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物传记的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的阅读指导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传记水平不一,优劣各异,这对涉世不深的学生读者来说,需要各方面精心指导。人物传记的范围广、类型多。人物传记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总的来说,人物传记的阅读,要求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其他文体一样,人物传记的阅读应注重阅读效果。图书馆老师要指导读者确定人物传记的阅读目标。人物传记的阅读还应当有一个恰当的目标。换言之,阅读人物传记,应着重把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两条线索。

第三节 人物传记的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是一种真实具体、全面系统地记叙一个或几个(合传)人的生平事迹的纪实文体。它要求有头有尾地记叙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包括出身经历、工作业绩、思想品德、性格为人、志趣爱好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物传记远起秦汉,时至今日,以它独特的文字风貌,记述了各类历史人物,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年轮。人物传记是提高思想水平、文学修养的一种重要读物,也是学生爱读的一种读物。但是,传记水平不一,优劣各异,这对涉世不深的学生读者来说,需要各方面精心指导。

人物传记的范围广、类型多。由于不同的分类标准,人物传记大致可分为自传、别传(他传)、本传、补传、单传、合传、内传、外传、专记、杂传、本纪、世家、列传等。在民族的书苑里,它雄踞一隅。

人物传记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都具备记叙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在结构上,它们都具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是人物活动线索,暗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线索。就记叙顺序而言,多为顺叙。记述方式为纵向链状趋势。表达方式多使用叙述、描写,同时兼有议论、抒情。叙述、描写突出了人物、事件;议论、抒情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一、人物传记的阅读准备

所谓阅读准备,就是阅读素质的培养。一部人物传记,少则万言,多则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言。加之古文、外文、白话、方言兼而有之,阅读时,没有足够数量的字、词基础,是很难驾驭的。古今中外,有关人物传记的著作数不胜数,阅读时,应具有政治、历史、地理常识和社会生活知识;要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须具备较强的理解、思维、记忆、想象、表达和快读能力。

比如,《夏伯阳》这部传记文学,里面曾写到夏伯阳的军队打进一个白军占领的地方,有一部分士兵随便到百姓家里去拿东西,一个士兵没有什么东西可拿,就顺手拿了女人和孩子的东西。有人看到这里,就说这部书“歪曲了红军的本质”。因为红军是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的部队,怎么会有这种事呢?这就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产生的错误判断。红军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革命中逐渐形成的。后来,夏伯阳知道他的士兵随便拿了人民的东西,立刻就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命令他们把拿来的东西一一还给人民。这就显示出红军跟白军本质的不同,也就看得出红军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发展的道路。原来错误的判断来自于缺乏政治、历史知识,是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一切,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再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写到的典章制度、风物人情,《宋氏家族第一人》中所提及的黄龙旗等,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读者是很难理解的,又如《史记·陈涉世家》有这样的记述:“陈胜者,阳城人也”。随着历史的变迁,阳城早已易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阳城到底在哪里?阅读者如果不靠注释,便解不开疑团。《鲁迅传》中有不少关于水乡风情的描写和绍兴方言的运用,什么“钱庄”啦,“当铺”啦,“社戏”啦,没有一定的社会知识,是很难弄懂的。在《玛丽·居里》这部人物传记里,有许多化学术语、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之类。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形同看“天书”一样,无法理解。一部人物传记,内涵丰富,历史跨度较大,多系长篇。要想了解“其中究竟”,书中真谛,而不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多少忘多少等,就必须培养理解、思考、记忆、想象、表达能力。总的来说,人物传记的阅读,要求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

因此,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文化层次,指导读者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传记。低年级读者可先阅读文图并茂的人物传记画册、人物传记故事;高年级学生读者先试着阅读课本涉及的较为熟悉的人物传记或传略,待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方法之后再逐步扩大阅读范围。

二、确定人物传记的阅读目标

和其他文体一样,人物传记的阅读应注重阅读效果。图书馆老师要指导读者确定人物传记的阅读目标。一般说来,阅读目标的选定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明确恰当,易收实效

一部人物传记放在面前,读者的目标和动机往往是多样的:明确的、朦胧的;审美的、功利的;单一的、复合的;认识的、教育的;内容的、形式的;消遣的、猎奇的等等。其中,读者应该摒弃朦胧的、消极的目标和动机,树立明确的、积极的阅读目标和动机。因为目标明确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人物传记的阅读还应当有一个恰当的目标。所谓恰当,就是根据阅读者的素质和需要,选择一个客观上能够达到的目标。

人物传记形形色色,读者素质参差不齐,所谓明确、恰当的阅读目标,是相对而言。具体地说,阅读人物传记应达到下列阅读目标:

①了解传记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

②了解传记人物所处的环境状况;

③把握传记人物性格形成及发展的逻辑;

④了解传记人物一生的重大事件;

⑤评价传记人物的功过是非;

⑥了解作者对传记人物的褒贬态度。

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英雄人物。他的性格特征是英勇而近于暴烈,率直而偏于愚鲁,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项羽的这一复杂性格,是伴随着他一生三件大事逐步形成并展示出来的。一是巨鹿之战。当时陈涉、项梁兵败身死,秦以重兵围巨鹿。正在义军危急时刻,项羽引军渡河,破釜沉舟,击溃秦军,秦朝覆亡因此而成定局。这就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胆略和勇武。二是鸿门之宴。秦亡之后,项羽无视刘邦的政治雄心,不听范增的意见,轻纵刘邦,以致铸成大错,导致最后的失败。从中暴露了项羽的骄纵、愚鲁、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的性格。三是垓下之围。楚汉相争,旷日持久,最后项羽陷于四面楚歌的窘境。这时项羽仍斩将突围,所向披靡。后败退乌江,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身亡。这又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磊落襟怀和悲剧结局。

阅读时,首先需要了解主人公项羽所处的是秦汉之交的动乱年代。从“乱”到“治”需要经过激烈的斗争。他身为义军领袖,必然战事重重。也就是说,主人公项羽的活动,主要是处在战争的环境之中。这样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这样的英雄,使他勇武的性格得以充分显示,但是他的致命弱点骄纵、愚鲁等又给他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饮恨乌江便成了他的必然下场。从联合伐秦到楚汉之争,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项羽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主人公一生三次重大事件,主人公的生活脉络清晰了;借助人物的活动,其性格发展轨迹自然而然显现出来;透过字里行间,作者对主人公的敬畏、爱怜、惋惜之情也就一清二楚了。从传统的社会学的观点来看,项羽不失是一位具有阳刚美的时代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注定要失败的英雄。

换言之,阅读人物传记,应着重把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的脉络,一条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舍此目标,是不能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的。

总之,在对人物传记阅读时,应该恪守一个原则,即树立明确、恰当的阅读目标。

(二)不同层次,要求有别

在人物传记的阅读中,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其目标、要求也是有差异的。众所周知,《汉书·苏武传》是古典传记文学中的优秀之作。没有古汉语知识,或古汉语知识较差的人,首次阅读它时,要求扫除文字障碍,通晓大意,以“认读”为目标。有一定古汉语基础和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首次阅读则要求了解苏武出使匈奴后的遭遇和民族气节,以“理解”为目标。古文阅读能力较强的读者,阅读时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其艺术技巧,以及苏武形象的美学价值,以“鉴赏”为目标。

读者的阅读素质千差万别,阅读心理各不相同,阅读环境多种多样,所以,阅读目标不可能也没必要简单划一。比如,青少年阅读人物传记应以启迪人生为目标,教师读者则从总结人生的心态去把握。总之,为了获取各自更好的阅读效果,对于不同层次,应分别进行要求。

中小学图书馆要指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人物要做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要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要看到被传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比如阅读《牛顿一生》或《科学巨人牛顿》后,既要认识到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历史功勋;也要看到他创建的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看到他后半生维护神学,拜倒在上帝脚下,在科学上没有新的建树的消极一面。

在正确评价人物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做好人物传记的借鉴工作。要从字里行间悟出成功的奥秘,悟出人生的哲理,悟出探索、奉献的乐趣,悟出基础知识的力量,悟出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作用等等。

在实践中,除了借鉴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之外,还要借鉴传记的写作法。例如,《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鼻祖,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作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4000多个人物,其中以人深刻印象的有100多人。他在《淮阴侯列传》《项羽本纪》《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世家》等传记中,记录了很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他那“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铺写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描写人物”,“注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传记的阅读方法

(一)小传的阅读

人物传记中较简约的是小传。它篇幅短小,人物单一,或情节简单,或无情节。这类文字的阅读一般有两种方法。

1.举纲张目法

这是一种把握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叙写部分,而后带动全篇的阅读方法。小传内容简短,适于用这种方法。

例如:由张英伦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中的《卢梭》,开篇是这样叙述的: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比孟德斯鸠和伏尔泰较为接近人民,思想也更激进。他的作品和学说对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重大的深刻的影响,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就是以卢梭为他们的精神导师的。

这一段是小传的纲,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就了解了文章的脉络。“纲”中的每一个分句,都展开为文中的一自然段,这样的自然段是“目”,纲举目张,牵动全篇。

2.追问思考法

这是边读,边思考,边提出疑问,拨云望月的一种阅读方法。

仍以《卢梭》这篇小传为例。第一自然段读完后,阅读者在头脑里便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他是怎样成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他的学说和作品都是什么?其学说在思想史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各占什么地位?他的归宿是怎样的?这样的思路给以下的阅读提出了研读提纲,整个阅读过程就是读者追问思考的过程,在追问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

从“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自幼丧母,寄人篱下,十四岁时被迫外出谋生”,到“在心里种下了反对不幸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根苗”。这是他之所以成为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基础。但是,他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

作者接着这样叙述:卢梭从童年时代起,就阅读了大量书籍。1733年他寄居在华伦夫人的家庭以后,便获得了良好的自学条件,他广泛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历史、地理,系统钻研了唯物主义哲学,并接受了伏尔泰的影响,成为一个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人。后来,他的“简谱法”被否定,他的饭碗因与上司不和而丢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狄德罗。狄德罗因宣传无神论被捕入狱后,他上书要求释放并声称愿意陪同过监狱生活以示抗议。随后,卢梭写下了表现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论文《论科学和艺术》。接着,他又写下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暴政,并且提出了以暴力推翻暴力的主张。卢梭的这部论著以其所提出问题的重大和论述的深刻,在整个欧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称赞它是“辩证法的杰作”。

读到这里,追问思考提出了新的问题:卢梭的激进思想在其行为上有何表现?文章这样叙述道:

卢梭不仅在他的论著里表现了骇世惊俗的激进思想,而且在生活为人上,也表现了对贵族统治阶级的反抗态度。宫廷演出他的歌剧《乡村卜师》(1752)时邀他出席,他故意不修边幅以示怠慢;国王亲自赐他年金,他为了“以后敢于讲人格独立,主张公道的话”而不接受;他非常厌恶巴黎上流社会的奢侈腐化,从1756年起隐居到巴黎近郊的蒙特英朗西森林附近,直到1762年。

追问思考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卢梭有何传世之作?

文章以叙述的口吻,一一介绍了卢梭的主要作品:《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展示了他的创作风格,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自传体《忏悔录》一书,表现出鲜明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个性,是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

按照逻辑规律,又一追问是:卢梭的归宿怎样?

行文继续写道:

卢梭的晚年是孤独不幸的。他仍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监视。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在完成《忏悔录》之后,他又写了自传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1778年7月2日,他悲愤的一生结束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的伟人公墓。

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文学家谢世了,追问思考又产生了最后一个问题:怎样评价卢梭其人?他对后世有何影响?

文章本身回答了这一疑问。

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很大,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激进派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纲领。其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都写进了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后来,连美国的《独立宣言》也都体现了卢梭的精神和理想”。

作为文学家,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他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把自我提高到超越一切的地位;他重视对感情的描写,其中充满了一种激情的力量;它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其中有不少情景交融的篇章”。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他的创作对后来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卢梭被公认为这个文学思潮的先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歌德说:“卢梭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追问思考法,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紧紧围绕文章脉络,在思考中提出种种合乎逻辑的疑问,而一个个疑问又在阅读中得以释然。《卢梭》这篇小传的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捕捉作者创作思绪的过程。追问思考法对创作思绪经历了捕捉、吻合、超越三段历程。所谓“超越”,就是阅读者在追问思考中,进行了再创造。

(二)全传的阅读

人物传记除小传外尚有多种类型,其文字一般超过万言,例如全传就属于这一类型。全传的阅读大致有以下四种方法。

1.提要勾玄法

所谓提要勾玄法,就是通过阅读书的提要来掌握全书梗概的一种阅读方法。

全传的内容提要,往往是出版者对全书内容简明扼要的提示,有的称内容说明。除了概述要点外,还简要介绍该书的特点和风格。读了内容提要之类,就能了解书的概貌。否则,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内容提要的位置多放在书的封二,也有的放在书的封底。字数少,写法也较为精练。会读书的人还可以通过看这样的说明文字,学习如何概括材料。无怪乎有人说,内容提要是全书的窗口。

例如:由黄江杨编译,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宋美龄传》的内容提要如下:

在中国近代史上,宋美龄无疑是颗耀眼的明星,她是蒋介石的夫人,宋家手中的王牌,孔家智囊最大的筹码。她天真、率直而不失雄才大略。

本书生动而详尽地描写了宋美龄梦幻般的童年,在美国求学的罗曼生活,她与蒋介石的结合,她与宋庆龄、霭龄的关系,她在西安事变等历次大事件中的作为,以及她的私生活,她的嗜好,她的才华。本书不但为读者揭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而且把蒋宋王朝的这位关键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则百余字的提要,精要地概括了该书的全貌,给人以开启全传之门的钥匙,所以,阅读全传应首先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仔细阅读图书的内容提要。

2.序目导读法

这是通过序言、目录来指导阅读的一种读书方法。阅读“后记”、“跋语”也是非常必要的。

书的序文,有的叫“序”、“序言”、“前言”、“写在前面”,有的称“代序”、“引子”等等。序文有作者本人写的,也有的是编者、作者的师友或亲朋写的。

“读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全传的阅读更是这样,因为序文写出了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以及对人和事的看法。阅读它既可以帮助理解书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赏析作品的水平。

看一看由英国记者迪克·威尔逊著、封长虹译,由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周恩来传》的前言,然后阅读完其正文,便可以了解先读序文的重要性。

作者在“前言”中,首先通过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而作者失去了与会机会,最后总理决定单独会见他这件事写起,写周恩来的为人处世、品格情操、风度魄力、政治卓识、才华贡献,以及囿于作者观点的局限性,导致对周恩来所感到的一些神秘感。这样的序文,无疑起到了指导全书阅读的作用。作者对全传主人公的态度,首先表露于“前言”之中。因而,读全传必先读前言、序文之类。

在全传正文的阅读前,先读一读书目,无疑可以提前了解书的章节、叙述方式、纲目、结构。同时,借助书目也可以选择阅读重点,提高阅读速度。

由郭晨、裘之悼合写,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贺子珍》,其书目共分三十二节,从贺氏三兄妹,到县妇女部长的日日夜夜;从井冈山的灯光,到踏上二万五千里征途;从延安托女,到悲喜交集进国门;从纪念堂前的纪念,到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样的目录,似导游图,它可以引导读者进入各个“旅游点”去“领略风光”。书目中的每一节,显示了主人公的一个侧面,加起来,便成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传奇式的巾帼英雄。通过对书目的阅读,我们既了解了《贺子珍》的线状结构及顺叙方式,又重点把握了主人公的正直、豪爽、倔强和不幸。

3.影屏定格法

在全传的阅读中,对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进行静态分析,以揭示人物性格形成、发展、转变规律的阅读方法称做影屏定格法。

有时出于审美原因,有时出于其他目的,要把握全传中人物经历中的关键事件,使用这一方法最易奏效。

例如《宋氏家族第一人》(于醒民等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章《革命》,《宋美龄传》第十节《宋美龄成蒋夫人》,《周恩来传》中第八章《南昌起义》,《贺子珍》中的第十一节《井冈山的灯火》,《毛泽东传》([美]R.特里尔著,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节《把握未来》,都是书的关键章节,都是主人公生活道路的里程碑,像影屏定格一样,便于分析这一“特写镜头”,以小见大,昭示全局。《宋美龄成蒋夫人》一节,定格分析后我们发现,这是宋氏一生的关键时刻,从此,她成了蒋宋王朝的重要人物;从此,她有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但从此,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在此,她不甘寂寞的性格得以裸露,而她主办烈士遗族学校之举,又展示了宋三小姐人生观的另一侧面。

4.双链延伸法

这是全传阅读的基本方法。它是紧紧把握两条发展线索以达到认读、理解、鉴赏、评价全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其中的两条线索是:人物活动线索,人物性格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环环相扣,人物性格步步延伸,阅读时应有层次、有重点。所谓有层次,就是逐层分读,由表及里;所谓有重点,就是要把握对人物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思想转折。这样的阅读便可以便条理清晰,轻重适度。

在阅读《毛泽东传》时,我们应该沿着主人公生活历程这条竖线去把握。从童年岁月到读书生涯;从京沪奔走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从参加“一大”到组织农运;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反围剿斗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八一宣言》到西安事变;从“七七”事变到重庆谈判;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总之,是从“破坏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

阅读时应予把握的第二条线索就是毛泽东的性格发展逻辑。幼时的聪颖和社会的动乱,造就了他的叛逆性格;马列主义和“五四”新文化的陶冶,使其反叛性格有了明确的方向;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使其性格逐渐成熟;“四一二”的教训和秋收起义的尝试,使他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后,他在对敌斗争和党内斗争中均取得了胜利。胜利本身既显示了他的出众才华和威慑本领,也增长了他的自信信念。自信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成了个人崇拜的温床。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使他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又使他进入了历史的死胡同。

读者把握了这两条线索,一代伟人的形象就在脑海里形成。滚滚的大浪不尽悠悠,在两个世纪交接的时刻,中国大地诞生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英雄。他——毛泽东,创建了新的中国,使龙的后人摘去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他,一种独特学说的倡导者,摒弃了苏式的教条模式,将农村作为革命的基点,把农民作为夺取政权的主力,这使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感到惊讶不已。他,一位军事战略家,精通军事战略,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全局,连“乒乓外交”也使得“五洲震荡风雷激”。他,更是一位诗人和艺术家,诗词气魄宏伟,书法汪洋恣肆,谈话幽默风趣。他是伟人,也是凡人;他是圣人,但不是神。他功比天高,但也犯过严重错误。两条线索使我们既把握了《毛泽东传》的基本思想内容,又重点了解了人物传记的双链式的结构方式。

(三)合传的阅读

1.映衬法

映衬法又称比较法,是合传阅读中常见的阅读方法。它是通过对合传中叙写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来相互映衬的。合传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传记人物,这才出现了可比性,“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别中互相映衬。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在阅读领域里的渗透和延伸,它简单易行,有助于理解。通过映衬加深了记忆,提高了鉴赏、分析能力。

尼克松著的《领袖们》一书的问世,在全球产生了作者始所未料的影响,由知识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这本七人合传,是当代传记作品中的佼佼者。

运用映衬法阅读《领袖们》一书,我们很快就会发现,邱吉尔、戴高乐、麦克阿瑟、吉田茂都是伟人,阿登纳、赫鲁晓夫、周恩来也是伟人。然而,他们又是不同的,邱吉尔能在最危急的时刻使英国重新振作,阿登纳能在战后的德国成功地发挥作用,周恩来“是大国的大人物”,但他却“小心翼翼地让聚光灯集中在毛泽东的身上”……戴高乐的任性和邱吉尔的灵活相互映衬;吉田茂的冷酷和周恩来的热情形成对比,赫鲁晓夫粗俗的幽默和集矛盾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麦克阿瑟大相径庭。

在合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将军》的阅读中,赵四的忠贞贤淑与张学良的勇武刚烈相互映衬;蒋介石的阴险毒辣与周恩来的大智大勇形成鲜明对比。

2.解扣法

层层解扣,最后释然的阅读方法即为解扣法。阅读合传时常常遇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局面,解扣法的运用是为了使阅读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即使是阅读素质很好的读者,在阅读中也不能说就没有“拦路虎”,所以,读者遇到这类情况时就应该认真思考,虚心求教,查工具书,看书中注释,一步步答疑解难,切忌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像对《史记·酷吏列传》《史记·游侠列传》《格林兄弟》等合传的阅读,一般水平的读者还是应采用这种办法的。

至于对因合传中某些情节所产生的疑窦,可暂搁置一边,仍耐心读下去,随着阅读,这些问题终会“豁然开朗”的。如当我们在《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的阅读过程中看到《绩霞失踪》《红颜遭辱》《赵四出走》等情节时,团团迷雾不时袭来,怎么办?耐心读下去,并从中寻求事件的因果关系。从偶然中找其必然,从必然中寻其偶然。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式和方法,还应因人而异、因篇而异,因为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蛮干,圃于理论的实践是盲从,二者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科学的阅读方法,实事求是的阅读方法。在人物传记的阅读中,方法是学来的,更是练出来的。只要“学而不厌”,不断实践,以阅读效果为“试金石”,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如期而至,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