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是非公领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探索中形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对推进我们党理论创新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一)正确认识非公领域的党情,立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非公经济领域党的建设蓬勃开展,重要的一条在于紧扣执政能力、先进性这条主线,坚持实事求是,既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普遍规律,又结合非公经济组织本身的特点,科学把握非公领域党的建设和工作的特殊性,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公党建理论。譬如非公企业党建的“两个作用”的功能新定位,“因企制宜,合理设置”的组织设置新模式,“两个覆盖”的新要求,“小型、业余、灵活、务实”活动新方式,统筹区域党建、党群工作一体化的新思路及活动经费来源、党员管理等方面灵活有效的新路子等。更为重要的是党善于把在非公领域探索形成的理论和成功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高度,通过“示范引导”,进一步拓展运用到“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之中,使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怎么实现中国化提供了路径借鉴。

(二)必须把“摸着石头过河”到“循着规律前行”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区别于其他各种类型的党建理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鲜明的实践特性。作为党的工作的新兴领域,非公党建与传统领域党建有很大区别,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我们党创造性地解决非公党建“怎么看”“怎么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非公企业党建内在规律,并“循着规律前行”推进非公领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些规律概括起来包括: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规律;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发展同步的规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规律;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相结合的规律;打造企业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的规律;围绕党的建设总布局,结合非公领域实际,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这些从实践中总结的规律,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必须把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首创精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是非公领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探索中形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对推进我们党理论创新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非公领域党建蓬勃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鼓励基层大胆试验,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理论,又用新理论推动实践不断发展。中央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首创的同时,加强对基层改革探索的谋划与指导,就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基层党组织试验探索,通过试点总结推广,最终形成方针、政策,上升为全党的理论。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私营企业主还不能入党,要不要在非公经济中开展党的工作,成为基层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共瑞安市振中机械厂、福建省晋江恒安公司等非公企业试点成立党支部,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作了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开才有了后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共识,才有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两个作用”“两个覆盖”“统筹区域党建”“以党建工作引领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工人阶级是党的坚实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5]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工人阶级队伍数量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日益提高,利益不断实现,先进性进一步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力量和地位更加突出。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在推进非公领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只有立足于赋予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生机,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不断创新。

【注释】

[1]此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编号:13JD710053)”阶段性成果。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4][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