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能发展不同阶段的阅读指导

潜能发展不同阶段的阅读指导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读书仍然是我们获得知识、汲取营养、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读书能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读书虽不能延长人生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发奋读书,终有所成就的。读书能把一切逝去的名人、伟人的智慧风采再现我们眼前。读书能让我们找到新的奋斗目标。不读书,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创造力贫乏的民族。
潜能发展不同阶段的阅读指导_智慧信息

根据潜能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将学校阅读指导分为儿童早期阅读、儿童中期阅读、中学生阅读和大学生阅读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阅读有不同的阅读规律和获取智慧信息的不同技术。

一、阅读指导与潜能教育概述

(一)语言文字能力是智力结构中的重要能力

潜能发展学说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主要的人类特征在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不具备的“包括符号识别、符号运用能力”,以及“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文字即有符号系统的识别和运用,即涉及符号的识别运用,也涉及工具的操作和使用。而语言符号系统,是整个人类符号系统中最复杂、最博大、最丰富的符号体系。因此,驾驭语言文字能力是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能力。它是人类特征智慧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智慧;不仅如此,对不同的国家而言相应的语言还构成相应文化的第一要素。因此,不仅应当将语言发展视为智慧发展的“第一体操”还应将母语发展视为民族文化发展的“第一要素”。[10]

除此之外,语言文字能力还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基础性,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的特征智慧,也是一个个体的基本能力,没有这一能力,发展其他能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是工具性,语言文字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工具性前提,可以说所有课程都需要通过语言符号的方式来表达、来描述,

三是承载性,人类的态度、价值、理想、情感、道德、文化的表达都是通过文章来实现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通过语言学习,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其他。

四是迁移性,语言文字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学习具有极大的迁移性,语言能力强迁移性强而迁移范围广,语言文字能力弱迁移性差而迁移范围小。

正因为这些特点语言能力也成为影响范围最大、最实用的能力。

因此,发展高质量综合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发展不仅仅是发展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智慧品质和其他能力的前提与基础。作为“智慧的第一体操”和“基础工具”,语言文字能力必须先行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尤其是作为工具的语言符号需要先行快速地发展起来。

今天的语言符号在系统教育体系中往往是与其他学科同时起步的,这就失去了语言能力带动其他能力发展的优势,不仅大大地限制了语言能力的发展,更加限制了智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

(二)纸质文献阅读能力

纸质文献阅读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许多哲人都有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学以致用等等。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读书仍然是我们获得知识、汲取营养、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

读书能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读书虽不能延长人生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发奋读书,终有所成就的。书籍是穿越时空的飞船。它能带我们穿越古今中外千年时空的距离,越过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没有了国界,没有了季节。读书能把一切逝去的名人、伟人的智慧风采再现我们眼前。军事家的决胜千里,外交家的纵横捭阖,哲学家的独具慧眼,数学家的一丝不苟,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一切尽在其中。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清风月夜之时,远离了白日尘世的喧嚣,此时心静如一泓止水,最适合探索心灵的净土,用心去品读中华五千年的清韵,用心去品读唐诗的气象雄浑,用心去品读宋词的清新婉约,用心去品读元曲的雅俗共赏和明清小说的旷达。阅世事万象,品百态人生。其实读书就是在读自己,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有什么的人生。读书能让我们找到新的奋斗目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伟大民族。为了读书求知,不知留下了多少励志的佳话。苏秦刺骨、孙敬悬梁、匡衡凿壁、江泌借月,孙康映月……虽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但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给我们带来知识的书籍,没有理由拒绝给我们提供营养的书籍,没有理由拒绝给我们带来力量的书籍,没有理由拒绝给我们带来智慧的书籍。不读书,我们没有任何理由。

人类要发展,必然离不开知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今天不读书,明天就无法立足。读书是凝聚力量、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希望在校的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这个平台享受到读书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化、科学、思想的大师和巨匠。我们期望看到,每一位师生都能捧起一套经典,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静心读书,潜心教育。

阅读教育是学校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主要形式与重要手段。读者教育(或读者培训),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将有利于培养读者的图书馆意识,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有效发挥图书馆各项潜在功能。阅读指导是对读者的阅读心理、目的、内容、方法与效果等方面给予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读者掌握与运用文献的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和效益,阅读指导应该是一项开放性、技巧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理念和现代专业技术的四有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图书馆阅读指导概述

要使学生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更多、更好的书,首先需要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阅读心理,确立正确的阅读理想、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增强阅读的效果,实现阅读过程的最优化,这是学校工作的新课题,也应该是学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

1.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阅读心理

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读者的阅读指导,首先就应该重视对学生的阅读心理的指导,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语)

先贤们对“阅读之于人的意义”的精辟的论述,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向学生灌输、渗透和影响,尤其是阅读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更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才能激发学生从内心产生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自觉地把阅读作为人生的第一大事。从而产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阅读内驱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的

图书馆可与教学部的第二课堂、文学社团配合,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读书活动、读书竞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先贤们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是如何读书的,如何从优秀图书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形成自己的志向,化为英雄的行动和成功的法宝。要让学生知道,要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必须从现在起打好阅读这一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是不行的。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目的,这样,就能善于从书本中吸取养料,产生读书的浓厚兴趣,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3.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

目前中学生在阅读中存在许多问题,他们的个体差异又大,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文化基础偏差,阅读习惯欠佳,甚至基本上没有读书习惯,即使是图书馆的“常客”,大多数也只是属于“消遣休闲型”和“猎奇觅艳型”读者。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应该尽量引导并帮助学生净化阅读的目的,过滤、剔除那些错误、杂散、低俗的阅读目的,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目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开展导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宣传优秀图书,对中职学生的课外阅读更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中外名著、经典著作、名人传记、散文、杂文、诗词和科普读物、最新科技、边缘科学及专业知识类图书等。图书馆应和课任老师相配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让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4.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是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很不注意阅读方法,因而根本没有一个好的阅读方法,而获取最佳阅读效果的主要途径是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各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读书无定法,各人的读书目的不同,个人的性格脾气也不同,所以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择优选取,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常用的阅读法有:三步阅读法(我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阅读古代作品。五步阅读法(又称“SQ3R阅读法”)。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综合性自学方法,比较适合需要精读的书籍。笔记阅读法。这是通过笔记辅助阅读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对这种方法的概括。还有流水阅读法、颠倒阅读法、带题阅读法和交叉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等等。因人因专业之宜,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阅读方法,并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5.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笔记

有些学生平时读书不少,也知道很多材料,但当需要时又找不到了,这是由于没有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习惯的原因。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卡片)是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有“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治学经验。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善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好记性不及烂笔头”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巩固记忆、积累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启发学生对学习心得进行归纳、把自己理解最深、感触最大的体会写出来,这样既可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又能深化认识,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做读书卡片主要是把许多资料以及许多书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便于进行对比、研究。

二、儿童早期阅读

潜能教育强调儿童早期阅读,认为在儿童期就应该重视阅读技术。

阅读需要遇到技术,阅读的潜能发展需要大多数或全部的技能自动地进行。如果其中一个技能发展不好,就会影响有限的工作记忆空间,最终将导致阅读能力的降低(Perfetti,1998)。

(一)儿童早期阅读规律

学龄前儿童在使用常规的方法开始阅读和书写之前早就知道许多书面语言了。现代儿童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面符号的世界里时这并不奇怪。每天,他们观察和参加包括故事书、日历、贺卡、系列和符号这些活动的一部分,儿童视图指出书面符号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他们通过信息经历构建文化知识的积极努力称做自发文化(energent liter⁃acy)。

当学龄前儿童“阅读”记忆中的故事片段和认出熟悉的信息时,他们寻找书面语言的单位,如在他们喜爱“变形金刚”、“麦当劳”。但是他们早期关于书面语言与意思如何相关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例如,许多学龄前儿童认为单个的字代表整个单词(Sul⁃ zby,1985)。渐渐的,当他们的感觉和认知能力提高时,当他们遇到不同上下文的书写时,当成人用各种书面交流帮助他们时,儿童会修正他们的观点。不久,学前儿童开始知晓书面语言的一般特征。结果,他们自己的书写呈现真正的书面特征。儿童的阅读建立在广泛的口头语言和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年幼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经历越多,他们处理阅读中的复杂任务中就越有准备。

(二)“阶段主导论”批评

潜能发展学说认为,对儿童早期阅读,应顺势而为。问题是,有人提出“阶段主导论”,将理解学习的阶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早期儿童缺乏学习能力,缺少理解能力和相应的控制能力,他们不会读也无法写和算,因此无法进行系统的学习。那么什么时候才是进入系统学习的年龄呢?专家认为要到六岁以后。只有到了六岁以后,当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初步的发展,这时的孩子能掌握阅读、书写和计算技能,系统学习才可以进行。

因此,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不应相同,学习阅读活动只能在学龄阶段开始。因此,学前以“游戏”为主导,学龄以“学习”为主导成为学习期划分的原则。其中,“游戏主导”是有别于“学习主导”而提出的,因此又有了“游戏主导观”。

这种“阶段主导论”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学前发展必须是“自然发展”,而这种发展不是学习发展,而是自然发展,最多是游戏发展。“阶段主导论”强调只有到了学龄阶段孩子才可以系统学习和阅读,学前孩子太小,什么都不能学、不能碰,把幼儿学前识字提前阅读视为洪水猛兽,谁做了谁就违背规律,违背教育原则,是对儿童极大的不尊重,是一种哗众取宠。因此,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封杀早期识字阅读的教育。

但难以想象的是,孩子一跨进小学大门,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一个人。从这一天起,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教识字了,于是“听、说、读、写”同步上,什么集中认字、强化识字、突击识字、分散识字、拼音识字、游戏识字、书写识字等各种各样的识字写字方法,以及超强度的方式突然间都变得可以使用,言之有理,而且成为需要总结的经验介绍。这种阶段主导论把孩子的连续发展过程截然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可见,在这样的一条逻辑链上,人们强调的核心是,教育要开始于孩子某种成熟,要等到理解能力的发展。因此,“等待成熟”成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成熟成为学习最基本的起点。在这里教育的时机有了鲜明的确定,那就是“系统学习”要在六岁以后,六岁前孩子太小不可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无法掌握学习的内容。人们严格遵守着这一信条,这时顺其自然、等待成熟就是我们要做的唯一事情。所有的特点归结为“成熟教育”。[11]

“成熟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教育把人区分为成两个不同的阶段,把一个连续发展的人给肢解开来。这样的做法错过了早期发展全面发展和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导致了群体低水平发展和个体结构失衡性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又在这样一个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内,导致了最初的差异分化,为天赋归因的差异教育找到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在个体的发展中强调阶段差异性是适当的,也是必要的,但错误地划分和理解这些阶段,则会给发展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潜能发展学说将儿童阅读的起点至学龄前,有目标、有梯度、系统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把整个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贯穿起来。

1.将早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与语言发展一并考虑,将阅读能力作为智力的“第一体操”加以强调,重视按言语发展关键期的内在规律规划言语发展阶段性目标,并按语言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规律规划持续性的语言发展目标。

2.站在语言获得的高度,理解语言环境、语文教学,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不仅要搞好课堂阅读教学,也要搞好课堂以外的语文阅读。

4.重视潜课程与微型课程,搞好每一天的全天候语言阅读发展。

(三)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

我们强调,为使语言得到快速发展,应注重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阶段,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

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态度、向往或成效,往往在成人还没有注意到时就悄悄地开始了。一般说来,9个月的婴儿就有翻书的愿望,嘴里还会喃喃自语;14个月的孩子能开始看图指物;1岁零7个月的孩子已经能说出图上的东西了。这些在婴儿期最初萌发的阅读意识,最早出现的阅读行为,说明阅读是孩子发展过程中自发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推盂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中指出:有42%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前开始阅读的。可见,早期阅读对孩子阅读兴趣、习惯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能帮助孩子启蒙阅读意识,养成良好、持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的条件。

婴幼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心、探求欲。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书、印刷品和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教育,有力地推动今后的学习。

婴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早期阅读是一种启蒙性、养成性的学习。但是往往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得当,抹杀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导致阅读能力下降。

1.发展幼儿阅读方面的主体性,鼓励阅读中操作,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例如,孩子喜欢看天气预报。一到天气预报时就全神贯注跟着电视里的播音员念词。家长就可以在预报员说“北京”时,指着荧屏上“北京”两个字念一遍,于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读的城市与荧屏上出现的汉字的关系。如果孩子是个车迷,带他逛街,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可以念叨:“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也可以买类似“小小车迷”的读物,教他认识上面的各种车辆,读“重型运输车”、“搅拌车”、“工程维修车”、“客车”等等。

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孩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南瓜饼”“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就不奇怪了。

2.为幼儿阅读提供操作性的环境。如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理解分析,将图片按顺序排列,然后再把图片内容完整地讲述下来。再如:图书制作活动,尝试让幼儿当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讲给别人听,请父母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制成一本小图书。

3.为幼儿提供更多“说”的机会。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阅读的场所,当然也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达到巩固的目的。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材料,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的环境与小伙伴,同阅读材料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或讲给其他小伙伴听,以此锻炼幼儿的胆量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4.家园共育。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同时家长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途径。[12]

三、儿童中期阅读

(一)儿童中期阅读规律

目前,心理学家和教育者正热烈地讨论儿童开始阅读时该如何教育。一种是认为采用整体语言法(whole-language approach)来构建阅读。他们认为教儿童阅读应与他们学习语言一起进行。从一开始儿童就应面对完整的文章形式——小说、诗歌、信、标语和目录,这样他们能认识到书面语言的沟通功能。另一种则认为应采用基本技能法(basic skills approach)。根据这个观点应给儿童简单的文章材料,一开始应教他们语音学——这是将书面字符转化成声音的基本规则。只有在他们掌握了这些技能后,才给他们一些复杂的阅读材料(Rayner&Pollatsek,1989)。然而,对这些方法的实际研究并没有显示哪种有明显的优越性(Stahl,McKenna,&Pagnucco,1994),事实上第三方专家认为,当儿童在这两种方法间取得平衡时学习表现最好。

为什么结合发音和整个语言效果最好呢?研究基础——字母和发音的关系,是儿童能够对从未见过的单词进行解码。随着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减少了儿童包含在理解课文含义的更高水平活动上的注意(Adams,Treiman,&Pressly,1998)。然而,如果过分强调基本技能的实践,儿童可能失去阅读的目标——理解。许多老师汇报小学生的案例:他们能大声流利地阅读但理解得很少。如果儿童已经接受以意义为基础的注意基本技能的指导,他们可能有共同的阅读问题。

(二)儿童中期阅读指导

潜能发展学说将儿童中期阅读指导概况为以下九个方面:

1.变精读式、分析式为摄取式、总结式,强调文章的数量、强调泛读,强调规律的发现,强调归类、抽象、提取的过程,强调原料的加工过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双层结构,它能够帮助我们一箭双雕,既学了语法结构、字、词、句、文,又增长了文化知识、科学常识、感染了情操、提升了道德。

首先,无论是哪一类文章,都具有同样的功能,即文、字、词、句的功能,包含着各种语法、韵律等。

其次,不同的文章,所表达内容不同,描述的知识不同,因此,阅读不同文章不仅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知识、还能体会不同的情感、道德、价值与文化。

其三,通过阅读不同文章,不仅可以从不同维度强化字词句的认知、理解、使用,深化对语法概念的掌握,而且还可以达到快速扩充知识的目的。

阅读方式,以记忆学科知识网络为基础,精读核心课程为重点,大量泛读常识课程,重视学习技能的掌握,围绕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进行强化,编织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达到技能训练、知识扩充、发现规律、掌握学习的目的。

2.变填充式为结构式,改知识型为技能型,将容器变成加工工具。充分调动和开发大脑的各项功能,使学习成为主动高效的过程。

3.变平均式为突破式,重新理解全面发展,强调局部的突破对整体的影响。强调工具先行对后期知识的掌握。

4.变单一的理解目标为梯度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目标,不仅强调“知其所以然”的教育,也要强调“知其然”的教育。

5.变一次性达标为循环梯度递进式目标,在整个教育设计上,有些重要且又难学的文章,可以在小学、中学重复出现,小学以记忆为主,中学以理解为主,完成从记忆到理解的过渡,温故而知新。

6.将阅读与口头表达结合起来,强调口才训练基本功。从接龙开始到唐诗宋词,再到绕口令,提速度要求、流畅性要求,使口语表达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在口才表达中,加强感染力、亲和力、煽动力的训练,从语态、语速、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提要求。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口才训练的反馈性自金色摇篮正,通过对演讲过程的自我评价,来形成讲演能力。

7.在阅读上,强调视觉功能的训练,通过对视觉广度、视觉速度的专门训练,学会以最经济、最高效、最快速的方式进行阅读,达到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水平。

8.利用学科的整合进行阅读学习,中国字由于没有专业用字,因此在学习学科知识时,不需要重新认识太多的专业词汇,这非常有利于将学科知识溶于语言教育活动来完成。

9.强调从被动阅读开始,逐步向主动升华过度。[13]

四、中学生图书阅读

(一)中学生阅读类型

中学生阅读是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后,再进行心理活动来理解消化阅读内容的思维过程。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透视其阅读心理。所谓阅读心理,是指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心理变化及其规律。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得出中学生阅读心理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兴趣型。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年龄转折期,是身心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求知欲旺盛,阅读兴趣是激发他们阅读的推动力。2、应试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借阅图书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以应付考试为第一需要,凡考试题汇编、考试辅导等与考试有关的书籍都是他们的借阅重点。3、懒惰型。具有孤独和抑郁倾向的学生较多存在这种心理行为,一般以差生为主。其特点是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意志和毅力,阅读时显出懒洋洋的神态。4、娱乐型。学生通过阅读图文并茂的杂志画报、内容轻松的书籍,使大脑充分放松,这是积极的。但有的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各种消遣性的书刊中,以至于影响课堂学习,成绩下降。

(二)中学生阅读辅导

1.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如举办朗诵、演讲比赛、读书笔会、名著赏析、辩论会、手抄报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人人读好书,个个好读书。

2.组织观看“阅读心理”讲座。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阅读心理课件,使深奥的理论、说教变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乐于观看,便于接受,效果显著。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使每个学生心中都能明白阅读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懂得阅读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

3.对学生进行阅读心理行为矫正,提高时效性。帮助学生按照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制订阅读计划,科学分配阅读时间,确定不同时段阅读的难易度,使大脑既能保持较长的兴奋期,又能得到合理的休息和调节。

4.介绍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巧。这包括朗诵与背诵方法的使用;浏览与速读方法的使用;精读方法的使用;读书计划的制定方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时间和精力的合理利用;等等。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紧张的学习有赖于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学校应在图书馆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专题文章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疗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学生懂得: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三)中学生阅读的涵泳性、体悟性

“涵泳”之“涵”,《辞海》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合起来的意思大概就是中学生阅读要沉浸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去细细品味,反复体悟。尤其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这些是由方块汉字组合的语言文字,有很强的独立性,每一个字不仅声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人,其含义具有很大的意合性,讲究的便是主观的直觉和意会。而这种主观直觉意会,总是在涵泳中产生。“涵泳”一词,早在左思的《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更是十分提倡。他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把“涵泳”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者时又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宋人陆象山有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清人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泳,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谕纪泽》)。这番话以生动的比喻强调中学生阅读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与传统的涵泳体悟之法自有一脉相承之处。文科教学过多的讲析和并不精当的拓展,所带来的“人文灌输”,占据了学生自主涵泳和个性体悟的时间。其实,文科思维体悟主要靠“涵泳”得之,而不是在体悟之外。当然,对于涵泳与体悟,也有持不同观点者认为,忽视了“分析”这个中介,所得印象不免有些模糊。但涵泳感悟并不反对课内必要的分析引领。相反,我们提倡的体悟,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思想体验,是一种有渠道的思维过程。清朝的陆世仪说的颇有见地:“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应当说,提倡学生自主涵泳并获得体悟,是完全符合文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学习规律的。

五、大学生图书阅读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图书馆学、情报学建设和图书、情报事业建设两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为全世界同行所瞩目,唯独在“阅读学”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而大学图书馆的一切工作,既要以“为读者服务”为出发点,又要以“为读者服务”作为归宿,而所谓“为读者服务”,说通俗一点,无非是要让更多的人好读书,读好书、将书读好。事业的发展历来要以学科的发展为先导,可恰恰在指导读者读书这一领域,理论研究却显得薄弱。

(一)大学生阅读心理分析

1.阅读类型分析

大学生心理水平发展不平衡,阅读需求、动机、目的各有差异,因此阅读心理和类型也有多样:

(1)紧跟“热点”的阅读心理。一般来说,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其阅读也会有融入时代潮流以免被大势所冲击的倾向,这与大学生追求知识更新有一定关系:不过,大学生教育及其对学生评价的机制也有很强的时代感,这种原因都促使他们注目热点。

(2)求“新”、求“异”的阅读心理。大学生非常注重图书的思想内容。书中有无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所读书籍是否能开阔视野,给人以新启示是决定同学们是否青睐某图书的关键。一般内容新、版本新的图书,大学生常常求得先睹为快。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喜欢和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是大学生随身心的不断成熟,其自信心、上进心、好强心进一步加强形成的。

(3)追求实用的阅读心理。大学生阅读目的非常明确,首先是围绕课堂的教辅资料阅读,其次是考研及英语考级、计算机考级等书籍,如:英语四、六级考试用书,TOEFL考试用书等,常常供不应求。

(4)娱乐消遣的阅读心理。大学生喜欢阅读贴近大学生生活、内容真实亲切、形式轻松活泼的图书,一般首选是文学类、综合类图书,其次是科技类。一些报刊,由于内容形式活泼、时效性强、加之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有调查显示,《读者》《体坛周报》《环球时报》《电脑杂志》等都是大学生喜爱的读物。

2.阅读过程的比较与选择

人生事事、处处都充满着比较和选择,阅读也不会例外。它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随时呈现于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

在阅读旨趣上,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和人格取向,所以呈现出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情态。宗旨是追求之目标,兴趣的行为的动力,高尚的旨趣能引导和鞭策人们百折不挠地去进行奋斗。阅读旨趣一般不会在朝夕间形成,虽然也存在着偶然的、突发的因素起引诱作用,但通常是要经过自己的反复摸索和体验,才会相对稳定甚或终生不弃。阅读旨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人阅历、学识、爱好和阅读需求的积累和变化,或扩大其范围、或深化其内蕴、或变更其内容。无论是阅读旨趣的形成还是阅读旨趣的变化,无不是比较和选择的结果。

关于阅读物的挑选,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严峻的任务。一是因为文献数量庞大,何止“汗牛充栋”四字了得;二是因为文献内容繁杂,亦非“琳琅满目”四字可以概括。倘若将世界各个图书馆藏书的书名“联接起来打印成行,长充竟达2000多亿公里,大约可以绕地球5200万圈。”据学者统计,中国历史上从秦到清代有案可稽的图书就达到18万余部2367万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迨至今天,已经出现了信息“供大于求”的局面,“据说世界上的科学杂志是每5年增长一倍,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而我国的出书量,也已经达到每年10万多种,将近60亿册,是世界出版大国中数量上的‘冠军’”。面对如此浩瀚的文献,清代学者提出的“读尽人间未见书”或“读尽人间常见书”无非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愿望,我们只能老老实实的读一点“自己所需要的书”。纵令如此,其需要进行比较和选择的工作也依然相当艰巨。

再往深处说,当我们已经潜心深入书册,在获取个人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时,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序其先后,辨其精粗,分其优劣、判其真伪,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更需要通过广集博采,充分占有资料,来认真地进行比较和选择了。

对于阅读方法、阅读时间、阅读效率的确定和采用,乃至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亦无一可以离开比较和选择这种心理活动。对此,读书者都会有自己的切身感觉。

3、阅读过程的设疑与求证

人们在阅读中,常会对书中的某个观点、某条理论、某一事实产生怀疑或者持有不同意见,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书中所记录的只是作者个人的认识,不一定全面、准确;书中所阐述的只是彼时彼地的认识和经验,未必适合此时此地之情势。能够提出疑问,正是学有所得之始。古人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书”原指《书经》,若科学实验指一切书籍亦无不可),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产生了怀疑,就要“设疑”,即将其疑点一条条提炼出来,然后再深入查证、思考,以证明个人的看法是否正确。读书读到这份上,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因其已进入一种高级思维过程。

读书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弄明事理。凡事都有前因后果,都在按规律运动。事依理成,理由事显。而在弄明事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式各样的疑问。释家修行,提但质疑,以便经过思考,悟通其理。此即佛陀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司,不疑不悟”。所以,自“疑而“证”,乃是人们认识事理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设疑与求证”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不应排斥、否定,而要掌握、运用,这对开展积极思考、提高阅读效果,大有裨益。不妨在这方面多作一些自我训练,以理解其真谛、掌握其要领、学会其方法。

(二)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通常可简化为导读。就其内在含义而言,我们可以把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包含在这个词义之中。从文献的采购选择到内容的分类标示,以及流通借阅种种安排无不围绕阅读指导进行。高校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于储藏和一般性地借阅,只有准确掌握大学生阅读倾向,主动引导、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1.阅读指导要确保功效

阅读指导要掌握可行性、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延续性等基本原则。在指导大学生阅读时要先分析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图书馆的资源范围,确定其是否可行。馆员了解图书馆资源且具有丰富的阅读指导经验,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可以做到积极、主动和具有针对,并根据大学生的进展情况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跟踪活动。

要有效发挥阅读指导的功能,还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阅读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佛朗西斯·鲁滨逊的阅读认知模式,还是施海琴的“八步读书法”、“六步读书法”、“四遍八步读书法”,都要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文章,采用相应的方法,图书馆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启发学生有意识运用这些阅读技巧,并结合个人特点,选择“从整体认知到部分精读法”、“从部分到整体概括法”、“跳读重点语段法”、“逐段‘拾贝’法”等等。

2.阅读指导要方便阅读

书目推送是指导读者阅读的门径,是读者的顾问与导向。面对大量的馆藏文献,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此时如能及时加以引导,将对他们大有裨益。图书馆经常邀请专业教师在自己所教授专业上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有的教师还将课堂直接放到图书馆,围绕某一观点,围绕某一现象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到需要的书刊。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对书目进行必要的提要和评论,通过提要和评论,使学生明确什么书可读,什么书可以不读。另外图书馆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指导,如网上指导、电话指导、面对面指导、意见箱指导和图书馆网站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尽量创造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咨询状态,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主动与学生联系,不断改进阅读指导。

3.阅读指导要与阅读活动互动

一方面,在图书馆的帮助与支持下组织各种读书团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读书活动。图书馆根据各组织的阅读情况定期组织学生通过博客或面对面进行阅读交流,谈谈他们的阅读心得、分享阅读乐趣交流图书信息。这种经验交流的方式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达到创造性阅读。另一方面,图书馆可根据学生的借阅情况、阅读活动组织情况评选优秀读者与优秀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首先要激发他的阅读动机,有了动机才产生阅读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