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贡献

对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贡献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我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变多数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出发考虑,中国城市接纳农业转业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不可能新建更多城市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小城镇经济、文化的发展,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力,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控制大城市规模。
对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贡献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4.2.1 对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贡献

1)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小城镇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的发展除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小城镇有利于社会转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我国,小城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只要小城镇发展起来了,就能充分发挥其城乡经济网络功能,促进城乡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建立城乡社区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层次、开放型的社会经济统一体,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主要措施和形式,小城镇的发展将会形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二元城市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小城镇将起到调节器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城镇化角度看,小城镇的发展可以防止农村贫困向城市蔓延,进而缓解由农村贫困带动城市贫困的趋势,对防止我国形成“拉美化”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有利于社会和就业的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两头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如果将全部或大部分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由于居住、生活成本较高,人口的迁移速度将很慢,而且,还将会给大中城市本来已十分紧张的就业局面增加更大的压力,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不能将其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大部分剩余劳动力要通过小城镇来实现转移,必须把小城镇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小城镇发展。从我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变多数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出发考虑,中国城市接纳农业转业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不可能新建更多城市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小城镇经济、文化的发展,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力,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控制大城市规模。当小城镇中的乡镇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将众多长期从事分散劳动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农民逐步变为掌握一定工业生产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自觉遵守纪律、有组织地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将会实现新的跨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