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造“港口经济圈”

打造“港口经济圈”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积极谋划和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港口经济圈”应具有“圈层带动、线性辐射、网络牵引、产业支撑”的特征。

冀春贤[1]

摘 要:打造“港口经济圈”是宁波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宁波对外开放水平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现实选择。宁波构建“港口经济圈”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应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围绕港口做文章,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性联盟,加速运输型大港向国际贸易综合物流中心转变,强化宁波与经济圈内港口城市之间临港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港口经济圈 “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

打造“港口经济圈”,是宁波市委市政府为适应国家战略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重大命题推出的新举措。如何理解“港口经济圈”,以及它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如何发挥自身所拥有的港口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宁波改革开放水平,是我们面临的必须回答的一个新问题。

一、“港口经济圈”的内涵与特征

(一)“港口经济圈”的提出

2006年,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来宁波调研考察时就提出,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得天独厚和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相得益彰的优势,积极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

2014年7月,“港口经济圈”提法第一次上升到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层面,提出要完善宁波—舟山港联合发展机制,积极参与全省港口联盟,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构建港口服务体系,推进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国际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若干条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放射形、立体式的港口集疏运网络;推进海铁联运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宁波港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深化同内陆“无水港”的战略合作,促进港口腹地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延伸拓展;推动港口经济转型升级,在坚持临港工业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港口服务型经济,促进港口经济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2015年1月21日,省长李强在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积极推进全省沿海港口、义乌国际陆港的整合与建设,积极谋划和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这是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积极谋划和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

2015年2月,宁波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力打造宁波“港口经济圈”。

以上表明,宁波应发挥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提升内外开放新格局,做好规划,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三区五带”“港口经济圈”,提高宁波的国际化程度。

(二)“港口经济圈”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港口经济圈”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一般来说,“港口经济圈”是涵盖港口、产业、城市、生态等要素的有机综合体,以国际知名港口或港口群为核心,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港口经济及相关产业为支撑,综合运输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等为纽带,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圈、层、带有机结合的新型经济模式和现代经济体系。

1.区域内涵特征

从区域方面看,“港口经济圈”包含三个层面,即核心区、辐射区和影响区。

核心区指宁波—舟山港及其依托的城市。

辐射区指核心区通过交通、贸易、投资、产业、文化等合作交流形成的紧密型经济区域,主要指长三角地区。

影响区指“港口经济圈”的外围影响区域,即通过港口联系,在产业、贸易、人文等某些领域或某些行业形成的互动合作发展区域,主要指华东地区。

如果从环状去考虑,“港口经济圈”的影响范围则更大,不但圈住了东南沿海、长江经济带,而且将日韩、东南亚、东非、北非、中东欧也包含在内。

2.经济内涵特征

“港口经济圈”是以宁波港为载体,圈、层、带有机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效提升宁波整体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港口经济圈”的经济内涵应是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以宁波市与腹地城市群为载体,以综合运输体系和海陆腹地为依托,以港口产业链为主要支撑,以贸易、物流和临港工业等港口产业为纽带,形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港口经济圈”应具有“圈层带动、线性辐射、网络牵引、产业支撑”的特征。不同于一般的都市经济圈,“港口经济圈”是将长江经济带、沪昆铁路合作发展带、沿海港口合作发展带、日韩贸易物流合作发展带以及东南亚和东非、北非、中东欧合作发展带融为一体,以综合运输、文化合作等为支撑,形成的放射状分布的紧密合作关系。

这个经济圈要发挥三大功能:一是核心圈层的带动功能,即整个“港口经济圈”依托核心集聚区形成若干环状空间,以宁波为中心区向外通过紧密的功能联系走廊,形成内围圈层,并发挥对周边的带动作用;二是放射状的线性辐射,即“港口经济圈”对外的功能是要辐射到一般港口航线,形成以多式联运、贸易走廊、信息网络等“线路”结合的、超越空间的远程联系与联盟;三是生产要素的链式集合,即将相关港口和城市的产业、资金、信息、基础设施、人才、生态等要素集合,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等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经济发展链条。

二、“港口经济圈”融入国家战略的必然性

“一带一路”是我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构建“港口经济圈”是宁波市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根据经济发展的基础所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如何理解和理顺两者的关系,使其相向发展,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意义

1.“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形象概括和精练整合,是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跨地区经济合作倡议,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重大国家战略。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相继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更加深人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发表了题为《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由此进人务实合作、全面推进新阶段。2014年11月6日,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成为主要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丝路基金的设立,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正式落地,“一带一路”建设由此进人加速推进期。

2.“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所未有的宏伟战略,它对中国的现实和历史都将产生重要意义。

(1)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孕育生成过程中,不但WTO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被架空甚至取代的危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因此,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将大大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推动对外开放区域结构重大转型

改革开放前期,东南沿海是最先的受益者和“领头羊”,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发展区域的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主要经过西部通向中亚、西亚与欧洲,这将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即中西部地区将作为新的牵动者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因此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3)推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共同繁荣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着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平等、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挖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通过“一带一路”的共建共享,推动经济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达到增进共识、共同繁荣之目的。

(4)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合作与和平崛起

“一带一路”的首要目标是解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问题,这种崛起不是要刻意改变现有的国际体系及西方的游戏规则,而是创一条新路,和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沿途各国在增信释疑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各自的发展潜力,推进沿线国家形成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格局,有利于各国的发展和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回应。亚投行“人气”一路攀升,“朋友圈”扩容消息接连不断,实现共同发展的中国式“合作共荣”逻辑目前正在被全世界所接受。

(二)构建“港口经济圈”的必要性

当前,在“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背景下,宁波提出构建“港口经济圈”是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选择。

1.是提升宁波对外开放水平的迫切需要

宁波作为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能量的释放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近年来,随着商务成本的增高、土地价格不断攀升、环境容量萎缩和劳动力供应短缺等要素资源的约束增强,传统产业逐渐失去后发优势,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国外市场萎缩,宁波经济发展已进人慢车道,面临深化改革的紧迫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为宁波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战略转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宁波构建“港口经济圈”注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为宁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是构建国际强港的重要路径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海上门户城市,也必然要发挥国际大港和“港口经济圈”作用,利用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便利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助力长江流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东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沿海沿江沿边的全面开放。因此,打造“港口经济圈”,是宁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

3.是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现实选择

长期以来,长三角区域内部由于行政分割,各自为政,在产业布局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同构现象。在产业体系上,区域内部分工不明确,争投资、争项目情况十分严重,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在区域内部形成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同类产业多点布局,阻碍了产业衔接与整体合力的形成。而“港口经济圈”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区域间的产业融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港口经济圈”是融入国家战略的载体

1.“港口经济圈”与国家战略相融合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中,宁波是我国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海运大通道构成的“T”字形宏观格局的交汇点,具有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区位优势。宁波对外可以加强与海上通道的互联互通,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对内可以通过长江经济带和“甬新欧”海铁联运大通道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中西部地区,促进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融合互动发展。因此,宁波具备“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良好条件,可以构建“港口经济圈”,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融合。

2.构建“港口经济圈”是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宁波港作为我国四大国际深水枢纽港和远洋国际干线港之一,已经成为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港口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港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了235条航线,港口的货物吞吐量稳居国内港口第3位、世界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国内第3位、世界第5位。宁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支点城市。因此,打造“港口经济圈”,是宁波贯彻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是推进宁波深化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拓展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宁波创新转型发展、争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是宁波主动融人深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好“画龙点睛”的战略支点作用的具体体现;是宁波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立足宁波实际、着眼宁波未来所提出的重要发展思路和重大战略部署。

(四)宁波构建“港口经济圈”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1.具备的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宁波目前已具备打造“港口经济圈”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一是复合型的区位优势和国际化港口优势明显;二是世界大港的地位已不容置疑;三是网罗全球的商贸优势正在不断扩展。目前,宁波在全球的商贸往来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水平位列“全国外贸十强”之列。2014年,直接与宁波市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218个,其中欧盟、美国、东盟、拉丁美洲、日本、大洋洲、非洲贸易额占比分别为21.4%、16.3%、8.3%、7.5%、6.3%、5.1%、4.5%。所有这些,为宁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商业基础。此外,宁波临港工业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绵延20多千米的沿海临港产业带,临港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的65%左右,并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具备了开展圈层产业合作的条件。

2.存在的制约因素

宁波构建“港口经济圈”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一是港口能级有待提升。宁波市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宁波港从地方小港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建立,城市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大大提升,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然而,现有的港城互动发展模式也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主要是港口作用主要体现在运输功能,港口地位不高,港航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港口集疏运结构失衡严重。如何让宁波港从运输港转向商贸物流港,成为宁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二是临港工业亟待优化。临港工业布局存在一些不平衡现象,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较短,关联度不强,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或行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国际贸易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大宗商品交易规模急需扩大,高附加值商品交易市场有待开发,贸易网络体系尚需健全;对外开放环境制约明显,管理体制内政策差异较大;口岸政务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和标准化流程与国际通行规则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口岸配套设施建设缺少统一合理的标准和条件,口岸综合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与日益艰巨繁重的口岸管理、协调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三是产业与经贸结构不够合理。从对外贸易格局上看,宁波市前十位的贸易伙伴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而与东盟、中亚、南亚以及中东欧等国家的贸易,规模不大且水平不高。从贸易结构转变上看,新时期全球贸易结构已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而宁波市服务贸易水平不高,旅游、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贸易领域进出口总额远低于全国11.5%的平均水平。不转型升级,不寻找高端龙头产业,宁波市的长足发展将难以实现,构建“港口经济圈”的产业合作就难以进行。

三、宁波构建“港口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打造宁波“港口经济圈”是一个创新性、突破性的发展思路,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重点和要求,需要尽快进行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全力打造“港口经济圈”,充分释放辐射功能,可以从以下五点做起。

(一)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性联盟

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历来高度重视,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近10年来除了统计数据上的合并外,宁波—舟山港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一体化动作,现实操作中也仍是两家独立运营的企业,存在着重复建设、多重管理的状况,组合港的优势与效益并没有发挥出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人实施,宁波—舟山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来浙江考察时,希望宁波、舟山共同打造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成为长江经济带龙头的两只“龙眼”之一。一只“龙眼”是上海和大小洋山,另一只“龙眼”是宁波、舟山。宁波要打造“港口经济圈”,必须走向宁波—舟山港的实质性的深度融合,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第一,完善一体化的顶层制度设计。2015年2月5日至7日,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组织规划了宁波—舟山港“一港、四核、十九区”的空间格局规划审议。根据规划稿,“一港”即宁波—舟山港;“四核”即六横、梅山及穿山核心发展区,北仑、金塘、大榭、岑港核心发展区,白泉、岱山大长涂核心发展区,洋山及衢山核心发展区,在空间上引导港口集中发展;“十九区”即调整后的十九个港区,分别为北仑、洋山、六横、衢山、穿山、金塘、大榭、岑港、梅山、嵊泗、岱山、镇海、白泉、马岙、定海、石浦、象山、甬江、沈家门港区。在基本的规划定格之后,宁波—舟山港应强化岸线、航道、锚地等资源的统一协调,并推进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从而在战略和宏观层面保障两港一体化的推进。对宁波海关、舟山海关进行整合,两关合一,并推进国检、海事等中央直属部门整合,加速港口统一管理进程。

第二,争取将国家赋予舟山群岛新区的航运服务、大宗商品交易等优惠政策向宁波—舟山港延伸,推进梅山保税港区贸易物流、航运金融工作的开展,形成两市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工作机制。

第三,按照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强化两地基础设施联网规划对接,加快推进事关两地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行与舟山港的企业参股合作联盟的模式,吸纳舟山港集团公司参与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给予适量的股份;与舟山港联合建设和经营有关集装箱码头、矿石码头、散货码头,发展国际水水中转业务;要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升发展力作为港口战略联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达到“1+1>2”的效果。

推动宁波、舟山两市以现有的功能码头与货种为基础,合理选择交易品种,协同推进各具特色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或市场建设,打造国家大宗资源配置中心,合力做强港航物流服务品牌,使宁波—舟山港成为一个贸易强港。

第四,推行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推进主导产业错位发展。支持宁波港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继续做大做强石化、汽车、装备等临港产业;支持舟山港发挥海岛资源和深水岸线优势,重点发展造船、现代渔业、海洋旅游等特色海洋产业。强化新兴产业联合培育,鼓励两地突破行政区域制约,支持两市共同建立公共创新平台,健全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支持两市以重大创新合作项目为先导,协作开发中高端长线海洋产品,联手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第五,大力发展海港体系,加快宁波—舟山港资源的优化整合,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两港的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宁波—舟山港区的港政、航政、海事、海关、边检、商检等全方位一体化;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发展腹地无水港,推进浙江省内港口联盟,探索与国外港口的合作经营模式,形成腹地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现代化程度高的现代海港体系。大力发展空港体系,利用国家对民航业的扶持政策,发展航空物流,抢占区域航空市场的竞争主动权;积极参与周边机场的合作,主动承担周边机场能力范围外的运量;推进5甬综合交通枢纽、宁波—舟山港集疏运体系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通过增加航线和开拓市场,形成以空港物流中心为核心区、以整个市域范围为海空联动区、以整个长三角为辐射区的航空物流网络。

(二)加速运输型大港向国际贸易综合物流中心的转变

宁波港区域优势明显,港口条件优越。2014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5.26亿吨、1870万标准箱,两项吞吐量指标均居大陆港口第三位,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运输大港。但是,宁波港口的运输比例失衡严重,集装箱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占集疏运的比例结构明显失调,分别为42%、0.3%和57.7%。因此,宁波港要向国际强港迈进,必须尽快完善集疏运网络,加速传统货物装卸大港向国际贸易综合物流中心的转变。

1.提升铁运和空运短板,打造综合物流联动体系

“港口经济圈”的打造,离不开以港口为龙头的重大通道作为支撑。铁路方面,宁波应按照接驳陇海线、沪昆线等要求,尽快启动甬金铁路、5州湾跨海铁路等对外铁路建设,完善宁波穿山北港区铁路支线,实现宁波—新疆—欧洲的铁路运输无缝对接,带动宁波港在中西部的无水港布局;高速公路方面,启动沪甬第二通道前期研究,统筹谋划舟山与宁波陆域的交通接口;航空方面,要面向美国、欧盟、东盟等圈内城市和地区,开辟国际客货运和全货机新航线,建立“绿色通道”,使人员、货物往来更加便利和频繁。

宁波港综合物流联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形成以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为核心,以腹地无水港为枢纽,建立浙江省内外港口联盟和国内外的合作港口,以信息港平台为纽带,形成综合港口体系。

第一,构建国际航线、内支线、城市环线、浙江省内网线和省外专线等,完善海路相连、公铁水空一体化的集疏运网络。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优化重点城市无水港布局,加快中西部地区以及中西亚、中东欧国家陆相腹地开发,推进“甬新欧”贸易物流线建设,使宁波港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港,形成公、铁、水、航、管等多式联运为支撑的综合运输体系。

第二,优化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转运中心、流通加工中心、集装箱堆场、杂货堆场等多种形式的港区节点和中转节点,形成综合节点体系,顺畅衔接公、铁、水、航、管等多种运输方式,以及国内外物流枢纽。

第三,提振传统物流市场,构建网上货运交易市场和网上物流综合服务交易市场,打造线上和线下、虚拟和实体、离岸和岸内并存的综合物流市场;重点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以及承接离岸物流外包业务的新型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反应速度快、功能容量大、协同能力强、作业效率高、业务范围广的多元化物流服务。

第四,完善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经营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六大方面的综合保障系统。重点落实政策服务、引导机制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联动,以确保综合物流体系的硬件投人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五,实现综合物流体系内部互联互通、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组合优势。

第六,实现综合物流体系内外联动的提升效应。综合物流体系建设要注重与全球产业转移、供应链分工调整,与国家重要资源配置中心联动,充分重视综合物流体系建设与城市功能提升的互动作用。

2.发挥港口物流对港口服务产业的带动作用

港口物流业具有集散、整合效应。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形成和发展,围绕港口的新型企业成为以物流增值作业为特色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从国际上看,凡是发达的综合性港口,它所依托的城市就发达,且多是区域性、国际性的经济中心。目前,宁波港对港口服务产业的带动主要依靠运输、仓储、货代、海运及相应的物流业务,港口物流业已成宁波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应的海运保险等金融服务业还远远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物流运输公司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导致运输成本增加。因此,各港口集团应加强协调,真正发挥港口物流对港口服务产业的带动作用。

3.构建和完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争取形成“宁波价格”

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一般具备商品交易、信息发布、检验检疫、通关理货、银行保险、物流服务等服务功能。宁波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逐步向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方向发展。长期而言,还要探索开展现货期货贸易,披露权威完整、引领市场的信息,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积极探索形成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并建立发布机制,逐步形成全球某种商品的价格由宁波说了算的“宁波价格”,使宁波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4.创新金融业务,构建金融合作平台

港航物流中,大宗商品交易的资金需求量极大,需要创新的金融服务跟进。因此,相关的各类金融工具,如风险保障工具和信贷融资工具等金融配套服务必须跟上。目前,宁波初步建立了结构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金融体系,金融业快速扩张并健康成长,在长三角南翼和浙江省建立了强大的金融优势,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宁波要立足于金融等服务行业创新,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境合作,探索推进与境外地区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合作,构建贸易和投资互通体系,搭建金融机构交流对话平台,打造港口金融中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创新金融产品上市融资机制,构建跨境金融服务网络,推动金融机构在境外开设更多分支机构。

(三)调整港口产业结构,加快临港工业转型升级

临港产业主导着“港口经济圈”的增长。在“港口经济圈”中,港口产业成为当然的主导产业和增长极,它是“港口经济圈”的经济纽带和核心内容。

1.临港产业的内涵

临港产业泛指布局于港口及周边区域内,依托港口资源和转运优势催生发展而来的产业群。依据临港产业与港口关联程度的不同,将临港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直接参与港口核心业务(货物和旅客中转)的各种企业组织的集合,被称为港口服务业,主要包括装卸业、仓储业、海运业以及为船员服务的餐饮业等。

第二层次是与港口有紧密联系的企业组织的集合,包括港口上游产业和港口下游产业,以围绕港口货物运输而产生的石化、能源、钢铁、造纸等产业,以及为港口提供产品服务的交通设备等产业为主。

第三层次的范围最广,主要是指与港口产生间接联系的各种企业组织的集合,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虽然这些行业都不直接参与港口核心业务,与港口联系也不紧密,然而它们的发展却直接受益于港口,同时也对与港口直接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起到辅助性作用。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临港产业的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属于第三产业,因此称之为临港服务业,而临港产业的第二层次属于第二产业,故称为临港工业。

2.产业升级的内涵

产业升级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附加值。这是产业升级最基本的内涵。第二,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即改变以要素投人为主、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的生产方式,转向依靠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追求高质量与高效益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这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内涵。第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提升。产业结构的提升是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产品结构的提升是指放弃一些资源和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科技进步空间小的产品,转向发展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是产业升级的基本特征。第四,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即从低加工生产转向高度加工生产,进一步实现从产业价值链上低端环节向高端的设计、研发环节延伸。这是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第五,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这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内涵。因此,本文研究的临港产业升级是指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人点,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临港工业的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高集约化、高度加工化和临港服务业的规模化的一种经济活动。

3.宁波临港工业的现状

21世纪初,临港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产业的构成要素为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交通设备等五大临港工业。21世纪以后,临港工业不再是一只脚行走,而是与临港服务业“比翼双飞”。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宁波的临港工业在空间布局上,从北向南依次为沿湾产业带、沿海产业带和环象山港产业带。沿湾产业带是新兴区块,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平台,拥有省级产业集聚区——5州湾新区,以汽车、装备产业为重点特色产业。沿海产业带是核心区块,包括镇海、北仑、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梅山保税港区,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及临港大工业的核心区。其中,北仑临港工业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以石化、装备、汽车、钢铁产业为特色;镇海临港工业区由镇海开发区和宁波化工区澥浦片、龙山片组成,以石化产业为主,装备产业为辅;大榭岛临港工业区以石化产业为基础,以出口加工、内外贸易、仓储运输为支柱。环象山港产业带的特色产业包括船舶修造、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宁波临港工业所包括的石化、能源、钢铁、造纸和交通设备可以具体分为10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12年,宁波石化、钢铁、汽车、修造船、装备等五大临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718家。

4.加快宁波临港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建议

“十二五”时期,宁波提出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和我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在推进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基础上,重点建设宁波5州湾产业集聚区、北仑临港产业集聚区等十大产业集聚区,强化临港工业的载体建设;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临港工业发展发挥服务支撑作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临港工业体系。

(1)引进“补链型”项目,推进临港工业集约化发展

以五大临港工业为重点,支持临港产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产业链招商,强调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以镇海、北仑临港区域为重点,以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进融合,强化招商选资,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和龙头民企,加强定向招商与战略合作,重点引进“补链型”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构筑全国一流的产业集聚平台,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临港制造业产业带。

(2)突出重点,合理发展临港工业

石化产业:重点发展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石化产品。

造船产业:加快推进建设高附加值船舶及装备基地,重点发展高技术与高附加值的海上平台、海洋工程船、豪华游艇邮轮及齿轮箱、船用导航及自动化装置等;推进船舶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现代船舶产业链协作体系。

汽车产业:发展符合国家环保节能要求的经济型轿车;积极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吉利汽车,形成北仑、5州湾新区轿车生产基地;推进宁波南部滨海新区,由吉利控股集团、新大洋机电集团和金沙江创业投资公司等企业共同出资,正在打造集电动汽车研发、总部、销售的汽车总部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配套功能,打造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

(3)临港工业与港城发展联动,拓展临港工业发展腹地

坚持以城带港、以港促城,协调平衡发展,实现海洋资源与区域优势紧密结合,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整合周边小城镇和工业开发区,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建设完善的滨海城镇体系。拓展临港工业发展腹地,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港口支线铁路、公路连接线,使港口运输与高速公路主干网、铁路、机场衔接,引导临港工业的配套产业链向内陆延长,拓展腹地空间,推进综合保税区申报和象保合作区建设,促进临港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4)提高环境准人标准

根据国际先进标准,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禁止污染类项目人驻。淘汰落后产能,推行产业链招商,构筑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临港工业循环化发展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推进临港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努力形成临港制造功能、生活居住功能、物流交通功能的合理分区和空间独立的布局结构;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把上游的肥料作为下游的原料,节约资源,提升环保质量。

(四)强化宁波与圈内港口城市之间临港产业的互动合作

“港口经济圈”的产业合作重点无疑是临港工业。在临港工业方面,要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谋划其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重创新合作机制,强化与圈内港口城市之间石化、汽车、船舶、能源等临港产业的互动合作,推动构建沿海临港工业带。在港航服务业方面,要充分发挥宁波港航服务体系优势,尤其要加快在宁波设立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总部,强化宁波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与相关城市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对接合作,积极为“港口经济圈”城市提供更好的港航服务,并在服务中提升合作水平。

(五)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发挥特殊监管区功能

继上海设立自贸区之后,第二批自贸区花落广东、天津、福建,在人们纷纷猜测第三批自贸区名单(重庆、成都、武汉和西安)之时,国务院于2015年1月29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国发〔2014〕65号),这标志着国家把上海自贸区试验的“种子”撒向了全国,但是在各地能开出什么花,还需要看当地的适应性改革。

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有28项。其中,在投资管理领域包括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涉税事项网上审批备案等9项;贸易便利化领域包括全球维修产业检验检疫监管、中转货物产地来源证管理等5项;金融领域包括个人其他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等4项;服务业开放领域包括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商业保理业务、允许设立外商投资资信调查公司等5项;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包括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等5项。此外,在全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有6项,包括期货保税交割海关监管制度、境内外维修海关监管制度、融资租赁海关监管制度等3项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以及进口货物预检验、分线监督管理制度、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管理等3项检验检疫制度创新。

概括而言,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和事中事后监管五大领域。根据这五个方面和宁波的实际情况,建议将上海自贸区经验分成相关制度模块在宁波进行复制推广。如:政府职能转变模块,可以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制度一体化推广,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国际投资管理体制模块、贸易和金融便利化模块、特殊监管区模块等,按体系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此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步构建与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模式,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国内外市场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落实好国务院下达的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借鉴推广的改革事项(见表1),让自贸区经验迅速在宁波开花结果。

表1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借鉴推广的改革事项及主要内容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版”的TPP,根本目的是做高附加值的贸易、高标准的投资和高效率的金融,从而以上海为起点来支撑全国的经济改革。

国务院要求将推广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列为本地区重点工作,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扎实推进,确保改革试点经验生根落地,产生实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时限完成相关改革试点经验推广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时间节点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送商务部,由商务部汇总后报国务院。

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宁波要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争取承接上海自贸区在港航服务业领域、投资贸易领域等方面的有益辐射,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口岸监管部门合作;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做法,积极争取国家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支持,不断改善宁波口岸服务环境。与此同时,宁波港应持续密切关注自贸区的最新发展动向,积极探索、寻求自身在港口、航运、金融、投资等方面有效对接自贸区的政策。

(六)以科技引领港口发展

“造城”跨越,启动宁波海洋科技城建设,加快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形成“双子星座”的区域创新格局、人才聚集特区,并以此为研发、创新基地,以科技支撑和引领海洋经济建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新材料科技城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材料创新中心,以及创新驱动先行区、新兴产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生态智慧新城区的“四区一中心”,这将成为新兴企业兴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双子星座”科技城为平台载体,对宁波中小企业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以低碳、节能、安全、环保为取向,以产业链经济为发展模式,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等方式,扩大产品系列,在上下游产品之间建立起共生互利和工业代谢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链环节递升的策略,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升级、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逐步实现梯度升级转移。

(七)圈、层、带结合,发挥“港口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宁波的“港口经济圈”不是一个纯粹的新名词、新概念,如前所说,它包含着许多实质性的内容,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而这个“港口经济圈”和国家所推行的“一带一路”相交叉、相融合,和周边的省市相重叠、相竞争。因此,宁波要以“港口经济圈”引领经济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综合竞争优势。一是优化海陆空多式联运,搭好“港口经济圈”网络的立体运输骨架;二是以科技为引领,以临港产业及地方产业为依托,以与周边辐射区、影响区的产经贸合作为内容,编织圈层;三是以运输骨架为支撑,以商贸为基础,以沿路、沿江、沿桥无水港布局为战略,以优质的综合服务为导向,圈、层、带交叉复合发功,融合发展,凸显港口的综合竞争优势。由此才能对周边的人、财、物产生m吸效应,“港口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才会如同涟漪般由核心区逐渐向周边扩散。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港口经济圈研究课题组.围绕国家战略强化特色发展高水平谋划建设宁波港口经济圈[J].宁波经济丛论,2015(2):31-35.

[2]童孟达.宁波建设港口经济圈的几点思考[J].中国港口,2015(4):29-32.

[3]刘兴景,孙立锋.高水平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J].浙江经济,2015(6):52-53.

[4]阎勤.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内涵特征与构建对策[J].宁波经济(三江丛论),2014(12):8-9.

[5]张林森.海峡港口经济圈中西岸港口群的建设[J].中国港口,2005(1):44-46.

[6]王晓秒.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物流的协同发展探究[J].物流技术,2012(10):48-50.

【注释】

[1]冀春贤,女,1957年3月出生,浙江万里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