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加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加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一直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学校就设立了“修身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度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道德教育的指导纲领是由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实行的。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

作为亚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新加坡一方面向西方一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西方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注重结合本国国情突显自己的特色。

一、日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和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消化他国先进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民族,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也十分广泛,呈现出丰富包容的面貌。既有本国“神道教”鼓吹的神国理论而形成的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也有来自“武士道精神”的忠勇尚武,重义轻死的人生价值观;历史上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据主流地位的则是西方的民主价值观。

日本一直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学校就设立了“修身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近代以来,日本在其神国主义思想中掺入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清除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遗毒,美国占领下的日本以民主、和平为国家理念核心,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日本人培养成既有感情,又有头脑和理性的具备“完美人格”的国家公民。1947年日本公布了“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第一条的教育目的即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13]

伴随着日本在经济上的重新崛起,日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表现为对政治不关心、国家意识淡漠、是非观念模糊;安于现状,失去远大理想和抱负,甚至产生消极颓废思想;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和时髦;在道德观念上,传统的关心群体、正直、富有同情心及正义感的精神也在逐渐淡薄。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日本文部省指出:日本教育之所以出现荒废现象,是因为“战后忽视了德育”,1988 年度教育白皮书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度受到重视。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重视并直接指导德育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道德教育的指导纲领是由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实行的。现今文部省每年都对道德教育状况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政府每年都要编写《青少年白皮书》,这两项具体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明确,即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倡导民主主义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按照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战后日本教育应当走“民主化”的道路,取消任何军事教育,不准把天皇的教育敕语作为教学的基础,凡有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倾向的教师悉予罢免,倡导民主、和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这里的“政治教养”主要是要求公民理解日本战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以及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具体内容。民主主义理念要求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14]

(三)推崇集团主义教育

日本自古以来的“武士道精神”中倡导的忠诚品质在当代社会发展为对所属团体、企业的“忠心”。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推崇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社会和学校都强调集体荣誉感、养成合群的性格。日本企业更是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色的企业精神教育,培养团体价值观。这种对小团体的归属感和忠诚精神上升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进而形成举国一心推动日本腾飞的集体合力。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克里斯托弗在其《大和魂》一书中写道的那样:“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

(四)强调拓展国际视野与保持本国特色相结合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日本开始在国际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世界各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以期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并声称:“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15]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学习、吸收他国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本国国情对外来文化加以消化和改造。例如,日本的个性教育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倡导个人利益服从、服务于集团利益,这与西方的个性教育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

二、新加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和特点

新加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通要地,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移民国家,经历过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新加坡人种构成复杂,主要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宗教信仰多样,有佛教、印度教、泰米尔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国家的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造成新加坡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同时也势必造成文化和观念的碰撞、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强化国家意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新加坡政府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和归属,使各族群团结在“我是新加坡人”的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国家意识的机构,在国民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1988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1996年9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在教师节大会上更是首次提出了“国家教育”的理念,以期改变新加坡独立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对新加坡历史所知甚少的状况,同时抵御全球化可能给新加坡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新加坡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的态度,通过文化再生运动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所谓“东方价值观”,正是吸收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并加以改良后的一种价值观念。“东方价值观”为儒家传统的“八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其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是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关心他人;“礼”和“义”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是指人们要有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16]新“八德”是一种能被新加坡各族人民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在抵御西方观念带来的负面效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注重法制建设,强调法治观念

新加坡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纳入法制化轨道,以详尽并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加坡政府认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17]新加坡在建国以来,为了根除恶习和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公民中进行宣传教育。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地方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的处罚,并严格执行。[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