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同富裕是什么?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什么?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一、共同富裕的概念共同富裕,顾名思义,就是指全体劳动人民共同走向富裕的生活。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共同,一个是富裕。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_共同富裕理论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伟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医学、哲学、冶炼、天文学等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四大发明便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不过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曲折的,中华民族也不能永远屹立在世界历史的巅峰。近代以后,中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的迫害,也遭受了法西斯主义的屠戮,广大劳动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下过着民不聊生、悲惨困苦的生活。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历史注定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历史新的引路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勇敢地挑起了带领全国人民摆脱殖民主义、摆脱帝国主义、摆脱封建残余压迫的历史重担。经过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终于在1949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向世界证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在经历了百年的屈辱之后,伟大的中华民族能否再次回到世界历史的巅峰,能否建立一个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繁荣、都富强、都有凝聚力的中国,这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共同富裕。只有坚持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人均收入才能增加,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繁荣,国家昌盛富强,民族团结友爱,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往日的荣光,中国才能重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又有哪些特征?共同富裕具备哪些内涵?本章将带给你一个对于共同富裕概念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第一节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一、共同富裕的概念

共同富裕,顾名思义,就是指全体劳动人民共同走向富裕的生活。在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里,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够享有极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能平等地享有一切机会,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主要是指邓小平通过总结先人的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的,其主要思想是让全体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互相帮助从而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的好过。”邓小平用非常简练和朴素的话让人民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共同富裕的景象。共同富裕,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共同,一个是富裕。共同,就是指全体社会的劳动者,都能够平等地享有社会的物质财富,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机会,平等地享有富裕的权利,人人都要富裕,人人都能富裕。而富裕,就是指全社会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可供全体劳动者来分配,物质财富的创造力非常巨大,让人民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产品供给富足,人人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共同富裕包含这两个层次的内容,任何孤立的、片面的理解共同富裕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坚决杜绝。

二、共同富裕的特征

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要严格坚持和贯彻的,毫不动摇。而类似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思想,早在我国古代就出现过。例如我国古人曾经提出过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后面还会详细论述这种思想),以及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理想国”,“乌托邦”的构想。不管是前者也好,后者也罢,都没有对共同富裕这个概念进行翔实的论述和科学的发展,他们虽然提出了一些近似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是由于其思想诞生的阶级立场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没有办法真正完善共同富裕,真正创立科学的共同富裕观。而直到马克思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之后,共同富裕的思想才真正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现的客观条件,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我国历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思想又进行了卓尔不凡的深化和发展,最终得到了一个丰满的、完善的,并最终会实现的共同富裕思想。因此,想要真正了解共同富裕的思想,就必须要同前人的思想区分开来,并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化,抓住共同富裕思想的特征,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理论内涵。

1.共同富裕并不等同于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

因为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搞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重要认识前提,就是要明确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是必然会存在收入差距的,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在现实社会中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只强调了财富分配的平均化,而忽略了财富分配对生产发展的反作用。片面强调分配的平均主义,虽然可以提高社会的公平信念,但是这种以忽视公民生产所得,损害公民劳动积极性的公平是不利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人们会在利益刺激的作用下,采取积极的行动使利益扩大。而在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条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公民通过自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应该归其所有。他创造的价值,如果用货币来衡量,那么每一元钱都是他用辛苦的劳动换来的,他理应享有全部创造出来的财富,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而如果我们片面强调公平性,满足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从他的手中将他理应得到的财富分配给其他没有付出同等劳动的公民,那么他的合法收入将受到影响,他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侵害。更为严重的是,他会丧失对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助长了其他劳动者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得的不良思想。这样,整个社会的生产都会受到影响,大家都想通过平均主义的分配而获得比劳动所得更多的收入,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其危害是相当大的。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对共同富裕思想观念的一个错误理解。它片面地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收入差距对生产的积极因素。正如邓小平后来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道:“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变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

我们说,搞平均主义之所以不能够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共同富裕,主要原因就在于平均主义其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均分配的思想最早形成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达百万年的原始社会里,平均是最高的社会准则。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背景下,平均分享劳动成果,才能维系种群的繁衍。因此,平均分配的思想和规则,对于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不能够体现劳动的差别,不能够体现由于劳动强度和劳动能力不同所带来的报酬的差异,并且平均主义这种思想会让劳动的特殊性归为一般性,使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按劳分配体制无法实现,这是有违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和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以及人自身的条件差异,决定着劳动力水平不是统一的。必然会存在着劳动能力方面的差别,而劳动能力决定着物质财富创造的水平。而平均主义它否定了人的这种先天的劳动差异,是对劳动贡献大的人的一种剥夺。它减弱了社会发展的风险创新意识。在平均主义状态下,社会主体更不愿冒风险创新,因为创新的收益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其结果是人们更愿意偷懒和坐享其成,而不愿使自己的成果让别人白白享受。因此平均主义不论从生产上还是在分配的领域,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都有着巨大的危害。江泽民曾经指出:“平均主义倾向损害经济效益,压抑劳动者的积极性,可能促使某些人对公有制的离心倾向,甚至会刺激某些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牟取私利的欲望。”因此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

2.共同富裕必须是以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极大地保护了社会财富能够尽可能公平地在全体劳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公有制,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生产关系,人们在这样一种优越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所创造出的财富,能够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人民对于财富分配公平的渴望,让全体劳动者都能够从劳动中获利,从而带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当然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必然存在着劳动者因为个人生产能力不同而带来的利益分配的不同,这是正常的,而抹杀这种差异则会出现不利于经济建设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劳动差异带来的分配差异。可以说,公有制的分配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最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优越的分配方式,它与以往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配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从前任何一个时代的私有制的分配方式,无一例外地都是站在财产占有率的立场上,根据财产拥有的多少来进行分配,这样会让先天优势的财富占有者获得更多的财富,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凸显了马太效应。而在公有制的分配方式下,人们如何获得财富,不是按照财产占有率的高低,而是根据劳动者在生产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劳动。付出更多的劳动,意味着能够得到更多的财富。这必然会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从长久来看,在生产水平欠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带来的劳动能力、劳动熟练度的不同会让劳动者获得比较大的分配差距,这些是我们建设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是一条必须要跨过的门槛。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已经确立起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和按要素分配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既要完善公有制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完善非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社会主义客观上要求实行公有制,但我国初级阶段的现实又决定我们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关于这一问题,我党在十五大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时期,我们应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不动摇,而且要把这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制度,而且只要是有利于发挥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我们都应该采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许多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这些成绩是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得来的。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邓小平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强调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两个方面,既向人们阐明了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告诫人们如果我们没有将公有制作为主体,片面强调其他所有制方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那么共同富裕就不会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才有实现的可能。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GDP百分比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要求保护私有财产的声音。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诸如西方普世价值的财富观念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中来,使许多人开始关心私有财产的问题,尤其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问题。诚然,即使是在公有制的条件下,我们也要注意保护劳动者的私有财产的合法权益。但是我们要强调,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真正得到保护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遵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所得到的劳动财富。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要按照十八大精神,做大、做优和做强国有经济,搞好、搞活整个公有制经济。否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效益就要落空,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的整体效益——共同富裕就要受损。所以,我们今天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已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共同富裕必须是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实现条件的

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之上。没有发达的生产力,不可能富裕,更不可能共同富裕,而且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活动的效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邓小平指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计数据表明,1978年以来,生产力提高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与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资等扩大生产的手段的看法有显著不同。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力年均增长率在3.5%—4.4%,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通常的1%—2%和2%—3%,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报告预计在未来15年,如果全要素生产力年均增长保持在3%以上,中国经济将持续每年9%的增长幅度。1978—200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4%,比日本还要高两个百分点。在这25年间,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速率,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因为我们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公有制经济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高效地优化各个生产要素,促进各个生产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率。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要秉持着社会主义原则,这一原则本质上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是不同的。我们说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强调发展生产力,但是其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或者财富分配的根本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者服务的,发展的财富归少数人所有,这就会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因此只有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才能成功走向共同富裕。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客观地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而且只有当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反之,则会造成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悬殊的不利局面。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首先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如果把公平仅仅当作是分配方式的一种补充,而没有考虑到公平的重要性,都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4.共同富裕要防止两极分化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反对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阶级剥削、阶级对立的根源,是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一切矛盾的源泉,而当人类历史出现了市场经济之后,当私有制顺其自然地和市场经济这一手段结合之后,市场经济又无形中加速了两极分化,扩大了贫富差距的局面。在资本主义之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通常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货币地租或者实物地租的形式压榨劳动者。而资本主义与其他私有制社会不同的是,它是把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让劳动者去工厂里面做工,不但让资源可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得到优化配置,也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剥削工人从而赚取剩余价值,所以说,市场经济创造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但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不可轻视。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吸纳其他所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作补充。

在我国,总体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但也有一定范围的私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就导致一方面调动了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引起两极分化。2011年中国已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告别了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奇迹,证明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与活力。但对于执政党而言,一个不可回避的、紧迫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扭转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的现实困局。近10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在财富分配中所占比例呈持续下降态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科院在其发布的一本蓝皮书中指出,在中国,作为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指标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7,而GDP总量刚刚被中国超越的日本只有0.25。舆论普遍认为,中国贫富差距已接近社会所能忍受的“红线”。平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任何国家都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总量,二战后日本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长期为西方主要国家之最,正是这种较为平均的收入分配格局令日本迅速完成了大件消费品的普及。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保障改善民生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提升至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新高度,提出了未来5年的务实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更首提“改善民生十大行动计划”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GDP增长”等量化发展目标,就是要让百姓“有钱花、敢花钱”。在邓小平看来,所有制问题、财产占有问题解决不好,分配问题就解决不好,贫富差距就会拉大,势必影响大多数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其最终结果会使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出现贫富相差悬殊的局面,甚至会最终出现两极分化的矛盾,从而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动摇执政党的地位,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美好局面出现危机。

因此要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必须从体制上、政策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扼制两极分化的危险态势,把财富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因此,我们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避免市场经济的不利和负面影响;既要让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合理有效补充,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不会产生过大的危害,将非公有制经济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这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证。

三、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对于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共同富裕”理论,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优越性的表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根本原则、最终目标,其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共同富裕是一个理想的全体人民共同享有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终极的社会形态。之所以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拥有高度的物质精神财富,其前提必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形态中可以创造出高度发达的财富水平,然后才会涉及分配的方面。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光是分配的角度,也必然包含生产的角度。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一例外的是由新的生产关系更替了旧的生产关系,从而改变了社会形态。而生产关系直接促进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因此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生产力的提高都是人的解放的新的表现形式”。

共同富裕是物质利益价值和强大的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首先,共同富裕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完成的,而是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群众,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有人先富,就必然有人后富。先富起来的人要积极帮助后富起来的人,需要他们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具有革命领路人的贡献精神;而后富的群众由于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富裕的机会,因此在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是要具有一定的自我牺牲精神的。这种为了全体社会经济发展直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贡献和牺牲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们要告诫全党全体社会成员,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其次,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克服一些错误的拜金主义思想,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先富群众和后富群众的收入差异,如果大家都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对物质财富的攀比和追求上,会对共同富裕的战略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共同富裕也提倡社会成员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它要求先富的群众能够带动后富的群众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这本身就是一种阶级友爱。

共同富裕之所以涉及“共同”二字,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都会最终走向富裕,它是涵盖所有社会成员的,是全体劳动者共同的价值观所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要依靠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在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下艰苦奋斗才能够实现,因此可以说共同富裕思想也是我们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自身奋斗目标的旗帜。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一个标志。共同富裕,究其自身的特殊性而言,有着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极为紧密的联系,离开了生产关系、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再进一步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一例外地没有能够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刚刚确立的几百年中,即使由于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自然而然要由社会主义来完成。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即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终极目标,是和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