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规划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规划工作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的一切工作要强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早日成才服务,使高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形成合力,全力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在高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学科建设规划制定时,都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规划内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教职员工,每一项措施要渗透服务理念、育人意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规划工作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高校发展规划工作能否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使高校发展规划符合科学的发展观的要求的关键。同时,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更有效地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率,增强高校在未来教育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高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新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高校发展规划工作中,要树立新的理念,指导高校发展规划的实际。

首先,树立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发展的理念融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中,用发展的理念协调高校的各项事业,调整或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及发展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高校的发展形势,为高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迅猛,竞争不断加剧,国家间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智力资源的竞争,各国都把人才竞争放在发展的重要地位,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给予了大力扶持,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随之日益紧密,高校与经济的发展已是密不可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要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快发展,不发展是没有出路的。在国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提出了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经济建设速度、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以消耗资源、环境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型经济转变,经济的大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高校培养新型的高级人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需要高校创造、提供更多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对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不仅感到压力巨大、社会责任重大,更要增强发展的理念,变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科学发展;不仅要大发展,还要高质量地大发展,不能树立发展的理念,高校的作用将受到限制。

其次,树立服务的理念。高校规划要体现为社会经济发服务功能。在编制规划中,应当把高校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凸显出来。高校具有人才荟萃、信息量大、知识密集、科技创新能力强等优势,是我国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使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为高校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科技工作的支撑作用;国家强盛、国防建设对高校科技创新给予了很大的期待;科技兴国、国家振兴要求高校有所作为。凡此种种,高校必须积极对应,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速科学研究与推广工作。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提高高校的服务理念,搭建教育、科研、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主动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服务。高校的服务理念,应当扩展到为全社会的服务上。目前,这种服务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全方位为育人工作服务。育人工作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中心工作。高校的一切工作要强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早日成才服务,使高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形成合力,全力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在高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学科建设规划制定时,都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规划内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教职员工,每一项措施要渗透服务理念、育人意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树立服务的理念,应该在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内充分体现。

第三,树立特色的理念。高校的规划,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规划,有别于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规划。即使同样的高校,因所处地域不同,建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办学历史条件的不同,导致各类高校的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教学条件、人才质量存在差别,这些因素决定了各高校的规划不能相同,应该各具特色、各显优势、各有侧重、各有个性,充分体现现代高校的典雅而又和谐的风貌。国家教育部实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特色的理念已被各高校认同并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与学校发展的命运相提并论。为了避免评估中出现的“没有特色找特色”的尴尬局面,高校制定规划时,一定要在“特色的理念”指导下,开展规划工作。重点规划建设几十年来高校自身发展起来的地方特色、行业特色、民族特色、育人特色等办学特色,通过规划手段,强化特色建设,保证特色建设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二、积极谋划,确立高校发展的战略重点

首先,做好重大发展项目的选择。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对高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高校的发展也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为高校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例如,对于一些高校专业设置,表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行业的发展对这些专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时代,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入,老的行业、产业逐步或已被新兴产业代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经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使社会和行业的用人需求产生结构性的变化,社会人才的竞争正在加剧,高校原有的涉及行业的优势专业,因而失去优势,培养的人才失去竞争能力。面对这种变化,高校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在制定规划时,优先考虑设置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类的相关专业,把新兴的专业确定为新一轮高校规划中的战略重点,进行重点建设,使高校的某些优势继续发展。而规划中的新的优势增长点,要积极给予培养,给予立项资助,大力促进战略重点项目的建设。战略重点项目要特别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做好高校体制改革战略重点的选择。影响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高校的体制性障碍。不能很好地改革这些体制性障碍,高校的大力发展将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认真分析高校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阻碍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问题,确定为规划的重点。目前,高校资源配置与利用,涉及体制上的问题较多,尤其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较为突出,如高校如何扩大人才资源规模,提高人才资源层次,培养更多的大师、名师,建立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人才的使用效能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高校育人中的体制问题,应在选择规划的重点时优先安排,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撤销管理体制中的管、卡因素,体现出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尊重被管理者,尊重人才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使高校与教师之间,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关系,通过规划的指导,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形成使用与培养、激励与保障并存的新型政策体系,经过不断努力,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校办学体制。

第三,做好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重点的选择。学科建设的重点选择是集中高校学科优势的一个过程,是对高校学科资源的重要调整和建设,是对区域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的评价以及产业发展状况的一次科学评估和预测。不仅需要认真的评价态度,更需要严谨的科学精神,开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工作。一般认为,该项工作有以下几点:一是分析高校全部的学科发展状况,把学科的布局情况、学科的相关度、学科发展水平、学科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存在的差距,逐步逐项分析透彻;然后,分出优势学科、一般学科、劣势学科、学科的空白点,从中选出哪些能够作为战略重点建设,哪些不行,是否设置。二是比较其他高校与本校学科地位。学科的大发展必然要与其他高校同类学科产生竞争,在同一区域内的学科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通过比较,可知己知彼,有利于在本校的优势学科中,选择规划中的重点工作;在比较中还可以向同类区域的学科学习,从兄弟院校的学科建设历程中学习建设经验,吸收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组织管理成果,丰富自己的学科建设工作;还可借鉴教训,使自己的学科战略重点选择工作少走弯路,避免失败,使战略重点的确定更为准确、科学。三是考察社会经济中相对学科发展的产业、行业变化趋势。由于高校教师从事专门学术问题研究较多,对社会发展趋势、产业变化发展的速度,如果了解不及时,甚至对现状了解不够深入,往往在决策学科战略发展重点时,易发生偏差,错失良机。只有在考察的基础得出科学的结论后,才能正确整合与产业相对应的学科资源,围绕该学科进行多学科的联合,组织相应的学科体系,寻找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学科建设规划战略重点,要反映学科发展前沿,能够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提高高校的学术竞争力。

三、制定措施,积极推动高校全面发展

首先,制定措施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高校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做好教学工作是提高本科培养质量的关键。没有教学的基本活动,高校的任何工作就失去了基础。高校科研工作表现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上,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进一步发挥院校的科研优势,承担更多的科学研究任务。通过科研工作,培养一大批科研骨干和学术研究骨干,同时提升高校科研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为本科教学和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内容,为本科教学提供实际训练的机会,科研的方法与科研最新成果又能补充本科教学内容,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更新。然而,即使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也存在着协调发展的问题。高校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多数高校是一支队伍承担,一位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科研项目,处理不好,将会出现冲击教学或影响科研的情况,所以教学与科研工作必须协调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解决,协调安排,使高校的教学工作稳定发展,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高校的规划措施要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采取的措施要合理,要与高校的资源配置相适应。

其次,制定措施,促进高校建设规模与教职工利益协调发展。

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加速了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本科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环境得到美化,高校的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都有显著的进步。在高校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一定要用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观指导,协调高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各方面力量,投入到高校的建设中,为高校发展尽心尽力。首先,要充分发扬民主,走民主程序。对高校的重大决策和问题,不仅要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还要聆听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使决策更为科学,避免盲目,尽可能地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高校的基本建设要体现环保和人文意识。高校的校区建设关系到学生、教职工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高校校园建设要增加人文景观,增添校园文化的载体,为高校的育人增加凝固的“教材”。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使新校区建设与老校区的校园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育人环境。要解决好高校发展中的教职工的物质待遇的问题。高校的各项事业高速发展,教职工的物质待遇也要得到相应提高和改善。因为广大教师、职工承担着很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校必须想到教师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要花大力气提高教职工物质待遇,关心教职工生活,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不要把教职工生活的问题看成小事,要从各个方面为教师排忧解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高校的发展服务。

再次,制定措施,促进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高校的专业素质教育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在“宽专业、厚基础”的专业建设要求下,专业素质教育以及人才能力培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教改成果丰硕。虽然取得很多成就,但是在培养本科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综合素质培养,把人文素质教育视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各高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增加人文教育课题,开展人文教育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使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丰富学生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显然,必须引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素质教育,使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协调起来,形成科学的教育合力,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坚实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在制定高校发展规划时,要把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协调发展问题落到实处,使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在新的发展规划指引下,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较强,了解社会,敢于竞争,独立创业的人才。需要指出的是,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及时建立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从助教开始,常抓不懈,使教师队伍整体人文素质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东北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朱永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