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同富裕思想史溯源

共同富裕思想史溯源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经济活动实践表明,发展就是为了民生。公共享有即财富公共占有,集体共同消费。其次,它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

人类经济活动实践表明,发展就是为了民生。中国33年的改革开放,结晶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认识,让民众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当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实质就是追求“财政均富”的实践过程。

一、西方共同富裕思想史探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理论主张,发端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痛恨,基于对劳苦大众的人而非人的苦难的同情,基于一种人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初始含义的“共同富裕”思想。第一,它以“公共享有”为基本特征。公共享有即财富公共占有,集体共同消费。无论是莫尔的《乌托邦》中的财产公有、集体劳动、集体共享,康柏内拉的《太阳城》中的城邦制和共惠制,还是欧文的生产资料公有的新村制度,都体现了“公有共享”基本特征。第二,它以“社会平等”为重要前提。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平等是最大福利的源泉,因而主张机会和权利人人平等,主张财富分配人人平等,主张政治权利人人平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在社会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即共同富裕的社会。第三,它以“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社会和谐”为理想目标。他们主张彻底废除和消灭一切私有制度,建立一个以财产公有制为基础的,人人参加劳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和谐理想社会,构建一个“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皆兄弟”社会。[1]

但由于受到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的制约,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它是带有明显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的低水平的“共同富裕”。其次,它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他们虽然详尽描绘了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状况和表现,但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共同富裕”概念。

2.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他们所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进行概述时,其内容就包含了人类共同富裕的思想,并陈述了其实现的道路与途径,即坚持公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走上共同致富道路。具体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睥睨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沉浮污浊的动心又要死灰复燃[2]”。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要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所有人共同享受到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他们强调无产阶级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以后,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恩格斯指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充分的真正的自由”。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实现只有通过具有一定特征的制度才能实现。首先,必须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其次,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使一切社会财富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对个人消费品还必须实行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必须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方面合理要求的基础上,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共同富裕的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作为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体现。1878年,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在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资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在这里,恩格斯指出了社会主义生产是以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他还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一切社会成员过上富足的生活和获得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批判前人思想,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们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共同富裕思想,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把共同富裕思想置于科学和现实的基础上,以理论形式完成了共同富裕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对共同富裕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实现方式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他们的思想主要侧重于经济领域,从宏观角度来讲也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3.列宁的共同富裕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并领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伴随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面对苏联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列宁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在生产力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首先,列宁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列宁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了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实现全体人民过幸福、美好的富裕生活的理想。

其次,列宁主张通过按劳分配调节收入分配。1903年3月,列宁指出:“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有,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5]”。同时,他还看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致富方法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通过生产和分配原则使人民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则靠掠夺他人的剩余价值而使少数人致富。

再次,他还指出了社会主义时期全体人民富裕的程度差异性,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不能做到公平和平等,因为富裕的程度还会不同。在1917年的《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列宁对按劳分配原则作了透彻的说明:首先是“不劳动者不得食”[6],其次是“对等量劳动给予等量产品”。列宁认为,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社会不公平现象将在所难免。

从列宁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明确指出了共同富裕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实现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第一次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加以概括,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奠定了实践基础。

4.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

斯大林也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他在苏联即将完成社会主义过渡阶段时说:“社会主义只有在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只有在产品和各种消费品丰裕基础上,只有在社会全体成员都过着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胜利[7]”。他还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他直接将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视为能否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为只有公有的大生产才能充分利用科学成就和新技术”。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国家的即全民所有制以及合作社集体农庄的所有制。

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认为必须通过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通过强制推行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采取最集中最统一的计划经济手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与单一公有制相适应的单一按劳分配制度,是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他虽然比较明确地提出和阐述了共同富裕思想,并将共同富裕作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但他对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条件缺乏认识,脱离了苏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更多地强调了共同富裕的结果,把共同富裕进程看得过于短暂和容易,从而使他的共同富裕的实践由于历史的局限而未能实现。

二、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可贵成果。毛泽东的探索,为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根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基本情况,对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共同富裕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8]”。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9]”。建国后,通过多项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生产力,“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

2.共同富裕的步骤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毛泽东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0]”。为此,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将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四个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四个现代化在中国实现之日,才是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之时。

3.反对平均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过分悬殊。毛泽东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的公平问题放在首位,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根本特征加以肯定。1955年7月,毛泽东针对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农村中发生了两极分化现象,提出要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避免两极分化。同时他也明确提出反对平均主义,“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11]”。

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共同富裕勾勒出了基本框架。但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使得当时共同富裕思想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失误。但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并直接成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中合理的正确的东西,纠正了毛泽东在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和失误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允许部分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

三、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改革开放的大胆探索和艰苦实践,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正确认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初步概括到完整归纳的过程。

1.共同富裕的提出

1978年12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邓小平开始提出了让“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思想。他在说明通过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通过勤劳而使生活先好起来,从而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后指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人民都比较地富裕起来”。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再次重申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部分地区先好起来,好起来后再去帮助落后的地区,实现共同富裕”。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再次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允许有差别。”既主张共同富裕,又承认差别,邓小平在谈话中把他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严格地与绝对平均主义区别开来。1990年12月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2]”。

在1992年春天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地区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人人众目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别的问题[13]”。

2.共同富裕的内涵

结合邓小平同志对共同富裕的论述,目前学术界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包括以下基本共识:第一,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具有相互关联的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即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它是指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要求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率作物质保证。第二层涵义即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共同占有方式,是指人们之间的收入保持着适度差距,不存在两极分化。因此,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内在地包含着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并不否定人民收入上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只是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是“大富”与“小富”的差别。欲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则必须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4]1990年,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三,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健康水平的提高、公益事业的发达、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总之,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渐进过程,更是一个从温饱到小康到中等富裕到真正富裕的渐进过程。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有相应的途径和手段。先富带动后富是途径,其实现要依靠政府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职能的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