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高校党建工作针对困难与挑战的对策思考

二、高校党建工作针对困难与挑战的对策思考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是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这是从战略高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高校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一定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关键环节,切实增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高校党建工作针对困难与挑战的对策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党组织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迎接挑战,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党建理念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的水准,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学校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本目的在于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的发展。因此,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是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为此,要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为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保障师生员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在科学管理中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更多地注重人文特征和人性化管理。充分认识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才能逐步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党组织必须从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把以人为本体现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个性是教育的灵魂生命,尊重个性的教育应当是21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深深熔铸伟大的民族精神。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从主体需要出发的人文关怀,才能够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关怀和道德情感不仅要成为生命需要的最重要标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基本的保证。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道德感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高校党建理念的创新和升华。

(二)加强“两课”教学的创新,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

在高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培养造就优秀大学生,牢牢掌握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确保高校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开创高校科学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科学发展观“三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是从战略高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教师的头脑是政治责任。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必须首先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师的头脑。教师,特别是党建理论课教师,只有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两课”教师要坚持用创新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方法解读科学发展观,用实践的结果验证科学发展观,学深、悟透、坚信、善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回答学生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疑惑,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先知先觉先行者;专业课教师要把科学发展观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从战略的高度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自觉追求、一种崇高的政治责任。

第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的头脑,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高校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一定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关键环节,切实增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抓好教材建设。发挥高校专家学者较为集中的优势,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辅导读本。紧密结合专业,科学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每门课程的自身特点出发,有机贯穿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方式方法,把科学理论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解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两课”教师要认真研究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把教材体系转变成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实际、密切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讲授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广泛运用案例、讨论、研究、启发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让大学生有兴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同时,要注重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专业课程中强化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观与专业课结合的形式和途径。三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新成就。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加强理论教育,又积极组织带领大学生参与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省情、校情,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探索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和专题研究,把教育教学工作中最生动、最管用的东西提炼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于指导和推动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工作。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应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要加强领导。高校党委要对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做好指导、协调和督导,大力培养造就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业务素质过硬、熟悉学生需求、具有奉献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鼓励“两课”教师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问题讲清、讲透、讲深,为高校党建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氛围。二是正确把握导向。既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又要善于运用校园网、橱窗、专栏等方式和集中教育、学习讨论、知识竞赛等渠道,发动师生广泛参与;既要注重实际,讲究实效,又要把握原则,把好尺度,讲究方法,结合师生思想活跃、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的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三进”的系统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三是注重抓好结合。把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观活动结合起来,与解决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与提高办学质量结合起来,与增强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起来,防止“三进”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与“三进”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认真抓好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积极探索“三进”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

(三)加强党建制度的创新,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党组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也是加强党组织内部管理,形成战斗力、凝聚力的依据。高校党组织必须在严格纪律、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创新,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1.加强党支部设置的创新,扩大党的覆盖面。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模式有很大的变化,实行了三级建设,二级管理体制。同时,学科专业已成为高校最活跃的层面,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实力、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而且,随着学分制的推开,学生班级的组织形式也逐渐淡化,而以公寓等非正式组织形式凸现出来。面对新的变化,应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党支部的设置形式,以利于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应按照大多数党员工作性质相近、工作学习目标相同、活动时间统一、党员人数相对集中,科学合理地设置党支部。针对高校教育管理机构设置的特点,尝试突破单一的支部建设模式,根据不同情况,在坚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多种形式地设立党支部。把党支部尽可能建立在相对独立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工作实体上,做到学科专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学生学习活动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要用创新思维把握党组织设置的有关规定,找到适合新形势下有利于增强活力的基层党支部设置方案。

2.加强党组织制度的创新,完善党的保障机制。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必须注重建立健全党内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和评比表彰制度等等。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才能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党性原则,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基层党支部要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

3.加强党员管理制度的创新,坚持管理使用与教育统筹兼顾。党组织要不断探索新方法,优化学生党员管理制度。学生班级党支部在开学初要对学生党员布置动员、颁布考评制度和考评办法,期中进行思想交流,期末总结,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宿舍、公共场合、社团活动中的作用。对评为优秀的学生党员要树立标兵;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党员要提出批评意见,视其情况延长或取消预备党员的预备考察期,加大对学生党员的监督与奖惩。要吸收普通学生参加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建立群众对学生党员违纪的举报制度。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进公寓制、承诺制,时刻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入党联系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公示制度等,广泛听取党员和党外群众的意见,不断提高新发展党员的质量,推进党的建设。

4.加强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增强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党组织完善评估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是促进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对党支部工作的评估要注意做到通过总结评估,规范管理,调动积极性,增强整体实力。一是评估检查的目的重在建设。党组织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俗话说: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学校党委的各项工作都需要通过党组织的落实来完成。评估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落实评估要求,更加科学规范党支部的工作,细化任务,明确职责。通过评估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二是评估检查的内容要体现“虚”功实做,规范管理。在制定评估检验体系标准和在进行检查评估的过程中,既要引入量化考核的管理方法,又要做到定性的实质分析,制度建设与落实并重,评估中既要看制度健全与否,更要看落实的实际效果,只有制度健全,落实到位,才能推进整体工作。三是评估检查的方法要科学全面,切合实际,不搞形式主义,看上去热闹一片,细分析未见实效。要通过评估,达到党组织自我总结,自我促进,不断提高的目的,通过评估落实党组织的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

(四)加强党员发展教育的创新,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

党组织必须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加强党员发展工作的创新,提高党组织的生命力。高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是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来源,高校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高度,站在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提高整体知识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重点抓好青年骨干教师和大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扩大党在青年和知识阶层中的力量。高校党组织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育他们对党深厚的感情,激发他们入党的愿望和要求。要把事业激励作为党建的重点,以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激励人、凝聚人,努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使他们对党组织从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学术骨干入党,改善和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的结构。

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创新,要努力把更多的、在学习、工作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的优秀学生吸收到党内来,注重培养工作,创造条件打牢思想基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质量,不断扩大青年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大力宣传青年学生中的典型,对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加以引导。在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中,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坚持标准,又要把握主流,看大节、看发展,不要求全责备。在培养考察工作中,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引导,鼓励他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在政治上不断地成长进步。通过党组织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学生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把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吸收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逐步形成“一年级有党小组,二年级有党员,三年级有党支部”的格局,使高校学生党组织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

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创新,需要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培养与考察的关系以及党组织与团组织的关系。建立一个评议、推荐、培训、推优、考核、初拟、公示、预审、确定、纳新的工作流程和机制,真正把品学兼优、政治思想成熟的青年学生吸收入党,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特别是在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团内推优、确定发展对象等环节上,必须在健全制度、严格程序的基础上,始终注意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思想品德、工作成绩与政治素质、一贯表现与关键时刻的表现、党支部平时考察情况与群众评议意见和团组织的推荐意见结合起来分析,既把组织发展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来抓,又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加强党员教育的创新,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总目标和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的实际开展党员教育工作。这是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现实要求,它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始终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局,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过程。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敬业、勤业、精业”为主题,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探究精神,弘扬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精神。党组织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精神,“特别注意许多单个的意志、人的感情、人的资源即精神力量的开发与应用”。[12]利用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汇集的优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规范和加强理论学习,培养党员的阶级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执政意识,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三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为保证党员质量,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在入党前、入党中加强教育,而且在入党后加强培养教育,把党员发展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培养教育上,重视对入党动机和政治素质的考核,注重在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入党前,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入党中,重视入党宣誓仪式的激励教育作用;入党后,重视和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加强党性锻炼,使党员自觉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进一步增强他们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要根据现状和党员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及时调整党员教育内容。遵循时代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充分考虑各个年级学生党员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对于学生党员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促进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教育。真正解决思想入党问题。要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把思想入党贯穿在党员队伍建设的始终,使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终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

(五)加强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创新,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

高校党组织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吸引力的辐射力,必须加强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创新。一是积极回应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挑战。以改革的精神探索党员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既要对以往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坚持,又要不断大胆创新发展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方法、新途径。要建立党团组织红色网站,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上党课、轮训、自学、个别谈话、民主评议和其他教育形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通过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墓、参观党史图片展览、观看优秀党员事迹录像、读革命烈士传记、观看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优秀影视戏剧、进行社会调查、解剖反面典型、回忆成长史、重温入党志愿书等形式进行党员教育,不断充实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二是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服务学校发展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新形势下,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把体现中国特色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由衷需要、喜闻乐见和卓有成效的具体教育内容,使思想教育弥散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空间:第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使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发展,这是党建教育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个体具有社会共同生活和交往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规范和道德等共性的东西,把学生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并借以充分展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党建思想教育是对生命中真、善、美的追求,必须与大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于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于富有人性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学生个体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在于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心灵的感受。因此,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就是给学生提供探索自主生活的时空,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第三,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合格的人,培养人的过程实质上是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是促使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现代社会已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学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学生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何适应激烈的竞争,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进行正确的选择,如何解决因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的精神家园的迷失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是历史的表述以及对现实的合理性的注解,还要体现对未来意识发展的一种阐述,发挥教育的超越功能。第四,关注学生的情商教育。情商教育是针对智育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它包含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自己情绪,认知他人的情绪,自我激励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妥善管理等。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情商教育应侧重于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上。党组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之面对人生磨难时能够科学应对。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回归生活空间实际,主要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介入,通过学生交往生活介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介入。实践探索证明,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等做出具体指导,学生才能够感受到鲜活的生活乐趣,感受到品德修养境界的实质性提升,体验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如自2007年以来,甘肃天水师院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生活状况,结合本校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三要求”、“五热爱”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以良好的形象展示自我,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父母,以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的育人思路,通过从细微处着手,抓小事、抓载体,着力突出了“爱祖国、爱父母、爱同胞、爱环境、爱学习”的主题教育。“三要求”、“五热爱”教育活动的实施,有力地促进学风、校风的全面好转,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形成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大学生文明修身、立志成才的学习风气,积累了新形势下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

(六)加强党建队伍建设的创新,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

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只有主动面对现实,积极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党建队伍的作用。

首先,高校党务工作者应强化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吸纳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的成果,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增强对各种思潮的辨别、筛选、抵抗能力,从而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主体责任意识还包含着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传统的党建目标是规范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贯彻这一理念,教育者与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非常关键。首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要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成为主角。这不但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还会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社会的要求就会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就会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

其次,“走专业化与兼职化相结合的道路”。从长远看来,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应是“走专业化与兼职化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专业正规训练和脱产进修方式,尽快培养一支专业化队伍,鼓励支持党务工作者攻读高一级的学位,并创造条件去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使之安心在高校从事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促使尽快产生一批高学历的党建专家。这些专家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敏锐的职业洞察力,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处理危机的应变的能力。他们不仅是创新的先锋、队伍的核心,也是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和党建队伍的楷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专职队伍的同时,应扩大兼职队伍,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大学新生的辅导员,对刚毕业走上教学岗位的硕士生、博士生在经过上岗培训后,可兼职大二、大三的辅导员,使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还可以聘请退休的老教师以及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生的校外辅导员,通过开设定期的讲座为学生提供成才、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在高年级本科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中,要挑选和培养优秀的学生担任辅导员,通过承担这一工作,一方面可使其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发挥同龄人相互影响的榜样示范作用。专业化不等于不需要专业课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者将其视为党建工作者的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进一步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实现党建思想教育全员化,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一方面思想教育应该像教育学一样成为每位教职员工上岗培训的必修课;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将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善于教书育人。

最后,要辩证地看待党务工作者的流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局面。事实上,长期稳定的状态犹如一潭死水,缺乏外来因素的激活,反而不利于队伍建设。人才的流动也是高校未来党建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通过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抓住核心,稳定骨干的同时,应放开一片,合理流动,实施“双向选择”。但对流出率要控制好,以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相对稳定。就是让立志在党务队伍内发展的人员不断得到研修或攻读高一级学位,使之成为这支队伍的骨干、专家;让更适合其他岗位的人员在党建队伍中得到一定锻炼后,分流到其他教学、管理岗位上去。为增强党建队伍的吸引力,除了在待遇方面与别的教师一视同仁外,还应优先提供各种培训,通过实践锻炼使之成为对党建思想教育的专家。

综上所述,高校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只有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危机与改革趋势》,《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5期。

[2]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5日。

[3]黄坚:《高校扩招后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9期。

[4]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2008]年20号文件。

[5]甘肃省委党校编:《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上)第171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6][美]劳伦斯·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第32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8]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全纳社会。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10]崔东云:《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9期。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郑其绪:《柔性管理》,第250页,济南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