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士生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

博士生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努力把复旦大学办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未来数十年中,博士生教育的状况如何,又将深刻影响到学校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复旦大学为例,自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已先后招收了48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已授予博士学位174名,占同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约5 000名的3.5%。综上所述,学校的博士生教育要迎接未来的挑战,主动担负起在创办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

第五节 博士生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

一、博士生教育在创办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实现我国“四化”战略目标期望的世纪,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竞争将愈来愈激烈,而且愈来愈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点上迅速增强综合国力。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学技术、智力因素,包括培养各类高质量和建设人才的教育,无疑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中最高智力层次和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人才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战略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复旦大学作为我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实现“四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在培养人才、做出科技成果等方面有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努力把复旦大学办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未来数十年中,博士生教育的状况如何,又将深刻影响到学校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一,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一所大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复旦大学为例,自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已先后招收了48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已授予博士学位174名,占同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约5 000名的3.5%。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国家建设事业的贡献,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该校已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博士生导师108名,以及与这些学科专业相应的培养博士生的初步条件。能不能培养出公认的堪与国际水平相媲美的博士生,是衡量学校是否具有高水平的标志。

第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学校办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和教学接班人。建设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俱佳的师资或学术队伍是办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条件。要解决现有的相当一部分学科专业中梯队青黄不接的问题,并使之在高层次上后继有人,便离不开博士生教育。该校现有的近700名研究生导师绝大部分在20世纪末将退休,现有的教授平均年龄为58岁、副教授为53岁。教授、副教授50岁以上的有500多人;全校近2 500名教师中,56岁以上的约400人、50岁以上的800人。即在临近20世纪末的5年内,现有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大部分都将离开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因此,发展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培养合格的博士生,源源不断地充实师资,是确保和提高现有师资或学术队伍的质和量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展博士生教育,又是建设新的学科,促进学科建设的动力。高水平的大学要既出高质量人才,又出高科技的成果,必须始终瞄准或牢牢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进行开拓性的工作。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这完全是一致的,虽然高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种必要的高水平或高质量的主客观条件,但博士生的培养毕竟不同于本科教育和硕士生教育,它更多的与被培养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更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博士生教育不仅出人才,而且还要出成果,甚至要推进学科发展;它的目标既是既定的,又是开拓性的。同时,发展名副其实的博士生教育,是促进新科学的生长、学科的渗透及其发展,使学校向一流大学迈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二、博士生教育在迎接21世纪及创办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中所面临的困境

复旦大学博士生培养经过近1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也逐步改善了一些条件,但是,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未来发展的要求,对照学校办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仍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即使在目前,如何使博士生教育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适应科技、文化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仍遇到严重的挑战。这种眼前的、未来的挑战既表现为博士生教育对来自社会各方面发展需求的不适应,也表现为博士生教育面临自身无法或较难以调适的种种困难和矛盾。对此,择其一二略述之。

1.从对博士生培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存在的不适应的情况来看。首先,由于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包括社会分配不公、知识分子待遇偏低、出国风的诱惑、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等等因素,博士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较大影响。近年来,博士生在学习中途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使博士生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益大为下降。以复旦大学1987年入学的78名博士生为例,到1990年按期毕业并授予博士学位的32人,申请延期毕业的32人(包括19名尚在国外进行合作培养的博士生),自费出国的6人,退学4人,肄业2人。若以后3项合计,流失12人,流失率为16%;其次,博士生培养的规格单一,基本上属于教学和基础研究型的,大部分流向教学和科研单位。目前已毕业授予博士学位的174人中,绝大多数分配到高校和科研部门,其中80人留在本校。这与国家在长远发展中,对高技术的应用与开发、高层次的管理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将逐步扩大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2.从对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来看。首先,博士生的理论基础、知识面还不够广博。在总体上,各学科专业还说不上已拥有比较扎实的,能体现对本学科现代发展及其最高水平有深入了解的博士生系列课程,这是造成博士目前还不够博的一个原因;其次,博士生获得最新学科及学术动态的信息,进而进行处理,并进入新的学科前沿或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培养环节比较薄弱。这往往与考生素质、物质条件、培养方式或指导力量有直接关系;第三,博士生参加科研工作的实践和训练还没有规范化,不利于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等。

3.从对博士生培养的条件及其环境来看。首先,博士生的指导力量及其梯队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导师队伍年龄老化,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文科平均为70岁,理科平均为60岁(不包括这次第四批批准通过的博士生导师)。有的博士点甚至因导师过世或调出本校而不再有博士生导师,有的点指导力量严重不足(如只有一名导师而无协助指导工作的梯队或梯队成员很少,或梯队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很少)。由此,教研室集体指导的综合作用不能发挥出来;其次,博士点的物资条件较差,不仅投入不足,而且受物价波动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博士点存在经费困难;第三,受分配工作难和毕业后待遇不高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博士生生源锐减,学校近两年博士生招生只能完成计划的一半左右,而实际报到的人数及今后如期毕业的人数又呈递减的趋势。

综上所述,学校的博士生教育要迎接未来的挑战,主动担负起在创办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中的任务,首先必须认真克服目前存在的属于我们自身能够调适的矛盾和困难,励精图治,百折不挠,以期在外部条件和环境逐步优化时,健步踏上康庄大道。

三、迎接现实和未来挑战的对策探讨

博士生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或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之间双向制约机制尚未有机地建立起来,或者还很不完善的产物。在一定条件下,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相对不完善,制约着它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而社会条件的相对不充分,又体现为制约博士生教育不能完善、和谐发展的诸种因素。因此,中国式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一方面不能脱离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符合高层次专门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复旦大学作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博士生教育要迎接现实和未来挑战,其对策的探讨必须在总结已有培养博士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并逐步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具体方面如下:

——加强和改进博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博士生的培养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包括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改进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思想教育中以树立报效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发展献身的精神,为攀登科学高峰而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精神,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等作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风,善于吸收他人长处,共同协作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质及其修养;等等。

——改进现有的博士生招生办法,以选拔真正利于培养且能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博士生的招生在某种意义上比硕士生招生更为重要。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能攻读博士学位者其入学时的素质应已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已经达到某种较高的水平。为此,选拔博士生就不能简单地以课程考试及其成绩为限。这就要改变传统的选才标准和方法,探索能够有效测量考生各项素质及能力的考核方法,既要考核其对理论基础及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考核其科学研究的能力、造诣和其他能力。这样,就不能囿于让考生主动迎考的窠臼,而应试行一种“寻才”或“找才”的选才方法。在加强监督和管理的前提下,在博士生招生录取中,应当给学科专业点和导师有更多的主动权。

——扎实而有系统地设置各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学位课程。博士生的知识掌握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几门学位课程,但博士生学位课程在内容上应体现本学科专业在现代的发展及其最高成就。它应既有较多新的信息量,又能体现少而精的要求,给博士生以启示、思考的余地,引发其深入探讨的兴趣。而这一环节目前正是我们博士生业务培养中较弱的一环,应当以此为契机,促进博士点的基础研究及其高水平的教学,同时保证博士生具有较深入扎实的基础理论。与此相应的,还必须规定博士生应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包括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摄入),并应建立比较严格、规范,又能检验博士生综合知识水平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

——加强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的培养,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及其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对此,一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博士生尽早地参加科研工作的实践,尽可能使博士生学位论文与科研攻关相结合,在论文选题上加强指导,引导博士生选择对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或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及内容作为选题;二要重视对博士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开拓精神的培养。

——加强博士点建设,不断充实和提高博士生教育的基本条件。从现在开始,必须把加强博士点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博士点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博士点的建设包括科研工作及其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其梯队、研究生指导工作等方面。研究方向及其进展,大体反映博士点的科研水平及其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因此,如何选择、调整研究方向,体现自身的特色,并进入本学科专业新的前沿,往往关系到博士点的发展方向;而学术带头人的水平及其学术梯队和群体的综合水平作用的发挥,则是博士点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指导工作则是前两个因素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综合作用的过程。因此,加强博士点建设,必须重视学科,主要是研究方向的改造、调整和深化;重视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提高、补充和整个学术集体作用的发挥;重视研究生指导工作中,科研、教学等诸因素的结合等等。而目前博士点的状况与此相对比则存在相当差距,为此,有必要进行调查、总结,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从学校来讲,尽可能在临近21世纪的最后两个五年规划中,将学科建设(博士点学科专业则是其中的主干)规划放在重要的地位上。要有重点地优化一批在国内(尤其是在国际上)领先的博士点学科,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项目,逐步改善博士生教育的物质条件。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各种需求,探索和开拓培养多种规划博士生的各种途径。从博士生培养的规格来说,为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在培养学术型的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时,应充分发挥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培养具有较强的进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努力探索博士层次上的既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独立科研能力,又具有将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偏重应用和开发的高级人才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既有理论,又有现代管理知识和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等等。从博士生培养的途径来说,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其条件,采取全日制脱产培养和在职培养以科研工作为主的“论文博士”并举的方式;也可采取相关学科之间联合培养;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培养;中外合作培养等途径或方式。

——提高博士生在校的比例。博士生教育在总结经验、改进措施、逐步调整和优化自身结构、与社会发展逐步协调时,即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适应机制时,社会各项事业对博士生教育的需求,对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及其高级专门人才的渴求自然会逐步增长。因此,在经过一段调整、优化和平稳的发展阶段后,作为重点大学,作为迈向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实际步骤,在世纪之交、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之机,应努力提高博士生在校的比例,使其从目前的占在校研究生的17%左右上升到30%,以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

【注释】

[1]田丽、施东风:“经济发展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辽宁经济》,1999年第4期,第43页。

[2]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构筑上海人力资源高地对策研究报告》,http://www.21cnhr.com.2002-10-21。

[3]张卫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亟待规范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1期,www.edu.cn。

[4]张卫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亟待规范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1期,www.edu.cn。

[5]胡建华、周川、陈列、龚放著:《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6]戴越庭、张智丽:“又来一块金字招牌——MBA滥了DBA顶上”,《新闻晨报》,2003年3月27日。

[7]张卫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亟待规范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1期,www.edu.cn。

[8]刘显进:“加入WTO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11期,第20页。

[9]黄宇:“中国:MBA再火15年”,《国际金融报》,2002年5月17日。

[1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2002)1号文件,2000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