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态度的培养

哲学态度的培养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训练哲学的思维方式,更需要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高远的气度、髙明的识度和高雅的风度,对宇宙之谜、历史之谜和人生之谜进行永无止境的求索。

二、哲学态度的培养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训练哲学的思维方式,更需要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高远的气度、髙明的识度和高雅的风度,对宇宙之谜、历史之谜和人生之谜进行永无止境的求索。

(一)高举远慕的心态

哲学,尽管人们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使命有大不相同的看法,然而,它需要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却是它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的本性。以人类性问题为对象的哲学,要求它的学习者或研究者培养自己的髙远的气度,高明的识度和高雅的风度。

高远的气度,是一种高举远慕的心态,而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的姿态。学习和研究哲学的髙举远慕的心态,首先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理想追求。人类的“哲学”,植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的无限的指向性。它永远是以理想性的追求去反观现实的存在,永远是以“历史的大尺度”去反省历史的进程,永远是以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求去反思人类的现实。哲学,它使人由眼前而注重于长远,由“小我”而注重于“大我'由现实而注重于理想,从而使人从琐屑细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从蝇营狗苟的计较中解放出来。它要求学习哲学的人永葆理想性的追求。

哲学的理想性,要求人具有英雄主义精神。人生是人的生命显示自己的尊严、力量和价值的过程。人生需要生命过程中的奋斗与光彩。因此,生活的现实可以不是“英雄主义的时代”人的生活却不可以失落“英雄主义的精神”。学习哲学,需要英雄主义精神,也能够培养人的英雄主义精神。

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人的尊严,是一种使命意识人是真正的类的存在,使命意识则是真正的类的意识,是主体自我意识的灵魂。它支撑人的自立和自主,它维护人的自爱和自尊,它激励人的自律和自省。它把主体挺立起来。失去英雄主义精神,而高谈主体自我意识,就只能是任意妄为的意识,哗众取宠的意识,投机钻营的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发挥潜能的意识,实现价值的意识,全面发展的意识它需要英雄主义精神的支撑、维护和激励。

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学问,是一门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有与“哲学”相称的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这就是学习和研究哲学所需要的髙远的气度和髙举远慕的心态。

哲学是关于人类存在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这样的理论,需要髙远的气度和髙举远慕的心态尽管当代哲学在“兴趣方而已经变得更加世俗化”,在“讨论中已经更加技术化”,尽管“精致复杂的要求”对于哲学的进步是“必要的”,但是,一个能手的手法再精致复杂也不会使他成为一个大师。这是值得人们深长思之的。

(二)慎思明辨的理性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意义之一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学习和研究哲学的慎思明辨的理性,既需要髙远的气度,又需要髙明的识度。髙明的识度深层地植根于髙远的气度,高远的气度则生动地体现为高明的识度。

所谓哲学的识度,就是贺麟先生所说的“哲学贵高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髙明之说也。”贺麟认为,“见其远觉其旷”,最足以表示哲学的特征。“凡事望得远一程,看得深一层,想得透一成,阐幽发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见,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就是哲学的“识度”。

髙明的识度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髙明的识度,首先是离不开老老实实、堂堂正正地做人,中国文人一向强调“为学与做人,其道一也”。其实,古今中外,凡做学问,都是“其道一也”。这个“道”,就是真诚、真实、真切。没有艰苦卓绝、呕心沥血地“面向本文”、“而向现实”和“面向自我'就没有髙明的识度。

髙明的识度,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前提,以深厚的哲学史为背景;必须培养“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所谓“识度”就取决于“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就是思维的创造能力。“激活背景知识”就要以被“激活”的知识为基础,驰骋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就要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哲学的“识度”,集中地表现在提出新的问题的能力和提出新的解释原则的能力。培养哲学的“识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发现和透视、批判和反思、扬弃和创建哲学解释原则的能力。

培养发现哲学问题和提出哲学问题的能力,就要注重于以下方面:一是要善于从各种“文本”中捕捉到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善于从逻辑分析中提出别人漠然置之的新问题;二是敢于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挑战,善于对“自明性”的观念进行“前提批判”;三是敢于驰骋“想象的真实”,善于联想人们认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思想,以自己的真切体会去提出新的问题。在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培养发现和提出哲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和执着专注的意志。“知”、“情”、“意”在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中,都需要处在“激活”状态。

(三)永无止境的求索

在对哲学的追问中,质疑、反思、批判、扬弃,体现着智者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的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爱智之忱”和“抑制不住的渴望”是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的原动力。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在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中,为人与为学的融为一体的过程。首先,哲学是“对假设的质疑”、“向前提的挑战”,因而它是永无止境的反思。这种质疑、挑战和反思,须不断追问生活信念的前提,审讯评价真善美的尺度,以防止信仰变成教条、想象变得呆滞、智慧陷入贫乏、社会陷入僵化。哲学对“前提”的反思与批判是无穷无尽的。正是这无穷无尽的对“前提”的反思与批判中,人们实现了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其次,哲学对“智慧”的挚爱,对“熟知”的超越,对“前提”的批判,是同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的。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它不仅蕴含着实践主体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实践过程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实践结果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矛盾,而且深层地蕴含着实践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现实变成理想的过程。正是人类的无限的“否定”世界现存状态的实践活动,需要人类对创造性的“智慧”的强烈的挚爱,对已有的“知识”的不断的超越,对承诺的各种“前提”的永无止境的反思与批判。因此,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绝不是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玄思与遐想,而是根植于生活之中的探索与追求。

再次,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因此,它求索的问题是永无止境的,它对问题的回答总是具有时代性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它总是表征着人类对自己时代的生存意义的自我意识。从总体上看,哲学的演化经历了塑造“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到“消解非神圣形象”的过程,这种理论地表征着人类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到“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再到“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过程,也是理论地表征着人从“依附性的存在”到“独立性的存在”再到“类主体存在”的过程。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历史性的发展,哲学也在“表征”人类生存方式及其意义的历史性转换中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在探索人类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的永无止境的求索中实现的,也就是在努力地“表征”时代的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的。

最后,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时代水平的理论。“表征”也就是以理论形态所“表征”的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状况、焦虑和理想的自我意识。哲学创造,就是哲学家在通晓人类自我的历史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心灵体验、独立的反思意识和独到的理论解释去表达自己时代的人类的自我意识,去建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为人类揭示新的理想境界和展现新的可能世界,也就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因此,哲学创造与哲学家的自我实现是融为一体的,创造哲学的哲学家必须有炽烈而执着的主体自我意识。哲学作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开华。哲学给予人以理念和理想,从而使人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髙起来。因此,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髙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的科学和哲学,它们的深层的一致性,在于它们都是植根于人类的实践的存在方式之中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无论是在规律层次上“构成思想”的科学,还是在历史发展中“反思思想”的哲学,它们都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这就是对揭示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以及探寻这种奥秘的“永无止境的求索”马克思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良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