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时代的起源——信息革命

信息时代的起源——信息革命

时间:2022-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讲,每一次信息的生产、储存载体以及传播方式的革新,都会对其信息革命带来冲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存储方式,增大了信息的存储容量,并为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信息时代的来临这里提到的信息时代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开端的。笔者认为,以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本书讨论的信息时代的起源。一般来讲,把信息化和信息时代的演绎分成3个阶段。

(一)前言

信息广泛存在于世界中,既包括客观世界的文字、声音、图像、温度、色彩等等显性信息,也包括思想、认知等精神层面的隐性信息,对信息的界定目前并不统一,有的定义为“事物”,即包括物质和精神;有的认为信息是独立于物质的、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如诺伯特·维纳对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信息的重要地位,资讯与物质、能量是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尽管多年的讨论并未给信息确定性的定义,但是对信息的基本特征却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如信息的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时效性、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等。

(二)沿革历程

信息革命一般是由信息的生产、处理手段和处理方式的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一般来讲,每一次信息的生产、储存载体以及传播方式的革新,都会对其信息革命带来冲击。

有人把信息革命分成5个阶段,即语言诞生、文字创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电话、电报、电视、广播的出现以及计算机的发明,还有互联网的出现并广泛应用。归纳起来,分成3类:

第一类,信息生产和表述载体的变革创新

信息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产生并被表达,这样才能在群体之间进行传递。语言(肢体行为、口头表述)和文字(文字、图、表等)的产生为信息的生产和表达提供了革命性的创新。

第二类,信息储存载体的变革创新。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存储方式,增大了信息的存储容量,并为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类,信息传播载体的变革创新。

20世纪30年代左右,电话、电报等的发明,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普及,让人们的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让人们获取和传输信息的便捷性、准确性均得到了质的飞跃,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同步接受和传播。

(三)信息时代的来临

这里提到的信息时代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开端的。以电气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变革积聚了土壤。笔者认为,以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本书讨论的信息时代的起源

正如人们喜欢用代表性的生产力和经济、产业促进方式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代言,人类经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电气时代,之后,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开始预测,人类开始进行信息时代。一般来讲,把信息化和信息时代的演绎分成3个阶段。[1]

第一阶段,数字化。源于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计算机于1946年产生于美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由艾克特和穆克利发明,又称为“电子管计算机”,顾名思义,其主要是由电子管构成,主要为美国军队更精确地预测导弹运行轨迹和增加命中率而研制,更多的功能在于计算。这台名为“eniac”的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萌芽。计算机发明和使用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美国普查局将艾克特和穆克利在美国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买去做人口普查的数据处理,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和功能。数字化,即是计算机化,它是把数据、文字、图表、语音和视频等信息变成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0和1,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第二阶段,网络化。网络化的开始源于美国的ARPA网。1969年,美国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4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是计算机联网的思想的开始,后经过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温顿·瑟夫(Vinton G.Cerf)、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等互联网先驱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逐步发展出基于微机的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高峰,互联网及各种其他网络在全球迅速普及和风起云涌进行应用发展。网络化以数字化为基础,不断放大数字化的效果,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信息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第三阶段,智能化。智能化重新回归于计算机的本质特征——计算,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基础上的高端应用。智能化的核心是构建完善的计算模型,并将信息输入模型进行模型化处理,得出最优解,对管控对象实施实时地管控。目前的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等领域,均是智能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实践。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当今社会层级出现、交叉发展,是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的主要表现和标志。

(四)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

特征一:全球化的特征更加显著。

(1)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可以把经济全球化划分3个阶段: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15、16世纪,资本主义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包括众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内的世界市场体系;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后,资本的国际化达到更深更广的程度;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障碍

而本文探讨的全球化特征,主要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普及条件下的全球化特征。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信息技术和应用并不是这一阶段全球化驱动因素的全部。

第一,冷战结束,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一统天下,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根本前提;第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推行,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第三,WTO的建立推动了全球统一市场及其机制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证;第四,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大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信息时代的全球化特征

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有两项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交通运输技术。它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变革,为人们在世界范围内互通有无提供了可能,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和空间,为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融资、文化交流等提供了基础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是通信技术。它改变或者说是改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让信息以更加“泛在的形式”存在,让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相互听得见、看得见。

全球化的根本特征中的开放、互通有无、融合、共享的理念恰恰是网络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信息技术和应用服务是全球化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应用服务的创新是全球化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

难以想象,没有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如何让“地球村”中的成员彼此通畅的交流,没有这种即时、便捷的交流,“全球化”、“地球村”就是一句空话。

冲破了空间界限,信息通讯技术首先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无障碍交流提供了可能;与基于交通工具的通信设备相比,信息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时间的阻隔,可以让人们即时通讯,时时互动交流,并提供精准的信息传达。

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全球化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信息时代也是全球化的时代。

特征二:技术与应用的多维交叉融合。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多人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基于实际应用的需求而研制开发,进而推广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从信息时代的起点来看,技术与应用的多维交叉融合就是其本质特征。

“大智物移云”已成为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它们正在与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各种应用服务立体多维融合,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大数据,在长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用户的、蕴藏潜在经济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平台的营销体系、广告推送、捕获系统、销量预测系统、物流配送调用乃至其移动终端。要发现、利用这些海量数据的经济价值,就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然而,从技术上讲,要对存储在云计算中心的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处理,需要经过清洗、分析、建模、加密、搜索、制作等一系列环节,而所有这些环节都属于整个“大数据”处理的一个流程。

物联网和物流业,作为电子商务服务业重要一环的传统物流业将因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得到现代化的改造,即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改造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使信息能够实时地向上下游传递,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减少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渗透率的稳步提高,新兴的B2C、C2C商业模式与传统服务业将进一步融合,使得某些传统服务业得以逐渐打破时间、空间区域限制,而向更广泛的区域转移。

智能移动终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将对电子商务服务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加速其业态的进一步演化,电子商务与移动智能终端相互促进,正在推动整个信息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云计算,电子商务的社会化应用给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带来极大的数据压力,这些信息资源既有结构化数据,也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不能以单一简单的日志形式存储处理,同时所有这些数据都需要经过清洗、分析、建模、加密、搜索、制作等一系列环节。另外,全社会的电子商务交易量存在着季节性差异,电商平台为处理高峰时期的交易需要建设庞大的数据中心,但在低谷时期这些资源却被闲置或被低效率地使用。对于电商平台而言,云计算不仅能够帮助其快速处理海量资源,而且可以将其“匀”给其他企业使用并以此收取合理的费用,以弥补其初期的大量投资及其日常运维成本。

在技术与应用的无缝衔接中,基于市场应用的技术发展特征和应用驱动市场的趋势显著。

特征三: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但是在信息时代,创新却成为其本质特征。从互联网的作用和功能看,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即可以跨地域地即时通讯交流,由此颠覆了许多传统的交流方式、商务模式,同时也演化出自己独特的经济价值,互联网在改变传统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和社会特征。在信息时代,人们认知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是互联网创新特性逐步展露的过程,如邮箱、新闻浏览、网页游戏、电子商务、网络阅读,等等,把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化,让人们自然地接受这种创新的变化模式,做到传统到互联网的自然过渡;接下来,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以互联网的特性升级或提升传统行业,形成融合性创新,在改造传统行业的同时,进一步显现互联网的创新价值;然后,互联网以其独特的运行轨迹,形成自己特殊的产业价值,无论从产业模式、产业主体,都将彰显互联网的创新性价值。

互联网的传递和共享特性,使得互联网平台成为信息的集散地,思想的碰撞区,新理念、新方法、新应用将在互联网平台广为发布,即时更新,因此,互联网的特性为创新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尤其是集成创新。

这是互联网发展、信息时代演进的内在规律,因此信息时代,创新的范围、创新的领域、创新的速度和人们对创新的态度,将会大范围提升,创新将成为信息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特征四:服务行业将成为社会的主体产业。

信息技术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从其产生到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到,计算机产生之初是为了更迅速、准确地计算导弹运行轨迹,行使的是“超大计算器”的功能;从商用来看,计算机用于帮助进行人口普查工作;从互联网的发明看,最早是为了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信息技术本身并不是追求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和应用实现人们的诉求才是工作的目标。从这个方面看,互联网具有工具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信息时代充斥着这样的特点。

目前,社会上对于信息化有两种不同的论点——“工具论”和“战略论”

观点一:“信息化是工具”。

该观点认为,信息化是提升政府、企业等机构效率的工具,是实施机构战略和目标的手段。

观点二:“信息化是战略”。

该观点把信息化提升到战略的地位,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小詹姆斯·卡什等人曾指出:“……IT本身并不能够促成企业的任何优势,它只是企业运行的必要条件,关键是IT的应用如何与企业的战略、组织、流程和管理控制系统等结合起来。”这一观点能够代表“信息化是战略”的核心思想。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是基于信息化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领域,对信息化的意义的一种解析,如果不陷入“唯工具论”或者“唯战略论”,二者其实并没有任何矛盾。一方面,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承载的一个过程或者一种状态。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由之产生的商业模式或者应用,都是通过与多个行业和领域融合,形成创新性的生产力,带动效率的提升,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收益,其工具性的特征彰显无遗。另一方面,鉴于信息化的现实生产力、影响力和发展潜力,上至国家层面、下至企业,需要对信息化进行总体布局,系统思考。我国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对“五化”关系的解析中,体现出信息化是战略也是手段和工具的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从这个意义上看,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和技术融合会产生“1+ 1>2”的叠加效率,在促进其他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会衍生出适合自身的模式和产业,其工具性的属性决定了其服务业的特征。

特征五:价值经济。

价值经济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和与互联网发展初期的流量导向型的“眼球经济”不同,价值经济将成为信息时代的中心。顾名思义,价值经济是以价值为中心的经济,即以创造和提升用户价值为中心,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价值经济是以客户价值为核心,从技术提升、战略构想、商业模式创新、产品结构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等全方位优化组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价值经济阶段,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生产性行业结合紧密,呈现基于用户需求导向的个性化设计的生产服务体系和线上线下紧密融合的营销物流体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满足和挖掘客户需求的价值为使命,在不断改善传统行业产业链结构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新兴产业,使得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在市场中得以充分体现。

特征六:“非群体化”特征显著。

目前,对于信息时代的“非群体化”有较多议论,基本有两个角度发展的两类观点。一方面,历史主义观点,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经历了农业社会的非群体化社会分工和工业社会规模经济的群体化分工之后,到了信息社会,又将螺旋式地回到非群体化分工的上空。另一方面,从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变化,即在新技术改变社会面貌的进程中,从社会生产到消费需求,从社会准则到价值观念乃至思想文化,无不体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整合到分化的发展趋势。

群体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一般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人,基于共同的目的或目标,通过沟通、交流形成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集合体。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群体中,家庭成员、朋友之间、工作同事之间,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中。离开了群体,人就失去了其基本的社会属性。因此,无论社会技术如何进步,人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其群体的属性就不会变,信息时代的“非群体化”绝对不是字面意义的人们的社会属性的改变,而是群体性的表现方式的变化。

一般来讲,按照群体是否得到社会组织(如政府)的认可,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关于正式群体的研究较早,也比较多。“霍桑实验”较早地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关注,在研究工人工作效率影响因素的时候,排除法之下,了解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力量。这个未经官方认可的“非正式”组织,有着群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足量的成员、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较为持久和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统一的群体意识。尽管稳定性相对较差,但是凝聚力强,有着共同规范,信息传播迅速,有较强的排他性。信息时代的“非群体化”特征中,更多指的是“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产生了“宅男”、“屌丝”等所谓的社会边缘化人群,和各种交往类型的“非正式”组织。一方面,每个人和组织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个性化表达,发表自己的需求,表达自身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在网络空间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是一种“泛在的自媒体现象”。另一方面,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较少,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新旧沟通方式还未形成一种均衡,加之其便利性的优点,使得个性化表达和“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发展很快,并形成风潮。

信息社会改变的不是人们的群体化属性,改变的是人们的交往方式,尤其是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信息时代的“非群体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基于“自媒体”的泛在传播方式变化,人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这是网络时代个体潜在需求的释放和网络经济中的“长尾”需求的挖掘。

其二,“非正式群体”的广泛存在。网络时代,“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具有泛在性,每个人可以参与多个非正式的组织,尤其是微信等社交平台,更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空间,使得“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具有泛在性。在这样的组织中,代表着对某一事物的共同观点和诉求,人们可以广泛议论、分享甚至产生并满足实际的需求。

(五)信息特征阶段性比较

与前几个阶段相比,信息时代的信息的基本特征表现有所不同。

从信息的普遍性上看,信息一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肩负着交流、传承等诸多使命。在信息时代,“ciber space”,我们把它翻译成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空间,日益重要。尤其是2011年5月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提出,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网络空间的提法,更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表达了对网络空间的重视。作为一个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网络空间,其内部的核心资源就是加工或者未被加工的信息。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作用被无限的放大,潜力被充分挖掘,信息以其独特的价值,架构了以其为核心的网络空间。

信息时代,信息的作用被人们高度重视,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正是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人们可以借助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工具和手段,把时时看到、听到的信息,完整地上传到网络上,使他人能够即时地了解发生的实况,因此,信息时代,信息的动态性较强。由于信息传播手段的便捷和特殊的传播空间渠道,使得信息更新速度快,这种即时性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得以保障。在很多情况下,信息的这种分享式的传播,使得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得以最大化。一条信息被共享式传播后,可能迅速就其达成一种社会共识,对各种社会主体产生影响,如政务主体、商务主体、社会各界的参与者等。信息时代,信息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信息的各种特征被充分地利用和展示,甚至包括虚假信息也得以大量产生和广泛传播,信息的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时效性、可识别、可传递、可共享等特性均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