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背景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背景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只有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目前,电子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自动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科学技术威力无比,改进了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背景_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技术已经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使生产力发生了飞跃,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

(1)促进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指劳动者本身的知识、能力、经验和积极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大小,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掌握科技知识的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因此能够产生出更多的使用价值。随着科技不断深入到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在1960~1977年之间,苏联的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1%,社会劳动生产率就相应提高14%。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为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二者比例为6∶4;在全自动条件下,二者比例为1∶9。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只有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2)促进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这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以劳动工具的更新为标志的。目前,电子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自动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科学技术威力无比,改进了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促进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大。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和已加工过的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利用、改造、扩大劳动对象范围。人们已不仅以自然物、半自然物为对象,更多的是用新型材料、原料作为劳动对象。目前,世界上各种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又以每年5%的速度在增长。世界上现有800多万种化合物,每年还以25万个的速度在递增,这就大大地拓宽了劳动对象。如对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变“三废”为“三宝”、把土壤中的沙粒变成价值相当于黄金的半导体和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等。

(4)促进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发展。只有应用现代科技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把生产力诸要素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科技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等也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可以说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

由上分析可以知道,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生产力的特点是:科技型人员将成为主体劳动者;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主要劳动对象将被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所代替;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用公式表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时,可用下列公式: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管理)×科学技术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它扩大了生产力的各要素,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这个乘数的增大也越来越迅速。因此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显示出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上可以提高工效,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例如上海港,装卸货物的巨型轮船进出港口要受到海潮变化的影响,在过去预测时间长而且不十分准确,现在用电子计算机只需5分钟就能准确预报1年海潮涨落的情况,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电子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柔性生产系统,能够实现生产自动化,工厂引进这种系统,职工可减少80%,生产成本可降低50%,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2)空间技术的发展,不仅拓宽了人类对地球宇宙的认识范围,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有70%的世界洲际通信业务由通信卫星承担。空间技术的发展为工农业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保障,自从气象卫星上天,美国从未漏报过台风,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使长期预报的可靠性也得到提高,保障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和航空、航海活动的安全,美国每年可以从气象卫星获利202亿美元。我国荆江于1981年受到特大洪水威胁,但根据卫星气象云图分析,天气不久将转晴,从而做出了暂不分洪的决策,避免了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地球资源卫星可以探测矿藏、寻找水源、调查海洋资源、勘探水文地质、监测火山爆发、预报粮食产量、观察庄稼长势、预报病虫害,以及监视环境污染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应用数控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进行生产已相当普遍,不仅能在大批量产品上实现自动化,而且在中小批量生产上也能实现自动化。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机器人的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生产已出现向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三)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是其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力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今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也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

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是很有趣的。在20世纪之前,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从而按照生产→技术→科学这个顺序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靠人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的16世纪末,为了寻求“新动力”,人们苦苦探索,终于在1782年制造出了往复式蒸汽机,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热力学原理,直到19世纪中叶才建立起来。在当今时代,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的关系发生了逆转,那就是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前面,而且为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各种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后来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运用光量子理论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如激光照相排版、激光治病等已广泛应用。

由此可见,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超前性,由此决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在南巡时曾指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同志如此关注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足以说明高科技及其产业最能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科技及其产业,高科技及其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 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万,而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20万元。其次,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产业的脱颖而出。比如,激光技术不仅可用于军事工业,而且在激光通讯、激光唱片、激光加工、激光测量和医用激光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再次,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如集成电路、半导体的迅速发展取代了电子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又如,生物技术正在为古老农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总之,高科技的重要作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角度来说是影响力,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推动力。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强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对加速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