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

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作为再现的主导者,或者说“东方”这个形象的塑造者,这部影片的编剧、导演、制片人的三位一体,不断地将自己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作为被再现者的第三世界身上。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文化霸权和知识暴力,大致上有三个方面。
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_文化研究概论

第四节 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

就像赛义德批判东方主义那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批判对象是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过程中包含的“认识论暴力”。西方作为再现的主导者,或者说“东方”这个形象的塑造者,这部影片的编剧、导演、制片人的三位一体,不断地将自己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作为被再现者的第三世界身上。“东方”不过是影片中的一个角色、一个演员,他/她必须听从编导的摆布。编导的摄影镜头,就像一个观淫癖、色情狂的眼睛,又像一个粗暴的强奸犯的性器,对女性化的“东方”任意施暴,百般蹂躏。这些与性有关的比方和隐喻,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最为津津乐道的,它来自精神分析学和西方文化对视觉、对性的纠缠和情结。这种泛视觉化的、泛性欲化的理论思潮,与弗洛伊德、福柯等的大力鼓动有关,也折射出西方从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到现在商业文化大肆鼓吹感官欲望和性刺激的风气。

按福柯的说法,知识和认识的暴力和受法律认可的暴力如战争和死刑一样,都是在西方文化体系中堂而皇之的行为。它借助了一种普遍化的话语,使强加于人的暴行,摇身一变为合情合理的言谈举止。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话来说,是将暴力“理性化”了。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者或者说再现者来说,如传教士、历史学家、探险旅行家、外交官等,他们在主观上,也许力图去真实地再现被殖民者的文化景观。但是,由于这些再现者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文化偏见,所以在再现的过程中,又自觉不自觉地歪曲了被再现者的经验和思想。这种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不但根深蒂固,而且以人类普遍性的真理面貌出现:西方是体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代表,西方文化是普遍人性的最完美的体现。在西方的人性与文明的光辉普照下,蒙昧、野蛮的非西方,自然要服膺于西方的普遍人性。而那些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古国,在西方的现代文明面前,已经衰落、崩溃,成为僵死的木乃伊。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西方眼里的东方。东方唯有被西方征服、被西方殖民、被西方施暴,才有希望被西方拯救和复活

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文化霸权和知识暴力,大致上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西方如何在认知上再现或者歪曲东方,这包含了一个语言或话语的问题,亦即话语和权力的关系问题。斯皮沃克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第二就是潜意识方面和心理上的殖民化。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霍米·巴巴,就特别强调心理因素在再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心理和主观意识的“混杂性”。第三就是知识的机构问题,具体说来,像对出版、学术研究、媒体、教育、娱乐等的控制等。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什么心理或语言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的问题。赛义德运用福柯的理论,对权力和机构在知识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过精彩的论述。斯皮沃克也运用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此做过分析、批判。后殖民主义所关心的这三个问题,又体现了它的基本理论来源;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我们可以对后殖民批评作一种阿尔都塞所说的“症候式解读”(symptomatic reading),就它所遮蔽的问题来质疑它所强调的策略。也就是说,你没说出来的东西,往往正好是重要的线索,是一种症候。一个人生了病,常常可能讳疾忌医,所以会顾左右而言他。如前所述后殖民主义批评避而不谈资本主义全球化问题,这个出发点与它所强调的策略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资本全球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多元化、分离化和区域化。跨国资本要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圈立足,并使其市场本土化,必然需要制造一种多中心的文化多元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后殖民主义批评在西方,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实际上,这些理论为跨国资本所追求的区域化、分离化,提供了某种意识形态合法性,与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想象形成了某种共谋。

后殖民主义的目的是批判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但是由于它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文化问题上,因此就掩盖了政治和社会实践层面上的真正的问题。二次大战以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然也有严重的失误和困难。但后殖民主义理论则基本上忽略、贬低这么一段丰富的历史,把一切都变成了文本读解、文化再现、心理和潜意识冲动等。这不能不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严重误区。当然像斯皮沃克等,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问题提出了批判。她主要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对从事家庭劳动的第三世界妇女的多重剥削。不过,斯皮沃克的批判基本上停留在抽象的、纯理论的层面,很少涉及社会实际。

那么,我们已经说了不少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和谬误,但是这些理论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是否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全球化过程?它是否也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新的思路?

当然,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社会批判意识的理论思潮,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西方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其主要贡献是试图从殖民地本土经验中寻找批判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后殖民主义理论主张从边缘性、非主流的立场出发,批判西方中心论、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偏见,批判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这些在西方社会都是非常可贵的,也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后殖民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知识界、学术界的“文化反思”潮流中很具震撼性的一股力量。对于近年来西方主流文化中逐渐强大起来的右翼新保守主义、新种族主义倾向,无疑是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批判和制衡作用的。第二,后殖民主义批判主张一种解构的立场,通过解读文本中模糊和含混不清的部分,来剖析、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揭露普遍性知识和“真理”所隐藏的西方的偏见。后殖民主义主要依靠和借鉴的是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但在分析和阐释非西方国家文化的时候,的确拓展、扩大了“后学”的批评视野和理论空间。第三,在如何再现殖民地本土经验的问题上,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主张非中心、分离性、边缘性的立场,以避免重蹈西方中心论和本质论的覆辙。在后殖民主义批评中,本土性经验常常带有游移不定的特征,介于西方与非西方之间,混杂了各种不同成分。后殖民主义理论这种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多极和多样化现象的关注与敏感,也有助于我们今天对这个多元、多极的现实世界的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