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与现实:社区学院的发展策略

历史与现实:社区学院的发展策略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与现实:社区学院的发展策略——社区学院性质认定、功能定位与能力建设研究浦东新区社区学院课题组1994年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成立之前,我国尚无社区学院,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早在1901年芝加哥大学就创立了该国的第一所社区学院——乔利特初级学院。社区学院正是在美国现代化进程背景下教育发展的产物:1.政府立法推动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区教育以及社区学院的发展。

历史与现实:社区学院的发展策略(1)

——社区学院性质认定、功能定位与能力建设研究

浦东新区社区学院课题组

1994年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成立之前,我国尚无社区学院,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早在1901年芝加哥大学就创立了该国的第一所社区学院——乔利特初级学院(Joliet junior college)。时间相隔百年,两个国家所建立的社区学院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经历了各自的发展轨迹。在此背景下,本课题关注社区学院和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回顾和分析社区学院的存在,寻求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而考察社区学院的性质并给予认定,揭示社区学院的功能并予以定位,探索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社区学院存在的历史进程

纵观百年历程,社区学院从其产生到发展,经历了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两个并列的进程。社区学院的发展和现实与其历史是连续的,为有助于后续的主体研究,本课题首先尝试厘清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两个进程中诸多因素对社区学院存在的影响。

(一)社区学院与现代化进程

18世纪中叶发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可以看作现代化的正式开端,大体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两个阶段。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化由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工业化和都市化四个亚过程组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上的法制化,生活上的城市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其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的解放”。

现代化的一个方面是技术的大爆炸,它使人类思想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增长并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在缩小,而专业技术领域上的差别却在扩大,由此而来的变化则是学习需求与机会的倍增。

现代化进程是社区学院产生、发展与壮大的主轴。美国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两大阶段。经典现代化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起点大致为1790年,完成时间大约是1960年前后。此后,美国社会进入新现代化发展阶段。社区学院正是在美国现代化进程背景下教育发展的产物:

1.政府立法推动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1862年、1890年美国国会所通过的两个《莫雷尔法》,促进了新型农工学院和其他类型大学的发展,也间接地推动了美国综合大学的产生,高等教育开始向所有人开放,也影响到后来社区学院的建立。

2.教育适应地区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美国农工学院运动的开展,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职能向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直接的服务方向延伸,树立起大学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成为后起的社区学院的先导。如果说农工学院的设立是政府立法推动教育发展的结果,那么社区学院的建立则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主动行为。而对美国初级学院的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的当数“初级学院之父”威廉·哈珀(W.R.Harper)。1892年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哈珀将大学分为“基础学院”和“大学学院”,前者属于大学的初级阶段,其学生可以有两种选择:即初级阶段学习高等职业技术直接就业或者继续更高深层次的学习。1896年,哈珀将这两所学院改名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

3.各类学校转型灵活和各级教育衔接紧密。1901年,伊利诺依州的乔利埃特地区中学在哈珀的倡导和直接帮助下,将原学制向上延伸,开设了13和14年级课程,建立了乔利埃特初级学院,它成为公认的美国第一所公立初级(社区)学院。由此,促成了美国三级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初级学院、学院、大学;以及完整的四级学位制度的构成: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

4.重视社区教育。美国有重视教育普及和地区发展教育的传统。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泰勒(R.W.Tyler、1949)把当地的中小学称之为“社区学校”,并把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作为其教育目标和课程材料的来源之一,而“当代生活”其实就是指社区生活和社区需要。为适应社区成员发展的需求,地方教育设立了从中小学(社区学校)至社区学院的三级学校并与大学衔接;为适应地区发展的需求,地方教育构建了以社区学院为主的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早期的美国社区教育其实就是地方性教育。而社区学院所实施的教育其实就是区域性终身教育,只是其中的社区教育为有别于其他教育而被赋予特定的内涵。1920年,联邦政府教育总署组织召开第一次全美初级学院会议,成立了美国初级学院协会(1992年改为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区教育以及社区学院的发展。

5.调整地区办学体制。初级学院早期的主要职能是转学教育,20世纪3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变革,初级学院从以转学教育为主转向培养所在地区迫切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到20世纪40年代,初级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集转学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6.高等教育大众化。1947年美国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的《为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报告中强调:“不管社区学院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目的是面向整个社区的教育服务,这就要求社区学院有多种不同的项目与功能。它当然会给社区的青年提供学院教育,消除教育机会的地理上和经济上的障碍”;指出:“应该把初级学院改名为社区学院,使社区学院能扎根于社区,为整个社区提供服务”,培养大量受过两年高等教育训练的半专业人才。并指出:“这种类型的学院对国家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

社区学院采取了“开放政策”,为所有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成员服务,不断扩大办学目标和职能,不断增加课程设置和系科设置,开办为社区服务的项目,逐渐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教育机构。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影响日益扩大,终身教育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政府推动下的社区学院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确立了在社区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美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基本形成,教育界与政府共同努力使社区学院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恰在此时,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经典现代化进程。

社区学院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适应美国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以社区(地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成功扮演了区域性终身教育实施者的角色,为美国在世界上处于现代化的领先地位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美国现代化专家布莱克教授(C.E.Black)认为,现代化比较研究首先要观察现代知识的进步。在20世纪里,美国知识领域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指标如表1,知识领域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如表2。

(二)社区学院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逻辑前提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相对于古代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服务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联系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img2

表2 20世纪美国知识领域现代化的基本事实

img3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整个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和社区学院也属教育现代化的对象和范围。社区学院的产生、发展与壮大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成果。教育现代化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全民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社区学院在高中教育高普及率和高入学率的基础上向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成员转入大学提供转学教育服务;向在职人员和成人提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或补偿教育服务;向社区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所需的社区教育服务;教育对象全民化。

2.教育终身化:要求具有终身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条件。社区学院对终身学习提供包括学分的和非学分的课程、活动以及计划等,实践着“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终身教育”的承诺,成为构建美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社会化: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学习化社会。社区学院顺应教育终身化趋向,与社区沟通,把为社区及其成员共同发展提供各种教育服务作为建校的根本宗旨。社区学院的教学基地、教育资源和教学人员的当地化以及教育经费来源的社会化,提供了教育社会化的基本条件。通过社区学院这一办学形式,推动教育社会化的逐步实现。

4.教育多样化:要求教育目标具有多向性和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需要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来满足从业人员和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其发展。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社区学院以其超强的适应能力对课程予以开发、更新或升级换代;所设课程既向社会全体开放,又兼顾不同群体、个体需求,“投其所好”,并且每年编列课程一览,广为宣传。

5.教育个性化:要求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新型人才;既有一定教育标准要求,又凸显教育特色和个性发展。社区学院课程设置与实施既有全国课程标准参照,又有地方品牌和特色,为地方培养各类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按程度分班上课,因人而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学手段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

6.教育科学化:要求教育更多地重视和依赖于科学决策。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的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科学的决策。社区学院在发展方向、功能建设及其作用发挥等方面,重视教育的科学决策,注重教育的实践发展,追求教育的社会效益和教育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7.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扩大教育规模和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社区学院均开设网站,提供网络课程、报名注册、学习咨询、教学资料、教学辅学等网上服务。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所宣布的将启动120亿美元的社区学院改革计划中,其中5亿美元将用于设计和开发免费在线教程。

8.教育法制化:要求教育行为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美国各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公布的教育改革方案和校长资格条例中,都把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作为重要内容,并用法规形式确定学校对社区承担更多的义务,确定社区对学校拥有更多的控制力。政府依靠法规来激发社区和基层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9.教育开放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教育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将国内优秀的文化传播给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00年,美国社区学院的美国本土学生占55%,亚洲及太平洋岛屿的学生占46%。

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教育体系的要素包括:

1.教育思想:终身教育理念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目标不断扩展、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终身教育的社会需要。50年代以后,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服务越来越转向社区。普通高等教育、生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都成为学院的任务。因此,美国社区学院学生的年龄跨度从15、16岁的青少年一直到80、90岁的老人都有,社区学院的学生平均年龄为38岁。

2.教学内容:选择与生产服务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生产服务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需要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社会生活也要求与文化知识相结合,需要教育为它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的公民。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社区学院提供与当地企业和社会各种团体相联系、与社区和社区成员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而深入人心,受到普遍欢迎和认可。

3.课程设置:在课程、系科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求教育与生产服务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社区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社区建设和发展以及社区成员所关心的问题,从培养训练专门人才、提高社区成员素养和提供教育服务的角度积极参与其中。因此,社区学院的系科设置、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内容都是经常变换更新的,以尽力满足社区的需要。美国社区学院所设置的系科和课程大多是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并且不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其社区学院都开设大量的系科、课程。

4.教育方法: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现代社会既强调标准化、统一性,也强调个性化和个性发展。信息社会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等一系列变革。社区学院教育手段多样、教育方法灵活,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效能均高于其他类学校。

5.教育管理:首先领导体制收放适度。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对全国的社区学院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管理,社区学院都由各州及地方政府负责领导。各州一般都设置社区学院学区(或称系统),由学区(系统)选举社区学院管理委员会,或称董事会。院长的一切工作必须对管理委员会负责。此外,投资体制实际有效,地方税收和州政府拨款是社区学院的主要经费来源。

其次教学管理灵活方便。入学宽进,因材施教,社区学院充分尊重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招生基本上没有“门槛”。但是,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采取补习、分小班上课、建设具有很强助学功能的学习资源中心、允许学生试听或退选或改选课程等。实行多项课程,多种证书。各个社区学院都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catalog),学员们据此自由选课。学院从开设的课程中配套组合成不同的证书,在坚持标准的同时实行弹性学制。

二、社区学院存在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社区学院,一方面是现代化进程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社区学院的历史延续,另一方面又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社区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新特点。

(一)社区学院存在的现状

1.后现代化阶段的美国社区学院

20世纪末期,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学习化、知识经济等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向的影响下,美国社区学院所进行的社区教育随之进行改革,其发展倾向主要表现为:(1)制定进取性的多种外在服务计划以进一步扩大影响,社区学院提供一种新的职业训练模式,即“合同培训”或“定点培训”。(2)强调向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率先承担起为每一个社区成员协调和创造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的责任,为不同性别、文化、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化服务。(3)利用不同的媒介来满足社区的教育需要,在一个中心化的团体内,学校之间的资源和人员共享是无界的。(4)继续协调社区解决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和教育问题,社区学院的主要角色是组成工业、商业、其他学校、社会服务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各方联盟的支持者和召集者,与其他社区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协助解决工作安置、心理健康服务等社会问题。(5)不断关心社区的文化发展,社区学院开展建立“教育文化复合体”的实践。这个复合体包括公共图书馆、食品服务中心、社区剧院和其他城市服务,并体现了多样性的合作效益。(6)更加重视与社区的相互作用及加强与社区内其他机构的合作,社区学院开展“学习和服务美国”的项目,强调将学生的社区服务和服务性学习有机地结合在课程当中。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拓展,90年代的一种新职业主义主导着社区学院的使命。新职业主义强调为未来的工作作准备,将课程重心放在获取“新经济技能”、“任职能力”和“应用技能”上,体现了社区学院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

2.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诞生的第一所社区学院

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经省(市)级政府批准、在上海石化总厂职工大学和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建的社区学院。学院既招收国家学历文凭认定考试教育的学生,也招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学员;除在册学员外,学院还根据行业需要,培训各类应用型人才;根据社区需要,培养各类公务人员。金山社区学院重在培养社区所需要的各类中、高级人才,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继续教育及基础教育为主,兼顾其他类型层次的成人教育。此外,学院还具有妇女学校、家长学校、民工学校及其他如家政、书画、花卉、陶艺等休闲教育的功能。

3.本市在社区教育发展基础上组建的社区学院

至2008年上海市各区县均已组建或建立社区学院,主要模式有四种,一是整合多所独立设置的成人学历教育学校(如区业余大学等)组建;二是依托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组建;三是以多所独立设置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为基础组建;四是建立新的事业单位

(二)社区学院存在的分析

1.问题和机遇

应予承认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处于后现代化阶段的社区学院,其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而我国的社区学院建设相较于发达国家尚有不小的差距。但同样应予正视的又一个基本事实是,我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教育也正在向国家现代化和自身现代化迈进。

之所以要正视这两个事实,是因为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体系,距离我国现代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距离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教育结构体系也面临着战略性的大调整。调整的方向之一是建立结构和功能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它应该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问题。这也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不断强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区学院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在于要不要建立,也不在于如何组建,而在于社区学院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有何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社区教育、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加强社区学院功能建设,这已成为当前亟须探讨的现实问题。

2.认识和实践

(1)终身教育与社区学院。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政府也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概念。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它的本质特征是强调教育的终身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但是,在社区学院的认识和建设问题上,鲜有运用系统论从上述宏观的视角对其进行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

终身教育体系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社会组织,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体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使人们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得以保障;另一方面是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

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即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二是教育体系结构的有机联系和协调一致,即建立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和各个层次教育的有机联系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网络,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三是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具有包容性,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美国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是由地区性的社区学院为主体构建的,因此它所构建的是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该国各地一般都设置社区学院学区(也称系统),由学区(系统)选举社区学院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统一管理和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是在社区学院内部逐渐生成的。适应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社区民众多样化自主学习的需要,社区学院从最初为所在地区提供一种中学后的教育形式,逐渐扩展到地区性的职业教育领域,提供二年制大学转学教育,提供社区民众所需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合同培训、社区服务,以及补偿教育、一般教育等。在诸多领域的教育活动中,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其创立者和引领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是在社区学院的自身成长中逐渐构建而成的。

而我国的社区学院建立的背景和基础与其迥然不同。区域内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中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延续至今,不是由社区学院而是由其他教育机构分别承担的。主要是由于适应社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社区学院逐步在区县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或挂靠同等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将其以社区教育为主的业务在具体层面而非在系统层面上扩展至区域性终身教育的其他领域。与美国不同的是,属区域性终身教育范畴的各类教育(除转学教育外)及其机构在社区学院建立以前就已存在,但它们是与社区学院相游离的,也与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相距甚远。这些呈零星分散状态的教育机构有待于以社区(区县)为中心,与社区学院建立密切联系或融为一体(而不是由社区学院另起炉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共同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

(2)社区教育与社区学院。作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的兴起,与各方面的发展交相辉映,是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过程的缩影,也是教育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的具体展现。

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在社会基层建立一种新的社区(注:本课题中我国的“社区”一词均指区县一级行政区域)管理模式。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以社区为载体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也由此最早在城市社区开始,时间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社区教育形成后,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自此,我国社区教育在边实践、边实验中积极推进,不断融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其走向是在不断适应相关教育培训方面的社会需求、社区建设需求和社区成员学习需求中发展壮大自己。

在所在地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要求、满足终身学习的个人需求、提供促进社区及其居民持续和共同发展的教育服务,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正是在上述多重目的背景下,我国社区学院应运而生。

由于我国的社区学院直接或主要建立在社区教育发展基础上,因而容易发生忽视社区学院其他功能的建设的问题,认为“学历、培训、文化教育,这三个功能一般教育机构也能具备”,甚至因而也可能发生放弃社区学院在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实际作用,仅把社区学院能力建设局限于指导和开展社区教育一个领域。

此外,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问题的复杂化也与社区教育概念使用的泛化或窄化有关。社区教育是一种很难界定的教育形态,其泛化使用的结果是把区域内除学校教育外的其他具有教育影响的教育形态和教育活动都算作“社区教育”,而实际上却是“社区的教育”;窄化使用的结果是在社区教育中摒除其他任何已确定的教育形态,泾渭分明。

对此,本课题的态度是借用《学会生存》中对于“非正规的、非制度化的”这一类名词的取向——在教育机构中减少形式主义——并引述如下:“当前正在出现两种倾向:第一,教育机构逐渐增多,而且日益多样化。第二,传统教育正在变得比较不拘形式,这两方面的发展并不是互不相容的。……从现在起,所有这些途径,不论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不论是制度化的还是非制度化的,原则上,我们认为它们是同样有效的,我们就应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非正规的’和‘非制度化的’这一类名词。”

我们认为,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应注重在较为成熟形态的社区教育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概括,而非停留在纸面上作出空洞的文字变换和表述。基于上述我们的考察和分析,社区教育应是一种面向生活、面向人生、面向社区,服务于社区居民,以自主学习方式求知、求乐、求发展的与社区文明互动的社会性教育培训活动。在区域性终身教育系统中,开展并指导所在地区的社区教育是社区学院所应具备的职能之一。

三、社区学院的性质认定和功能定位

(一)社区学院的性质认定

关于社区学院的性质,综合多种多方面的表述,本课题认为,上海市《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所作的关于社区学院性质的表述是准确的、全面的。

但本课题也认为此表述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社区学院的“社区”性质不明显;二是社区学院的“学院”性质不突出。作为探讨,我们认为,社区学院是由区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终身教育指导与办学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地方性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社区教育的事业单位。

社区学院是区域性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是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运作中枢,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基地。

(二)社区学院的功能定位

1.美国社区学院具备的功能

面对社区各方、各界呈立体式的教育需求,美国社区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有的兼具多种功能的特色。社区学院普遍具备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转学教育和一般教育五大功能。分述如下:

职业教育提供职业教育学科和技术培训课程。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资格认定的国家,一般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社区学院根据本社区最急需的职业要求开设课程。学生获得这些课程的规定学分后才具有相应的准职业资格。美国的社区学院实际上是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很多职业技术培训课程已经成为大学课程,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不同,它的学制更短,其专业安排主要是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技术性课程。在美国,实用型技术人才主要由社区学院培养。此外,社区学院还担负起在职成人的职业培训和合同定向培训。

补偿教育是为那些由于某种原因尚未获得工作所需教育的成人和青年或未能发挥其潜能以获得较佳报酬的工作而进行的教育。

社区教育是一种涉及面很广的教育形态,它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休闲文化教育、合约培训以及社区服务。

转学教育提供大学学士学位的首两年课程,大学承认社区学院的学分,能成功地转入公立或私立的四年制大学,同时还提供其他选读课程。美国社区学院为有志于到大学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提供相当于大学本科两年的教育内容,学生结业后通过考试获得副学士学位,转入大学三年级学习,不需要再进行入学考试。社区学院和大学签订校际间或全州范围内的协议,保证其毕业生顺利转学。

一般教育(亦称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是一个中转站,所设项目是为学生们其他方面的目的而发展一个多元知识基础的框架以有效地利用知识,如:学会批评性的思维发展价值观、理解传统、尊重各种文化与观点等。

2.本市社区学院的功能定位

上海市《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沪教委终〔2007〕18号)所规定的社区学院的主要功能,以社区为中心,以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为主线,以社区教育为侧重点,办学与指导兼顾,全面指导与组织实施并重,体现了“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终身教育原则,突出了“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区域性终身教育的特点。

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功能,积极开展各类成人教育,继续办好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分校、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以及成人高中、中专等教育机构,使之成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承办各部门、行业委托的培训项目,使之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

三是开展社区教育,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

四是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工作,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本市所设定的社区学院“四大功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平台为实务,总结了国内外社区学院建设经验并予以参照,同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了社区学院建设的配套措施。“四大功能”与美国社区学院已具备的功能相比较,有类似与非类似之处所形成的上海特色,但“四大功能”建设的难度很大,远非仅是“各校能有充分自主的探索空间”所能解决的。

3.两种社区学院功能定位及形成的异同

(1)本市社区学院的“四大功能”,就其各具体功能而言还不成熟,就其整体功能而言更是远未具备。“四大功能”作为整体,其系统功能的形成和其作用的发挥,是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而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则有助于社区学院各项功能各自作用的充分发挥。

(2)美国的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由社区学院内部诸功能逐步演化完善而成,通过各单项功能的逐一建立,社区学院形成区域性终身教育的整体能力,这一过程在美国已有百年历程。我国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将通过地区教育资源的系列整合,而整合的实施主体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而非社区学院,其过程的长短将视政府教育部门有关整合决策何时形成和整合力度大小而定。

(3)经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我国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区域性终身教育体制机制。相应的体制主要由政府教育部门(市级、区县)设计、规范;机制则主要由社区学院设计、运作。

(4)美国的社区教育、社区学院和终身教育有法定层面的相关立法,有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的教育权限下放、政策资源释放、教育资源的积累与投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我国已被列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社区教育”也已见诸于教育部、民政部的相关文件。终身教育的相关立法,目前正在本市立法机关加紧研拟。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全方位构建既有待于由上而下的总体决策和系统布局,又有待于其逐一实施的具体化。

(5)美国社区学院整体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与终身教育体系相对应的终身学习机制的建立,后者由系列的社会配套或衔接措施所形成,如:学分制与学分互认系统、职业资格认定和发证资格认定制、基础教育(十二级)免费普及制、社区学院与大学协议转学制、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制、企业或社会团体集体培训合同制以及其他促进终身学习的措施。终身学习机制应与终身教育体系同步或超前配套建立,我国终身学习机制远未配套成形,且存在滞后现象。

(6)美国社区学院所拓展的学区(系统),涉及所在地区广泛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各种各类系科和课程的吸纳力、承接力和应变力,面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需求,置身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以极强的适应性,实现终身学习所需的大教育、大培训、大活动。我国现有社区学院格局太小,这与社区学院功能建设的内部自身因素有关,但更多与其外部环境因素有关。社区学院格局太小的结果,是社区学院整体功能难以形成,其功能作用难以发挥,以致于影响到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7)《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所设定的第四个功能,是具有战略思考的。学历教育、职技培训、文化教育,这三个功能一般教育机构也能具备(并不能由此推断区域性终身教育系统就此已经形成),但指导的功能是其他教育机构没法做到的。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还远未形成,需要较为成熟的教育机构对其各个部分予以指导,而区域性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居于区域性终身教育系统的核心的社区学院来说,如何发挥指导功能是一项新的使命。

四、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策略

对社区学院发展策略的思考,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者的关系,着眼于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对终身教育和人的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区域性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地区和人的发展的作用,着眼于人的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本原的理念和实践,从而指向社区学院的性质认定、功能定位和能力建设,也即指向其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策略。

社区学院的发展是重点包括内涵建设和环境改善两方面的结合和互动。由单项功能的逐一完善到社区学院整体功能的形成,由系统各部分的逐一整合到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由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到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逐一发展,层层推进,外部整合,内部强化,理顺体制,建立机制,是本课题对社区学院发展策略所作的思考和理解。

(一)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本市社区学院大都是在适应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社区学院的指导功能首先体现在对社区教育的指导上,具体表现为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

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建立是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办学架构和运行机制,开展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社区教育指导功能的形成,社区学院龙头作用的发挥,要求建立或加强社区学院与街镇社区学校的双向联系和业务指导,为街镇社区学校办学提供服务。为此,需要确定社区学院指导服务社区教育的工作内容并建立相应机制。

1.社区学院指导服务基层社区教育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

(1)定期主持召开街镇社区教育工作例会。(2)街镇社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指导。(3)社区教育课程(含网络课程)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应用指导。(4)组织社区教育教研活动。(5)指导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工作。(6)举办街镇社区学校教职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各类专题培训。(7)总结推广街镇社区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经验。(8)制定全区(县)性社区教育专项(题)工作(或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9)街镇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评估检查。(10)指导、参与、支持和共建学习型社区(含学习型村居小区、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家庭)建设。(11)协助街镇社区学校开展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中以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业务指导工作。(12)主要以街镇社区学校为依托形成市民终身学习指导中心。(13)需要指导服务的其他工作。

2.社区学院与街镇社区学校对口业务和合作事项

(1)社区教育课程(含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包括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或视频制作、成效评估等在内)的课程编制与实施。

·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包括显示课程内容、促进教与学过程中人际交流、发送和接收课程内容等在内)的技术实施和应用。

·市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的社区学院区级平台建设;相关的网上导学指南的建设与服务;“市民学习卡”和“学分银行”的管理与统计。

·其他教育教学事宜。

(2)区县社区教育网站的运行和维护

·网络办公。

·通讯报道。

·街镇社区学校网页编辑。

·其他栏目。

3.社区学院汇集街镇社区学校基本资料存档备查

(1)街镇社区学校年度基本情况(各类人员信息及联系方式)。(2)街镇社区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3)街镇社区学校每年春、秋两季开设课程(含村市民学校主要教育教学活动)。(4)其他统计资料。

4.社区学院实行服务指导人员定点联系制度

(1)服务指导人员由社区学院派出、与社区学校建立定点工作联系。(2)服务指导人员联系时传达社区学院有关工作要求,或落实社区学院所布置的有关工作,并向社区学院所召开的指导服务人员会议汇报定点联系情况。(3)开展社区教育和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发挥社区学校办学功能和整体能力,帮助基层排忧解难。(4)注意发现、培植、总结、宣传社区教育和市民终身学习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挖掘亮点、资源辐射、以点带面、整体提升。(5)服务指导人员认真做好定点联系工作记载,构筑双向沟通平台。虚心向社区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学习,形成工作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定点联系工作。(6)社区学院实行指导服务人员定点联系制度,此项制度落实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

确切地说,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街镇,在街镇的社区学校。作为区域内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龙头单位,社区学院应链接各街镇社区学校,共同组成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并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开展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社区学院应对区域内社区教育发挥引领作用,包括所设置的社区教育课程应有示范性和更大的通用性或更强的适用性。社区教育示范性课程的面世,一是课程由社区学院自行编制的,而更多的则是已有课程通过社区学院的评估、规范与推行而确定的。提高自身的社区教育课程(含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社区学院实施课程自行编制的前提和途径;而规范与推行已有课程,则有赖于社区学院在区域内建立并运行社区教育示范性课程共享机制。

所谓“共享机制”,即社区学院通过对各街镇社区学校已设课程的评估,从中精选并规范一批课程作为社区教育示范性课程;被确定为示范的课程,由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网和《学员选课手册》上所发布的课程信息中列入,既可在该课程的原授课地点上课,也可在社区学院内开课,视学员报名情况而定;如示范课程在原授课地点上课,则该授课地点同时也被作为社区学院的该示范课程的教学点。社区学院自行编制且被确定为社区教育示范性课程的亦可依此“共享机制”运行。

社区学院所开展的活动,应定位于区域内有关社区教育或终身教育的大型活动或特色活动为宜,为此,社区学院应做好活动的相关策划、宣传和组织工作。

由社区学院所认定的社区教育示范性课程在包括社区学院在内的各社区学校开课,并配置以大型和特色活动的开展,由此社区学院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

(三)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

不可否认,迄今为止社区学院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功能依然是弱项,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更是无从谈起。而在美国的社区学院,此项功能愈益成为它的强项,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某种程度上,它近乎是综合性的职业技术高等学院。

事实上,社区学院所在的区域不乏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机构。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区并入前)为例,浦东成人教育协会共有106个会员单位,基本上都是独自运作。除少部分单位外,它们也都与社区学院无甚关联;反之,如果社区学院“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承办各部门、行业委托的培训项目”,则也与这些教育机构无关。这种状况的存在,经历了较长时期,却并没有出现这些教育机构和社区学院优势互补越做越强的局面,如不加以改变仍将如此继续存在下去。

维持现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视现状或满足于现状。区域性终身教育网络的联结,单单社区学院是无能为力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一定的政策、规划、制度性安排等方面的设计资源,掌握组织重要社会性活动或推进全局性工作的行政资源等,是区域性公共教育事务的最大管理者。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瓶颈性问题,是亟待政府部门出面出台解决的问题之一。社区学院是由区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终身教育指导与办学机构,是在整合本地区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基础上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目前的现状是,经过一定程度的整合,本市各区县社区学院的组建基本完成,但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还未完成,受制于一系列的惰性和传统教育观的束缚,也受制于相关体制和各自利益的冲撞,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这一部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致于影响到系统的形成和整体运行。

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是区域性终身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其身处区域内部,对本地经济结构特点及人才需求情况有着更直观的把握,因此它的课程和专业设置更有可能切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当地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构筑发展地区经济所需的人才高地,如美国那样培养“大量受过两年高等教育训练的半专业人才”。《学会生存》指出,“当经济的进步达到一定水平时,教育体系就自然而然地要把日益丰富的知识传递给人数日益增多的人民”,又指出,“对教育动机的研究是制定所有现代教育政策的关键”。谋求职业(或要求能够得到与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相应的地位和利益)和学习渴望是两个主要教育动机,而前者的重要性比后者更多。当企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提高技术含量和员工素质时,当谋求职业或要求得到较好的利益而更多地依赖于学习时,二者不约而同的指向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全方位服务。

肯定存在某种机制,在社区学院和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至少能够相互了解区域内有哪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进行哪些职业、专业、技能和岗位的培训及其所设置的相应课程。

肯定存在某种机制,上述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区域内人事劳动部门或职介所等中介的调研,感触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和本地用人需求变化的脉动,至少每年或每几年能够排列区域内十大热门或紧缺培训项目并开设相应课程。

肯定存在某种机制,上述教育培训机构由分散状态逐渐聚合成大培训的整体实力,至少区域内的培训项目由较为单一转向较为多样、由较为固定转向较为灵活、由较为重复转向较为独创,进而逐步形成主动适应、变通灵活、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区域性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模式。

继整合本地区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分校后组合的社区学院,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过渡,即通过与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柔性的联盟关系和整合机制,直至完成与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的整合。

(四)成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

终身教育系列与国民教育系列之间没有绝对的划分,尤其在成人的中高等学历教育方面。

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自身实力雄厚而且延伸至终身教育领域;与此同时,终身教育也投身于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实现了美国教育的现代化。而社区学院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美国如果没有社区学院,就不可能实现开放入学和公平就学,很多人就永远没有进大学的机会。美国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的成功,得益于实现了由专业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向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转变,在社区学院内部或与四年制大学之间实行了“课程组合制”、“学分互认制”、“校际协议制”。

社区学院将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课程、成人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较好地融通起来,把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和四年制大学或学院设置的课程较好地衔接组合起来,开发出满足不同发展需要或不同选择要求的课程组合,提供相当于大学本科或学士学位的头两年课程,通过考试获得副学士学位。课程组合设置,使学生结业后既可进入职业领域,也可转入相应的大学继续后两年的学习。

学分制的精髓是选修权。课程组合创设了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且感兴趣的课程的前提,创设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可能性。社区学院实行学分制,提供二年制高等教育;或与四年制大学(学院)之间建立完善的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机制,也开辟了通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绿色通道”。

指导与协调社区学院的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是本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对社区学院进行业务指导的内容之一。在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的探索中,也包括提高教育服务效益,积极探索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试行学分互认、学分银行、学时换算等办法。

随着学分互认制从试行到实行的逐渐完善,社区学院不仅能够开展已有的比较齐全的各类中高等学历教育,而且也有可能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创设类似于美国式的一定的前提性条件,开展社区学院自身的二年制高等教育、开展认可经验学分(credit for experience)的社区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步不久,尤其是在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成人中推行相当于准学士(副学士、协士)学位的高等教育服务,提供比现有学科选择面宽广得多且又适合本地人才培养需求的高等教育机会,值得尝试。

(五)成为区域内终身教育系列课程资源建设的研发基地

社区学院“四种功能”的形成,需要相应课程的支撑;课程建设是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的核心。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得以实施,课程及课程设置是教育内容的规定和集中反映,直接体现教育目标,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品位和特色。

我国社区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除了学历教育或者可能开展的转学教育所需的课程之外,应积极组织开发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休闲文化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课程,满足不同文化基础、年龄、能力、经历、家庭背景以及学习目的不同的各类群体的学习需求,既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也丰富本地居民的生活内容,以此促进社区的持续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社区学院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方针:

1.大力开发职业教育课程。

2.试点建设转学教育课程。

3.积极拓宽非学历教育课程。

非学历课程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①授予证书的课程;

②劳动力培训课程;

③休闲—文化教育课程;

④合同培训或定点培训课程;

⑤包含以上内容的社区教育其他课程。

结 束 语

社区学院区域性的办学特点,各项工作以社区为中心、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使社区学院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也使其具有普及知识促进社区发展与繁荣的力量。

社区学院开放性的办学特点,各项工作以服务于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为宗旨,面向所有社区居民开放,在高等教育是知识的“守护神”还是“服务站”的选择中,社区学院选择解放知识,实行教育机会公平均等,也使知识得以走出象牙之塔,走进社区民间。

社区学院灵活性的办学特点,各项工作以区域性终身教育需求为导向,“三多”(教育种类形态多样、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教学策略方法多样)融通,运用灵活;“三制”(体制、机制、学制)贯通,调整灵活。“社区中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于他的一套桌椅”,是社区学院适应灵活的生动写照。

社区学院整合性的办学特点,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职前职后培训、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等各类教育的整合;区域内终身教育相关机构、部门、组织、团体等的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以上区域性终身教育机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终身学习机制的整合,都来源于现代社会一体化和终身教育新发展对社区学院这种教育机构的需要,整合性是社区学院的活力所在。

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的社区学院,以其独特的品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预示着她的命运具有多重可能性,或者通过自身品格的发扬光大,或者通过本地民众的认可和喜爱,或者通过当地社会各界倾心倾力的相助与扶持,或者兼而有之,社区学院的发展将迎来广阔的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万秀兰著:《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徐琦著:《美国社区学院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3]楼一峰:“社区学院办学探索”,《中国电力教育》1997年第一期。

[4]李继星:“谈我国社区学院建设”,《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杭州,2003年。

[5]王宏:解读《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6]历以贤:“美国社区学院”,《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

[7]尹新平:“社区学院对美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贡献及启示”,《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3月。

[8]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及几点思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6)。

[9]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注释】

(1)本课题为上海社区教育协会2009年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王林兴。课题组成员:王林兴、李惟民、蔡瑾、崔晓光。全稿执笔:李惟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