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复旦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历程

复旦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历程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复旦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历程(一)学分制教学改革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所以,在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初期,复旦大学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以此为标志的专业教学计划由大量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少量选修课程组成。

一、复旦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历程

(一)学分制教学改革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学分为毕业标准[1]。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来组织高等学历教育。

从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教育都采用学年制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专业教学计划一旦确定,该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学同样的课程,学习量和学习进程一刀切,造成学生对学习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课程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随着我国向欧美发达国家恢复派遣留学生,引入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同时,学分制这一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开始被人们了解和认识。1978年,教育部同意部分直属院校,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率先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试点,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帷幕。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提出“要逐步实行学分制”的规定,复旦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从1980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

(二)复旦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年学分制时期(1980—1993年)。1980年颁布的《关于试行学分制的几项具体规定》[2],就修读学分的定额、成绩的考核和选读课程的办法等三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开始在全校53个专业试行学年学分制教学改革。复旦大学认识到,在欧美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对培养人才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实行学分制,既要贯彻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统一计划、统一规格的要求,又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修课程。所以,在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初期,复旦大学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以此为标志的专业教学计划由大量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少量选修课程组成。

第二阶段: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过渡时期(1994—2001年)。在吸收国内外一些高校学分制的实践经验,结合复旦大学文理综合性院校的学科设置特点及学年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践基础上,1994年复旦大学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体现本科阶段贯彻“通才”教学的思想。为此,教学计划设置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块。其中普通教育课程,侧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按大类设置基础教学课程,将当时全校60多个本科专业,根据相同学科划分为13个学科大类,相当程度上打通了同一大类专业的前期基础课程,使学生获得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即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与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相比,这个时期的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结构作了很大的调整,以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3]

第三阶段: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时期(2002年至今)。2002年召开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集全校教授专家之力,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全校课程划分为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板块[4]。这一时期教学培养方案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是形成了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二是个性化培养目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综合教育课程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开放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进行设置,强调德、智、体、美相互渗透,使之能够充分发挥我校教学特色和资源优势。综合教育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领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价值观与判断方法,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文理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为了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并逐步向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过渡。通过文理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前能够在一个比较宽的学科领域内接受初步但却是严格的训练,能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系统地了解学科内容,决定进一步的专业发展方向。文理基础课程按照学科门类设置成人文、法政、经管、自然科学、数学、技术科学和医学七个大类。基础课程成为学科领域里的通识教育,传授这一学科领域中所有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同时,基础课程也是综合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点,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搭建了一个学术基础平台。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专业教育课程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前提下摒弃传统课程模式的孤立性,实现优化整合,留出充足的课程给实验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动手能力。专业选修课程侧重知识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复旦科学研究特色的传播。专业课程努力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修读过程中获得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初步经验。

三大块课程组合,尤其是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课程形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复旦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改革实践的一大特色。正是这一探索,使得以复旦大学教学改革为经验的研究成果——“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的制度化、网络化与国际化建设”,获得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今后,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还会出现新的的经验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