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王肃元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要认真研究、思考与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加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发展、开放、和创新的,我们要时刻用科学发展观去审视和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学生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历史重任。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提升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才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成长与成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点的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

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本,就要朝着育人这个目标努力,做到一个“坚定”,三个“必须”。一个“坚定”,就是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入点,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四个“必须”,一是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既要把学生造就成能适应社会需要之“才”,又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二是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这一工作价值目标上来。三是必须把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坚持“全面发展”,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理想和信念为核心,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双翼,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平台,以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时代特色、体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人的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高;三是潜力的发挥。高等学校只有保证大学生这三个层次均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谓高素质,就是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要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素质,不断发展和不断建构大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净化他们的思想,美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健全人格的主体;二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求知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遵循科学规律;三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要求大学生思想更加敏锐,意识更加健全,而且要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知识到专业知识等综合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较高的文明品质和艺术修养;四要培养大学生较强的能力素质。大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工作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中,主动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自己,及时地、不断地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五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优良的意识和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坚持“协调发展”,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关键。高等学校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改革开放的大进程,科技进步的大环境来思考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要注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注重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统一,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担负起时代和社会的重任。“协调发展”是未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青年大学生个体的人,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既有心理发展规律,又有生理发展规律,而身心发展又具体表现为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发展。这种特性的发展规律既表现在社会制约性方面,也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作为青年大学生个体的人,他们的发展又具有阶段性,在他们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在不同阶段,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他们整体发展中各占不同的位置,各具有不同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引导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坚持“协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促进。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其次要指导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和综合能力强的人。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要和未来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努力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和谐;第三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使学生学会承受和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态,调节心理平衡,促进健康成长;第四要指导大学生加强美育修养。要通过艺术教育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感悟科学与艺术的奥妙,丰富人生的乐趣,提升生命的质量;第五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指导大学生实现从他律状态发展为自律状态,从他主性学习发展为自主性学习,从他塑式发展转变为自塑式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换言之,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新任务。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着眼于未来,着手于现在,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为此,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应用技能,获得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注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终身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掌握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的方法。

五、坚持“统筹兼顾”,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谓统筹兼顾,即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不同的互动形式构成不同的教育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的创新在于把单向型与交互型相结合,把集体型与个体型相结合,形成多层面的教育网络格局,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受到教育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善于“统筹兼顾”,利用多种资源,形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实现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首先,在德育机制上突出发挥合力作用。高校德育工作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但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连接、协调、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的机制。党委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主动权。要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各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密切协作,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地互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还应重视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树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全方位角色互动观念。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在大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不仅在教导子女生活技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教导子女社会规范和形成基础品质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强调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密切联系形成角色互动,如成立“大学生家长联谊会”,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教育作用。要注重社会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在信息传播、交通通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已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其教育就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要树立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观念,调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工作,提高德育的整体效应。此外,社会的政策导向与学校的德育目标应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这样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环境协调一致全方面互动,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再次,充分利用教育载体的互动作用。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物质依托,是进行教育实践的具体过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要在过去较为单薄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增强德育工作的可接受性,使之对广大同学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比如,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地逐步建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利用网络互动的载体作用,主动了解和学习使用网络,使之成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鉴于网络的间接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在现实中,部分学生不愿意说出的心里话,在网络中可以畅所欲言。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校园BBS论坛、班级QQ群的舆论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网络的发展现状,结合不同的需要,创建形式多样的网络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宣传教育。建立红色网站,发挥网上党校和团校应有作用,宣传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大政方针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增强正面宣传和影响,努力营造主流文化氛围。建立独立的德育教学的网站、网页,突出德育教学专栏,如学校德育动态、“中华传统美德”等传统德育、先进人物事迹展,拓展德育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达到了生动、高效的育人效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强管理改进措施,以适应新时期条件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4.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3]魏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4]韦凡荣.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法的变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

[5]刘冬梅,范宝龙.注重发挥高校新闻传播媒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