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邓小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就是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人民群众。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必然包含着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成为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总是鲜活的,充满活跃的创造精神呢?这就在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1.它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本性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和现实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方向完全一致。它必然求变革、求发展;同时工人对生产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使工人阶级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即马克思说的“工人的解放包含普遍人的解放”(1),工人阶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不断发展自身和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必然随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展开、扩大和深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2.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和活的灵魂——唯物辩证法要求创新。辩证法是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它认为,那种“关于自然和历史的无所不包的最终完成的认识体系,是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4)。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科学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整体,也必然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5)。如若不是那样,而是固步自封,把某几个论点奉为最后结论,没有使结论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这种学说就是不完备和毫不足取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若要不落后于实际生活,就要从各方面把自己的理论向前推进。

3.它的实践特性要求创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社会实践及其发展同社会实践的主体及其发展是共存的。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还在延续,社会实践就一定要不断发展和提升到更高一级程度。这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发展过程。由于马克思主义始终自觉地面向社会,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它必然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不可能一成不变。事实上,从《共产党宣言》以来,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依时间、空间及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当时代的主题发生变化时,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不同民族、国家时,或客观实际条件发生变化时,或科学的发展出现重大突破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某些结论、某些具体理论和实践策略、某些公式都会发生改变,代之以新结论、新方式、新理论。

4.它深厚的群众基础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离不开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就是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总要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求、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普遍真理的体系,它必定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创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必然包含着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成为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正处在重要时刻,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展开多方面的研究。但是核心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关系着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把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实质,深入地进行研究,必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的根本途径,是遵循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党总结80年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最基本的经验,也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经验。坚持这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在今天就要做到“一个坚持”和“二个善于”,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沿着这条途径前进同坚持江泽民同志去年在国防大学讲话时提出的“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开拓创新的原则是一致的。列宁曾经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6)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的原则,就是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本书力图把上述精神作为活的灵魂活现在各个章节之中。

江泽民同志继2001年暑期发表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讲话以后,今年4月28日又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重申了“四个同样重要”思想,并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希望”。这是催动马克思主义伟大创新的强劲东风,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原则。“四个同样重要”、“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希望”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其中“四个同样重要”,特别是第一个同样重要,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的科学定位。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五个高度重视”,特别是第一个高度重视是基于哲学科学的巨大作用对各级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不高度重视就是无视客观存在,就要犯主观主义的指导错误。“五点希望”是基于前两层含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不全面实现这些希望,前二层意义就失去了基础。特别是第五点希望,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如果不坚决予以贯彻,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不能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会因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就难以健康发展。把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的三层含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认真地予以贯彻和落实,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而得到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在万紫千红、争艳斗媚的百花园中,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根本指导思想,其创新成果必将更加辉煌。我们所从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一定会出现更加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原载梅荣政、熊启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历史丰碑》概论摘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