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探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探析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才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才使人的全面发展有了实践的土壤。全面小康社会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过程中的必然结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探析——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张胜军

(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重庆,400074)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才使人的全面发展从空想理论变成为科学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才使人的全面发展有了实践的土壤。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其中,充分凸显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高原则和价值标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文化基础、利益和精神支撑、法制和可持续保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小康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的发展前景所作的科学预言,也是正在为当代实践所证明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一个理论支撑点。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才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才使人的全面发展有了实践的土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它的世界观的转变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得以不断深入。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的问题,研究关于人的理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的最高价值理想。在枟共产党宣言枠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以枟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枠枟资本论枠为标志,马克思最终科学地确立起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从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列宁在20世纪初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并对此做出了进一步地阐述和发展。他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全部历史都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离开个人的社会是不存在。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任何人在本质上都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共产主义充分发展、完全巩固和形成、完全展开和成熟的时候”。[1]毛泽东关于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思想,并且把马克思、列宁关于人的发展和毛泽东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2]即培养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四有”新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各位前辈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联结点,并且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特征。林世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具备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条件下,通过实践认识到自我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的平等、完整、和谐、自由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全面性”发展”。[3]由此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任何个人的完整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个人的或部分人的发展,而是任何人的、所有人的完整的发展。各个方面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是缺一不可,因此各方面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发展失调,否则就可能是畸形发展。第二,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多方面发展”。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内部也有各自丰富的内涵,还可以分为诸多的素质要素。不仅各个基本素质之间,而且各个素质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同时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方面性。第三,人的全面发展要和自由发展相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两个极为密切的概念,有时分别提出,有时又把二者并列提出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人的全面发展受人的自由发展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理想的平台,使任何个人能够自由地、自主地发展自己想要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自由个性,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

小康,这个中国式的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在涵义。在中国的历史上,“小康”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普通老百姓理想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状况,是指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第二,中国知识分子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更为理想的社会模式,实际上是对普通老百姓小康理想的进一步发展。1981年,邓小平正式使用小康社会这个概念,同时也赋予了“小康”以新的内涵,意味着小康社会在中国从理想走向现实,从而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相一致,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漫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繁重任务,需要通过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来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过程中的必然结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从理论上看,全面小康社会理论是对中国传统小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它们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力量,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阶段,其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最理想的状态,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才会不断向前发展,也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3.1 哲学基础上辩证统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正是把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做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体现了生产力理论的要求。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变化。把这一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那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人的发展是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推动人不断地发展才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和财富,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江泽民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4]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3.2 发展目标上相互促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创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这些目标的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人们不再为吃喝而担忧,之后才能考虑到其他方面,没有这个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就会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看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高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利益支撑和法制保证。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用先进文化对人民进行熏陶和洗礼,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民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第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可持续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应该具有的发展目标,社会的发展最终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部分,也是向共产主义目标迈进的一小部分,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其中,而且其他目标的实现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后目标打基础的。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3.3 实现方式上高度一致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当代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一种政治力量都不可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驾驭各种复杂的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和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新的内容。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表现在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不断向前发展,也越来越贴近于社会的发展,使其可行性得到了彰显。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就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完善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终将灭亡,而且,必然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走社会主义道路就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共产党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核心,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得到实现。

3.4 实现过程上相辅相成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超越各种束缚,逐步推动人的解放和发展,其中生产力是最主要的推动因素。人的发展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越高,距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就越近,也就是说,其实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只能依附于群体,因而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人的很多方面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虽然比第一阶段有所进步,但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第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人在这个阶段里才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把束缚人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充分地解放出来。”[5]这三个阶段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小康社会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初级阶段其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但是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阶段。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理想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就要发展到最高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为没有这个阶段人的发展就不能达到第三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然将人的全面发展推向更高的阶段。

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总结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是中国全体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所必须借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地在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过程中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先导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共产主义者对这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同时也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现阶段,人的发展方面有很多制约因素,还不可能使所有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毫不动摇。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因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先导。

4.2 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生产力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内都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人能够全面的发展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物质资料就会十分匮乏,必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全面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更不用说共产主义社会了,在这种条件下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他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产品,人们才拥有充裕的时间,为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生产力是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只是空想。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4.3 文化建设与价值体系相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的展示,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灵魂。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不仅包含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本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使社会的发展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追求,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引领社会思潮,规范整体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期而至,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和趋利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党中央提*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文化建设中要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抛弃糟粕文化。但是,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潮,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规范,使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相结合,必能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人向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行。

4.4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机制

个人与社会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任何一方脱离对方就无法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展示,也是符合必要社会规范的积极显现。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自身的充分、自由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社会合理规范的制约。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人的全面提高,也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人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之上,个人发展是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前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向前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个人的体力、智力、创造力的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程度的提升,以及自身素质的协调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因此,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机制。为了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深刻地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要不断推进个人的发展,努力提高人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必须密切结合、相互推动,才能形成有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机制保障。

4.5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结合体,人存在于社会上既离不开物质需求,也离不开精神需求。首先,人作为物质性的生命体就必然需要物质生活资料,必然受到物质属性的制约。只有满足人们多样的、不断发展的物质需求,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同时,人又是精神性的生命存在体,必然会有精神上的追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精神需求也就会相应的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又会带动人的物质追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又互相影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8]因此,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精神追求必须相结合,才能促进人更好的向前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只追求物质而偏废精神,或者只重视精神追求而抛弃物质追求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目标是追求的动力之所在,当人们急需物质的时候,物质追求就是其追求的动力;急需精神享受的时候,精神追求就是其动力。在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达到小康社会,人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已经得到初步满足,那么追求就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是人们追求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4.6 发展教育与提高创新能力相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实现平台

教育是传授知识、经验和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和社会活动,是提高人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包括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即人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其次是针对人的社会性提出的教育内容,即培养为一定社会服务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人才。”[9]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不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具备的能力,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出某种独特的、新颖的观点、理论或者产品的能力。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文明;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创新能力,那这个民族必然会落后于其他民族。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当今社会核心的竞争方面之一,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最初地提出到后来列宁的发展,再到后来在中国的发展,无不体现出创新的作用。如果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就没有今天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就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健全和完善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机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教育而没有创新的话,那么各方面都不会得到进步,只是在重复以前的东西。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仅仅靠创新也是不行的,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定要把重视基础教育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这是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

[3]林世选,单培勇.国民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颜廷锐,毛飞.小康中国[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434.

[7]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128.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9]杨勇,吴桂彬.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