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是当前培养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的主渠道。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职责。导师在发挥对研究生业务素质培养的指导作用时,应特别突出研究生创新性的培育。导师应担负起“人师”角色,在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中起到教导即“训诲开导”的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担负着“经师”和“人师”的双重角色,应发挥在研究生业务素质培养中的指导作用和思想素质培养中的教导作用。

能不能发挥导师作用,需要诸如导师素质、导师权利、导师指导方法、研究生素质、研究生主动性、师生双方投入、师生关系、环境等一定的客观条件作为前提和支撑;而想不想发挥导师作用,则需要诸如导师的内在动力、作用于导师的外在拉力和压力等一定的主观条件作为前提和支撑。

具备这样的主客观条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导师应明确责任,增强素质,掌握方法,加大时间和精力投入,融洽与研究生的关系;管理者应保证导师素质,保证生源质量,赋予导师权利,扩大导师队伍,优化软硬环境,构建推拉机制;研究生应立志高远,主动参与,密切与导师的关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是当前培养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的主渠道。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职责。导师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直接关系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一、导师作用的内涵

明确导师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思考如何发挥导师作用的前提;而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则是考察导师应当发挥何种作用的前提。研究生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培养人才的职能)和社会功能(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其中,育人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1]《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育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即培育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两个方面都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明确了这一点,导师应当发挥何种作用也就清楚了。

(一)业务素质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经师”角色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2]精英性、专业性和探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历教育研究生的学业标准做出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这种学业标准也就是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业务素质的要求,即必须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主要指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要求;另一个要求是有做科学研究的能力。[3]

导师即指导教师,应担负起“经师”角色,起到在研究生业务素质培养中的指导作用。指,指点、示意之意,导,引导、疏通、开导、启发之意。导师应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要为其所带的每位研究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性的、宏观的),作为研究生的学习指南。导师对研究生业务素质上的指导应伴随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的始终,直至其顺利完成论文撰写、答辩和毕业为止。[4]

人才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勇气。导师在发挥对研究生业务素质培养的指导作用时,应特别突出研究生创新性的培育。因为,创新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要比学习知识更为关键:学到300个知识点,不如创造0.01个知识点。[5]“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导师要做创新的表率,不仅要做创新的实践者,更要做创新的传道者。[6]为此,导师应把握和遵循研究生创新活动的规律,将研究生带入学科前沿,帮助他们掌握分析方法、实验方法、计算方法等研究方法,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组织他们进行学术讨论,将思维引入高激发状态。[7]

(二)思想素质培养中的教导作用:“人师”角色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英国教育家阿什比认为,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为重要。爱因斯坦亦曾言,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能成就方面还要大。我们不仅要加强研究生业务素质即“才”的培养,更要加强思想素质即“德”的培养。研究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即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前,尽管从总体上看,广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部分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漠、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必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骨干力量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

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导师应担负起“人师”角色,在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中起到教导即“训诲开导”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教导研究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中发挥教导作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并且还有其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待日常现象的态度”[8]。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导师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成长。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学业上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指导,对学术问题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教学、科研中所表现的良好思想作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也会在学生心中形成难以磨灭的印象。[9]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导师对研究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比较了解,研究生也深受导师知识结构、治学态度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因此,与一般教师、管理者和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相比,导师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导师应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应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时发生诸如考试作弊、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稿多投、抹杀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应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发挥导师作用所需的条件

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导师、研究生、培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在“导师—研究生”的相互作用中,导师是教育的主体,而研究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在“导师—培养环境”的关系中,环境既是导师的约束体,又是激发体。[10]要发挥出导师在研究生业务素质培养中的指导作用和思想素质培养中的教导作用,就必须探究发挥导师作用所需的主客观条件,而这就必须关注导师、研究生、培养环境各自的作用及三者间的关系。

(一)能不能发挥:发挥导师作用所需的客观条件

(1)导师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提升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导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首先要过硬。导师的知识渊博程度、专业理论水平、外语水平、研究水平、创新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业务素质以及品德、情操、人格、作风等思想素质的“能级”直接决定着研究生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提升的幅度。

(2)导师权利。责任与权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强化导师指导和教导责任的同时,应赋予和尊重导师的指导权利,充分发挥导师在招生与培养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当然,导师权利的赋予应适当,在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三方面,不能形成任何一方权益过强而无法制衡的局面,以实现三个要素的和谐发展。[11]

(3)导师指导方法。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导,是教育艺术、教学技术,是一项专业技能。导师的指导和教导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指导和教导的有效性。

(4)研究生素质。名师出高徒,高徒亦出名师。导师能否提升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除依赖导师的素质外,还依赖研究生的素质。录取时研究生生源的思想品德(如道德修养、政治觉悟和遵纪守法、敬业和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知识结构及能力(如宽广的知识面以及跨学科知识、计算机、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和常识、外语和数理方面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等管理方面的能力),技能(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想象力、观察力、领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12]都为研究生以后在导师指导下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客观基础。

(5)研究生主动性。研究生在态度上是否能够主动与导师联系,请教疑问,汇报学习与研究的进展,与导师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在行为上是否加强自我控制,积极学习和科研,也直接影响着导师对他的指导和教导效果。

(6)师生双方投入。导师指导和教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方面所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频率和时间,都影响着指导和教导的效果。

(7)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否彼此欣赏、和谐相处、密切来往、感情融洽,也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参与培养过程中的意愿和情绪,而这也决定了指导和教导的效果。

(8)环境。方便和创设导师和研究生教学、科研、学习、交流的场所、设备、仪器、图书、互联网、电话等物质环境,求真务实、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以及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制度环境,也是导师发挥指导和教导研究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二)想不想发挥:发挥导师作用所需的主观条件

(1)内在动力。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光荣感、责任心是导师发挥指导和教导作用的根本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外在拉力。除内在动力外,津贴、奖金、福利、工作条件等物质激励和表扬表彰、先进评比等精神激励也会构成外在拉力,促进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外在压力。除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明晰的规章、规范的管理、竞争的氛围、严格的考核会构成外在压力,推动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导师作用的发挥:共同责任与多方努力

(一)导师的责任与努力

(1)明确责任。导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的职责最为根本、最为重要。导师一定要端正观念,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拔尖人才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拔尖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导师既要培养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又要培养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在培养途径上,导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就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导师应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自觉地充分利用自己的业务优势和在研究生中的崇高威信,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教给研究生做人的道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以自己优秀的风范去影响学生[13],不断提升研究生的道德修养,把教书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增强素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14]。导师应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拥有广博的知识并融会贯通,能站在某一领域的前沿并对其动向有正确的预见和敏锐的觉察。[15]优秀的导师,往往活跃在学科领域的最前沿,积极参与和引导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对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预见性,勇于突破,敢于开拓,有独辟蹊径的独到眼光,能够启迪学生探究尖端科学,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能源库。[16]治学不仅需要积累在先,而且需要随时充电在身。导师有责任做勤于阅读、勤于思考的表率,紧跟学术前沿。[17]导师应该向研究生们传递好奇心驱动与事业心驱动的创新激情,成为点燃研究生创新之火的火把,成为研究生心目中视野广阔、学识渊博、学问精深、治学严谨的楷模。[18]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导师还应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准,在政治思想方面、道德品质方面、学识学风方面,以德修身,以德育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导师既是教师,又是学者;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既要认真治学,还要特别讲究为人自律;既要恪守学者的求真本色,遵循学术行规,还要在为学与为人两个方面给学生以示范,切忌华而不实、弄虚作假。[19]

(3)掌握方法。导师应像钻研自己所属学科的学问一样去钻研“指导和教导研究生”这门“专业技能”,洞悉研究生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的规律,科学、有效地对他们的业务和思想予以指导和教导。譬如在业务素质培养方面,注重引导研究生将本科生听课、考试为主要学习环节转变为把心智集中到独立思考、主动创新、标新立异、发展个性的研究思维模式上来;在思想素质培养方面,注重把握时机,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4)加大投入。导师应牢记培养研究生是自己的重要责任,一定要平衡放在学术任务、行政职务以及社会事务三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自觉放弃或减少那些过于繁重的、特别是牟利性的社会兼职,尽量让自己的身心回到课堂与学术研究中来,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来。[20]如果导师整天喊忙,却忙得连与学生对话的时间都没有,甚至连学生毕业了都没把他们的名字记住,更谈不上把名与人对上,那就只能说是忙得不务正业。[21]导师应特别注意保证与研究生有足够的交流频次和时间,因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个人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据调查,研究生认为,理想的交流频率应该是集体讨论每周或每两周一次,与导师单独交流每周1~2次。这需要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导师最好将讨论交流的时间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大家共同遵守。[22]

(5)融洽关系。导师应主动关心学生,做研究生的贴心人,加强与研究生定期或不定期、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和交流。[23]以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是研究生对导师最大的期望,导师应尽可能摆脱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研究生平等相处,尊重研究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不论是对学生的指导还是讨论交流,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被关心。[24]

(二)管理者的责任与努力

(1)保证导师素质。在导师遴选和聘用上,应按需增减,按能聘退,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在遴选中,既要审核导师的知识水平、科研方向、研究能力、学术成果和科研条件(应包括设备和经费),还要审核导师的道德水准,即导师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的进取精神、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对研究生教育有热情、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把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25]在导师聘用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从学术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奖励优秀者,淘汰那些缺少责任心、知识结构严重老化、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的不称职者,打破导师终身制,保证研究活力和导师岗位的竞争性与流动性。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把终身教育体系引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定期组织导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交流,不断提高导师育人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形势报告会、专题教育、挂职锻炼等途径,不断强化导师的政治意识、师德意识和敬业意识。[26]实施政策倾斜,增加经费投入,支持导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进修,不断提高导师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对新上岗的导师,加强培训工作,请知名导师传授指导经验,使新导师不断更新教育和学术观念,提高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

(2)保证生源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研究生报名、考试及录取工作的各项规定,是确保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有关部门应改革和完善入学考试方法,规范考试科目和内容,逐步实行题库考试,并在笔试、面试、录取各环节上切实把好质量关;要改进和完善招生管理工作,切实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招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3)赋予导师权利。在强化导师指导责任的同时,应赋予和尊重导师的指导权利。鉴于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性与特殊性,管理部门应当切实强化服务意识,而不是“管人意识”。管理部门应减少对导师和学生的指手画脚,不能让导师成为被动的管理对象。譬如,增大导师在研究生录取时的自由裁量空间,在导师追求的实质上的公正招生和管理部门追求的形式意义上的公正招生之间保持平衡,保证“形式公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实现对于“实质公正”的追求。[27]导师有权直接过问招生环节,拒绝扩招,坚持宁缺毋滥。导师有权参与关于录取分数线的讨论,杜绝“一刀切”的划线标准;有权抵制那种从高考制度延伸而来的“高分低能”的录取模式,可以拒收某些虽然初试合格但复试表现乏善可陈的考生。治学需要宁静,学术需要积累,导师有权拒填那些不厌其烦却无助于提高导师学术水准与指导能力的量化表格,以免白耗其精力,破坏其治学情绪。导师有权辞谢一些可有可无的行政兼职与社会兼职,有权缺席那些同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毫无关系却还没完没了的会议,导师有权享受在西方颇为盛行的学术休假制度,缓解工作压力,为自己的学术积累充电提升,补充学术养料。[28]

(4)扩大导师队伍。通过扩大导师队伍,减少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人均数量,增大指导频数。一方面,吸收校内那些具有优良品质作风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包括教授和副教授补充到导师队伍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来自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等“合作导师”的比例,聘请外籍教授担任导师或兼职导师。

(5)优化软硬环境。管理部门应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撑,保障和改善研究生学习与研究所需的场所、图书、设备等物质环境。管理部门应不断改善导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尽力为他们做好服务,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能潜心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

(6)构建推拉机制。管理部门应通过创建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外部拉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即外部推力机制),来调动与发挥导师指导和教导研究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实行导师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导师待遇,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有突出贡献的导师应给予重奖;应加强对导师的评价与考核,从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人格和学术精神方面入手考核其学术能力,建立研究生对导师的反馈机制,重视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同时,应对导师的工作质量进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导师的个人数据库,以作为导师年度岗位考核的依据,对教书育人工作不负责的停止聘任。[29]

(三)研究生的责任与努力

(1)立志高远。研究生应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努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骨干力量。

(2)主动参与。态度决定行动,态度决定命运。研究生应主动接受导师的指导和教导,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实习、论文写作,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3)密切关系。研究生应尊重导师,虚心请教,经常地、诚恳地向导师汇报自己的思想情况、学习科研情况,密切与导师的关系,求得导师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注释】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4-77.

[2]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6-56.

[3]马海泉,吕东伟.以创新引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卫院士畅谈研究生教育改革走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5(9):9.

[4]王栾井,杜佳.国外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学海,2004(5):173.

[5]马海泉,吕东伟.以创新引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卫院士畅谈研究生教育改革走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5 (9):12.

[6]肖振忠.着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3 (2) :40-41.

[7]杨卫.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2.

[8]转引自: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0.

[9]陈增堂,张娣.试论面向新世纪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65.

[10]杨卫.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6):1.

[11]杨卫.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6):2.

[12]李汉邦,赵婷婷,赵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52.

[13]范从来.研究生导师工作方法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 (4):15.

[14]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1.

[15]王俐,等.研究生心目中理想导师的标准[J].中国高教研究,2005 (2) :36.

[16]黎军,王燕茹.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 (4):134.

[17]郭世佑.博导的质量、责任与权利[J].中国高等教育,2005 (19) :29-30.

[18]杨卫.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6) :2.

[19]郭世佑.博导的质量、责任与权利[J].中国高等教育,2005 (19) :30.

[20]高鹏,李媛,张伟倩.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47.

[21]郭世佑.博导的质量、责任与权利[J].中国高等教育,2005 (19) :30.

[22]高鹏,李媛,张伟倩.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 (4) :145.

[23]廖来红,郭建如.科研团队中导师和研究生互动系统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 :21.

[24]高鹏,李媛,张伟倩.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 (4) :147.

[25]王俐,等.研究生心目中理想导师的标准[J].中国高教研究,2005(2):36.

[26]肖振忠.着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3 (2) :40.

[27]朱勇.建设研究生培养规范体系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2.

[28]郭世佑.博导的质量、责任与权利[J].中国高等教育,2005 (19) :30.

[29]张如山.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5,16):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