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现代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这种倾向,高等教育必须强化其“文化”内涵,凸显高等教育中的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凸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在文化建设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强化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双重自觉。

现代教育中,高等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人类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既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又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它既执行文化的社会遗传功能,又执行文化的时代变革功能。高等教育既为受教育者“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内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又为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可”受教育者,形成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创造条件。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践行“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在文化建设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中的带有倾向性的趋势是以功利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以实用为内容,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某种“毕业即可上岗”的“专门人才”。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冲淡了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职能,而且更为严重地弱化了大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因而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进入大学以后,丢了人生追求”,这是许多大学生发出的感叹。针对这种倾向,高等教育必须强化其“文化”内涵,凸显高等教育中的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凸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

在文化建设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强化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双重自觉。文化既是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中的“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因而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所实现的“专业教育”与“健全人格”的相互融合。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任何一门科学的概念和范畴,都既是文明史的积淀和结晶即认识的成果,又是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支撑点”即拓展和深化认识的前提,它既包含着对“整个世界”的规律性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认识,又包含着对“全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理解。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就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揭示和展现各门科学的概念系统所提供的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揭示和展现这些“阶梯”和“支撑点”所蕴含的科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从而实现受教育者与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人。

在文化建设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以“文化”为内涵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而是认识史的总结、积淀、结晶和升华,都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任何一种理论又都不是一种冷冰冰的逻辑,而是熔铸着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的情感、意愿、理想和情操,熔铸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的魅力。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讲演中说,我们不仅应当看到她对人类的科学事业、对人类的文明作出的贡献,而且更应该看到她的人格典范的作用。强化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人是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是思想的、情感的、意志的存在。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

在文化建设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营造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营造自由的、活跃的、创新的校园学术文化。文化是一种修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品味的过程、体悟的过程、涵养的过程,是人的一辈子的“终生大事”,不能以“短训班”、“轮训班”、“突击班”的方式去搞高校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革故鼎新的发展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社会和谐的理想观,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和感受,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恢宏气派和独特风格,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学者总是讲“为人为学”和“道德文章”,也就是把“为人”和“道德”放在“为学”和“文章”的前面,把人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视为人生的首要意义与价值。高等教育正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使大学生形成“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为过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在文化建设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应切实地引导大学生开展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教育既是为受教育者“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奠定基础,又是为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可”受教育者创造条件。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与大学生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是在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性的实践中交互作用的。教育要以这种双向互动的“认同”与“认可”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就需要强化学生的“交往实践”:其一,强化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从自我封闭的“网迷”、“网恋”中走出来;其二,强化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要求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使学生从自我认同的“代沟”中走出来;其三,强化社会的交往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等各类社会活动,使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其四,强化学科的交往实践,扩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从“领域”走出来;其五,强化国际性的交往实践,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合作机会扩展学生对世界文明的了解,使学生从“地域”走出来,切实地感受当代的文明形态的变革,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中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才能、有作为的一代新人。

现代化,绝非仅仅是高楼大厦耸入云天,高级轿车四处奔驰,高档时装花样翻新,高级享乐炫耀于人。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教养的现代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传承文明与创生文明的现代教育中,塑造一个现代的、有教养的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