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明确确立了邓小平的指导地位之后,共同富裕思想就成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_共同富裕理论

第二节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在经历了建国初期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和十年动荡对我国经济的破坏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新一轮的反思。在当时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迫切需要一位能够审时度势,领导中国人民重新走向经济建设的正轨,真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人。历史将挽救新中国、挽救社会主义建设的千斤重担交给了邓小平。事实证明,邓小平不仅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掀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为我们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并且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从此走向了飞速发展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之后,理论界和学术界就一直在关注着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明确确立了邓小平的指导地位之后,共同富裕思想就成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又具备哪些指导意义呢?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工人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赚取仅有的工资来维持生计。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机器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大量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而工人却没有办法得到自己应得的部分,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了,贫富差距因此会逐渐拉大,甚至非常悬殊。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共同支配生产资料,共同享有物质财富。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才可能实现。列宁也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且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财富的按劳分配以及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并没有告别贫穷落后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甚至在许多农村仍然存在着非常贫困的状态,几乎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改革开放后,针对当时我国贫弱的国内经济,以及当时由于“四人帮”造成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及时地对其加以了纠正,他鲜明地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间,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他还在党代会上明确宣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说明邓小平已经把共同富裕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在一起,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消灭贫穷的观点。他总结出新的社会主义观,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为我们大踏步地迈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毫不动摇的理论基础,不愧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第二,邓小平也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只有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才能迅速增加,从而解决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日益增长的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基本矛盾。只有这个条件满足了,我们才能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只有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社会产品才能日益丰富起来,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才能有实现的可能。

第三,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步富裕。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劳动者通过合法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带动后富群众,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张。这个对于先富带动后富的想法,可以说是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以及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创新。可以说,在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想要全体人民同时实现共同富裕,这将是一个横亘几个世纪的命题,需要好几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才能实现的。如果我们可以立足于国情,明确生产力不均衡的事实,首先从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入手,优先将这部分劳动者实现富裕水平,那么今后就有时间有条件可以帮助生产力落后地区的人民实现富裕。因此,不正确看待个人物质利益对于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性是不可以的。基于这样的观点,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将先富和后富划分开来,就为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首先,先富的群众必然会影响后富的群众,对后富群众产生正面的示范作用。其次,先富的群众为后富群众指明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且为后富群众提供了物质生产资料。最后,先富群众通过辛勤劳动,为后富群众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先富群众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贡献可以让经济发达地区为后富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帮助,从而使得后富群众有能力有方法效仿先富群众的方式实现富裕。从而使全国经济产生联动效用,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促进,并最终通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使全国经济共同繁荣起来。

第四,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方面的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未来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单单是物质财富的富裕,也要是精神财富的富裕。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消除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这是和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离不开的。但是当物质文明建设出现一些成绩之后,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文明与之相适应,那么社会主义的建设将会出现偏差。由于人们的精神文明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一系列不和谐的局面将会出现。当然,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应该优先发展物质文明建设。这是建设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不应该动摇。但是我们也要坚持搞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忽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因素极其关注,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是非常迫切的。因此邓小平说道:“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并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因此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一次升华,他将共同富裕思想带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他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我们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得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新的目标,新的动力,使中国的发展又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