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与自然”问题研究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与自然”问题研究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与自然”问题研究引言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写道“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入很多人与自然的内容,便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自然保护意识这一教育目标。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与自然”问题研究

引言

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写道“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的历史演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原始和谐、失衡和走向和谐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由于人类自身水平的不足,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学解释,从而对神秘的自然产生一种敬畏心理,人与自然保持了一段简单的原始的和谐关系。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这个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已经由本能变为自觉,开始尝试着去干预自然。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尚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为了获取充足的生产原料,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开始加快征服自然的步伐。20世纪中后期,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所引起的种种后果开始阻碍自身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一个反思阶段,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引起高度关注的议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与自然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要求:“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994年3月中国政府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地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入很多人与自然的内容,便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自然保护意识这一教育目标。

一、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人与自然内容的解读

1.课程性质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成分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前言说:“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而顺序放在基础性和选择性之前,足以看出一套教材具备不具备时代性是衡量这套教材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套好的教材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关注人对环境的客观态度,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向,对学生的自然观价值观能够做出正确评价和引导,这也是一套教材具有时代特点的真实意义所在。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对自然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尚不能摆正人和自然的关系,存有征服自然、以我独尊的优越思想。所以,新课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内容必须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观念,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另外,新课标中还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既然有人文性,那语文教材内容就要对人的生存环境——大自然甚至宇宙进行关照,就要体现对人类未来的描画。高中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其中的审美能力包括让高中生以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来鉴赏人类自己的美,去欣赏大自然的美;用大自然的美来深化人类自身的美,让人类的美来扩大自然美的内涵。

2.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人与自然内容解读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有关基本理念的表述有三条: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第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其中第一条暗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保证其将来能够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另外一层意思是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自然观将来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下一段表述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阐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在这一段话里国家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既要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又要形成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里所强调的“健康美好的情感”是否包括人对自然的那种敬畏和热爱并试图与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呢?笔者认为那是肯定的。

新课标要求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规划人生,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另外,新课标还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里是强调语文学科与历史、生物、地理等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科的联系,甚至也可以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结成同盟形成大语文教育。只有语文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才能够做到深入且有创见。新课标又提出:“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这里强调的是高中学生要站在审美的高度重新审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此前,他们可能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一定的模糊、浅显或偏激的认识,但是当接触到高中语文教材,吟诵了优美的语言文字,领略到先哲们深邃的思想后,他们就会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重新思考,进而形成一种睿智、深刻和中正的审美观。

3.课程目标中的人与自然内容解读

(1)感受与鉴赏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针对感受与鉴赏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在这一段话之中有两个短语特别引人注目,即“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和“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体味自然和珍爱自然这两种说法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出现还是第一次。《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体味”的解释为“体验并回味”。这个词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只有喜欢的事物,人才充满热情地去体验;对于自然来说,只有热爱自然,人才能投入到自然的怀抱,去全身心地感受自然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姿,进而慢慢地思考、回味自然带给人类的无穷的精神享受和智慧启迪。至于“珍爱”一词所含有的感情成分更是远远大于“热爱”“喜欢”“爱护”等表达喜爱和珍惜的词语。“珍爱”一词所包含的语文的人文目标是相当深刻的——它要求学生不仅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更重要的是学会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学会珍惜大自然慷慨送给人类的智慧和物质财富。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中“感受与鉴赏”部分所提出的人文性目标——对自然的认识还是相当明确的,也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对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高度重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2)表达与交流

除了“阅读与鉴赏”提到让高中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外,新课标中“表达与交流”的第一条就谈到:“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是要求高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走入自然,用心去领悟自然,从花、鸟、虫、鱼到宇宙天体都要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或向自然倾吐自己的心声,或从自然汲取生命的感悟,不一而足,总之,要引导学生在自然中获得作文的素材、写作的灵感,在作文中升华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生命的认识。

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与自然问题的剖析

这套教材在编选过程中十分重视体现新课标中的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其主要体现在装祯设计和选文两个方面。

1、教材的装帧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的装帧设计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在这套教材的封面设计上。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从第一册的封面到第五册的封面分别是:黄河壶口飞瀑——长江三峡叠翠——万里长城流岚——海上日出奇观——高原雪山雄姿。(见附表1)这并不是编者仅从封面美观的角度来进行编排的,这里面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涵义。作者选取了黄河壶口瀑布和长江三峡的美景,意在暗示高中生:长江、黄河不仅有壮阔、美丽的风景,也是哺育我们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今天的青年一代如果能更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万里长城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脊梁,编者所选取的长城是雾锁群山的长城,这时的长城更像一条巨龙在广阔的云海中自由地翱翔。再看第四册的封面——海上日出奇观和第五册的封面——高原雪山雄姿,编者利用这两幅图片来做教材的封面是想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东起美丽的大海之滨,西到神奇的帕米尔高原,都有迷人的自然风光,使学生明白正是这些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海之滨、雪山脚下的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养育了我们中华各族儿女,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园!可以说编者试图让学生从拿到书的瞬间就能得到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使自己的思想、言行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谐一致。

其次是这套教材采用了大十六开的纸面,而且每一单元的纸面的底色采用各不相同的色彩。这种做法,不仅起到区分单元的作用,更是增加了语文课本的新鲜感,再加上文字和色彩的巧妙配合,让读者的视觉很清晰、舒服。很显然这种做法既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以人为本,照顾到学生的视觉感受,这在高中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是可喜的进步。

再次是教材的插图选用以彩色的为主,特别是在介绍宇宙和自然生物类的科普类文章时,编者就更加注意这一点。笔者统计了一下,全套教材共有科普类文章6篇,其中真实照片10张,这些照片生动、传神,色彩艳丽;大到宇宙天体,小到昆虫都栩栩如生,除了给学生一种视觉的震撼之外,还能引发学生对动物、天体及人类自身的思考。

2、选文方面

人教版共选编课文99篇,与自然有关的课文(包括古代诗词歌赋、和现代诗歌)42篇,占整个选文总数的41.9%。其中直接体现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单元一共有7个,而且这7个单元分布在五册高中语文教材里面,对体现新课标中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既能形成合力,又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教育的层次性。

(1)散文方面

这套教材把能体现出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课文放到一个单元来编,这与过去仅仅是题材相同的选文放在一起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语文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如教材编写者在本套教材第二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介绍中说:“这些中外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地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这套教材新选编了一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散文名篇,如文中《囚绿记》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他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喜欢看水白,我喜欢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着雨水!”这一段话里面流露着作者对自然的爱是那么的浓烈,想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渴望是多么真诚!更重要的是作者把自然的绿以及绿的自然当成可以和自己对话,理解自己内心的知音。他在文中这样直接地说道:“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他还说:“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种看待自然的角度,这种和自然交往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比较前卫的,对当今高中学生养成正确的自然观,意义重大。

另外,这一册单元的第四课还选用了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的《瓦尔登湖》。教材的编者把这篇被当代西方国家人民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目的是为了借梭罗的这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所精细描述的瓦尔登湖的美丽、纯洁和清静荡涤我们心灵上的疲惫与尘埃。梭罗在此文中正是把瓦尔登湖当成一面镜子,一面可以照得出人类内心世界的镜子,用瓦尔登湖的湖水来观察人的内心,从而发现自己的自然本性。应该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这套高中语文教材,体现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观念教育的先进理念。

(2)科普类文章

这套教材在体现新课标中“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所采取的另一独特的做法是大量编入时代性强的、对人类有启示作用的科普文章和自然科学论文。其中直接论述、探讨自然现象和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课文共7篇,编者专门拿出两个单元来论述。分别安排在第三册的第四单元和第五册的第四单元,编者把这样两个介绍自然现象、宇宙知识的文章安排到一册书的最后,是想延续教材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教材、对生物、对自然、对宇宙以及人类的未来的深刻思考。这7篇科普文章和科学小论文单从题目之中就能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比如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凤蝶外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和第五册的第四单元的《作为生物的社会》《指印》《宇宙的未来》。

《动物游戏之谜》一文直接选自1985年第五期的《自然与人》,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种种动物巧妙、幽默、有分寸的游戏现象。文章中说:“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这就是说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只有人类会做游戏,有些动物也会,而且有时还值得人类学习。比如文章中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其实何止游戏对有些动物来说意义重大,对于当今忙于考试的学生来说亦是难能可贵。这正是编者的用意所在,即在暗示我们人不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不要忘了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的间隙做做游戏,来愉悦心情、锻炼身体。《宇宙的边疆》选自《宇宙》,原著是美国的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他在文中说道:“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最后一句表明了宇宙知识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人类在自然中不过是普通的一员,我们人类将来想生活得更好,只有对自然作出更深的思考,对自然的规律理解得更透。作者还在文章中充满热情地说道:“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的学生地球是们的家园,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我们必须珍爱这份“母子”情谊。如果说《宇宙的边疆》是从宏观上谈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那么《凤蝶外传》这篇课文便是从自然一个微小的生命的全过程来展示:在我们这个自然大家庭里没有哪一种生命的发展会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忧患中求生存。学生从课文中知道凤蝶从幼虫成长为一只美丽、婀娜的成蝶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危险,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联想到人的成长也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也正是如此,人生才更富有内涵,经得起咀嚼。所以,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体会自然,结果肯定是获益无穷,甚至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他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五册的《作为生物的社会》明白地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作者除了承认人类有社会组织之外,还把其他诸如蚂蚁、蜜蜂这些昆虫的群体称之为社会,并饱含赞美之情。比如课文中讲道:“只有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只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他的心智。”课文中作者还拿这些昆虫的社会和人做了比较,而且得出结论:在某些方面我们人类做得并不一定比这些看似弱小的生命强。例如文中讲道:“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有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这就是作者刘易斯·托马斯对人类提出的建议:如果人类能更谦和地看待自己,注意发挥群体的智慧,可能会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谐。最耐人寻味的是编者在整套教材的最后一课安排了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教材的结尾,正是让学生不仅要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还要放宽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胸怀去关心宇宙环境。让学生不仅具有地球自然观,而且要具有正确的宇宙观,学会把人类放到整个宇宙的系统里去看待,心怀危机意识,更加关心整个人类的前途与命运。霍金先生在文中提醒人类:“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3)古人的诗词歌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很多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其选文比重约占全套教材的45%,其中就包括一些以写景为主的诗词散文。比如第一册的第二单元,便是选取了《兰亭集序》《赤壁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和《游褒禅山记》四篇以写景为主的古代散文或游记来阐明“写景与抒情”的单元主题。在单元提示中,编者道出了选编此类文章的用意:“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人教版对文言文选文的注重体现的是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意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编写理念,而人文话题的选择重点在于那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能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话题,而人与自然正是在我国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急需强调的话题之一,于是,古代的一些与此有关的优秀诗词歌赋受到了编者的关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古文在传承民族传统精神的同时也确实起到了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生态意识的作用。

三、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与20世纪90年代高中语文教材在人与自然内容方面的比较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足,过多地强调人们对环境占有、改造,以主人自居,谈不上人与自然的和谐,语文教材也很少编选体现这一主题的内容。为说明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上世纪90年代的高中教材与2004年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一个点对点的对比。

1、教学目标的转移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995年版的全套教材总篇数为141篇,而含有人与自然因素的篇目仅有35篇,占总篇数的24.8%;2004年版的高中语文全套教材总篇数为98篇,相比1995年版的教材篇数有所减少,但含有人与自然因素的课文42篇,占全套教材篇数的42.6%,比1995年版增长了17.8个百分点(见附表2)。从这里可以看出教材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的体现。

另外,即便是两个版本的教材选取了同一篇文章,它的教学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同是写景散文,过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热爱祖国,重点是通过阅读文章,提高自我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含有浓烈的政治教育意味,或者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技能训练,很少引导学生去感受人和自然的感情上的对话,教师也很少流露出自己对文章独特的感悟,使选文减弱了应有的情感效应,将学生困于被动学习的园囿。语文教师至多是谈谈利用写景的课文激发同学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这样空洞的口号式的调子。教学目标设定的不科学加之语文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僵化致使学生不能与课文作深层次的对话。而现在的教学目标的提法明显不同于过去,现在主要让学生发现、体验自然美,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的感情,将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唯一素材,开始认识到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教师自身便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而将以往的“讲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不断地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通过对写景散文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表达方式的转变

在1990年版教材里的课文介绍中,无论是写景散文还是古代田园诗歌,在介绍其内容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情景交融。在新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情景交融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把写景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里的这种提法漠视了人对自然的主动关照,任何的自然风物都不会主动去和人的意识去交流,人应该主动去寻求与自然风景的和谐相处,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作为一首传颂千古的经典诗作,历来受到教材编写者的关注,以它为例可以看出十年前后表述角度的不同。《归园田居》这首诗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的第五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自读提示中说:“《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回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首诗使用的是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较贴切。”显然,编者在传递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陶渊明辞官回到家乡的自在心情,二是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成就,没谈及的是农村的自然的风景使他误落尘网的心得到解放,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对大自然深切眷恋之情在自然之中得到释放,所以自己看到纯朴的大自然才像羁鸟飞回树林一样轻松,才像池鱼游回故渊一样自由。2004年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二单元也选用这首诗,可是编者让学生思考的角度却发生了变化。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这样提出要求:“《归园田居》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很显然这时的编者就在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普通的农村景象在作者的眼里那么美?经过思考,学生就会发现,陶渊明整个身心和志趣都是属于自然的,只有回到自然中去,他才能活得轻松自在,才能感觉自己是一个属于自然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们再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有关人与自然的表述发生的变化。《故都的秋》被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的第二册第五单元,2004年版的教材第一单元仍然选用了这篇文章,可是同一个出版社在不同的版本中对“人与自然风景”的关系的描述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年课文前面的自读提示说道:“在郁达夫写景散文中,《故都的秋》是较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景色’——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很显然,编者只是把自然界看成人们感受的客观对象,还没有意识到人只有融入自然之中,感情才会迸发,是大自然这位导师疏散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遗憾的是在过去的教材里只是把他们当作两个客观对象之间的有什么关系来对待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2004年版的教材如何来描述“人与自然”这一主题。2004年版的教材第一单元的导语这样写道:“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这些中外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从这里明显地可以看出2004年的教材就非常注重让学生去领略自然、感悟自然,明白自己也是自然的伟大创造,从而达到和自然和谐相处、珍爱自然的状态。

四、新版语文教材之间横向的比较

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教材所含人与自然因素分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以下简称苏教版)三年共五册,18个单元,62个课文组合,135篇课文。其中直接以阐述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单元和以对人类自身生命状态关照为主题的单元共4个,占全套教材的27%之多;谈论自然现象和描写自然风光或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层思考的课文组合一共有14个,占整个课文组合的22%;讨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或借景抒情,或发表感言,或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白话课文一共25篇,占全套教材选文的18%。为什么苏教版要选取这么多与自然有关的文章让高中生来研读?其目的便是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坚实的语言物质保障,期望高中生能够养成正确人生观、自然观,更好地做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苏教版的这套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人与自然”的选文编排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套教材用四个单元体现新课标的“人与自然”成分,并且这四个单元在编排上体现出递进性的特点:像山那样思考——珍爱生命——科学之光——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在这样的过程里面包含着一个从微观到宇宙宏观的变化,也蕴含着从思考自然——思考人类自身——思考人类和自然关系这样一个逻辑关系。这四个单元的引言部分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特点:第一册书第四单元的“像山那样思考”这一单元的引言是:“大自然是美的源泉;他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认识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这一段话在激励我们的高中学生虚心地向自然学习,并去全身心地体验大自然的美。在第二册书的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的引言中这样说道:“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敬畏生命,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丰富的世界中去,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这段话在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并要学会善待自己的宝贵生命。在第五册的第五单元“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的引言中这样强调:“仰望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俯察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是一切卓越思想者追求的境界。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定位自然。既要以人为本,又要敬畏自然。只有这样的观点才是适中的。

其次,这套教材在体现新课标的“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时,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前面添加激情洋溢的引言。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学习方向作用是很明显的。

再次,这套教材在编排选文时做了主体性的细化,这在高中语文教材建设上是一个创举。比如在本教材的第一册的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在这一主题下,编者又把课文内容主旨更加相近的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组合,并加上一个合适的名字。“像山那样思考”下面有三个组合,它们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更能明白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更能把自己的思想引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这样对高中学生养成正确看待人类自己、正确看待自然的世界观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2.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教材所含人与自然因素分析

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鲁人版)对“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更为关注:全套教材总计20个单元,其中体现“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单元一共有7个,接近整个单元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直接以“人与自然”作为主题的单元一共有3个:他们分别是第一册的第三单元——“走进自然的怀抱”,第一册的第四单元——“体悟山水的神韵”,第三册的第二单元——“倾听自然的声音”。这三个单元之所以这样安排还有它内部的连续性、层次性和逻辑性,并不是三个单元的简单排列。但从单元题目上看他们的序列是:走进自然的怀抱——体悟山水的神韵——倾听自然的声音。从逻辑上讲,只有你进入自然的怀抱,你才能有机会去体悟山水的神韵,你只有用心去体悟山水的神韵,你才能听到美丽的天籁之音——自然的声音,你才能感悟到自然不仅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更有自己神秘的变化莫测的运行机制,单凭我们目前的科学还难以还自然的本来面目。

与自然和人类应该如何相处有关的14篇课文其表现力也与众不同,笔者选取几篇比较典型的课文做一下例证:如第一册书第三单元选用了台湾著名散文作家严元叔的《荷塘风起》,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对荷塘的爱恋和凝望,说明只有和荷塘在精神上进行对话时,才能体会生命在振奋,意兴在飞扬,达到了人和自然的真正沟通。陶渊明《归园田居》直抒了“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的心声。歌德的《自然》(片断)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独到的思考:“自然!她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我们不能越出她的范围,也不能深入她的秘府。”这些课文让我们感到自然的神秘与宽广。当代作家刘长春在《尼亚加拉瀑布抒情》的结尾感悟道“:人和山水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着总是美丽的!”这就是人在经受自然的洗礼后所得到的精神升华。如果说第一册书中的课文是作者在欣赏了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之后的有感而发,那么,第三册的所选取的课文就是作者对自然、对人类、对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作的深刻、缜密的思辨。这一册书录用了核物理学家、当代散文家詹克明先生的名作《敬畏自然》。文章中说,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像个朴素和蔼而又渊博深沉的学者,他深藏着自己博大精深的内涵,外表却又显得平易随和。大自然并不像自家后院那样一览无遗,静观自然——人类不过是业余的研究者。所以他在文章中呼吁道:“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我们人类方可在大自然中和合万世,颐养天年。”

另外,鲁人版语文教材在选取现代和国外有关人与自然的名篇作为课文的同时,还选取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名篇《天论》,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的敬畏自然的朴素的道理,而且学生也会明白对自然的思考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如何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从我们的祖先那里获得灵感和启示或者是教训,扬弃那些不科学的观点和论断,有助于我们对自然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调整我们的行为并主动踏出和自然合拍的节奏。

该教材在有关人与自然的选文上另外一个特点是注重引发学生对人类自身行为对自然造成影响的思考。比如第三册教材选用了周瑞金先生的文章——《庞贝梦魇》,其中鲜明地说道:“然而,可怕的毁灭!庞贝是大自然的梦魇,是对人类进步与繁荣的嘲弄。”在文章结尾大声疾呼:“不过,这也好,废墟是警告,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像这样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呼吁人类要对自然关注,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语句在目前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到的。

此外,除了用三个单元来重点体现新课标中的“人与自然”这一人文主题,它还适当地配以“探求美的真谛”和介绍人自身的科普文章来烘托和拓展高中学生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学生在体味山川、湖泊、明月美的同时,把自己的身心也纳入了自然的怀抱,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自然的亲情,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有关人类自身发展的科普课文里,学生不仅能对自己的生命组成有客观的认识,如杨焕明先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就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神秘的人类基因组成情况,而且直接回答了人类与生物自然的联系,让人类更加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明白:“1、人类是个大家庭,如果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那么就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而且它的‘知识产权’也是全人类所有的。2、基因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参考书,我们要与我们的基因建立起和谐关系,善待自己。3、个人的基因信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隐私,关系到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部尊严与一部分命运,应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这些都是现代人最起码应具备的社会常识和道德意识。有些科普文章还能让学生领悟到如何更加科学、人文地对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探索,如《论无性造人》和《黑洞旅行》就对这些问题作了相应的探索和回答,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发了学生对人类自身的前途与命运的思考。

从以上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此套教材用三个单元的内容作为体现新课标的“人与自然”的主体,配合“求美”和“科普”之两翼,这“一体两翼”的结构使“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性主题在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显得格外鲜明。

3、横向分析三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所含人与自然因素的异同点

(1)每套教材至少设计了一个单元的科普类文章。

通过比较发现,三个出版社的编纂人员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每套教材都编有科普文章。他们深知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让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的想象,带领他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从而明白追求真实、和谐与完美是科学的真谛。让学生铭记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并要学生记得从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上说,人类的命运和宇宙息息相关。

(2)都注重用古诗文的意象之美来陶冶和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

新版的语文教材在文言文选文方面都十分注意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凸显民族精神,并精选了历朝历代有影响的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美感的同时传递美好思想的文章。我们以三个版本都选中的文章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白居易的《琵琶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他们无不都将感情的抒发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在美妙的意境中无形地传递了各自的思想,进而感染读者,使其领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更加懂得去观察生活,去珍惜生活,随之提升了个人的语文素养,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将人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与其共生共荣。

(3)人教版与鲁人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不同之处。

新版教材虽然都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编写的,但其编写的理念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各有各的侧重点,对于新课标精神的理解也是如此,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通过教材编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没有形成每一个单元的重点,目标不如鲁人版突出,鲁人版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当然,并不是说人教版没有主题,只是编者所设定的主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自己去提取。另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文章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侧重于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而缺少对学生如何看待自然,如何与自然进行交流的指导。

从各版教材分册编排体系上来看,鲁人版在展现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更具有系统性,在第一册用“走进自然怀抱”和“体悟山水神韵”两个单元来对自然进行一个感性的展示,所选文章多为优美的散文与诗歌。在第三册的“倾听自然的声音”单元里又选了《敬畏自然》《天论》这样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在第一册对自然进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提升。第五册“探索科学奥秘”单元又在前两册的基础上对自然的外延进行了拓展,引导学生去探索地球之外和地面之下的奥秘。苏教版注重的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种种情感,比如第一册“月是故乡明”单元里的乡情,第二册“珍爱生命”单元里的生命意识,第三册“祖国土”单元里的爱国情,第五册“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单元里的探究意识等。反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往往把与自然有关的文章和其他方面的文章混编在一起,而这样的编排在学生进行认知时可能会有主题分散的倾向,不利于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五、实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自然保护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把握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程度,所以,在讲授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时,教师自身的自然保护意识如何将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教师自身的自然保护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得到提升。首先是阅读,当代的教育强调的是终身学习,教师在教的同时应注意补充自身所缺乏的知识,而书籍便是最好的老师。现在,随着人类对自然保护的重视,一些与自然保护有关的书籍在各种书店都随处可见,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能够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于未来的环境走向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借助选文来传递给学生。其次是实践,一切理论都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的同时,教师应主动在实践中去运用,用自己的亲身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并给周围的人尤其是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动作用。最后是交流,交流的对象是多元的,可以是对环境保护颇有见解的专家,也可以是自己的学生,还可以是自己自身,在交流中可以寻找共鸣,查找自身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适时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新课标中提出了在教学中应注意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论题,并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作为母语和基础学科,其课程资源是异常丰富的,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节有这么一段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些课程资源应用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中去,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去正确的加以利用。

在处理语文教材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教师需要关注的课程资源有科普书籍、自然景点、博物馆、展览馆等等,可以采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现场观察,报告会,讨论会,上网查询等等。在开展活动中促使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使其认识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入,对于选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把握得更加到位,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参与到保护自然资源,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去。

3.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

这里既包括学生评价,又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是通过单项或综合评估手段,评估学生个性某方面或整体特性。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两种评价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新课标中将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达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目标人文性色彩的加重势必要改变以往的以定量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而更多地使用定性评价。在新的评价理念下,对于学生是否通过学习与自然有关的课文后懂得了如何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时,就不能再仅仅通过知识测验来考查,更不能通过简单的分数高低来断定,而要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把学生学习之前与之后的不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把他们的实际行为纳入考查的视野,综合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如此,在考虑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也要照顾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毕竟,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还要关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的把握程度及其教学行为是不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创造一个祥和向上的学习氛围。

结 语

本文从新课标所提出的先进理念出发,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新版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通过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对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内容的解读,阐明了教材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是顺应了时代的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本文在对语文教材进行纵向的比较后,还对人教版、苏教版和鲁人版语文教材在编排形式、编排内容中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横向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语文课程理念中的体现更加凸显出来,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如何在教学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

目前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很少,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主要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解读,而对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关注不够,这也说明这一课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主角,他们的自然观如何将决定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因为跨入新世纪后自然界给人类生存造成的压力愈来愈大,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语文作为母语和基础学科,担负着传承文明,提高素养的重任,而教材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付出智慧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6]李杏保,顾黄初.中国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0]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

[15]陈望衡,李丕星.黑格尔美学论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16]秦健.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评价[J]中学语文教学,2004(4).

[17]田野.高中语文教材建议的重大贡献[J].语文教学通讯,2007(7).

[18]汤国梁.高中语文教材人与自然尚欠和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5年(6).

[19]阎文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0]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1]余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设计思路[J].广西教育,2003(35).

[22]郭根福.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附表1

附表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