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时间:2022-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子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关于“以人为本”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以人为本”这“本”的确切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具体来说,“以人为本”还有一个“以人的什么为本”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在思考人的问题,思考人究竟在世界上居于何种地位的问题。

中国儒家有民本思想。儒家经典中很早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之说。孟子曾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管子·霸言》篇中说:“霸王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最早提出“以人为本”。汉代贾谊在《新书》中也指出,“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大政上》)。虽然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巩固统治的角度所提出的治国原则和方略,“有其明显的功利性,但瑕不掩瑜,毕竟是对人的善待和重视其意愿的一种表达,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思路传承下来的。因此,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道德说教,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意蕴”[6]

在西方,如前文所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被后世称为“普罗塔哥拉命题”。普氏以人为尺度的价值评判标准的提出,既为当时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也标志着思想家把关注转向了人本身。

康德是西方世界对人关注较多的思想家。在康德的一系列论述中,充分体现出他把人看作目的的思想。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在这个目的秩序中,人(与他一起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就是自在的目的本身,亦即他永远不能被某个人(甚至不能被上帝)单纯作手段而不是在此同时自身又是目的”;“在全部造物中,人们所想要的和能够支配的一切也都只能作为手段来运用;只有人及连同人在内所有的有理性的造物才是自在的目的本身”。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中,康德要求人们“在行动中,要把不管是你自身还是任何其他人的人性都永远做目的,永远不能只当作手段”。康德认为:“人以及一般的任何理性存在物都作为自身的目的存在着,而不仅仅是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使用的手段。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管他们涉及自己还是其他理性存在物,都必须总是同时被当做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康德等论述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是人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发展的手段和工具,人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

同时也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从来就不是一个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命题,而是一个价值论命题。当代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类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关于“以人为本”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如果从发展理念的层面来理解,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在面对发展问题时,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7]。它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8]

对“人文发展”及当代“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理解,首先就要搞清楚“人”和“本”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

“人”有存在意义上的人、群体存在意义上的人和个体存在意义上的人。虽然“人文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传统发展忽略了“人”的存在与价值,“人”是相对于“物”的概念,是指在发展中不能见物不见人,要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但这里的“人”不是“物”的简单对应概念,也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的类存在物,而是有具体特质的、活生生的所有个体的人。在理解与实现发展时,以人的抽象的类存在为中心,“人文发展”就又回到了传统的人本主义;而以特定群体为中心,则必然造成社会资源被部分人垄断,形成社会的不平等。而“人文发展”及当代“以人为本”关注所有的人,关注所有的个体,发展为每个人服务,人人都能享受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

“以人为本”也不简单地等同于“为人民服务”,更不是“以民为本”。尽管在特定的场合两者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但在“人文发展”及当代“以人为本”思想中,“人”并不等同于“人民”。“人”比“人民”更宽泛,“人民”并不能包括所有的“人”。而且“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不同,而“人”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哲学概念。发展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就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以人为本”也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这“本”的确切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世界是现实的世界,并且首先是人的生活世界,离开了人,世界是不可理解的。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二是从价值论意义上来理解。即指人本身的尊贵和重要,要求社会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存在和发展。因为人是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的本质和根据。社会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明确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本质。三是从终极意义上来理解。从终极目标来看,“以人为本”不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手段,而是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9]

具体来说,“以人为本”还有一个“以人的什么为本”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至少应该包含三方面内容:(1)发展应该满足人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人的所有的、现实的、发展的需要,也就不是部分的需要和虚幻的需求。需要和需求是不同的。需要是现实的;而在当今时代,需求往往是商业造就的假象。二是发展着的需要。人的需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发展应该能够满足所有人不同阶段的、不同环境的需要。三是指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还包括满足世世代代人的发展需要。(2)发展应该使所有人的所有权利都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享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把人置于一切发展问题的中心,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3)发展应该使所有人为实现自由所需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发展应该突出强调能力的获得与使用,能力得不到发展的人是不自由的,这样的发展也不能算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注释】

[1]克塞诺芬尼:《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3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页。

[3]金俊岐:《发展观的演变与人的显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式),2004年第4期。

[4][英]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载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5]参见:转引自: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6]张景荣、赵永忠:《“以人为本”近期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8期。

[7]参见赵长义:《以人为本的内涵》,《学习时报》,2004年4月19日。

[8]参见韩庆详:《解读“为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

[9]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