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石器时代文化

石器时代文化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图们江流域及朝鲜半岛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长白山北系”图们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吉林省延边地区和图们江以南、朝鲜半岛咸镜山脉以北地区。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图们江南北主要有金谷遗址、南团山遗址、兴城遗址、大墩台遗址和“西浦项遗址”等。
石器时代文化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二节 石器时代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长白山北系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图们江流域和俄罗斯远东滨海区南部。其主要发现地点有:

(一)布尔哈通河流域的“安图人”

图们江支流布尔哈通河流域的“安图人”,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1963年至1964年,由吉林省地质局和吉林省博物馆联合发掘清理。[1]其后1978年、1980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延边博物馆再次调查发掘。

洞穴遗址位于安图县明月镇东南2.5千米的石门山南坡,故又称“明月沟洞穴”遗址。洞穴高出地面25米,在二级阶地的石灰岩洞穴中形成堆积。出土一颗古人类化石,为保存完好的右下第一前臼齿。从颊面观牙齿上宽下窄近似梯形,同一洞穴堆积中出土有猛犸象、披毛犀等化石。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2.6万年。在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后期,其人类化石属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的牙齿”。[2]

(二)俄罗斯远东滨海区“奥西诺夫卡下层文化”(亦译为“乌斯季诺夫卡文化”)

俄滨海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以1955年发掘的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奥西诺夫卡”山上发现的遗址较为重要。该遗址具有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堆积。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中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上层为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其中在下层遗址中,发现在居住址上用整块砾石打制的石核、石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并有一种称为“石钻”的石器制作场。该遗址“出土物的年代当是旧石器时代末期,……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3]

与“奥西诺夫卡下层文化”相近的俄滨海南部(长白山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尚有“乌新西季诺夫”“苏沃洛夫”(三号遗址)、“格尔巴托卡三号遗址”“泽尔卡纳亚台地”和“格沃兹杰沃”等较重要遗址[4],均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滨海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迄今尚无人类化石发现。且大多数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国外考古学界所说的“中石器时代”。

(三)朝鲜半岛咸镜北道“屈浦文化”

与俄罗斯远东滨海相临,在图们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北部,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主要有咸镜北道的雄基郡屈浦里“西浦项”遗址。该遗址1947年发现,1960年被确认为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屈浦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早期(一期),在红土层的居住址中,发现了以石英岩单面打法的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石核等。

“屈浦文化”,亦无人类化石发现。迄今在长白山北系的图们江南岸的咸镜北道境内,与“屈浦文化”类似的旧石器文化地点,尚有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花台郡长德里等出土有第四纪披毛犀化石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二、长白山北系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系列

长白山北系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系列,从文化地理上,仍可按水系分为牡丹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和绥芬河流域及俄罗斯远东滨海区等三个主要区系。

(一)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文化

长白山北系的西缘、牡丹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以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宁安地区镜泊湖周围为中心,其代表性遗址主要有“莺歌岭遗址”“石灰场下层遗址”及绥芬河上游之“大杏树遗址”等。

1.莺歌岭遗址[5]

位于牡丹江上游镜泊湖南岸的山坡上,为牡丹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文化早期遗址。1963年清理发掘,遗址分为上、下两层,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其中下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居住址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出土石器以打制的较多,磨制的较少。打制石器有板状石斧,有肩石锄和亚腰石锄;磨制石器有形体窄长的弧刃石斧。而骨针和鹿角器(锄),是莺歌岭下层特有的器类。

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粗灰陶。器形简单,常见者有筒形罐、侈口罐、碗、杯等。陶器纹饰丰富,以“之”字纹和篦点纹为主,此外尚有平行线纹、席纹、印纹等。其形式与图们江流域龙井市“金谷遗址”类同,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约4000—3000年前。

莺歌岭上层遗址石器制作精良,以磨制石器为主,压制石器亦占相当数量,尤以黑曜石为材质的压制(琢)石器,是该类型的重要特点。[6]磨制石器有斧、锛、矛、镞等,其中石镞制作精致,可分为五式。同时有骨针、锥、簪、匕、凿等骨器。而桦树皮器,是莺歌岭上层的又一特有器物。

莺歌岭上层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色不纯正,造型以罐为主,其次为钵和盂。典型陶器有折唇深腹罐、侈口鼓腹罐、敛口钵。有的筒形罐的口沿部有压制齿状花边,而其中陶塑的各种小动物造型(以陶猪为主)在莺歌岭上层文化中独具特色。其时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年3025±90年和2985±120年,应在新石器晚期到商周之际青铜时代早期。

2.石灰场下层遗址[7]

位于宁安县城东乡石灰场村东北两千米牡丹江与马莲河汇流处的三角台地上。遗址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下层出土遗物为新石器时代文化。[8]

下层陶器以夹粗砂灰褐陶和黄褐陶为主,红褐陶次之。器型只有罐、瓮、钵、盅,而以陶罐为主,多是侈口平底筒状,钵为敞口大平底。陶器均手制,表面有抹光。纹饰以刻画纹组成不规则的几何图案为主,多以篦齿状。石器的制法有打制、琢(压)制、磨制三种。其中有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而以大型磨制的石铲和长方形板状石斧最具特色。石灰场下层遗址发现的居住址,平面均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在F3穴壁底部有石砌的石墙遗迹表明建筑技术的进步。该下层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略晚于“莺歌岭下层”遗址,属牡丹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二)图们江流域及朝鲜半岛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长白山北系”图们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吉林省延边地区和图们江以南、朝鲜半岛咸镜山脉以北地区。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图们江南北主要有金谷遗址、南团山遗址、兴城遗址、大墩台遗址和“西浦项遗址”等。

1.金谷遗址[9]

位于龙井市东南25千米德新乡金谷村水库西侧山上。遗址所在为南北走向狭长山丘,属图们江支流海兰河与图们江之间分水岭南岗山脉。范围南北约100米,东西约20米。[10] 1980年遗址共清理半地穴房址六处,五座为圆角长方形,房址内有柱洞和灶址。出土石器多为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还有大量以“黑曜石”压琢制成的尖状器、刮削器、切割器。生产工具中又有鹿角器和骨锥、骨针等。

金谷遗址的陶器为夹砂灰褐陶和红褐、黑褐陶三种,多用泥条盘筑或泥圈迭筑法成型,小器用手捏成。皆为平底陶瓮、陶盆、陶钵。约有一半有刻画纹和篦点纹,以“人”字纹为主,也有平行斜线纹。其中发现的墓葬M1为土坑竖穴墓。遗址中发现有贝和少量玉饰品,为其兼有山地面向海洋文化的特征之一。

与金谷遗址类似的遗址,在图们江和海兰河流域尚有龙井市琵岩山遗址、大苏遗址和三合遗址等。共同具有以黑曜石打琢石器、平底手制夹砂褐陶刻画纹陶器和使用骨、角器等特征。

2.南团山遗址

位于珲春市春化镇南团山上,属珲春河流域。遗址分早、晚两期,早期遗址在南团山东南角。在一处居住址中出土黑曜石打制的石矛、石镞、石网坠等。陶器为夹砂红褐陶和灰褐陶,饰有刻画纹和压印纹,器形有平底筒式罐、碗、钵等。

金谷晚期遗址发现的六座半地穴式房址,均存有柱洞。石器有石斧、镐、矛、镞和压制的黑曜石质小件器。陶器多为夹砂红褐陶的筒形罐、瓮、杯、碗等,其突出特点是带瘤状耳和舌状板耳较多。其下限经碳14测定距今2200年左右,已进入金属(青铜)时代。

3.兴城遗址和大墩台遗址等

兴城遗址位于和龙县东城乡兴城村三屯东北50米山冈上,面积3000平方米。[11]大墩台遗址位于延吉市兴安乡东兴村大墩台顶部。两者均属海兰河流域的有代表性新石器时代遗址。前者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发现半地穴式房址29处,墓葬3座。出土与龙井市“金谷遗址”早期基本相同的打制石锄、石镐和黑曜石石器。陶器则有夹砂红褐陶质,并带压印纹或平行斜线刻画纹、篦点纹的直口筒形罐等。

后者(大墩台)在一处半地穴式房址中,出土有泥质夹砂陶罐,纹饰可分三种,但以平行篦点纹为特征。类似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图们江和海兰河流域的延吉市分布较多。重要的尚有砖瓦厂遗址、长东遗址、东风遗址、河龙树遗址、大山嘴子遗址等。[12]其共同特点是:遗址居住址均为半地穴方形(长方形)建筑;墓葬多竖穴土坑墓,与“长白山南系”和“西系”的石构墓差别显著。陶器则以素面夹砂褐陶为大宗,器形简单。以筒式罐和平底钵、碗为基型,器耳较少,仅有瘤状耳或舌状小板耳。石器以打制、压琢制和磨制共存,而以压琢成型的“黑曜石”小型石器最具特征。该文化大部分遗址有骨、角制成的渔猎工具,有的出土贝器和桦皮制品。表现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山地森林—面向海洋渔猎文化的特征。它和其北部绥芬河和滨海山地的新石器文化,在内涵上具有较多共性,反映了“长白山北系”日本海西岸青铜文化的前身、由“北濊”与“肃慎”文化结合形成的早于“北沃沮”文化以前的原始文化面貌。

(三)绥芬河流域及俄罗斯远东滨海区南部的新石器文化

绥芬河和俄远东滨海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包括长白山北支南北纵向的太平岭和老爷岭以东的绥芬河中、下游及兴凯湖以南的远东滨海区南部。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今中国境内可举出东宁县大杏树遗址和汪清县复兴参场遗址为代表;在俄远东滨海区则以“札伊桑诺夫卡文化”类型为代表,并以俄远东著名考古学家奥克拉德尼克夫和杰列维扬科等人的研究著称于世。

1.大杏树遗址

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大肚川上绥芬河上游,遗址内涵丰富。[13]石器有压制和磨制两种制法。压制石器有刮削器和石镞,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磨棒等。陶器均为夹砂红褐陶,均为手制,器型较简单,主要有罐、甑等。陶器纹饰丰富,多以刻划纹的“之”字纹或篦点纹为主。与大杏树同类的遗址,在绥芬河流域还有桥河西遗址。这一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长白山北系的分布,据张泰湘先生等分析,“北至牡丹江下游依兰,西不过张广才岭,东至日本海,南到图们江流域”[14]。类似遗存应包括莺歌岭下层、学田屯遗址、敖东崴子遗址等。其考古学年代,参证“莺歌岭下层”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从文化类型的特征看,这一区系新石器文化,与其北部黑龙江“三江”平原的新石器文化和南临松花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有所区别。对此,学术界历来对绥芬河及图们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别持有“古肃慎”文化说[15],和早期“北沃沮”先世文化说。从其文化的特征和早期的分布地域看,本编认为应是以早期“濊系”与“肃慎”文化二者结合形成的“北沃沮”先世文化为主。其文化内涵,与“肃慎”先人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一带的新石器文化,应有所区别。

2.复兴参场遗址

位于汪清县复兴乡复兴参场内畜力沟峡谷北坡,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0年发现。出土有磨制石斧和夹砂黑褐陶直腹平底罐。罐口沿下饰附加堆纹和压印纹,腹部饰几何三角纹图案。出土的其他陶片有斜线纹和“人”字纹等,其陶器的形制及纹饰同龙井市“金谷遗址”早期类似。而罐的口沿下饰附加堆纹和三角几何纹,在金谷遗址等少见,却见于“长白山南系”的诸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文化早期陶器中,反映了长白山区系南、北文化的兼容和相互交流关系。

3.札伊桑诺夫卡文化[16]

“札伊桑诺夫卡”文化,又以位于远东滨海格拉德卡亚河口,而称为“格拉德卡亚文化”,或译为“查依桑诺夫克文化”。这一类型文化在俄远东南部地区应包括以“札伊桑诺夫卡”遗址代表的“奥列尼遗址”和“鲁德纳亚遗址”等。其主要的文化特征是:

其一,札伊桑诺夫卡文化遗址,都有半地穴式的房址,一般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房内有灶址。一些房址内有门道、柱洞、灶坑和灰烬遗迹,少见石墙而穴居。反映了地处高寒的北部滨海地区的生活习俗。

其二,出土陶器均为手制夹砂褐陶平底器,具有中国北方“夷”系特征。有的器表有一层陶衣(有的为红衣陶),更具有北部东夷“濊”系特征。陶器可分为大口小底直壁式筒形罐、短颈矮体罐和直腹式碗(钵),口沿有直口和卷沿二种。典型的纹饰为刻画纹,有的用篦齿类工具刻画的斜线纹、“人”字纹、弧线纹等,也有折线几何纹和雷纹。有的在器物口沿下有一围泥条捏附加堆纹,与图们江流域一些新石器文化相似。

其三,石器除选用燧石外,也用黑曜石。制法分为压制和磨制两种。压制石器多为刮削器、尖状器、锥、镞等小件器;磨制石器有斧、锛、柳叶形镞和石磨棒等。其陶器和石器制作,均显示出绥芬河和图们江南北滨日本海沿岸的共同特征。

其四,长白山北系滨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与陶器和石器共存,普遍存在骨、角器较发达的现象。其中尤以大量镞、锥、针和投枪头、鱼钩、鱼叉、刮刀(短剑)、器柄更突出。以动物骨、角制成的鹿角器和狍、野猪牙等制品,反映了长白山北系滨海部族,长于山地、森林和海洋文化的狩猎和渔猎经济的发展。这一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代,经综合测定距今4500±120年。[17]

三、长白山北系新石器时代文化小结

其一,长白山北系以牡丹江、图们江、绥芬河水系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大的区系看,主要可分为东、西区。其中东区以图们江南北和绥芬河、兴凯湖为中心,其东夷“北沃沮”先世的文化特征较显著;而西区牡丹江流域至“三江”平原西南部分,早期表现为早期“濊系”与“肃慎”的南北文化的交汇,而以接近图们江流域的“濊”(沃沮)为主;晚期至青铜时代,则以由“三江”平原南下的“肃慎文化”特征显著,体现出川谷山地、森林文化特征。

其二,东部图们江、绥芬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应是由“北濊”与“肃慎”文化结合形成的“北沃沮”文化(青铜时代)的前身。其特点是以山地面向海洋文化为特色。其继承了“长白山南系”(貊)早期的刻画纹夹砂褐陶筒形罐传统等,但其土坑竖穴墓,压琢成型的“细石器”和骨、角工具的发达,则反映“北沃沮”先民的山地、海洋文化的独特类型。

其三,西部牡丹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早期的“莺歌岭下层”与图们江流域的“金谷遗址”等同具有“濊”(沃沮)与“肃慎”先民的交汇特点,而以“濊”系特点突出。稍晚(后期)则以川谷、山地、森林文化为特征。其中陶器中的筒形罐以外的甑、豆造型和瘤状耳、舌状板耳,以及以“黑曜石”压琢法制作的大量石镞、尖状器、刮削器等,既是山地、森林部族长于狩猎和采集经济的需要,也是以制作“楛矢石砮”著称的古“肃慎”先民的石器制造文化传统的体现。在“长白山北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青铜时代的文化中,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