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内涵的分析

对内涵的分析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2.1 对内涵的分析在蒙太格对自然语言语义的研究中,用力最多、最具开创性的,是对内涵的分析。这是他的语义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蒙太格正是吸收和发展了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的内涵思想以及克里普克、卡普兰等人的某些模态逻辑理论,才逐步形成了他的颇具特色的内涵语义学。蒙太格的内涵分析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下述两点。

14.2.1 对内涵的分析

在蒙太格对自然语言语义的研究中,用力最多、最具开创性的,是对内涵的分析。这是他的语义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尽管自斯多葛学派起,很多学者早已注意到含义(即内涵)和指称的区别,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传统逻辑研究始终把语言表达式视为对实体事物的命名。按传统的理解,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指称的事物(对象),内涵则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事物是具体的,明确的,属性却难以捉摸。因此在尝试对语言表达式进行形式化处理时,首先注意到外延,是很自然的。这种把表达式与实体的关系视为命名关系的看法,是一种外延逻辑的方法。如前所述,从斯多葛学派提出“厄勒克特拉悖论”开始,人们就发现,只依靠外延概念,有许多语义现象是无法说清楚的。实际上,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学者已经意识到内涵概念在语义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卡尔纳普是内涵概念语义研究的开创者,他提出的语言表达式具有双重意义(即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的看法及内涵外延方法,以及他分别对个体式、句子和一元谓词式的外延和内涵的具体刻画,是促使语义研究由外延范围进一步延伸到内涵范围的关键的一步。蒙太格正是吸收和发展了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的内涵思想以及克里普克、卡普兰等人的某些模态逻辑理论,才逐步形成了他的颇具特色的内涵语义学。

蒙太格的内涵分析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下述两点。

(1)区分内涵词语和外延词语

由蒙太格等人逐步完善起来的内涵逻辑认为,一切自然语言的表达式(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及语句等)都可以区分为外延性的和内涵性的。蒙太格认为动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如seeks(寻找)、knew(知道)等,称为内涵动词,它的宾语可以只有内涵而无外延。另一类如find(找到)、kills(杀)等,称为外延动词,它的宾语不仅要有内涵,而且一定要有外延。应该特别重视的是,在内涵语境中,包含内涵动词的语言表达式不再以通常是它们的外延的东西作为外延,而以通常是它们的内涵的东西(如某些词或子句的内涵)为作用对象。

使用内涵动词还是外延动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厄勒克特拉悖论”之所以产生悖论,关键问题就在于那里所使用的谓词“知道”是内涵性的。因为其中(a)说的厄勒克特拉不知道的命题与(b)所说的她知道的命题并不相同,因此产生了悖论。如果选择了某些像“吻”或“杀”这样的谓词,就不会产生悖论。如(19)

img56

由此可见,含有内涵性谓词的句子,就得用“内涵”来解释。也就是说,内涵性谓词的作用对象,并非句子的真值,而是句中某些词或子句的内涵。

(2)把内涵定义为函项

一个表达式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有不同的外延。例如,在不同的可能世界,“牛”的外延并不相同,可能分别指牛奶场的牛,野生动物园的牛,农民耕地的牛,或者荒凉的海岛的牛(一个空集),等等。究竟是什么使所有这些并不相同的外延跟同一个语言表达式“牛”联系在一起的呢?那就是这个表达式的内涵。内涵是使一个语言表达式和它的外延联系起来的函项。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具有一个表达式的内涵的知识的话,我们就有了一种工具,用它就可以识别出在每一个可能世界里这个表达式的外延。在引进集合论和模态逻辑后,就可以说,一个表达式的内涵,就是把某一个可能世界和在那个世界里这个表达式的外延联系起来的一个函项,从而就可以进一步将内涵解释为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项。

由于把内涵定义为函项,就可以定量地研究内涵,并把内涵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一般语言表达式(包括个体表达式、谓词和语句)的内涵。由此,一般语言表达式的内涵都可被视为函项:一个命题的内涵(即一个语句的内涵),就是一个从可能世界到该语句在该可能世界的外延(真值)的函项;一个谓词的内涵,就是从可能世界到这一谓词在该可能世界的外延(对象的集合)的函项;一个个体表达式(词项)的内涵就是从可能世界到这一表达式在该可能世界里的外延(所指对象)的函项。(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