏女性作家和诗人的创作实力, 其中刊发了十一位女诗人的作品和常播的评论。 从这两期女诗人的作品来看, 虽然她们寓于西北一隅很少与外界交流, 因而很少受外界各种风气尤其是女性主义的影响, 而表现出的是一种未经雕饰的原初感受, 因此显得纯美、 自然、 拙朴。 “大都有巧思, 有深情, 具有女性敏感、 细腻、 委婉的抒情个性”(韩畅: 《巾帼之诗别有情》, 《朔方》 1983年9期)。 而此后两个“女作家特辑” 发表女诗人的作品都比较少。 1995年8期“女作家特辑” 只发表了唐珺的三首短诗, 1998年3期“女作家作品特辑” 也只发表了张之静的一组诗歌。

《朔方》 于1989年5 期和11期推出两期“诗歌专号”, 刊发了顾工、木斧、 顾城、 陆健、 葛林、 王跃英、 孟虎等区内外诗人的作品, 有些作品还配发了高嵩、 秦庚的评论, 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 《朔方》 还推出了诗人作品小辑。 主要有杨森君(1997年11期)、 葛林(1997年12期)、 导夫(1998年7期)、 杨建虎(1998年10期)、 贾羽(1998年12期)等。 《朔方》 推出这五位诗人的作品, 旨在以较大篇幅全面展示其创作成就。 其中葛林、 贾羽、 导夫和杨森君年龄接近, 他们在宁夏诗坛的地位已基本确定。 而杨建虎是70后, 被《朔方》 力推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朔方》 在推出诗歌作品的同时还刊发了大量的诗歌评论, 主要有从1983年2期开始连载四期的高嵩《宁夏新诗点评》。 这是第一篇全面系统、深入评价宁夏诗歌创作现状与作品个案的批评文章, 从美学角度对十多位宁夏诗人的创作展开艺术分析, 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同时《朔方》“评论” 栏目至2000年前刊登了诗人、 诗评家的诗歌理论、 评论、 书信、创作谈近百篇, 这些评论有力地推动了宁夏诗歌的创作和评论阵地的建设。

《朔方》 历届主编于捷、 李微冬、 江云、 马若、 哈宽贵、 路展、 高深、王世兴、 潘自强、 杨继国, 名誉主编张贤亮, 副主编石天、 朱红兵、 高奋、吴淮生、 虞期湘、 肖川、 李唯、 冯剑华、 吴善珍, 其中潘自强、 虞期湘、肖川、 冯剑华担任过常务副主编。 在这些主编和副主编当中, 路展、 高深、王世兴、 朱红兵、 吴淮生、 肖川都是宁夏重要的诗人, 还有诗歌编辑贾长厚, 于1995年和1997加盟《朔方》 编辑部的陈继明和杨梓, 他们共同为宁夏诗歌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朔方》 的编辑也都是作家、 诗人, 除多次荣获宁夏文艺奖之外, 还荣获了很多的荣誉。 1983年, 副主编虞期湘荣获宁夏“长期从事社会科学工作奖”, 副主编肖川荣获宁夏“知识分子专业技术工作突出贡献奖”;1987年, 主编路展、 副主编虞期湘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文学编辑”荣誉证书; 1999年, 常务副主编冯剑华荣获“自治区十佳编辑奖”。

而《朔方》 的办刊方针正如杨梓在为《肖川诗选》 写的跋《醉里从为客, 诗成觉有神》 中所言: “当时分了三组编刊, 我和肖老一组。 首先,他说要约好稿、 编好稿、 发好稿, 质量第一是《朔方》 生存与发展永远的追求。 其次, 他给我谈了编稿的‘四个倾向’, 即倾向宁夏、 倾向青年、 倾向回族、 倾向女作者, 一句话就是‘宁夏青年回族女作者’。 这就是说在作品质量同等的前提下, 要有这‘四个倾向’, 以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扶持本区文学人才, 这是《朔方》 安身立命之本。 我在《朔方》 工作十四年, 就是按照肖老的要求做的。 我也说过, 我可能写不出好作品, 但我肯定能编好作品。” 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扶持本区文学人才, 这就是《朔方》 一贯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办刊方针。

《六盘山》: 由固原地区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六盘山文艺》 创刊于1982年7月, 1985年起更名为《六盘山》 并公开出版发行, 1988年改为双月刊至今。 《六盘山》 是宁夏南部山区的文学重镇, 西海固地区的大部分作家诗人都是由此起步而进入宁夏文坛的。 《六盘山》 的发展基本上与新时期文学同步, 在诗歌栏目的设置上始终如一坚持着民族性与乡土性, 在力推西海固诗人的同时, 致力于扶持本地诗歌新秀。 《六盘山》 注重诗歌栏目的建设, 为了确保杂志刊发诗歌作品的层次和质量, 在创刊号中就开设了“萧关诗苑” 栏目, 刊发屈文焜、 丁文、 冯汉兴、 李云峰、 罗存仁五位在当时宁夏诗坛已有一定影响的诗人诗作十首(组); 同时开设了“花儿与少年” 栏目, 刊发高琨《回汉民携手一条心》、 岳秉义《党的政策甘露洒》、 佘贵孝《尕日子越过(是) 越甜》 等三位诗人的花儿诗。 坚持地域色彩和民族特点, 为新时期宁夏诗歌的发展注入特别的美学元素; 此外还设有“春来发几枝” 栏目, 专门刊发新人新作, 为宁夏诗歌培养后继力量。

《六盘山》 杂志从创刊至2000年, 担任诗歌编辑的主要有屈文焜、 李云峰、 戴凌云、 王铎、 郭文斌等, 在诗歌栏目的设置上先后有很多变化,但总体来说, 第一, 刊发已经成名或者有一定影响的诗人作品, 如“宁夏诗人方阵” “现代汉诗” “诗歌风景线” 等栏目, 以此引领《六盘山》 诗歌稿件的审美追求; 第二, 刊发大量的新人新作, 如“春来发几枝” “离离原上草” “校园星座” 等栏目, 意在培养诗歌新人; 第三, 各种诗人小辑、 专栏等, 如女诗人、 回族诗人、 70年代出生诗人、 新生代诗人等专栏, 旨在推动诗歌发展的多元化。

从《新月》到《黄河文学》: 由银川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新月》 创刊于1981年8月, 至1987年停刊共发行21期。 1992年11月, 由银川市文联再创办的《黄河文学》 双月刊出版发行。 《新月》 面向全国, 侧重回族文学; 而《黄河文学》 立足宁夏, 刊发过宁夏诗人的不少作品, 诗歌编辑葛林为宁夏诗歌的繁荣作出了努力, 值得肯定。

《宁夏日报》: 宁夏党委机关报, 是宁夏地区信息量大、 覆盖面广、 可读性强的权威性大报, 文艺副刊《六盘山》, 一般每周刊出一期, 刊发以散文、 诗歌、 杂文、 微型小说、 文学批评等文体为主, 兼及书画作品。 副刊编辑李震杰、 秦中吟、 王庆等都是辛勤的园丁, 扶持了一大批宁夏诗人。李震杰于1958年支援宁夏建设调到银川, 在《宁夏日报》 文艺编辑这一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二年。 在他的辛勤辅导下, 雷抒雁、 邓海南、 乔良、 肖川、吴淮生、 秦中吟、 刘国尧等一个个诗人从宁夏走向全国。 高嵩曾这样评论:“20年来, 他生产的主要不是诗, 而是诗人” (吴淮生《生产诗人的人》,《新消息报》 2006年10月10日)。 秦中吟在《宁夏日报》 任编辑、 主任编辑、 高级编辑, 编辑了大量的作品, 于1988年中秋节牵头成立了宁夏诗词学会, 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 于1992年5月在《宁夏日报》 开辟了两月一期的《夏风》 诗词专版, 后改为16开本的《夏风》 诗刊, 为促进宁夏古体诗词的发展不遗余力,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宁夏青年报》: 由宁夏团委主办, 《宁夏青年报》 于1985年1月4日创刊之时, 正值中国社会思想的活跃时期, 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繁荣的开端, 连续推出宁夏青年诗人或整版或半版的诗歌作品, 每月推出面向全国的诗歌专版, 所刊作品被《诗歌报》 转载, 成为宁夏诗歌新潮流的领导者, 在宁夏青年诗人和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1988年10月, 《宁夏青年报》 面向全国独家鼎力举办中国“未来作家” 青年文学大奖赛。 张贤亮担任组委会和评委会主任, 李国文、 丛维熙、 蒋子龙、 冯骥才、 何士光、 韩少功、 谢冤、 叶澜、 刘亚洲、 贾平凹、 路遥、 闻频等组成评委会, 分社会各界青年、 大学生和中学生三个层次评奖。 此次大奖赛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各种体裁的文学稿件雪片般涌向报社, 初审过的稿件用麻袋来装。 当时, 杨连宁任总编辑, 荆竹任副总编辑, 杨梓任“文艺新潮” 副刊编辑。

二、 诗歌评奖

宁夏文艺奖: 为了激励创作, 宁夏文联于1979年12月对宁夏各个文学艺术门类进行评奖, 其中就有诗歌奖, 为宁夏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届对1979年以前的作品进行评奖, 肖川《唱在金秋》、 吴淮生《不到长城非好汉》、 蔡锦启《给大山通告》 荣获诗歌一等奖。第二届对1980至1981年度小说、 剧本进行评奖, 未评诗歌。 第三届对1982发表的作品进行评奖, 但诗歌奖包括1980年和1981年发表的作品,肖川《乡恋》、 刘国尧《网兜里的面包》、 高深《我梦见》 荣获诗歌一等奖。第四届对1983至1984年发表的作品进行评奖, 不分等级, 王庆、 丁文、贾长厚、 刘国尧、 罗飞、 白闻钟、 高深、 赵福辰、 马中骥、 杨少青、 秦中吟、 沙新、 殷实、 马乐群的诗作荣获优秀奖。 之后, 这项全区文学艺术门类的评奖中断, 直到1999年才开始了第五届文艺评奖, 对1985至1998年十四年度的发表的作品进行评奖, 罗飞《银杏树》 (诗集)、 杨森君《梦是唯一的行李》 (诗集)、 杨梓《黄河之曲》、 秦中吟《秦中吟抒情诗选》(诗集) 荣获诗歌一等奖。

三、 召开诗会

诗歌朗诵演唱会: 1976年12月, 《宁夏文艺》 编辑部、 《宁夏日报》编辑部和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联合召开“诗歌朗诵演唱会”, 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 的伟大胜利。

塞上诗会: 1982年8 月, 由宁夏作家协会和《朔方》 编辑部在银川召开“塞上诗会”。 邵燕祥、 韩嗣仪、 查干、 邓海南、 佟明光、 张央、 毛锜、晓雷、 师日新、 赵亦吾、 昌耀、 李柏涛十二位应邀莅会, 区内六十多名诗人、 评论家、 诗歌编辑和诗歌爱好者参加诗会。

邵燕祥就当时新诗创作问题作了六个小时的报告, 见解新颖独到, 涉及新诗领域众多问题; 邓海南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 高嵩分别作了题为《李白浪漫主义和杜甫现实主义的美学机制》 和《宁夏新诗点评》 的报告,尤其对宁夏新诗发展的状况, 材料充实, 观点精到, 颇受大家的欢迎; 甘肃诗人师日新言语诙谐, 谈笑风生, 他的发言不时引起阵阵笑声; 老诗人李震杰谈编辑工作的道德、 良心和发现新人等问题, 捧出了自己一颗火热的心, 令人感动。 之后还举行了诗歌朗诵会。 另外, 诗会中有三个有趣的现象: 一是诗人肖川(赵福顺) 和赵福辰是亲兄弟, 但诗风各异, 肖川明快, 强调地方特色; 赵福辰含蓄, 诗意近似朦胧。 二是青年诗人田为民和储春兰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 他俩的月老也许就是诗神。 三是诗会中有“四高”: 高奋、 高深、 高琨、 高嵩, 都是单名, 不亦巧乎。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宁夏召开的第一次大型诗会, 邀请到了邵燕祥、昌耀等全国一流的诗人来宁讲学, 带来了中国诗坛最新的创作思潮, 为宁夏诗坛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 同时, 宁夏诗人聚会银川, 增进了诗人之间的交流, 开阔了诗人的视野, 激励了诗人的创作。

赛上青年诗会: 1991年7月, 由宁夏青年报社主办, 杨梓策划并主持的“首届塞上青年诗会” 在银川贺兰山宾馆召开。 来自银川周边的三十多位青年诗人杨云才、 刘中、 孟虎、 白军胜、 徐幼平、 王慧等参加诗会, 大家广泛交流, 深入研讨, 刘中的《草帽之歌》 成为诗会争议较多但又压轴的作品。 会后《宁夏青年报》 编辑了四个版的诗会专刊, 但因故未能出版,成为宁夏诗歌史上的一大憾事。

四、 全国性的关注

宁夏诗人的创作逐步走向全国, 主要是入选全国选本、 在全国性诗刊发表宁夏诗作专辑、 应邀参加全国诗歌活动等。

入选选本: 刘国尧《一号宿舍》 入选《1949—1979诗选》 (诗刊社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 贾长厚《跋涉者深深的足迹》 入选《中国当代西部新诗选》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罗飞《对饮》、 杨梓《黄河之曲 ——西夏史诗序曲》、 高深《告别大西北》 入选《中国诗歌年鉴1996卷》 (吕进主编, 中国新诗研究所编印, 1997年); 高深《鹿回头》、刘国尧《祭》、 罗飞《你的泪花》、 吴淮生《一对老少校友》、 肖川《凤鸣》《风说》、 杨梓《西夏史诗》 (二首) 入选《新中国50年诗选》 (中国新诗研究所编, 重庆出版社, 1999年)。 还有《中国新诗年编》 《一九八二年诗选》, 《诗刊》 选编的《中国年度最佳诗歌》、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选编的年度《中国诗歌精选》 等, 肖川、 罗飞、 杨梓、 冯雄等的诗作均有入选。

集体专辑: 《新大陆》 (美国) 2000年2期(总第56期) 推出“宁夏特辑”, 刊发了葛林、 贾羽、 杨梓、 杨森君、 郭文斌、 梦也、 伊农的诗作。 《绿风》 2000年2期推出“宁夏诗人作品小辑”, 刊发了杨建虎、 杨梓、 唐晴、 贾羽、 王怀凌、 虎西山、 冯雄、 单永珍的诗作。

应邀参加活动: 1979年1月, 肖川应邀与来自全国28个省、 市、 自治区的诗人及诗歌编辑百余人, 参加《诗刊》 编辑部在北京召开的“诗歌创作座谈会”。 1979年2月, 肖川应邀参加《诗刊》 编辑部组织、 以艾青为团长的“诗歌作者学访团”, 赴上海、 广州、 海南、 湛江等地采访创作。1982年4月, 高深应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和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在京召开的“军事题材创作座谈会”。 1999年5月, 杨梓应邀参加由诗刊社在山东聊城举办的第十五届“青春诗会”, 同届的有李南、 冉仲景、 卢卫平、 莫非、 刘川、 凸凹、 树才、 小海、 侯马等二十位青年诗人。 因1998年未举办“青春诗会”, 本届实际是两届的诗会。 杨梓成为第一位应邀参加“青春诗会”的宁夏诗人。 2000年2月, 肖川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 随邓友梅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九人出访马来西亚。 2000年12月, 秦中吟应邀参加《人民文学》 杂志社组织的代表团赴西欧十一国考察访问。

荣获诗歌奖项: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 王世兴《莲花滩》 (长诗)、 高深《致诗人》 荣获第一届“骏马奖”; 沙新《祖国, 请为他们记功》 荣获第二届“骏马奖” 二等奖; 杨云才《大西北恋歌》 (组诗) 荣获第三届“骏马奖” 新人新作奖; 高深《大漠恋歌》 (诗集) 荣获第四届“骏马奖”; 杨少青《大西北放歌》 (诗集) 荣获第五届“骏马奖”。

另外, 在古体诗词方面, 周毓峰《塞上行》 和《古剑行》 分别荣获“首届中华诗词大奖赛” 二等奖和“全国‘回归颂’ 诗词大赛” 一等奖。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之外, 推动新时期宁夏诗歌发展的因素还有诗歌选集的出版, 《飘香的沙枣花》 《光辉永照宁夏川》 《塞上龙吟》 《当代诗人咏宁夏》 《重振边塞雄风》 《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 《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 等先后出版。 而个人古体和现代诗集的出版发行有七十多部。 1960年至1999年, 姚以壮、 李震杰、 张贤亮、 高深、 吴淮生、 罗飞、刘国尧、 肖川、 张涧、 屈文焜、 马乐群、 杨少青、 贾长厚、 杨克兴、 秦中吟、 万里鹏、 何克俭十七位诗人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总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20世纪末期, 宁夏诗歌发展的两个阶段中, 诗歌生态差异很大。 20世纪50至70年代, 受国内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宁夏本土诗人的诗歌创作都要受制于意识形态, 所以这一阶段的诗歌生态自有其特殊性。 因此, 相应的诗歌作品免不了“政治抒情诗” 的嫌疑, 口号化、 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非常明显, 缺乏值得评论的思想艺术价值。

从80年代开始, 宁夏的诗歌生态得到彻底改善, 诗人很快恢复了创作的自由, 一大批出生于60年代的宁夏诗人崭露头角, 与40年代、 50年代出生的诗人一起开始重建宁夏的诗歌生态, 并且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 与整个西部粗疏、 雄浑、 豪迈的诗风形成合唱, 构成了西部之于中国诗坛的第一声嘹亮的高歌。 宁夏这二十年诗歌的发展依然遵从传统模式, 从创作到发表、 从阅读到批评都在纸媒进行, 这既确保了所刊诗作的品质, 也稳定了期刊的质量。 是的, 多少编辑犹如辛勤的园丁, 浇水施肥, 培育树苗,修剪斜枝, 守望成材, 精心呵护着诗歌园圃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 尽管这种传统的诗歌生态已经受到网络等新型媒介的冲击, 但诗歌最终是要靠文本发言, 要让读者喜欢, 要经时间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