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映了进入早期铁器时代的“肃慎—挹娄”部族,已进入了以“城邑”建筑为标志的部族“方国”时代。反映了地处高寒区的东夷部落,在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较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排列有序的分区性聚落或村邑形态。
早期铁器时代文化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四节 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长白山北系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从考古学文化的时限上看,主要指中国东北地区从战国晚期的燕、秦、汉文化的北传和东渐开始,逐渐影响到长白山南北和日本海沿岸的土著文化。因此,长白山区系的早期铁器文化,其文化源头和主体内涵,均应属中原华夏文化向东北传布而形成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到公元前后的“汉文化圈”传播的北缘。其下限一般略晚于长白山南系的铁器文化,多延至两汉和魏晋时期。甚至在南北朝的勿吉(挹娄)和早期靺鞨文化中,仍保留着早期铁器文化的诸多因素。从族属上分析,长白山北系的早期铁器文化,因为进入有史记载的历史时期,所以与文献记载可明确印证,她是在青铜时代肃慎、北濊和沃沮三支文化相互交汇、衍变的基础上,最后确立为长白山北系的东、西两大文化系列:即以哈尔巴岭和老爷岭两分水岭为区界,在岭东的滨海区或近海区,主要为“北沃沮”文化;在岭西的牡丹江和松花江以北,主要为“肃慎—挹娄”文化区。两者在文化类型上,存在着诸多相近因素,而又自成体系。按照上述两大区系划分,迄今重要的文化遗址,有如下发现:

一、牡丹江流域早期铁器时代的“肃慎—挹娄”文化

(一)东康遗址

在牡丹江流域,继青铜时代晚期的“肃慎文化”之后,属于早期铁器的“肃慎—挹娄”文化的典型遗址,应以1964年发掘的黑龙江省宁安市东康遗址为代表。[1]

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器形有瓮、碗、盆、杯、豆等,主要为平底器,圈足极少,中小型器上有乳突状耳。其中深腹筒形罐、厚唇深腹瓮、口沿带乳丁纹纽小碗等,为其他遗址少见。磨制石器有斧、锛、刀、凿、矛、镰、铲、镞等。其中通体磨光的板状斧、新月形穿孔石刀、石镰、石铲和三棱形、柳叶形石镞工具,反映该部族具有较稳定的定居农业,而骨、角器的发达,则反映其兼有采集和狩猎经济特点。

遗址中的房址为深40—60厘米的半地穴房屋,在陶瓮中尚存有黍和稷两种农作物。其文化遗址时代,经碳14测定,距今为公元255年±85年。[2]

(二)滚兔岭文化

滚兔岭文化是分布于张广才岭以东“长白山北系”偏北的早期铁器文化与其南部绥芬河上游的“团结文化”。其代表性的遗址,为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与集贤县交界处的滚兔岭遗址。[3]在该文化遗址中,重要的发现是有一批古代城堡遗址。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城垣多为土石混筑,掘壕取土而造之。有的城址中有一土台,土台中部为半穴居址,应为重要建筑址,城堡内多分布半地穴居址多处,居住面多经烧烤,有的四壁立木板。反映了进入早期铁器时代的“肃慎—挹娄”部族,已进入了以“城邑”建筑为标志的部族“方国”时代。据2008年笔者应邀赴双鸭山市“凤林古城”等考察,近年来此类早期铁器时代城址,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分布密集。是长白山北系中汉魏时代的重要城市聚邑文化。

滚兔岭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矛、磨盘、磨棒、砺石等。石斧为琢制,刃部为磨制,石刀呈长方形,中间为单孔。陶器分为夹砂黄褐陶和夹砂红褐陶两种,以手制、素面为主,但亦有齿纹、指捺纹、凸弦纹、附加堆纹和少量红衣陶。器形有鼓腹小底大瓮、曲腹罐、敛口深腹钵、敞口碗等。不见陶壶,是该类型文化区别于东部“沃沮”文化和南部的“濊貊”文化的特征之一。而一种单把纽的陶器的流行,又是这一文化物质基础的突出特征。从公布的碳14测定年代看,滚兔岭遗址其时代为公元前175±85年,约在西汉前后。略早于“凤林古城”等大型古城址。

二、图们江、绥芬河流域的早期铁器文化

长白山北系东区的图们江、绥芬河流域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这些俄罗斯远东滨海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同类遗址,在总体上均属公元前后的“(北)沃沮”文化。其主要的文化地点有:

(一)团结文化区

是长白山北系中处于“肃慎”和“沃沮”东、西两文化区系的中间地带的重要铁器时代遗址。[4]其地处黑龙江省东宁县大肚川上的团结村北。遗址可分为四层,一、二层(上层)遗址为渤海(靺鞨)文化;三、四层(下层)的典型“团结文化”,属于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团结文化的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其次为泥质褐陶。多素面、抹光,个别饰有弦纹、划纹和黑彩。制法皆手制,器壁较厚,多以泥圈套接成型。陶器造型规整,有通高70—80厘米敞口平底大瓮和直腹罐,有平底侈口盆、碗、钵;有高圈足浅盘豆、柱把豆,多孔甑等。其中高足豆、多孔甑和圆柱形横耳和乳突状横板耳,是团结文化的共同特征,并可以与文献中的“东夷饮食皆用俎豆”相印证[5],成为其陶艺的典型特点。团结文化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穿孔的长方形和半月形石刀、石斧、石锛和石磨盘等。值得重视的是,早期铁工具已在团结遗址中发现。器型有铁镰、铁锥等。相对前期文化,骨、角器数量较少,作为工具的石器和骨角器显然已退居极次要地位。

团结遗址的居住址,以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半地穴式带柱洞的房址为主。有斜坡式门道和石板砌的门道或烟道、火炕、火膛、火墙设施。反映了地处高寒区的东夷部落,在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较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排列有序的分区性聚落或村邑形态。[6]同属于“团结文化”遗址,在图们江和绥芬河流域,还有东宁大城子、汪清县新安闾上层、珲春一松亭、延吉大苏等遗址。其相对年代据已测定的6个碳14年代看,平均应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春秋战国之交到两汉时代。[7]

(二)“珲春一松亭遗址”

位于珲春市东北26千米哈达门乡的一松亭村,北依山岭,南临珲春河。在村东北发现的一处方形房址,东西长4.9米,南北约5米。北壁下有一列扁长卵石,可能为墙壁结构。门道在南侧中部偏东,用四块长条卵石围成的灶址两处。在灶址周围散布有罐、豆、盆、碗等。另一灶址西壁中段,用三块石头围成三角形,内有烧灶和炭灰,其上横置一残鼓腹瓮。陶器均为夹砂褐陶,火候不高,多用泥圈叠筑法成型,小件器用手捏制、素面无纹饰。房址内的陶器有筒形罐2件、敛口罐1件、鼓腹瓮2件、陶盆1件、陶甑1件、陶豆2件、纺轮2件。在遗址村南发掘的深沟中,发现石器较多,有磨制的石斧、石刀、石矛、石镞、砺石等。[8]

对珲春一松亭遗址的年代和性质,主要有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两种看法。综合考察一松亭遗址与其相邻的汪清县百草沟遗址相比较,其较早的陶器和石器类型上限应属青铜时代,而下限从百草沟上层出现的少量铁器看,应已进入长白山北系滨海的早期铁器时代,应属以“团结文化”为代表的“北沃沮”文化。[9]

(三)龙井大苏遗址

位于龙井市富裕乡大苏村化龙屯附近。发现房址一座为半地穴式,平面方形,面积大约24平方米。在居住面中央偏西有一灶址,出土有铁器残片5件,锈蚀严重难以辨形,其中一件类似铁刀。陶器亦大部分破碎,多集中在东北部土台和灶址东北角。可辨器形有瓮、罐、碗、甑、圈足豆等,均为手制素面的夹砂褐陶。一些器外壁上施有单或双向乳突状横耳或圆柱状耳。单孔单耳的陶甑为首次发现,石器则以磨制为主,有锄、杵、纺轮等。

(四)汪清百草沟等遗址

汪清百草沟遗址,共分为三区。第一、三区皆有两个文化层,上层为铁器时代遗存。上层文化的房址居住面发现有由四块石头组成的灶址。磨制石器上、下层文化差别不大。上层文化的陶器制作进步,出现了高足豆、多孔甑、椭圆形器和横柱状耳等典型器物,为“长白山北系”早期铁器时代“北沃沮”文化的显著特征。具有文化时代标志的是,百草沟除出典型陶器外,上层出土了铁矛、铁环、铁刀(形似镰刀头)等铁器。其时代当在战国末至两汉时代。

与汪清百草沟基本相同的早期铁器文化,在图们江流域,尚有龙井市三山洞遗址、铜佛乡泗水遗址、瓦厂遗址等。后者(砖瓦厂遗址)以“圈足豆、磨光黑陶柱把豆、多孔陶甑以及柱状耳器等陶器为其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址,应是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

(五)“克罗乌诺夫卡文化”

长白山北系的俄罗斯远东滨海南部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以位于滨海南部绥芬河支流克罗乌诺夫卡河上的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地区的克罗乌诺夫卡(夹皮沟)村的遗址为代表。共调查相关遗址20余处。其分布为:滨海边区南部,北至兴凯湖畔,南面和东面直至大海,皆位于内陆和沿海高地或者石谷台地上。[10]

其中属于“克罗乌诺夫卡”文化的奥列尼遗址上层文化,发掘的九处半地穴式房址,分布在一河滩低岬的脊部。沿河上行、下行,都发现了属于克罗乌诺夫卡文化的遗存。出土遗物有铁器(两件铁刀)、铜器(一件带瘤状耳的铜斧残部和一件青铜矛)、锡器(锡锭)和陶器等。在该居住址内,发现了一处制作陶豆的作坊址。

在双城子附近的克罗诺夫卡河边,有文化遗址12000平方米,只发掘了10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6座(总计应有36座)。1号房址内清理出4个灶址,它们沿房址的长轴分布。其中有两个灶址位置靠近,一个还伸进柱础里(或有二次改建)。据推测,“克罗乌诺夫卡1号遗址所有的房址可以分摊到20—25平方米的面积。……在10号、11号两座房址内各自出土了15—20件大型陶器”。

据国内外研究者综合分析,绥芬河下游俄滨海区南部的“克罗乌诺夫卡”文化相关遗址的特点是:该文化的地层叠压在“扬科夫斯基文化”层之上,是滨海地区早期铁器时代后期的考古文化。不仅分布在(日本海)沿海地区,而且还分布到距离海岸很远的内陆地区,到达兴凯湖边。

该文化从出土遗物看,“克罗乌诺夫卡文化青铜器发现得很少,但是出现了青铜釜等大的容器,与当地以前的(青铜时代)文化相比,铸造青铜器的水平有所提高。……发现了少量铁器。在奥列尼一号址发现过两件铁刀形式接近磨制的半月形石刀。在克罗乌诺夫卡遗址、索科利奇遗址、谢米皮亚特谷遗址等处都发现了很少的铁器,主要是铁刀,其次是铁锸头。”“石器数量不多,不仅数量少,而且磨制石器也被金属器逐渐取代,特别是作为武器的箭头、矛头基本消失。……所有的陶器都是手制的。罐类流行高台底(假圈足)、敛口或敞口束颈、体高、壁外弧,鼓肩带有粗壮的柱形器耳。碗、杯带有圈足,有的圈足上还带有三角形的镂孔。有些陶罐口沿下带有附加泥条。陶器上的花纹罕见,为窄的横向画纹或泥条堆纹”[11]。关于该文化的时代,国内外学者的测试和推证差距较大。从其略晚于相当中原战国时期的“扬科夫斯基文化”,而与中国东北东宁县“团结文化”属同一类型的特征看,这一滨海区早期铁器文化后段的年代,应在战国末至西汉时代。其陶豆上有类似印章式的戳记,应是汉代陶器上的常见做法。[12]

三、长白山北系早期铁器文化小结

长白山北系的早期铁器文化,以老爷岭和太平岭为南北分水岭的牡丹江流域的西区和图们江—绥芬河流域的东区(滨海区),因为都已进入了中原的战国、秦汉时代,所以其文化面貌上的族属特征和地域特点,比青铜时代明显。其中西缘的“肃慎—挹娄”文化区,以“莺歌岭上层”以后的“东康文化”为代表;而东缘的“北沃沮”文化区,则以“珲春一松亭”到滨海的“克罗乌诺夫卡文化”为代表。对“东康文化”和“团结文化”的类型,国内外向来有“肃慎文化”和“沃沮”文化两说。持“沃沮说”者,从文献上看主要依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东夷饮食皆用俎豆,唯挹娄独无。”因为在“东康遗址”中,发现了少量陶豆,而否认“肃慎说”。综合分析牡丹江及绥芬河上游的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内涵看,“东康文化”应主要继承了“莺歌岭上层”的因素,其少量陶豆的发现,应是东夷系统的“沃沮”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因为“沃沮”文化是较“肃慎”晚兴的文化,它具有古“肃慎”和“北濊”的双重因素,而又以“濊”系为主。所在牡丹江中上游的“东康类型”的早期铁器时代的“肃慎(晚期)—挹娄”文化中,有少量“东夷”特点的“俎豆”是正常的文化延续,这一点在绥芬河上游的“团结文化”中,两种文化的兼容更加明显。而与之比较,与“东康文化”时代接近的北临的“滚兔岭文化”,则不见陶豆一类遗存,从而反映出古“肃慎”传统的显明。也可以看出“古肃慎”文化的发展方向,应是由北部的黑龙江、牡丹江下游的“三江平原”地区,逐渐向南发展到牡丹江上游和松花江上游的活动轨迹。从“长白山北系”东、西两大区系的早期铁器文化看,两者的主要文化内涵和异同可以概括如下:

东区的“珲春一松亭”和“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包括汪清县百草沟诸遗址和部分“团结遗址”类型,应主要反映“北沃沮”遗存。其中居住址以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的石墙的居址为主。居室内灶址和石墙为其突出特色。陶器中均为夹砂红褐陶,火候低,保留着青铜时代濊貊系统“夹砂褐陶平底器”的传统,不见鼎、鬲等三足器。陶器制法仍以手制的泥条叠筑法为主,素面少纹饰,有“豆”而无“壶”和乳状横耳的存在,应是“沃沮”文化的又一特征,与史书记载的东夷“皆用俎豆”相合。此区“北沃沮”陶器,仍以筒形罐、鼓腹罐、瓮、甑、盆、豆造型为主,反映其“东夷”古濊貊北支陶艺的共性。而甑和豆的增加,应标志着在进入青铜时代晚期和早期铁器时代以后的东夷“沃沮”人,接受了长白山南系和西系由中原传来的新的陶艺造型。但时至西汉时代,“沃沮”的陶艺水平,仍停留在手制阶段,说明北部沃沮部族以制陶术为代表的生产手段仍较落后。这与该文化区金属工具的极不发达,铜器仅有矛、镞、剑等兵器,而铁器亦只有刀、矛等工具,以及大量的仿金属品石器的存在和铸范的极少发现,均说明了进入战国末至两汉时代的长白山北系的“沃沮人”,在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仍具有“金、石并用”的特点。

西区的“东康类型”和靠近牡丹江上游的“团结文化”类型的一部分遗址,应主要是三江平原早期铁器时代的“肃慎—挹娄”文化遗存。其典型特征是:住房均为半地穴式,有排列的柱洞、柱石和灶址,房内多用白灰铺地又经火烧后形成居住面。其陶器表现为夹砂和泥质陶共存。而泥质陶和少量黑灰陶的增加,反映了早期铁器时代“肃慎或挹娄人”陶艺的提高。器形仍以素面为主的直腹罐和瓮、钵、豆等平底器为主,具有北方民族的共性。陶器多在口沿上饰有锯齿纹和肩腹上的乳突状器耳,是其又一特色之一。陶豆的存在,是本地区部族与东夷“沃沮”等文化近缘的标志之一。石器中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镰、石矛、石镞发达。其中以黑曜石压制而成的石镞和刮削器等传统猎具以及精美的骨、角器,在进入早期铁器时代的“肃慎(挹娄)”人中,仍很发达。反映了在战国至汉魏时代,生活在长白山北系的肃慎和挹娄部族,十分突出的以山地森林和川谷泽原为依托的古老民族,仍继承新石器和青铜文化以来的文化传统和延续经营着采集、农业与狩猎、渔猎并重的生活方式。其中近年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发现的以“凤林古城”代表的古城址,作为长白山北系早期铁器时代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邑落遗址,比一般遗址、墓葬的出土物,更具有社会发展和文化标识的意义。作为“肃慎—沃沮”等东北亚腹地、长白山北系的早期国家文明的代表性遗存,它的发现与深入研究,对探索该地区的部族政权的城市文明等,这在“长白山北系”古代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研究上,应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性。本编“长白山区系考古文化”所展示的各区域类型的古代文化,在以下各编相关区域文化的研究中,将作为早期历史的“平台”,提供给中国长白山区系的先民们以广阔的活动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