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重点与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对毛泽东的正确评价。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明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握这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学习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对毛泽东的正确评价。

重点难点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就中国共产党全党来讲,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 )。

A.1921年党的一大以后   B.延安整风以后

C.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本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 )。

A.系统化   B.民族化、具体化   C.国家化   D.世界化

3.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是在( )。

A.遵义会议以后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D.红军长征胜利以后

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

A.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多极化成为时代主题   D.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

5.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1945年党的七大    B.1956年党的八大

C.1982年党的十二大   D.1992年党的十四大

6.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 )。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7.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党       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

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可持续发展   B.全面发展   C.以人为本   D.协调发展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一脉相承

C.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C.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D.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E.形成具有中国特征、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 )。

A.中国特性   B.中国作风   C.中国气派   D.世界性   E.狭隘性

3.在领导中国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A.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B.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C.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E.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 )。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E.阶级斗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D.毛泽东思想

E.马列主义

6.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 )。

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   C.加入世贸组织

D.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E.消灭国内失业问题

7.进入21世纪,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

A.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C.增加党员队伍的数量   D.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应变能力   E.加强党性教育

8.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A.核心在发展生产力    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D.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E.关键在坚持以人为本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了党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主要表现在党对( )。

A.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认识   E.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0.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 )。

A.核心是以人为本     B.第一要义是发展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E.关键是与时俱进

三、重点问题解答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疑惑问题辨析

1.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2.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3.毛泽东思想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马列毛邓都讲过,没有什么创新和发展。

5.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五、难点问题剖析

1.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4.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5.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6.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有哪些本质区别?

六、典型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1】

材料1

下面内容摘自2006年9月11日的百度风云人物排行榜

材料2

1978年,美国学者哈特出版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该书第1版问世后,成为畅销书;1992年第2版出版,所选的人物及其名次有所变化。在两个版本中,1978年版毛泽东排在第20位,高于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并且排在华盛顿之前。1992年版毛泽东则排在第89位。哈特在1992年版的约1700字的再版前言中,专门讲到了毛泽东排行变化的理由:“本书第1版完成于毛泽东去世后不久,那时对于他的成就记忆犹新……在毛去世不久,他的继承人邓小平果断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这些措施看起来并不是毛时代的政策的继续。很显然,本书第1版可能过高地估计了毛泽东的长期影响。”

材料3

有人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的关系表示为下图:

思考与讨论

(1)材料1、2说明,毛泽东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请列举毛泽东永远被人民牢记的5个理由。

(2)根据材料2,试析哈特在1992年版中对毛泽东排行变化的理由。

(3)说明材料3中,二者相交部分(A部分)的含义。

【案例呈现2】

邓小平评价毛泽东

1981年,黄克诚在中央纪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针对前一段时间,有些同志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所采取的偏激态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何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他说,邓小平曾经代表中央就这个问题表示过原则性的意见。小平同志多次讲,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小平同志还说过,毛主席“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在谈到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时,小平同志说,不能把过去的错误都算成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老一辈人也是有责任的。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他还强调指出,要从十亿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正确的态度来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晚年有缺点,有错误,甚至有某些严重错误。现在我们党纠正这些错误,总结我们建立全国政权以来的经验教训,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有些同志对毛泽东说了许多极端的话,有人甚至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不但根本违反事实,而且对我们的党和人民都非常不利。我觉得,对于这样关系重大的问题,决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我们只能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害、从十亿人民的根本利害出发,从怎样做才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出发来考虑问题。多少年来,举世公认毛泽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象征,这是合乎实际的。丑化、歪曲毛泽东,只能丑化、歪曲我们的党,丑化、歪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那样做,会危害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危害十亿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在国内外敌对力量都希望我们彻底否定毛泽东,以便把我国人民的思想搞乱,把我们国家引向资本主义。我国人民内部也有一些人受了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和那些人唱同样的调子,这是很值得警惕的。

——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思考与讨论

如何辩证、历史地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案例呈现3】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1931年夏,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是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为此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迫害。他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坚决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结果被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撤职,被打成所谓的“邓、毛、谢、古反党集团”。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经受的第一次严重挫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小平就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经受的第二次严重挫折。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的三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1973年,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并恢复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毛泽东称赞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再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召集军队干部会、省市委书记会、农业会议、科学院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整顿”。全面整顿,就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矛头直指“四人帮”。由此,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但是,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已经赢得了党心、民心、军心,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同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举国欢腾。悲喜之际,全国人民都关注着毛泽东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同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错误撤销的一切领导职务。邓小平第三次从严峻的政治挫折中崛起。

思考与讨论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铸造了他怎样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何关联?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传奇人生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

七、核心概念释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A 5.A 6.C 7.B 8.A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 3.ABCD 4.ABC 5.ABC 6.ABD 7.AB 8.BCD 9.ABC 10.ABCD

三、重点问题解答

1.【要点提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于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2.【要点提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这就要求要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情况、社会状况和国情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有着完整、统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要点提示】(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③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过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内多次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这些历史经验引导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经过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这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④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严重受挫;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还很不安宁。

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⑤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总之,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要点提示】(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受住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包含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论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5.【要点提示】(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天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

③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广阔视角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②它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它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③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①它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②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③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6.【要点提示】(1)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是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①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指有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的、总的认识和基本概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它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对发展的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其基本内容包括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为谁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7.【要点提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8.【要点提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成果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总之,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疑惑问题辨析

1.【要点提示】观点正确。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②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③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它不仅在内容上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以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2.【要点提示】观点正确。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黑暗的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灾难的深渊里。为了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新社会,中国人民进行过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但都失败了。②只有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才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伟大成就。③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党我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④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程,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3.【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特有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在外延上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是必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要肯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等,这些理论成果只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以及某些重要的思想和经验,但还不能说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论等,这样一些基本理论内容是在毛泽东之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由于当时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历史经验,后来在指导思想上又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因此没有能够寻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产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界定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际上是明确界定了两大理论成果,这是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两次飞跃”的论点相一致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已经完成,毛泽东思想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30年前就已开始,至今仍在继续。

4.【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上述论调质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新的发展,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否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个观点实质是否认“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否认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会使马克思主义归于失败。

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根本利益和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5.【要点提示】苏东的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而转入低潮时期,这是不容否认和回避的客观事实。一些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失败了”,说什么“21世纪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我们队伍内部一些人也惊慌失措,消极悲观,以为社会主义没戏了,前途渺茫。如何正确看待这件事情,确实事关重大。

首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好事情,也决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这种剧变是有其原因的,有其演变过程的,这中间蕴涵着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正确总结。①这些国家错过了改革的大好时机,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虽然对体制的某些方面也作过一些调整,但结果或是浅尝辄止或是半途而废,总体上都不成功,以致积弊愈重、危机日深,为剧变埋下了隐患。②把改革变成了改向,其结果必然是葬送社会主义,使整个社会陷于深重的危机和灾难之中。戈尔巴乔夫公然举起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旗帜,提出:“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在政治上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在经济上取消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在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剧变。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丧失警觉,使其得逞。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一是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用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是进行政治方面的颠覆,通过扶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分子,达到篡政夺权的目的。三是进行经济方面的诱迫,通过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促使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西方的轨道。四是进行外交方面的干涉,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矛盾、挑起动乱,以实现其“以压促变”、“以乱促变”的图谋。苏联正是在这些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走向解体的。④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发生改变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一是党内思想混乱。戈尔巴乔夫积极倡导所谓“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主张不要无产阶级专政,不要集中的“无条件的民主”;主张放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毫无保留”、“毫无限制”的公开性;主张在思想上“摒弃”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多元论。结果党的思想被搞乱了、组织被搞散了,完全丧失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把党的领导变成个人集权,进而将个人集权变成个人专断,形成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党和人民意志之上的局面。三是党内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其次,社会主义运动是曲折发展、波浪式前进的,遭遇挫折和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一帆风顺。重要的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信心,前仆后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出现挫折、反复,都不能说是新制度的失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算起,先后经过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四次革命,折腾了86年,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才大体巩固。

最后,苏东的剧变只是宣告了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路线的破产,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不管历史的发展会出现多大的曲折、反复,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低潮不是消亡,几个国家的反复改变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要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现实,认真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兴做好准备。

五、难点问题剖析

1.【要点提示】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是同一个范畴,把它们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为了维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的科学指导思想,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相反,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如果把这样一些内容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必然使毛泽东思想失去其科学含义。

第二,为了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我们所讲的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的经验总结,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的客观真理。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科学的总结,不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不仅不能成为党的科学指导思想,不能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中,相反,我们还应运用毛泽东思想,对这些错误的东西加以纠正。

第三,为了维护毛泽东思想的集体性。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晚年那些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左”倾错误论点,是他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既不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不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积极成果,完全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更不能把毛泽东的错误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否则,同样是十分有害的。

第四,为了防止和克服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进行这样的区分,就有可能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就有可能由于对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正确理论的肯定,而否认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和错误的理论,从而导致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一切照抄照搬,仍然坚持其晚年错误,使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得不到纠正,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造成危害。

2.【要点提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因此,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它们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和各方面的独创性理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3)它们是党指导革命和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法,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克服来自“左”或者右的错误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它们是我们党之所以具有强大战斗力和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不懂得它们,就不能说懂得了毛泽东思想,背离了它们,也就背离了毛泽东思想。所以,它们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要点提示】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鲜明、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结果都失败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受了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第二,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一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整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首次明确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我们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新时期30多年来客观的历史结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创辉煌,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创辉煌,而这一切,又将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4.【要点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两次革命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里说的“中心”,不是运动指导中心,而是运动最活跃的地方。18世纪末,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中心转到了德国;20世纪初,中心移到了俄国;随后,中心又移到中国。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中心从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形成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次,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多次指出:“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这里所说的“开始”指的是夺取政权,“继续”指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后来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列宁这个预见的正确性。20世纪,社会主义出现了两大历史难题。一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在这个世纪,无论是通过暴力革命,还是试图和平过渡,没有一个国家获得成功。另一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个世纪,这类国家先后发生了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它说明,在这类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但是,这些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致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困难和困惑的境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个理论体系,在中国指导实践获得了成功,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

最后,它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21世纪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说,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解决温饱只是“小变化”;实现小康是“中变化”;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大变化”。他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3/4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社会主义必将重振雄风,再造辉煌!

5.【要点提示】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在这一阶段,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是“加快发展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把握、正确应对,努力促进经济健康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既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的社会,又是一个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既是一个科教更加进步的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更加繁荣的社会;既是一个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又是一个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这样一个宏伟目标,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既令人鼓舞,又十分艰巨,绝非轻而易举就能完成。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有艰辛的探索,又有各种风险的应对;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曲折的教训。十六大在深入总结这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指导。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变革的发展,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到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特别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国家都在抢抓发展机遇,调整发展战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对此,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

6.【要点提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既有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这一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中国古代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和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的思想,这些思想反映出古代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疾苦的体察和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认知,在客观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之苦。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民本思想必然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在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同时,又与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第一,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在古代,民本思想被视为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是一种“驭民”、“治民”之术,是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正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第二,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重民、亲民的同时又有畏民、愚民倾向,甚至把人民群众看作无知无识的“群氓”,或是供君王驱使的“牛羊”,与民主精神完全相背。即使是所谓“重民”、“亲民”,也是把它看成对老百姓的恩赐。因此,这种民本思想是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矛盾的。这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发展史上,也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真正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地位。

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人本主义亦称“人本学”,泛指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以区别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在哲学上,通常指那种抽去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的费尔巴哈。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不懂得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以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把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为“人本主义”。针对这两个人的观点,列宁曾鲜明地指出,他们主张的人本主义“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应该说,人本主义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它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反对封建特权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准绳,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作为维护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工具,这就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对立了,也同我们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完全是两码事了。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如果不是从字面上而是从实质上来理解,应当说,“以人为本”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与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史观是完全一致的,而同西方人本主义则存在本质区别。

总之,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六、典型案例讨论

1.【案例点评】

(1)答案略。

(2)哈特没有看到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是把二者对立起来。

(3)材料中二者相交部分是毛泽东本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且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2.【案例点评】第一,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总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对他们和他们的作用作阶级分析,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杰出人物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该阶级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如何及它在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状况怎样以及杰出人物在阶级斗争中起什么作用,等等。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方面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要百倍“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因此,导致他犯了经济上急躁冒进、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他自始至终能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命运,同呼吸,血肉相连。

第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杰出人物都有自己的巨大历史功绩,也必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因此,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对他们的历史作用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可只见其历史功绩而无视其缺点错误,搞肯定一切;更不可夸大其缺点错误而抹煞其历史功绩,搞否定一切。而是应该全面地考察其历史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其历史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还要看到,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历史过程。

3.【案例点评】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担当重任。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要学习领袖的光辉思想,而且要学习领袖的崇高风范和革命品格,领悟“立身做人”的道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七、核心概念释义

1.【要点提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极其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其不同的定义。就它的创造者、继承人的认识成果,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以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就它的阶级属性,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就它的研究对象,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要点提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观点和理论的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它的普遍原理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常常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为马列主义)。

3.【要点提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斗争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不是马克思针对具体情况所作的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第二,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第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4.【要点提示】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1945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④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关于党的建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两个凡是”不是高举,而是损害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5.【要点提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6.【要点提示】“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并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所取得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7.【要点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大批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一批老干部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所作的贡献;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组织路线,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8.【要点提示】十一届六中全会于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全会一致同意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增选习仲勋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9.【要点提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1927年初,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阐述了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系统化和成熟。随后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正式载入新的党章。群众路线的内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两个方面。它既包含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力量源泉,又包含了党形成正确思想,实现正确领导的科学方法。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独创性的贡献。

10.【要点提示】和平演变指一种主要通过非战争手段取得政权的方式。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由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特殊性,一旦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和平演变,无产阶级政党下台,即意味着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变,如东欧和前苏联。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就是在野的力量颠覆已存在的国家政府,并取而代之,但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不发生变化,如南美洲的某些国家曾发生的政变,及俄罗斯周边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等。

我们通常在第一种含义上使用它。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前苏联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由老布什于1989年提出。这一战略加速了苏东解体,由于在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寻找一种办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两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和平演变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第一个途径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承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

11.【要点提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特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的工业技术革命。它是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海洋工程和宇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为内容,引起整个工业结构发生变革,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的技术革命。其主要标志是:①科学与技术互相渗透和相互依赖,使学科门类出现高度分化和科学技术内容的高度综合比;②形成一个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如微电子、光导纤维、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和机器人等;③能源种类从煤、石油等转向核能、生物能、太阳能等;④知识和信息成为商品,并进入流通领域;⑤在劳动者中,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编制人员等脑力劳动工作者占很大比例;⑥消费者要求产品多样化,形成多样型的消费结构;⑦形成小型化和分散化的体制结构,使集中庞大的、互相牵制的金字塔形的体制向灵活、小型分散的网络式结构体制转化;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全球的时空观念大大缩小,经济发展走向全球化。

12.【要点提示】以阶级斗争为纲主张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以阶级斗争统帅一切的理论和政策。是“文革”中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核心内容。阶级斗争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认为阶级斗争与生产、业务和其他一切方面的关系,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目张,抓住阶级斗争,就能带动一切。这一理论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资产阶级已不存在,阶级斗争虽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否定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把抓生产、抓业务、抓安定团结等,视为“唯生产力论”、“业务挂帅”和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停止使用这一错误口号。

13.【要点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它既有“社会主义”的一般,又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共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表现为邓小平理论,在政治上表现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实践上表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14.【要点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5.【要点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

16.【要点提示】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实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常常导致经济危机。

17.【要点提示】先进生产力是指符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生产力。作为社会历史基础、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判断社会进步最高标准的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而不是落后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动态性概念。必须从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结合本国国情去考察什么是先进生产力。

18.【要点提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深刻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9.【要点提示】所谓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进步潮流、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既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有利于社会整体进步的科学、健康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判断文化的先进与否,就是看其是否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先进性也是动态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互相关系的原理的运用和发展。

20.【要点提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1.【要点提示】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 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

22.【要点提示】高新技术是指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技术。我国的高新技术是指“863”计划中选择的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内的新技术。1996年7月,经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将海洋高技术作为“863”计划的第8个领域。目前,“863”计划共有8个领域、20个主题。

23.【要点提示】发展观是指有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的、总的认识和基本概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它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对发展的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其基本内容包括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为谁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载入党章。

24.【要点提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促进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