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三角洲的定义,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尚不属于三角洲的范围。珠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自下而上可分为前三角洲、老三角洲、后三角洲和新三角洲4个沉积旋回,先后经历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发生于晚更新世中期,距今约40~20ka,第二次海侵发生于全新世,两次海侵先后形成老、新三角洲两个沉积旋回。表2-4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旋回划分方案约在1.2万年之后,本区发生第二次海侵,对应于大西洋期海侵。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_珠江三角洲北西向

共获取AMS 14C年代数据46个,光释光年代数据6个,并收集、校正了前人的大量年代数据。根据我们的测年工作,获取的可靠年龄中,最老年龄为ZK4孔底部的光释光年龄(43.41±2.35)ka BP,前人的工作中较为可靠的14C测年和光释光测年数据中最老的两个年龄为(85.500±0.731)ka BP和(57.63± 3.41)ka BP。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等水域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砂大量沉积,形成的水上水下沉积体系。结合南中国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记录,末次冰期时南中国海海平面较现今低数十米,末次冰盛期最低海平面甚至超过-120m,河流入海的位置要往南100多千米。根据三角洲的定义,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尚不属于三角洲的范围。因此,我们认为现代珠江三角洲发育于晚更新世以来,或者说是末次冰期以来。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黄镇国等,1982;陈国能等,1994)的基础上,根据西淋岗、番禺石楼和眉山地区第四系野外出露特征,系统的OSL、14C测年数据,沉积相分析,与相邻区域第四系剖面对比(图2-17),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旋回做如下划分(表2-4)。珠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自下而上可分为前三角洲、老三角洲、后三角洲和新三角洲4个沉积旋回,先后经历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发生于晚更新世中期,距今约40~20ka,第二次海侵发生于全新世,两次海侵先后形成老、新三角洲两个沉积旋回。

图2-17 珠江三角洲及其邻区第四纪地层综合对比

在第一次海侵(大约4万年)之前,本区经历了较长风化剥蚀时期(约2.0万~5.7万年)之后开始出现陆相沉积。珠江三角洲北部(瘦狗岭断裂以北)山麓河谷地区以洪冲积,岩性为黄褐色黏土质粗砂、含砾粗砂、中粗砂为主,珠江三角洲南部地区仅见河流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各种粒级的砂或砂砾,西淋岗、眉山地区Qpa3层年代在52~40ka BP之间,岩性、年代与过去认为的石排组相当,为本区前三角洲沉积阶段;在42~40ka BP后有过短时期的风化剥蚀,形成西淋岗、眉山地区Qpa3顶部古土壤层和1~2mm厚的褐铁矿

约在40~20ka BP,本区发生第一次较大规模海侵,在西淋岗等地由侵蚀基准面上升发育黏土—砂互层沉积,水平层理发育;其他形成海相沉积,以粉砂质黏土至淤泥质细砂为主,含有孔虫或海相自生矿物海绿石,且存在2~3个沉积韵律变化,显示此次海侵存在次级的海平面波动。西淋岗、石楼、眉山等的测年与其相当,为西南镇组,为本区第一次(晚更新世)海侵形成河口相沉积,此次海侵形成为本区古三角洲沉积旋回。

约在20~10ka BP,第四纪末次冰期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大规模海退,随着海面下降,沉积物从海相沉积逐渐演化湖泊相到沉积间断-剥蚀期,形成黏土质细砂风化层,在西淋岗、石娄、眉山等地形成Qpc3层,黄褐色—灰黄色含砾中粗砂层理不明显,分选极高粉尘,可能为冰期风带来的粉尘。西淋岗等地沉积年代在20~13ka BP之间,相当于前人划分的三角组。本区Qpc3层沉积,代表海水从古三角洲退出之后的沉积,故将其划分为“后三角洲”旋回。

表2-4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旋回划分方案

约在1.2万年之后,本区发生第二次海侵,对应于大西洋期海侵。本次海侵持续时间较长,约2~4ka,范围也比晚更新世海侵更广,强度也更大,海侵高峰期在2.5~6ka(杨小强,2007)。西淋岗、石楼、眉山等地由于构造抬升,海水未能到达,缺失全新世以来的沉积。

本书全新统划分与前人划分一致,从岩性特征划分了3个层,即第Ⅰ—Ⅲ层:第Ⅰ层位于珠江三角洲第四系的顶部,为人工堆积层;第Ⅱ层为全新世以来发生的河流等陆相沉积,为全新世海侵未到达处发育的陆相沉积,与万顷沙地层对应;第Ⅲ层:该层为全新世海侵层,是末次冰期后,海平面上升形成的海相和沼泽相等沉积,与前述横栏组对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