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和方法

理论和方法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学界指出一要突破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实现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四要积极发挥各级政府职能,从战略高度出发来做好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服务工作。
理论和方法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二、理论和方法

1.概念的界定

(1)大学城社区的概念

最初提出“大学城”概念的英国学者奥隆索(M.Auronsseau),他在1921年发表描述城市职能分类系统中首次提出“大学城”这一类别;之后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在美国城市职能非类标准中提出了大学城市(university town)的界定标准。教育大词典的解释: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为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2)

(2)侵入(invasion)

本文采取的是人文区位学派的定义,即随着交通系统的扩张、经济活动的转移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推行,一批外来的居民或一类新的活动逐渐进入另一个社区,这一过程可以视为侵入。

(3)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是在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公共政策而被政府征用土地、被安置到城市的近郊农民。本文中的失地农民是大学城兴建后,失去土地而被政府安置回迁的农民。

2.理论回顾

(1)城市空间结构变迁

在中国社会迅速变迁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正在大举进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张,这也是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形式。(3)城市规模逐渐向郊区扩张,正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许多农民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城市人,然而这种身份的转变是需要代价的——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变的失地农民。

(2)国内失地农民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失地农民的权利损失,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结构,还有对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探讨。本文中主要回顾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客观上加剧了农民的失地,同时也加快了农民的“市民化”。现时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达成四点共识:其一,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民的素质较为低下,在离开土地后,他们缺乏一项谋生的技能。其二,对城市的陌生感、恐惧感,使失地农民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城市生活。其三,部分失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拿到征地补偿费后,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懒散作风严重。其四,城市社会对失地农民存有排斥、歧视态度,城市政府对农民市民化实行排斥和抑制政策的多,鼓励和支持的少。鉴于此,学界指出一要突破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实现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二要对失地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和在城市就业竞争中的能力。三要加快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管理制度改革以及社区文化建设。四要积极发挥各级政府职能,从战略高度出发来做好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服务工作。(4)

(3)社区的分化与整合

由于大学城的兴建而使得土地性质发生变化,原来的乡土社区转化为新型的大学城社区,社区内居民的异质性使得社区内形成新的互动关系和人际互动机制,社区内群体、利益的分化推动了社区结构的分化。社区分化意味着社区的异质性增加,社区整合必须采取结合的形式,使各种要素和部分功能互补,促进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整合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区心理整合、人际交往与社区活动整合、规范与制度整合、利益调整、社区组织整合。(5)

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其中第一种是正式研究前采取的,后两种是在正式研究中采用的。

(1)非参与观察

在正式进入社区前,我首先采取的是非参与观察的方法,不带有任何预设,只是做一个“旁观者”,广泛地收集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我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主题,准备更深一步的调查。

(2)结构式访谈

正式进入社区时,我准备了访谈提纲,希望能通过结构式访谈获取比较统一的便于分析的资料。但出乎意料的是,先前的几个居民都拒绝了我的访谈,理由是我的问题先前也经常有记者之类的人来问,他们“不好说”。经过再三解释,我终于获取了一个个案的信任,对其进行了访谈。

(3)非正式访谈

基于前面的教训,我改变了调查方法,采用了非正式访谈的方式。这样虽然不能保证访谈记录的统一和科学化,但我获取了更为真实鲜活的资料,而且访谈也更加深入、细致。就这样我先后获取了十余个个案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