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说阅读指导

小说阅读指导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说的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但是随着前线形势恶化和儿子在前线生死未卜,李寡妇把全部心思都放到儿子身上,逐渐冷落花狗,毫不关心它的死活,最终花狗被冷落而死。

小说阅读指导

涂俊武

2011年高考,江西高考自主命题7年来首次对小说阅读进行考查,这表明小说阅读已经成为高考大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引起广大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学生小说阅读的指导力度。

如何指导学生读懂小说呢?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方法技巧上的问题,但我们得先清楚“懂什么”才叫“读懂了小说”。是不是搞清楚了故事情节就是读懂了小说呢?当然不是。小说的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个定义中有四个要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因此,对一篇小说来说,只有清楚明白了以上四点,才能说读懂了。我们不仅要了解故事情节,还要结合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还要明确小说的主旨,以确定它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

我们现在可以来谈如何指导学生读懂小说了。规范而妥当的方法是:一、以时间为序来整理故事情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情节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二、从情节的各个阶段和各处描写中寻找人物形象的诸多特点(主要指性格点),并通过筛选和组合的办法确定人物形象的整体特点。这一步极为重要,既要做到完整,又要做到准确无误。三、从人物形象入手来确定小说的主题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很多小说中存在值得读者思考的重大疑难问题,因为人物性格原本是复杂而多变的,而小说主旨又经常是多义和模糊的。如果我们能够敏感地发现并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对小说的理解就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

下面我以2011年九江市第二次模拟试题中萧红的小说《花狗》为例来阐述如何读懂小说。

以时间为序整理的故事情节是李寡妇爱她的花狗胜过一切,儿子参军后她与狗的感情更为深厚。但是随着前线形势恶化和儿子在前线生死未卜,李寡妇把全部心思都放到儿子身上,逐渐冷落花狗,毫不关心它的死活,最终花狗被冷落而死。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李寡妇,她的性格明显分为两点:时刻牵挂儿子的安危,毫不关心爱犬的死活。这里就产生了巨大的问题:两种明显对立的性格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明明是爱狗胜过一切,可为什么现在毫不关心狗的死活呢?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要解决的重大而疑难的问题。这个答案有两层:之所以毫不关心爱犬的死活,是因为更牵挂儿子的安危,二者就形成了对立的关系,毫不关心爱犬的死活反衬了对儿子的牵挂;同时,浓烈的关爱与残酷的冷漠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且在同一个对象身上发生逆转,充分显示了特殊事件对人性的摧残。这个事件是什么?是战争!

至此,通过对李寡妇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通过花狗被冷落而死的命运,反映了抗战初期战局恶化,控诉了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忧虑、不幸和灾难。

如何解答小说阅读题呢?

其一,要遵循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的三原则——文本原则、充实原则和清晰原则。何为文本原则呢?对任何问题的解答都不能离开文本,要么在文本中寻找可以作为答案的词句,要么以文本信息为基础进行阐述、解说。总之,文本是解题的基础,是命脉!有人认为,探究题学生可以脱离文本进行发挥,是真正的开放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阅读题考什么?考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可以脱离文本,那就与本题的设题意图没有任何关系,与语言表达题和作文有何区别?考试说明中表述得非常清楚: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见的解读。以上三条,哪一条可以脱离文本?探究题实则是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或疑难或深刻或重大的问题进行分析,发表看法,它的基础还在文本。

何为充实原则呢?答案不能遗漏,尽量齐备;在对答案没有切实把握的情况下宁滥毋缺。何为清晰原则呢?不仅仅是分条作答,分条作答是形式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否则即使充实,也像疯婆娘的头发一样纠结。

其二,要规范答题步骤。

1.鉴赏人物形象题。这种题目的答案是一个总括性的判断句(……是……的……形象)+结合文本进行解释。比如:他是封建社会受奴役、压迫而又缺乏反抗精神的可怜虫形象。有的题目不要求对人物形象进行性质定位,分条列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即可。比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是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2.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或态度题。这种题目的答案是总括或分条点明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结合文本进行总括或分条解释。

3.重要句子含义题。这种题目先要结合上下文和句子本身确定句中疑难部分的含意,并先进行揭示,然后阐述整个句子的含意;如果句子有特殊手法、重大作用和深层含义,在答案最后应该点明。

4.语句或语段作用题:具体分析语句或语段的内容,从内容、结构、主旨等角度分别考虑它的作用,如果语言上特色鲜明,也要进行考虑,最后分条陈述。

这里我以2011年九江市第二次模拟试题第16题为例进行讲解。先具体分析语句和语段的内容。开头部分:花狗又倒霉了。(为什么又倒霉了?怎么倒霉?)儿子终归没有回来。(去哪没有回来?为什么没有回来?)花狗也饿病了。(倒霉是挨饿)李寡妇哭了好几回。(因为儿子没有回来)那大花狗都站不住了,若是人一定要扶着墙走路。(主人为什么这么狠心?狗已如此虚弱,未来命运堪忧。)结尾部分:是凡经过的人都说这狗老死了,或是被咬死了,其实不是,它是被冷落死了。(花狗的命运是被冷落而死的。)开头和结尾综合:人们为什么会特别关心花狗?(因为主人对它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现在对它异常冷漠,它命运悲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再从内容、结构和主旨上考虑语句和语段的作用。开头部分:内容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设置多个疑问),并且为狗的悲惨命运做好铺垫(狗挨饿,站不住);结构上与结尾相照应,使结构完整。结尾部分:内容上揭示花狗的死亡原因,结构上照应开头。开头和结尾部分:内容上反衬李寡妇对花狗的冷漠,突出她对花狗态度上的变化,含蓄地表现了主旨。最后就可以分条陈述了。

5.主旨题:先概述主要内容,然后揭示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情感或态度等。基本模式是“通过……(概述主要内容),反映(表现、揭示、抒发、控诉等)……(思想、观念、情感或态度)。比如二模试卷第19题的答案:小说通过花狗被冷落而死的命运,反映了抗战初期的危局,控诉了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忧虑、不幸和灾难。

6.探究题: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论上可以根据题目选择任一个观点,但必须要考虑到出题人和文本本身的态度偏向,然后紧扣题目,分析文本,分条列出能够支撑观点的依据,不必顾及其他信息,更不能提到不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

2010年安徽卷第14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在这道题目里,出题人并没有要求考生在两个观点中进行选择,而且这两个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表述的,并不矛盾,所以题目所提供的信息都是出题人认可和文本本身所具备的,考生不能进行否定。题目中关于文本的认识主要是三点信息——事件寻常、意蕴丰富、作品精致,所以可以从以上三点来进行分析。

示例1,这篇小说从题材上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和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2,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3,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去阅读小说,遵循答题三原则,规范答题步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一定能驾轻就熟,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