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拟就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引起教育界同仁的讨论。因此,他们主张少数重点大学应像欧美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那样,朝着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方向发展。因此,目前应对研究生的助学金采取逐步提高的紧急措施。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严重,十分令人担忧。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1]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本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引起教育界同仁的讨论。

一、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我国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至今仍没有获得较为统一、明确的认识。

有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应是重点大学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尤其是在设置了研究生院的高校更应如此。因此,他们主张少数重点大学应像欧美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那样,朝着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方向发展。另有人认为,即使在重点大学,其主体仍然是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培养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仅起先导作用。因此,他们主张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本科生教育上。不难看出,上述观点都有局限,即仅从教育的角度(实际上是从学校的角度)来考察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仅应当讨论研究生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应当探讨它在我国的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讨论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时,被许多人忽视的一个重要事实是,研究生不但具备学生的特征,而且还具备研究者的特征。在从小学生到研究生的各个层次的受教育者中,只有研究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从事创造性的科研工作。他们既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又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目前,我国的许多重要科研项目都是在导师指导下,由导师和研究生合作完成的。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他们必须从事系统的、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才可能通过论文答辩。正如《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一号)指出:“研究生也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的新生力量。”例如,北京航空学院的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研究成功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重大突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将经济计量学和最优化方法结合起来,以线性规划数学手段,提出了“我国纺织系统规划模型”,这对我国制定“七五”规划有一定参考价值。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近几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中,研究生作出贡献的比重明显增大,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至于学术水平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学位论文就更多了。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的状况也大致相似。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系统中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这支力量还有以下一些特点:①数量可观。现在每年在校研究生达12万人,其中博士生7千余人。②素质优良。他们是通过严格考试从大量的考生中选拔出来的,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外语水平高。③年富力强。研究生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正是从事科研的黄金时期。④更新快。每年有1/3的新生入校,不断更新使队伍更加充满生机,这是任何一支科研队伍都无法与之相比的。⑤效率高。由于有规定的学习年限,规范的学位课程,严格的论文答辩,因此,研究生必须抓紧时间拼命干,才能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业。⑥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大多是导师总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科研工作也就常与国家的攻关课题、高技术课题等紧密相连,这使得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本专业、本领域的研究前沿。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补充到高校、科研机关、企业以及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岗位上去,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因此,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已经形成了这种格局,即由德高望重的教授和研究员带领若干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最精良的科研突击队。许多科学家在申报重要科研课题时,都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研究生与他们一起完成课题。这也是他们争着带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再看欧美发达国家,他们最乐意的是为我国的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或访问学者提供奖学金,因为他们用研究生实际是雇用“价廉物美”的高级劳动力。对这些国家来说,我们为他们支付了研究生前期(从小学到大学)的培训费用,他们只需向研究生提供一笔数目不大的奖学金就可以收到很高的效益。这种便宜事欧美国家何乐而不为呢?

在我国,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有了正确的认识呢?我看还没有。例如,这几年,支付给研究生的报酬(助学金)太少,他们靠此仅能维持日常的生活。因此,目前应对研究生的助学金采取逐步提高的紧急措施。

二、关于研究生导师的年轻化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队伍的状况。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严重,十分令人担忧。以博士生导师为例,据1988年10月底的统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4.6岁,其中70岁以上的占28.6%,65~70岁的占46.7%,55岁以下的仅有12%。由于博士生导师申报者必须具备教授资格,而我国目前教授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因此,在短期内,通过正常的申报、增补途径是无法改变博士生导师队伍年龄老化的问题的。尽管这种状况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必须立即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加以改变。

据美国的乍克曼对美国科学工作者就任教授时的年龄所做的调查,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任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37.3岁,全美科学院院士为38.5岁,一般科学工作者为41.9岁,即美国科学家就任教授时的年龄在40岁上下,越优秀的科学家晋升为教授的时间就越早。在他调查的8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就有8位在20多岁时当了教授。这一统计事实也表明,科学工作者在40岁之前就进入创造高峰期。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一些知名社会科学家在40岁之前就已有了杰出成果。

要实现导师队伍年轻化的目标,必须要有客观的可能性,即要有大批的年轻学者来补充高级职称队伍,而且他们必须要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很大的发展潜力。实际上,10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造就了一大批年轻学者。他们以优秀的博士和硕士为主体,活跃在科研前沿和高教战线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大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实际上已在或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但是,由于论资排辈和高级职称指标有限这两大原因,他们正处在难以脱颖而出的困境之中。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极为关注。著名科学家郭可信教授曾经呼吁:“老一代科学家年华已过,虽壮心不已,但力不从心;中年科学家虽然目前仍然是科研的中坚力量,但他们负担过重,创造力量旺盛的时间也即将过去,我把他们称为‘迟开的花朵’。因此,中国要成为一个科学上的强国,就不能不寄希望于新的一代,这是比一个人取得几项科研成果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的战略问题。”因此,实现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轻化,就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那么,近期内应采取何种措施来逐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呢?我个人有以下建议:

(1)允许尚未评定高级职称的博士和博士后中的优秀者作为硕士生导师,及时安排他们招收研究生,以促进年轻业务骨干的成长,增加硕士生导师队伍中年轻人的比重。

(2)为博士生导师尤其是年事已高的博士生导师成立指导小组或配备副导师,指导小组的成员或副导师主要由优秀的博士后、博士来担任。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对研究生的指导力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快对未来的博士生导师的培养。

(3)对博士点上增补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如:①在职称上放宽条件,优秀的、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可以申报;②申报者必须由3~4名博士生导师(应同时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推荐;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门小组进行审定和特批等。

(4)对申报博士生导师的年龄上限作出明确规定:如一般不得超过60岁;在同等条件下年龄在50岁以下者优先,博士学位获得者优先等。

(5)对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梯队作出明确规定:如有高级职称者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下,其中博士和硕士应占30%以上等。

三、关于研究生教材建设

今后研究生教育深层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这当然要涉及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但是,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导师的水准和学位课程的质量。前一个问题已较多地受到了高教界的关注,但学位课程却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学位论文、轻学位课程的倾向,公共外语课是唯一的例外,一是因为有用,二是因为要过关考试。学位课程之所以不受重视,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①学位课程无明确规范;②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③无相应的大纲和教材;④导师把关不严,考试极易通过等。其中最难以解决的是教材建设。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相应地,教材建设几乎是空白。一般导师都采取用外文原版教材或专著,有的导师仅指定一些论文来代替。很难设想,没有较高水平且稳定的教材而有较高质量的学位课程。而研究生不经过结构合理的学位课程学习,是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也难以有较大的发展前途的。当然,这里讲的教材主要指硕士生的教材,博士生是否需要教材则另当别论。

当前研究生教材建设应先抓好这几项工作:①国家教委应尽快组织专家班子制定硕士学位的质量规范,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②成立各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制订硕士生教材的中、长期规划;③在少数专业试点,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硕士生用的配套教材,以取得经验;④各院校研究生院(处或科)应有专人负责抓教材建设工作;⑤在今后的全国优秀教材评选工作中,应将研究生教材的评选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⑥各级组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中,应把教材建设的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估指标;⑦国家有关部门应设立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在设立基金之前,各院校应拨出专款以保证其出版。总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材是提高学位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准的一个尺度。

四、关于研究生教育科学的研究

研究生教育和其他层次的教育一样,有其自身的一般规律,在我国,还有因具体国情而带来的特殊性。但是,我们现在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很薄弱,理论研究明显地落后于实践。这不仅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而且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健康发展。鉴于此,当前,我们应优先研究这两类课题:一类是研究生教育科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另一类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地总结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1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对1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成就,高教界大概是没有异议的。但至今未见到一篇科学地总结这10年成就的论文,更没有人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10年当中,到底有哪些重大决策和措施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在我看来,以下这些决策和措施是很成功的:①根据国情主要发展硕士生教育;②硕士生不以学习课程为主,而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③建立研究生院,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相对集中在少数重点大学;④及时建立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相配套;⑤扩大在在职人员中招收研究生的比例;⑥开辟多种与国外学者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渠道;等等。当然也有不少教训,这主要表现在:受社会上过热空气的影响导致规模发展过快;招生以条件许可而不以社会需要为主;过分强调学位论文而忽视对学位课程学习;招生考试中过分强调统考成绩而忽视导师自主权等方面。

(2)构建有我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它的规模会越来越大,独立性也会明显增强。由于研究生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层次所无法替代的独特社会功能,因此,我们应当重点研究其特殊规律,构建其理论体系,它可能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①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范畴;②研究生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它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相互关系;③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④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征;⑤导师的任务及培养和提高;⑥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与论文指导过程的规律;等等。

(3)关于研究生教育应如何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其他部分协调发展的研究。近几年来,研究生的毕业分配发生了困难,甚至有的博士都找不到工作,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对此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分配困难是假象,主要是用人单位采取“武大郎开店”的态度造成的;另外,毕业生不愿到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们认为,10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大体上是适应国家的实际需要的,今后应在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位课程、选择科研课题、提高培养质量上下工夫。另一种认为分配困难主要是研究生教育脱离我国的实际需要造成的。因此,今后应采取按需招生、扩大在职人员入学比例、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等措施来主动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以上争论涉及一系列理论问题,如:①如何评价10年研究生教育;②何谓“适应”与“不适应”;③严格意义上的“按需招生”能否做到;④“应用型人才”的提法是否科学;⑤决定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⑥怎样调整专业设置;⑦如何更新学位课程;⑧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关系应如何处理;等等。不弄清这些问题,是难以真正做到协调发展的。

作者后记

《高等教育研究》是原华中理工大学主办的当时有影响力的刊物。编辑部陈昌贵先生在听了我的一次大会发言后向我约稿,建议我将发言中涉及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后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我刚到研究生院时调研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时过18年,有些问题看来还没有很好解决。

【注释】

[1]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67-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