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的分析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的分析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身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的动物;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因而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身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从社会属性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的民主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感情需要,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第一,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要。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护人身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民的生活、温饱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体制改革带来大批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尚有1 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尚有3 000万、城镇人口尚有2 000万没有脱贫;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因此,以人为本不是一个口号,它需要的是行动,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第二,满足人们政治的、归属的、认同的、自尊的需要。从社会属性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的民主权利,维护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尊严必须要有法律的保护和全社会民主意识的自觉。要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法令,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有效地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随意侵犯或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

第三,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证明了人的需要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哲学等。无疑,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尽快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之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艰巨的任务之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尊严、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这是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高级需求,它关系到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也是建设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不是任何其他理论体系中的命题,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命题。对这个命题的理解,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就是以对历史、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关注为基本动力的。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1844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的《哲学的贫困》,1848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共声党宣言》,这一系列论著的轴心就是对历史、社会和人的处境的关怀以及人类解放前景的展望。马克思毕生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包括他撰写《资本论》和晚年研究人类学的活动,都贯穿着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精神。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如何得到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

在关于人的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以科学实践观为钥匙,解开了人的本质这个千古之谜,阐明了造成人的现实处境的经济社会根源以及彻底改变这种处境的科学方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彻底解放开辟了道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实践根源,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正如《共产党宣言》响亮地向全世界宣布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自主的运动。”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对正确理解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一切关于人的问题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都是发生在这个现实的时代、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一切以“人”的名义出现的问题,都具有与现实的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内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也是如此。同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也是具体的人,不能脱离具体条件和现实可能性而漫无边际地谈论人的问题。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不能离开现实条件提出问题,也不能离开现实条件要求解决问题。

第二,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在我们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无条件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在轰轰烈烈的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对我们党的宗旨的科学概括,都诠释着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内涵。

过去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为推翻“三座大山”和建立人民政权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可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才能永远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才能永远是领导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这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的最根本问题。

第三,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人为本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有高度自觉地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解决一切有关发展的具体问题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现实中,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时,之所以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和失误,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在贯彻以人为本问题上观念淡薄,缺乏应有的自觉性,甚至发生了严重背离。比如有的同志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为只要发展经济,又把发展经济理解为不顾一切地追求GDP的增长,结果是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切工作的结果不仅要讲究局部利益,更要注重整体利益,不仅要追求具体利益,更要维护和发展根本利益,不仅要在当前惠及全体人民,更要在今后惠及子孙后代。我们不能为了某些所谓的“指标”、“数字”、“政绩”等忘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更不能为了一时的需要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确保以人为本精神得到切实贯彻。相应地,我们在宪法中增加“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内容,增加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明确规定对合法的私有财产进行保护,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等,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人首先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为了维护人的生命存在,就需要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资料,因此,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基本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建设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要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要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是为了经济而经济,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是拜金主义、“以物为本”。人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上,就是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在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上,坚持以民为本。由于人是以联合起来共同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的,是通过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通过与他人进行劳动交换而获得生活资料。因此,一个人能否获得满足其生命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水平,而且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关系。在我国,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国家代表人民,政府代表国家,政府官员代表政府,对社会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支配权和分配权,因此,干群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在干群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坚决克服和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公民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个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

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过去我们片面地强调GDP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数量,却忽视了这样的情况:GDP增加、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并不意味着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在此情况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福利,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公正。从公正的角度看,人就其作为人而非其他动物,就其参与缔结社会所作的基本贡献而言,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尊严,人不能沦为物的奴隶,一部分人(社会弱势群体)也不能沦为另一部分人的奴隶;每一个人也都有获得生命存在、追求幸福和发展自己的平等权利;社会制度的设计和社会运作则应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公平,得其所应得。社会调剂、救助弱者等基本原则,使每一个人都以人的方式生活,享有人的尊严。这就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