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的环境也必然受到变化的影响。分析高校党组织的现状和实际,仍然离不开所处的环境。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一、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高校党的组织是党在高校开展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政治、积极要求入党的人数逐年增多,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的稳定,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建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大学是社会的晴雨表,大学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的环境也必然受到变化的影响。分析高校党组织的现状和实际,仍然离不开所处的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一是国外政治势力的渗透。经济全球化没有改变西方敌对势力“西化”我国的图谋,国际反华势力,打着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迷惑人心,散布流言,进行离心、腐蚀、渗透活动,尤其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和网络传播,给大学生带来的困惑和影响不可低估。二是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哲学文化思潮的传播给缺乏分辨力的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再一次席卷整个世界,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从而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国内环境来看:在一个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运行机制中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不同体制机制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利益关系的矛盾,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必然会引起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从而给高校党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第一,体制改革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避免。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过程中,必然要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它牵涉到千家万户,所引起的社会震荡首先通过家庭或其它渠道向大学生产生辐射作用。从高校自身来说,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如上学缴费、自主择业,使大学生直接面对经济社会和人才竞争的考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现象逐渐消失,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从隔绝走向开放,交往领域已走出学校的狭小天地。第二,市场经济的双重性对学生产生影响。市场经济利益刺激功能,是以追求最大的盈利为目的的,它主导着市场主体和整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过程,这种功能作用有利于人们主体意识的弘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强化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但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长,特别是对涉世不深,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利益原则易使他们追求实惠化、功利化。资源调节功能和市场导向功能,是通过价格的变化、供求变化和市场信息,引导生产者按照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促使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社会货源的有效配置。这两大功能的发挥有利于人们尊重客观规律,以增强质量观念、时间观念和适应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素质,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但市场主要是反映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非盈利性的事业或没有经济利益的基础理论、周期性长的高科技缺乏敏感性;对国家全局性的需求和变动以及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趋势,不能准确地做出预测和反应。从而也导致了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市场经济奖优罚劣功能的本质,是通过竞争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这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会使人们产生责任心和紧迫感,从而促进人们奋发向上追求知识,但这种竞争的原则易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现象,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对学生观念的双重影响,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了;主体意识增强了,群体观念淡化了;竞争意识增强了,道德观念淡漠了;效益观念增强了,功利意识产生了。第三,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巨变时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上的许多特点都与他们的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一般都在十八至二十三岁之间,正处在青年的中期阶段。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年龄阶段是人一生中自我意识高涨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就是自我意识发生分化,发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和对立。正是这种矛盾和对立,使学生在思想结构上出现了矛盾的混合体,使他们参与意识与表现方式产生落差,批判意识和建设意识失衡,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行为并存,历史的责任感与超越自我冲突。同时,他们从中学到大学,刚刚脱离各方面的监护开始独立生活,心理上正处在一个“断乳期”。正是生理心理走向成熟,人生价值观趋向稳定又不稳定时期。这些自身素质的特殊性,使大学生的思想变得活跃、复杂而又充满矛盾。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相比,无论是价值取向,人生目标,行为趋势,都显得十分鲜明而个性化。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呈现许多新特点。第一,从思想现实看,学生关心热点是就业和考研,政治意识、理想激情逐渐被理智、客观、冷静、现实的头脑所取代。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第二,从思想价值看,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他们主流积极,亮点突出,但缺乏艰苦生活磨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但他们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面对激烈竞争,面对将来就业择业,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第三,从思想行为看,青年学生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从思想走向看,他们在政治观念上,积极、健康、向上、认同;在社会热点上,思考多、关注多、忧患多;在成才意识上,求新、求知、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

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是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外因,而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非均衡性是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的主要内因。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关键在于全面正确评价当代大学生,科学做好高校党建工作。

(三)党的自身建设难以适应新的变化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国际背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面对青年学生求新、求乐、求知、求助的各种需要,党组织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诸多方面还不能很好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其一,人员结构不太合理,专职党务管理人员偏少,很多学生党支部书记都是由辅导员兼任,由于日常工作繁杂,对党支部工作投入不足。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往往是以管理取代教育,以使用取代教育。其二,使命意识比较薄弱,对自身肩负的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和所处的重要地位缺乏认同感,一部分人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都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新变化的需要,工作显得被动。其三,队伍数量不足,高校规模扩大了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未随之扩大。有的学院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几十个班,工作量大面宽,难免出现疏漏。其四,队伍不稳定,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来源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这部分人自己的学业任务较重,没有长期做学生党建工作的准备和经验。其五,缺乏长效机制保障,现有的党建队伍中兼职者多,进修提高的机会少,部分人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不太安心工作。其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着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着党建工作的效果。第二,办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多模式的管理体制并存。一些高校办学规模大,校区分散。在不同的校区,学校管理体制又是多种模式并存,而学校学生中的两大主体:研究生和本科生又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管理在学院,而业务管理在导师;本科生则建立了以班级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在客观上给党组织建设带来了困难。第三,党组织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缺乏机制上的保证。如在基层党政关系上实行的是院长、系主任、所长负责制,教职工的考核、聘岗、职称晋升等都是以学术业绩为主,党组织较难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第四,来自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的冲击。近年来,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步子比较大,实施了岗位津贴分级制,成为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挥棒。在这一制度的运行中,教师将根据教学、科研进行量化的指标来确定工作量,管理干部根据职级岗位确定工作量,而对具体岗位之外无法进行量化考核的兼职岗位、公益岗位,如党务秘书岗位等就缺乏明确的目标认定。人事制度的这一改革事实上直接影响了党务工作者对工作投入的精力。第五,党组织设置不够完善。这几年,高校的合并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使许多学校都建有多个校区,有些学院则同时分散在几个校区。因此,在教工支部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跨校区设置支部的问题,一个支部的成员分散在几个校区,空间跨度大,给党组织活动带来了困难。同时教师党员不愿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而能胜任党支部书记的教师党员,往往也是教学科研骨干。他们工作忙、压力大,学生党支部的日常工作特别是发展党员的任务比较重,加上目前高校在聘岗等人事政策上未能体现对这一工作的肯定。因此,党支部书记选配难、稳定难。第六,工作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到底有哪些权力,哪些是“自己的田”,哪些是“别人的地”,界限不清,尤其是涉及党组织与行政的关系这一问题。目前都在强调党组织要“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的重要事项”,但这一提法显得太笼统,“参与”到什么程度,模糊不清,较难落实。权限不清必然导致责任不明,一旦出现需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就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方面错打板子,另一方面是互相推脱责任。在工作目标上,党组织不像行政工作那样明确,教学工作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工作有科研经费和科研水平可以衡量,这些都是“硬指标”;而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更多地被看做是“软任务”,工作目标难以量化,势必造成动力不足、压力不大。第七,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缺乏研究。一是对大学生角色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一直固守把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被管理者的地位,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行政管理关系。随着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与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消费,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要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我们的管理人员对大学生的这种角色变化缺乏充分的和足够的认识,对大学生还仅停留在原来的受教育者的认识层面上。二是对师生关系缺乏重新认识,既然教育是一种消费,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同时是一种合同关系、契约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依法维护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教师往往缺乏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诸多的不适应。第八,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薄弱的环节,党员发展的数量与发展质量不成比例。许多高校党组织只是把精力放在党员发展工作上,而忽视了对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入党前和入党后的教育不一致,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致使党员管理松散,不能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学生党员满足于一般号召,习惯于以管理、使用代替教育,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教育者不能提供给受教育者更有说服力的信息,有的甚至脱离教育实际,抓不住学生思想脉络以及社会焦点和时事的“热点”,有的则是党员教育内容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一贯性,没有长期的规划、目标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此外,党组织活动内容单调,形式缺乏创新。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渗透力,工作模式和活动载体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党员的要求,有时又出现以娱乐活动代替教育活动的现象。

破解影响高校党建工作的各种难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使高校党建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