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阶段公开发表了《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称为社会心理学初创阶段,该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麦独孤在1908年发表《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书中以本能论为中心建立社会心理学体系。美国心理学会中从事社会心理学或其他社会心理学相关学科的会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_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思想基础,对于学习社会心理学很重要,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避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错误和杂乱无章。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学和心理学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交叉学科的社会心理学仅有八九十年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在发展中经历着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

(一)哲学思辨阶段

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这一阶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都是通过心理学史而与哲学紧密相联的。最初的心理学处于思辨阶段时,是直接包含、融合在哲学之中,成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社会心理学史和哲学史有直接的联系。

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问题,最早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对“人的本性是什么”他们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性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教育与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这一观点后来被18世纪的康德、卢梭等人所发展。他们相信,人有潜在的善性,只因有缺陷的社会使人们趋向于邪恶,故只有改革社会才能改变人。

另一种观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认为人性主要是由生物的或本能的力量所决定。出生后,其本性不可能有很大改变。

(二)经验描述阶段

这一阶段公开发表了《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称为社会心理学初创阶段,该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自从18世纪下半叶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到初级阶段,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即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

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是由G·塔尔德、G·雷朋、罗斯等社会学家发展起来的。他们主要研究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及其行为的调节的过程,这一传统研究中注重模访、暗示、同情等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以“模仿律”来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认为模仿是产生一切社会现象的原因。法国的另一社会学家雷朋则强调暗示,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若人们的无意识冲动占了上风,就会发生暗示作用,容易导致“群众的盲动”。美国社会学家罗斯主要强调各种社会控制形式的作用,认为这是巩固社会和团体生活所必需的。罗斯于1908年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是以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为代表。麦独孤在1908年发表《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书中以本能论为中心建立社会心理学体系。认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都来源于本能,而人的本能是先天遗传而来,是人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与动力;个人人格在最初只是一些先天的本能,靠社会加以培养而发展;个体的本能有逃避、好奇、生殖等十多种。麦独孤的观点遭到后来一些心理学者的反对,遂以“习得”的概念替代了本能的概念。

(三)实证分析阶段

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这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特点,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1)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个体与群体现象。

(2)用数量分析来补充对社会心理现象的质量分析。

(3)从对社会心理现象的描述转向为分析其原因以揭示其产生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并根据这些特点与规律试图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应用。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是从20世纪初的特里普莱特开始的,他通过骑车和绕线实验来研究竞赛问题。在此基础上,奥尔波特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提出了“社会促进论”。奥尔波特指出,团体中的社会刺激因素能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而对机械性的操作的影响比对智力操作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对于困难的逻辑推理活动却起干扰作用。他还指出,社会促进还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与年龄、能力、性格特征等有关。奥尔波特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于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从此,学者们把社会心理学看成一门实验的科学,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亦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3.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涉及社会问题。那时,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对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和价值冲突等问题的重视,并加以研究。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和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谢里夫于1935年开始研究社会规范,这是在实验室内用似动错觉的内容进行的。这一研究为以后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行为提供了范例。

一般认为,对社会心理学贡献更大的是30年代后期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研究。勒温对群体的形成、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内聚力、领导方式、领导决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勒温认为,群体是一个整体,具有自己特点,只有根据群体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时代精神,才能理解群体的动力。研究表明,群体的内聚力受领导方式的影响较大,而民主气氛可促使群体更富有内聚力和创造力。

在40年代,社会心理学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研究的课题都倾向于信仰、偏见、劝导和宣传问题。例如,研究为什么纳粹分子会把一个先进的现代化的德国变成黑暗的地狱,为什么只是宗教与种族的原因就使几百万犹太人遭到屠杀,也有人研究具有哪些人格特征的个体容易接受法西斯主义或类似的思想。

50年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人们社会交际的形式以及各种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L·费斯汀格(1957)创立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因素之间失调之后就会使人不安,因此就要设法使失调变为协调,从而解除不安。类似的还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T·纽科姆等人提出认知相符的理论。这种理论对于改变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6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研究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了,几乎涉及人们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和众多的分支学科,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资料的积累已飞速地增长,理论体系也不断地健全与发展,学科对象也逐渐明确,使其终于在学术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一)社会心理学在美国的地位与现状

心理学在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科学领域。在美国目前每年授予的数万个学士学位中,授给心理学的达3000个以上。而在心理学内部,心理学家公认的许多心理学的重要发展,都直接与社会心理学相联系。美国心理学会中从事社会心理学或其他社会心理学相关学科的会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根据1967年、1974年及1981年的资料,美国心理学会中“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分会,一直是最大的分会之一。

此外,无论在实际研究、教材出版、教学及博士学位授予方面,社会心理学在美国都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心理学领域之一。

在具体研究课题上,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除注重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合作等基本问题研究外,还直接注重吸烟与交往、助人行为、态度改变、法律与犯罪心理问题等应用性问题研究。近年来,有关自我概念、家庭背景对儿童的影响、教养方式、环境设计成就动机价值观等一系列应用性问题,日渐受到社会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注意。相应地,人们原来对于行为归因的高度关注则开始相对减少。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1949年之前曾有一部分针对中国特定问题的研究,但不够系统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苏联学术观点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社会心理学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此一时期正好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尤为迅速的时代。

1982年春,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正式开始。

同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开始招收以社会心理学为主攻方向的研究生,南开大学、广州师院等院校也相继开展同样的工作。这一时期,北京、上海、天律、广州等地一批新老结合的研究群体的出现以及部分译著的陆续出版,使得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社会心理学的重建过程。

中国目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理论上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建立、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探索、人际交往理论研究及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探讨几个方面。受港台倡导心理学本土化的心理学家影响,一部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注重中国人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

在社会心理学教学、研究论文与著作的发表、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社会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尤其迅速的一个心理学领域。目前不仅全国高等院校中的心理学系科、专业、综合性大学的社会学系科、哲学专业等广泛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在政论、商业以至财会类的院校中,社会心理学课程也越来越受重视。

《社会心理研究》杂志1990年的诞生,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一块专门园地。该杂志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近年来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陆续出版了一批以西方社会心理学素材和体系为主的著作,一批以教育社会心理学、社会化等课题为核心的著作也开始发表。更重要的是,有些著作是以中国研究者自己的系统实证研究为根据的。

在具体研究课题上,除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较为集中外,民众对重要社会事件的态度、媒介传播过程中读者、听众、观众情况的调查、家庭问题研究、司法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及民俗社会心理问题研究等,也是受到较多研究者重视的领域。从长远的眼光看,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并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